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汉语言文学 xxx 指导老师 xxx【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里一些弃妇形象的特征和表现弃妇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诗经》时代的“弃妇诗"中弃妇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塑造这些弃妇形象的价值意义.【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艺术手法;道德情操;价值意义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下面我就其中几首进行分析。
一、《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成因探究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其成因探究作者:李晓亚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6期摘要:《诗经》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弃妇诗作为《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内心和情感的充分展现,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弃妇形象。
本文在分析弃妇形象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弃妇现象大量存在于诗经时代的原因。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形象分析;产生原因“弃妇”是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弃妇”作为《诗经》中极其重要的题材之一,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婚姻中的女子的生活状态。
《诗经》中有《卫风·氓》、《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郑风·遵大路》等十多首诗篇以女子遭弃为题材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是对西周末至春秋中叶时期妇女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弃妇现象的广泛存在,则应该从历史和社会及其对当时人的影响等方面寻找原因。
一、弃妇形象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虽然均是描写女子见弃的悲戚命运,但弃妇形象却不尽相同。
这些弃妇并不是以单一的弱者形象存在着,而是充满着饱满的思想、多重的性格、复杂的心理等等。
1、又爱又恨,遭弃后仍心存幻想的弃妇形象在《卫风·氓》、《邶风·谷风》、《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等诗篇中被弃的女子身上,都存在对无情无义的丈夫充满怨恨却又爱意浓浓地眷恋丈夫,不忍离开,幻想丈夫能够念及往日情分,对自己产生眷顾抑或悔恨之心。
《氓》中用大量篇幅追忆往日甜蜜的爱情,她难抑悲愤,下定决心要与男子一刀两断,但是“口纵言已,心岂能忘?” 1而《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中遭弃女子善良软弱,尽管遭受冷落厌弃,仍在追忆往事。
《郑风·遵大路》中女子既满怀辛酸又饱含希望的苦苦哀求,《召南·江有汜》中弃妇对男子的背弃行为会招致日后的痛苦悔恨的报复性心理,《邶风·日月》中对丈夫心不能定仍希望其“畜我”以“卒”,《邶风·终风》中女子遭丈夫调戏而懊恼、痛恨不已,却又怀念丈夫也希望丈夫想念自己,都突出了弃妇们“见弃如此,而犹有望之之意”2,折射出一个个对丈夫既爱之深又恨之切,盼望丈夫回心转意的悲剧性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形象论文摘要:《王风中谷有蓷》写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于荒年之时,天灾人祸相逼迫,走投无路。
反映了东周时代妇女悲惨生活的片段。
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
综观《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致具备三类性格标签:第一,痴心痴情;第二,贤淑善良;第三,坚强勇敢。
每一大类中又可细分成不同的小类。
下文将结合具体诗篇的内容,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加以分析。
1.痴心痴情《卫风氓》、《邶风终风》、《郑风遵大路》中的主人公都是痴心痴情的女子。
(1)敢爱敢恨,勇于追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与氓成婚前就是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形象。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送子涉祺,至于顿丘”,送过这段路,再送一段路。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她把自己对氓的爱,毫不遮掩地表现出来——看见那个人了,她就高兴地边说边笑,迟迟不见那个人来,她就黯然神伤。
但是,我们知道,在周代社会男女成亲必须要有媒人,所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
[1]210在诗经时代,无论谁结婚,都得通过媒人这一关,离开媒人的介绍,就失去了成婚所需要的重要依据。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很显然,女子与氓的恋爱中并没有媒人参与其中,但是这位固执的女子,私自与氓许下“秋以为期”的承诺。
为了爱情,勇敢地冲破世俗的束缚,这种追求爱情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
(2)全心全意,无私付出结婚之前,《氓》的主人公给我们留下“敢爱敢恨,勇于追求”的印象,在结婚之后,她又对自己的丈夫全心全意,无私付出。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为了自己的丈夫,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折磨而无怨无悔。
再如《邶风终风》,写出了一位妇女对丈夫既恨又恋的心理过程。
首章伤心丈夫对自己的轻薄狂暴;二章却又思念起这个掉首不顾的夫君来;三章更是想得睡不着觉,希望丈夫知其思念而打喷嚏;末章则由己及彼希望丈夫反过来也能思念她。
每一章语气都有一层转折,层层递进,将一种既怨恨又思恋,既知无望又割舍不下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委婉尽致。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有着卓越的文学价值,更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诗经中,弃妇形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女性形象。
弃妇指的是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她们常常被社会所唾弃,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
然而,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却展现出了多样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弃妇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弃妇形象呈现出多种形态。
有的弃妇是因为男性的背叛而被迫离开家庭,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妇人有行,远送于野,曾氏贻我,季子之忧。
”;有的弃妇是因为身世低微而被男性所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还有的弃妇是因为自身的过错而被世人所唾弃,如《小雅·鹤鸣》中的“女曰归止,言迈其母,弃于其室,牵衣涉溱。
”。
不同类型的弃妇形象,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弱点。
