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道德经》理解老子道家思想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0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1):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舆。
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
这是对上方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
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2):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
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为“道”中的规律)治国,以制度约束臣民的行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各级政府官员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学习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学习老子道德经篇1《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
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组成。
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
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
《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
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浅析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

姓名:让么学号:************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哲学杨翰卿老师浅析老子《道德经》中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摘要中国哲学里面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集中阐释了无为而治、“道”等思想,其中大部分哲学思想在其著作《道德经》中得以体现,以“道”和“德”为论点,从自然出发,联系客观事物,对世界的本源问题,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等的认识,老子有其自身的独到见解。
本文就以老子著作《道德经》为例,对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联系当前实际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以孔子、老子、庄子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圣贤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在当前对我们产生极大的影响。
德国哲学为世人津津乐道,而中国哲学则更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对世界的本源,辩证的发展观等都有深刻体现出来,代表性人物老子在这方面深有研究,在其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思想,以“道”和“德”展开,全书短短5000多字,却有丰富的蕴意,全书“道”是中心点,对道进行论述,并阐释出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对辩证的发展观进行说明,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化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从整体出发,看到事物的本质,以此循序渐进蕴含着深刻哲学思想。
一、世界的本质是“道”的本源观哲学的一大问题,世界是本质是什么?从哪里是来?回到哪里去?是一直以来人们讨论的问题,并慢慢在争论研究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继续往下分为其他门派,以此构成了哲学这个大系统。
而早在笛卡尔、康德、费尔巴哈等为唯物唯心等哲学问题研究之前,老子就已经明确提出,世界的本质是“道”,“道”就是一切,“道”就是世界的来源。
1.“道”即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道”,而“道”是由有无构成并相生的,“道”可以是看得见,也看不见。
而“道”的最开始就是无,就好比世界是从道来,世界是从无开始的,从无发展看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世界。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道德经》读后感1《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能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
这本书主要讲了“道”、“可道”、“德”、“下德”,一共有五千文字,最终还是归结到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
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我有时候读起来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意思,需要反复看,才能慢慢看懂,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教导人们要更加善良,与人、与物为善,让人类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人、物、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读后感2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因为《道德经》内容艰深晦涩,语言精练而思想深刻,本人文言文水平不高,因此阅读过程中经常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道德经》流传千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处境,到现在,在国学热的大潮中,对《道德经》的研究如火如荼。
文章版本可谓千奇百怪,多种多样。
我看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版的,是在北大的.周末书市上买的,和《论语》、《孟子》三本十元,买来之后,认真的看了两遍《论语》,正在看《孟子》和《道德经》。
目前看到第十九章,还不到四分之一,都好像似乎没有真正看懂。
下面就简单说一下似懂非懂的感受。
第九章中,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拿的多了装不下,差不多够了就行了;揣的东西太多凸起来,不可能长久,大家都会发现。
满堂的金银玉石,是守不住的,富有高贵但却骄奢淫逸,就是自己惹祸上身,咎由自取。
大功告成,全身而退,这才是天道。
启示我们对待物质享受时要适可而止,秉持“中庸之道”,要懂得进退自如。
这使我想起了我国政界的“59岁现象”,有一些有作为有追求的好干部,在光荣隐退之际,经不起物质诱惑,抵挡不知内心不良思想的蛊惑,廉洁一生,糊涂一时。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

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读老子《道德经》感悟及体会(篇1)一提到《道德经》,我们不免会想到老子,不妨先简单介绍下我心目中的老子。
老子其人,是一个不求闻达的“隐君子”。
老子其说,博大精深。
其主旨可以归结为“言道德之意”。
老子其书,世称《老子》,又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不但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的“第一经典”。
因此,老子不仅被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也被道教尊奉为道祖和天尊。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仅五千余言,但她文约义丰,博大精深,涵盖天地,历来被人们称为“哲理诗”。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她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人民。
“道”、“德”俩词是《道德经》提纲挈领的俩个概念。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
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仔细看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后,我略有所思所悟,尽管不能完完全全地领悟到老子的精髓之所在,但我还是受益匪浅,下面就是我想同你们分享的财富。
“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从《道德经》理解老子道家思想
—— 2017年4月份继续教育听《道德经》网络课程有感
在本次的继续教育中,课程学习中有《“道德经”解读方法刍议》和《老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和价值》这样两门课。
我毫不犹豫地选修了这两门课程。
一来,我久慕这部经典,曾尝试背诵《道德经》。
二来,在诵读时有太多的不理解,特别希望聆听一位大师的解读。
这门课不正是我求之不得的吗!
在听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产生了很多以前不曾有过的理解和感悟。
下面我就自己在这方面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思考。
对老子道家思想解读的方法论。
过去,我为了理解《道德经》,但又由于原著看不懂,吃不透,我一方面买来现代一些学者对原著的翻译和解读的版本,其中所看到的内容颇多龃龉之处,不一而足,一时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我又买来一些立足别的学术观点解读《道德经》的书本,比如《“易经”与老子道家思想》。
这次我听了这门课程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在一条错误的学习之路上学习《道德经》。
这位讲座教授的观点认为:对老子道家思想的理解,必须立足于原著文本,一切观点和根据都要从原著中去寻求答案。
即便原著里实在找不到,我们也应该从距离《道德经》成书年代最近的道家学派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再根据需要依次往后代延伸。
另一个原则是,坚持“先中后外”的治学方法,而不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到西方学说中去寻找印证道德经的因由。
老子道家思想和庄子道家思想的巨大差别。
后人把老子和庄子并
称“老庄”,因为他们同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毫无差别的一脉相承。
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
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这个得天独厚的机会让老子得以遍览当时所有上古图书典籍,这样老子就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加之老子又能接触到当时的周王朝的统治者,所学所思所想的综合,让老子逐渐通晓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个规律就是老子说的“道”。
而这个“道”又是作为周朝统治者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规律。
唯有遵循“道”才能消除当时的战乱和挽救百姓。
足见老子思想是植根于其忧国忧民的抱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的。
而庄子就不同了,他追求得是个人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和独立。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白算是庄子道家思想的践行者。
学习这两门课程,重新理解《道德经》。
尤其是准确理解它。
一方面是我们在正确传承着国学。
另一方面,我们把所学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实践,指导者我们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遵循正确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