道悟老子

合集下载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

老子的修行悟道之心法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做到完全放下自我,不带任何成见,身心放松,安静下来,让心处在空明宁静的状态。

这时候就能逐渐看清万物杂然并茂、生生灭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环运作法则。

虽然万物齐生、齐长、齐茂,但落叶归根,万物最后都会再回归到其根源处。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

回归到生命的根源,生命自然安心、自在、宁静,也就是“复命”——回复生命的本源,与道合一。

生命从哪里来,就会回归到哪里,也就是万物都会回复到生命的本源、本然,这是宇宙运转的法则,这是恒常不灭的真理。

(一切万有源自于道,也回归于道。

)了悟宇宙(道)的运转法则、了悟生命实相,就称为“明”……大彻大悟大明白。

如若不知宇宙(道)的运转法则,就会背道而驰、胡作非为,招来灾祸。

宇宙大道……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演化一切万有,养育一切万物,而且平等对待。

所有生命也都是由道所化育。

当我们能了悟宇宙的运转法则、生命实相,自然会启发出我们的道性,如道一般……包容万有。

心量广大能包容一切,做人做事自然公平、公正。

为人处世有包容量、公平公正,考量事情自然会周全、全面兼顾。

能周全、全面兼顾、不偏颇的人,其德行就与“天”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

(如太阳,无私地普照地球上所有的人、动物、植物。

)老天爷(太阳·虚空)……就是道的显相。

人的德行如能做到与老天爷、与太阳一样无我无私普爱一切众生,此乃真得道之人。

得道之人,所作所为……德泽天下,其生命自然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虽然有形肉体会在世间消失,但其生命不会死亡。

其智慧、其阴德与日月同辉;其生命、其心灵与天地共存。

智慧分享如果你没有突破、颠覆掉很多传统的观念认知的话,你没办法了解无界线的宇宙真理,没办法体会到超越二元对立的真理实相。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 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

从“知其白,守其黑”体悟老子的无上智慧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他留传的《道德经》却穿透时空,留给人无限的遐思和感悟。

简单的“知其白,守其黑”却蕴含着老子的无上智慧下面是编者个人的体悟:知其白守其黑,在不同的境界中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仅仅在文字上面去研究,很难知其精髓。

老子是一个修行者,他的理解,是超于文字的。

文以载道,文字不过是承载道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个人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中有这么一层涵义:作为一个修行者,是要明明白白的放下自己利益的,譬如,一个修行者,看到有人侵占自己的利益【知其白】,也明知这利益的好处【知其白】,却能泰然处之,就当这个利益从来不属于自己一般,从内心坦然放下。

【守其黑】从而达到个人境界的提高。

作为一个修行者,有时明明白白地发现有人在“骗”自己【知其白】,却让对方以为自己不知道,且能从内心也不计较【守其黑】(当然,这得要这个人在大体上还是不错的,如果真是不可救药,那就只能敬而远之了),让他保持一定的尊严。

因为,如果真的说破了,那可能就真得失去这个朋友了,形同陌路,也就无从去帮助他或是渡他了!唐代黄滔创作了一篇散文《知白守黑赋》文词优美,值得一读:知白守黑赋白之能知,须守黑于所为。

黑之能守,则知白而无咎。

圣人所以立言于彼,垂训于后。

将令学者,得韬光用晦之机,不使来人,有炫实矜华之鬼。

是宜采厥理,扣其辞。

岂非白也吐耀含辉,禀西金而成姿,或元黄而可得,或苍赤而可期。

知之者必能洞彻万物,昭彰一时,故为祸患之所之。

黑也光沉影匿,浸北水而成色,既视之而不见,亦晓之而莫得。

守之者必能混合群象,冥蒙众惑,故为安宁之所则。

繇是任怀霜而怀雪,不在明言。

纵如璧以如圭,终须默识。

如此则准绳万国,龟镜八区。

俾其擅清名者若昧,抱明智者如愚。

有于不有,无于不无。

亦犹玉之贯虹,以韫石而为妙。

珠之象月,以蚌胎而为殊。

论于物而物且能尔,验于人而人焉忽乎。

是以钓璜于西渭之滨,扣角向南山之夕。

须知刖足以招祸,莫若漆身而遁迹。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感悟五篇《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读书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下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读高中的时候,我以前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之后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万事皆有“道”,如为官之道、从商之道,还有此刻流行的养生之道等等,大到治理国家、管理企业、小到为人处世和个人生活,都离不开“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势成之”的道理――就是说事物产生之后,要用道德去培养它,用实际行动去支持它,并且依照形势去发展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尽,就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

如果把它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柔弱胜刚强。

柔弱与刚强是一对矛盾体,那么柔弱是如何战胜刚强的呢它需要忍耐和克制,需要韬光养晦、忍辱负重,需要年复一年的付出。

“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水是至柔的东西,但是它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其实,正是因为柔弱,它才蕴含着无穷的潜力,才能够永远充满活力。

就像柔弱的小草,在狂风暴雨中随风飘摇,却永远不会折断,而高大强壮的树木,却很容易被大风摧折。

历也有很多的故事说明了这个道理。

刘邦因为有柔弱的性格,处处留意谨慎,每次大难临头都化险为夷,项羽虽然骁勇善战,可惜他狂妄自大,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乌江自刎。

还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弓满易折,人强易亡,柔弱胜刚强。

试想,假若当年越王勾践不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何来日后东山再起,报仇称霸同样,要是韩信不受跨下之辱,冲动之下拔剑杀人,之后的结果恐怕是以身偿命,默然消失,就没有以后叱咤风云,击败霸王项羽流芳百世的将军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草是柔弱的,但是它的生命是顽强的。

