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

《诗经》弃妇诗分类考述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指描写被抛弃的女子的诗歌,大多数出现在《大雅》一篇,经过学者的分类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抒发委屈的诗歌:这类诗歌反映了弃妇被遗弃后心理的痛苦和不满,例如《卫风·硕人》:“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表达了女子因遭到遗弃而无法享受美好生活的委屈。
二、咏怀自身的诗歌:这类诗歌强调了弃妇的自我价值和自尊,例如《卫风·干将》:“干将之说,宛丘之上兮。
”表达出女子虽然被弃却不会自暴自弃,而会发挥自身的才华和价值。
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这类诗歌对传统道德观念进行质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不平等,例如《大雅·文王》:“踧踖尔床,不得与王同,戎车始发,女子有行。
”表现出女子不能同男人平等地享受权益的不平等现象。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不平等,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遭受遗弃后显现出的坚强和自立精神。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是《诗经》中写弃妇的诗不止一篇,最有名也最典型的当数《氓》。
《氓》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
原诗如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赏析《卫风·氓》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
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
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
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
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
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
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
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_文学评论论文【精品论文】

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_文学评论论文简论《诗经》中的弃妇悲歌——《氓》:摘要:《氓》是《诗经》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弃妇诗”。
这首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诉说自己婚后无辜被弃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情节生动、内涵丰富,是当时妇女控诉封建礼俗的时代强音。
关键词:弃妇诗礼俗《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婚恋主题的诗篇,其中有些篇章是描写妇女不幸遭遇的“弃妇诗”。
追寻这些“弃妇诗”的根源,则可清楚的看到封建礼俗的影子。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宗法制社会里,在婚姻家庭这一问题上,妇女的婚姻是没有保障的。
妇女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经济上不能独立,这就决定了女子在婚姻家庭中的附庸地位,因此,无辜背弃的妇女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很多妇女难以逃脱背弃的命运。
所以“弃妇诗”也就成为婚恋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被弃妇女遭遇不幸的婚姻悲剧,让人悲愤、令人同情。
收录在《诗经·卫风》中的《氓》便是这样的一首弃妇诗。
全诗共六章,“以给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到被弃的过程”1[①]追叙女主人公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为夫妇。
婚后,尽管她含辛茹苦、勤劳持家,最后仍然没有逃脱许多女子共同的命运——无辜被弃。
这首诗情节生动、感情饱满,堪称是弃妇诗的典型之作。
诗的第一章就追叙两人从相识到成婚的情景。
开始氓是以非常真诚的姿态出现在女子的面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强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薾不薾噬,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②]氓是一个“抱布贸丝”的小商贩,对女主人公一见钟情,主动和她接近,找机会讨好她,进而向姑娘求婚。
为了赢得少女的芳心,他装出一副敦厚相,“氓之蚩蚩”非常生动的描写出了男子善于伪装的性格,女主人公难以抵御他热烈的爱潮,很快便沉溺于爱河之中。
她劝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并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相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
《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弃之后,并没有一味的伤心,乞求丈夫回心转意,相反,“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主人公已经开始觉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女主人公痛定思痛,总结出“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惨痛教训。
与《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相比,《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不再顺从,不再软弱,已经开始觉醒,逐渐走向自强自立。
2.弃妇诗的艺术特色
1)对比衬托,形象栩栩如生。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通过恋爱、新婚时的情形与弃妇被弃后的情景进行对比,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勤劳善良,与丈夫相亲相爱,“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面对丈夫“宴尔新婚,如弟如兄”,
女主人公虽然心生怨恨,但是还是对丈夫痴心不改,“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在境遇的对比中,女主人善良痴情的形象入木三分,而其丈夫薄情寡义,喜新厌旧的无耻嘴脸也暴露无遗。
《卫风·氓》中的“氓”追求女主人公的时候,“信誓旦旦,言笑晏晏”,婚后“二三其德,士也罔极”,很快变心,最后翻脸无情,“至于暴矣”,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由爱至弃,判若两人,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氓”的无情无义的本性,同时也通过对比,细致地描绘了女主人公由恋爱、结婚到被弃后的整个过程,深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由爱生恨以致决绝的内心变化,衬托出女主人公勤劳善良、倔强刚强的美好品质。
2)叙事为主,间以抒情和议论。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是《诗经》中典型的以叙事为主的抒情诗②。
《谷风》情节相对比较简单,抒情色彩更为浓郁。
《氓》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叙事性更甚。
但《氓》和《谷风》两诗均在叙事的同时,间以抒情和议论,叙事、抒情与议论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卫风·氓》以时间为序,从“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初恋,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婚娶,到“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背弃,以及最后的“亦已焉哉”的决绝,用叙述手法,娓娓道来。
其中又间以抒情和议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借物抒情,突出自己初嫁时的美貌和遭弃时的人老色衰,渲染了悲剧的气氛。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此处议论,字字切齿,句句在理,把弃妇的不满、怨恨与决绝之情推向了高潮。
《邶风·谷风》叙事、抒情与议论揉和在一起,看似叙事顺序不甚清楚,情节跳跃性大,其实正是以女主人公思想变化发展为脉络的,切合女主人公优柔寡断、渴求丈夫回心转意的复杂心态,也是叙事、抒情和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典范。
3)借景抒情,善用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一大艺术特色。
《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中比兴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极其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
《氓》中三次写到“淇水”,这条河饱蘸了女主人公的真情,是女主人公命运、心情变化的最好见证。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女主人公将氓送了又送,情动于衷,恋恋不舍。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看清了氓的本质,下定决心离开无情的丈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的心情如同冷冰冰的淇水,与其说布幔被淇水打湿,还不如说被悲戚的泪水浸湿。
同样,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描写,是“两个对比性的托兴”③,桑叶沃若时,正是女主人公刚刚嫁给氓的时候,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之中,看到那翠绿诱人的桑叶,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美丽容貌;而当她被弃后又看到那片桑田时,桑叶已经是“其黄而陨”,桑叶枯黄,犹如自己耗尽青春,美貌不在。
何等沧桑,何等悲怆,这种对比性的托兴之法,表现了弃妇悲惨的命运,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情变化,从而更好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邶风·谷风》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奠定了全诗悲情的基调。
“泾以渭浊”,女主人公感叹并非自己不美,只是丈夫迷恋新婚的美人,不愿接近自己而已。
“谁谓荼苦,其苷如荠”,用反语将自己被弃后的痛苦之情,受尽压抑的不满,深刻地表达了出来。
4)诗风纯朴,色调哀婉动人。
《诗经》中的弃妇诗大多展现出淳朴自然的风格,从内容上看,以朴实的叙事为主,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从表现手法来看,语言也尽显质朴本色,鲜有修饰之辞,“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用的白描手法,却都是弃妇们自然生活的再现,淳朴而依旧动人。
弃妇诗都是表现女子遭弃的悲惨境遇,再加上女主人公善良、多愁善感,这就奠
定了诗歌悲戚抑郁的色调。
《卫风·氓》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衬托了女主人公遭弃后的悲伤心境。
《邶风·谷风》中“以阴以雨”,借冷雨阴风交加的恶劣天气,描绘了一派凄风苦雨的景象,从而营造出凄凉、沉郁的氛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同时又象征了其丈夫狂暴无常的性格,内涵丰富深远。
《诗经》中的弃妇诗用其独特的风格、题材,将人、景、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感细腻,民风朴实,色调哀婉,人物形象幽怨动人,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感叹的哀歌,久久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诗经》中的弃妇诗大多出自女性之口,“《诗经》所叙写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明确之伦理身份的现实生活中之女性,其叙写之方式,亦大多以写实之口吻出之”④,它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注释:
①刘毓庆,贾培俊,张儒.《诗经》百家别解考(国风).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②邸艳姝,李金坤.《诗经》中的弃妇诗初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
③同上。
④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李春侠.爱情与婚恋的变奏曲—《氓》的解析.
2.杨广宇. 直面人生,不卑不屈—浅论《氓》中的弃妇形象.
3.陈晓红.试论《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其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