在抗日战争中,当时弱小的中国忍辱负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

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

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

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

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

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

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无为思想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对古今统治者实行统治、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种古代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也仍在极大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企业.这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质的独特智慧,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营养宝库,供我们不断从中受益并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无为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对人们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接受抽象的概念化影响,其次是再由概念的导向所引起的潜移默化中,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起变化,产生习惯性记忆意识。

道悟老子期末

道悟老子期末

道悟老子——做人之道记得第一次知道老子这个人还是从中学历史课上知道的,当时只知道他是个道士,或者认为他是个得到神仙,后来我才知道自己误解了,我开始从多种情况下去了解他。

以前我们学习从不教《道德经》,只是背了一些他的名句,对他的著作还是知之甚少。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道悟老子》这门课程,老师对老子的讲解,使我越发有了兴趣而且我也发现了它的思想太有道理了。

《道德经》真是一本充满人生哲理的著作,有点相遇恨晚的感觉。

下面我就稍微写下自己学习了这门课程的一些道理的感悟。

老子说:“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我们再来探究下这个问题。

既然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任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我觉得自然应该就是一个人性情真诚的极至。

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返朴归真?找回久已失去的自然天性?遵循自然之道的人不以生为喜,也不以死为恶,出生时不知道欢天喜地,要死时也不知道恐惧痛苦,无拘无束地来,潇洒从容地离去,把人生最重大的生和死也看成自然的事情,他完全忘记自己的来源,也不去追求自己的归宿。

任何事情来了就欣然接受,把死亡也看成不过是重新回到自然中去,不用心智去损害自然之道,不用人为努力去改变天然,这才是真正的修练之人,即是真人。

真人的内心无忧无虑,他的样子安祥平静,额头宽大恢宏。

严厉起来就像秋天一样肃杀,温和起来又像春天的来临,喜和怒就像春夏秋冬运转一样自然,顺应万物变化随遇而安,没有人知道他的胸襟有多么宽广。

真人的内心充实而又面色可亲,为人宽厚而使人乐于归附,精神像宇宙一样高远,潇洒脱俗不拘礼俗,沉默不语时好像失去知觉,说话时又毫不用心机。

自然境界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自然之境就必须无为,无为既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

无为和有为的分界线是看是否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遵循、顺应自然规律的是无为,把个人主观意志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难免遇到磕磕绊绊、不顺心不如意的事,然而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又何必计较太多!当你取得成绩被人嫉妒时,当你与别人发生口角、兵刃相见时,当你面对荣誉的争夺时,何不用自然天性自然之道——宽容这个法宝,去化解人生中的那些摩擦和恩怨呢?宽可以容忍,厚可以载物,宽以待人天地宽。

道悟老子

道悟老子

道悟《老子》—谈老子的治国思想一、老子治国思想的提出春秋末期的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无德无能却偏偏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以"无为而治"为主的政治,不要过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

在汉初被统治者采纳,至此以后老子的治国思想对中国以后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治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君主作为圣人的自身修养老子认为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却身居前列,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

圣人正是由于不追求私利的缘故,不追求私利才能实现个人价值。

君主就要成为这样的圣人。

《道德经》第三章讲到,不崇拜贤能,使得百姓不去争名;不看重难得之物,使得百姓不去夺利;不展现可求欲望,使得百姓心里不去糊思乱想。

因此,圣人的处事原则是:使自己心胸豁达,腹孕乾坤,志存高远,精力旺盛;使百姓心平气壮,对名利的追求保持神秘与无非分之想,使智者不乱作为。

作为了未作为的事务,则天下事物没有不可治理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说道:修养最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如水是老子对人的德行的最高概括。

统治者就要精微神妙玄远通达,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说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河流所汇注而成王,就是因为它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得到人民的推崇,必先在言行上对人民表示谦下;要引导人民,必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

因此他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但人民却并不感到负担沉重;虽然走在人民的前面,但人民却并不感到他构成妨碍。

道悟道德经

道悟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

“,实则表达了儒家的德治主张。

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

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

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

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

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老子》(也叫《道德经》)一书是老子思想的集聚,以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受到了后人的充分注意。

《老子》一书晦涩难懂,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老子》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思想,就是他把“道”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这个“道”既可以说是一种自然法则,又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本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与实践
老子,姓李名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所著的《道德经》为我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实践。

在修身方面,老子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即要淡泊名利,摒除杂念,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即要求统治者在政治上不要有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即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

老子的一些思想无论是在对现代人的为人处世上,还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上,以及我们现代的教育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首先,在修身方面。

自古以来,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老子的这种淡泊名利,不与人争的这种道德修养和性情修养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老子讲过做人要大气:“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意思就是要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

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纯真,保持一种恬淡、宽松的心态,淡泊名利。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老子所说的这样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时候总想着自己的利益优先而失去了自己原本的
纯真本性,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真朴实。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贪官落马,为了钱,为了权,他们鱼肉百姓,罔顾民生,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的人并不多。

在治国上,老子最大的主张就是无为而治。

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与自然界相通的,这也正是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老子所提倡的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很难为统治者所接受的,也不会有统治者会这样做。

但在无为而治的基础上,老子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政方针,他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

这一点,在治国上是非常重要的。

老子说过:“圣人之治,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虑其心,强其骨”。

这里老子所要表达的就是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满足百姓的物质生活,培养健康的身体,为百姓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很明显,老子的这种思想在如今是得到了极大的实现了的百姓变得越来越富裕,生活得越来越好,相比以前,我们的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我国如今处于一个有着相对良好的发展时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需要得到提高,所以目前我们的民生问题依旧是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老子的许多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实践,他的思想在世界思想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我国思想文化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