二、弃妇形象的内涵弃妇形象的内涵丰富多彩。
首先,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权文化。
在古代社会,男性拥有绝对的权力,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因此,男性可以随意抛弃女性,而女性却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古代社会,道德观念非常重要,人们对于道德败坏的行为十分排斥。
因此,被男性抛弃的女性,往往被视为道德败坏的代表,受到社会的谴责和唾弃。
最后,弃妇形象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当这些欲望和弱点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出现抛弃他人的行为。
三、弃妇形象的意义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
首先,它是对古代社会男权文化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通过弃妇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待遇,对于男性的道德败坏和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了谴责。
其次,弃妇形象也是对于古代伦理道德观念的一种反思。
它告诉我们,道德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不断变化和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汉语言文学 xxx 指导老师 xxx【内容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其中的弃妇诗里一些弃妇形象的特征和表现弃妇形象的主要艺术手法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这些诗歌,也有助于理解《诗经》时代的“弃妇诗”中弃妇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塑造这些弃妇形象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形象;艺术手法;道德情操;价值意义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下面我就其中几首进行分析。
一、《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一)、坚韧顽强、清醒自持型。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卫风•氓》、《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为代表的顽强清醒型的一类弃妇形象,其性格中的核心成分是坚韧、顽强、清醒、自持。
《卫风•氓》里女主人公集善良、温柔勤劳、刚强于一身,即使这样也没能逃脱被遗弃的命运。
婚前,女主人公是一位天真纯情“其叶沃若”的少女当“氓”借“抱布贸丝”的名义来与她交结时,涉世未深的她把“氓之蚩蚩”看做是他诚实、敦厚,这样就陷入了爱河。
她不但耐心的解释“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甚至为了不让“氓”怒,便约定“秋以为期”。
结婚后,她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却换来的是丈夫的虐待和遗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不但如此,她的兄弟也不理解她,还“咥其笑矣”。
最后,她把婚变归因为“氓”的“二三其德”。
并总结教训告诫后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谴责“氓”的“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卑劣行径。
面对“氓”的始乱终弃,她毫不犹豫的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你狠心把我抛弃了,我也绝不再回归你处,从此与你一刀两断。
态度坚决,不卑不亢。
《小雅•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同样是位正直善良的妇女,在“将恐将惧”的日子里给予丈夫无限的爱,她对丈夫的忘恩负义也有倾诉不尽的怨恨,字里行间透露出她沉郁哀痛的心情,但是她没有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她的自我意识有此觉醒,通过“催嵬”的高山展示自己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和坚贞不渝的伟大人格。
以草木的必将枯萎来预示忘恩负义之徒将为世人所遗弃的卑微,令人读起来兴奋。
上述主人公尽管略有差异,但她们能够挥泪斩尽无情义,直言痛斥负心郎,这是她们超越当时女性的最突出共同特点。
在题材方面具有时代性,在思想方面具有进步之处。
(二)、爱恨交织、旧情难忘型。
这一类弃妇的形象具有以缠绵不断的情谊,痛苦无望的企盼为内核的复杂心理。
《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是其中的代表。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遗弃后同样抱着幻想,在爱的驱使下,她坚信“不我以,其后也悔”,“不我与,其后也处”,“不我过,其啸也歌”。
她坚信夫君的行径日后必然受到感情的煎熬。
她总认为,今后的生活将会告诉丈夫“新人不如故”,祈祷他早日回到自己身边来,重新和好,旧梦重圆。
但这毕竟是遐想之语,一方的希望,其中更含有她对与丈夫和好的幻想,体现了她的报复心态,体现了她无法化解的哀怨,体现了她无可奈何的软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初嫁到夫家时,家里十分贫穷,她严守妇道,吃苦受累“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她辛苦操持家务,生活富裕了,男子却另觅新欢,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她在丈夫的呵斥下,苦苦哀求,语无伦次。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执迷不悟,心存幻想。
【1】“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希望总有一天丈夫会回心转意,其性格显得十分懦弱。
在怨情的尽情倾诉和满篇的伤心话中,虽然使人产生揪心和怜悯,但却看不到主人公愤怒的发泄。
更有视男人为日月的弃妇就是《邶风•日月》中的女主人公一开始把人生、婚姻、爱情想得太美好。
她把男人当做自己唯一的依靠。
认为有花前月下,有阳光明媚的普照,生活就一定不会与她为难。
可是天不遂人愿,原来作为可托付终身的丈夫很快就抛弃了她,另觅新欢。
在那纲常、礼教禁锢人们头脑的时代,妇女纯然是男人的私有物品,男人就是她们的太阳和月亮,她们要求并不高,只希望“出自东方”的太阳、月亮永远能够“照临下土”,希望自己永远能在丈夫的“恩泽”下生活,因此被丈夫抛弃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天崩地陷,日月从她们内心陨落,的确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伤痛、悲哀的了。
在谴责丈夫不忠于爱情的同时,又希望他能消除恶念,回心转意。
以上几首诗歌中的女主人公虽然有美好的道德情操和纯洁的心灵,以及忍辱负重的品格,但是却不能跳出那个时代的怪圈,狠不下心来发誓“与君绝”,以致给人一种“哀其不幸,怒气不争”的感觉。
(三)、悲哀自悼、无可奈何型。
这一类的弃妇形象可在《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这3首诗歌中充分体现出来。
《王风•中谷有蓷》诗中的妇女在遭遗弃后,无能为力,别无办法,只能叹息、哭泣、以泪洗脸,然后发出“遇人之艰难”的感慨。
好像婚姻就与她过不去,总觉得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此女的不幸不是由于自身的不检点、品德不端正,而是由于丈夫喜新厌旧、无情无义造成的。
表现了弱女子在被丈夫遗弃后满腔愤恨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雅•我行其野》中“婚姻之故,言就尔居。
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反应出女主人公曾幻想与丈夫白头偕老,可如今丈夫却“不我畜”,无奈之下只好“复我邦家”,她怨愤、哭诉、谴责但又能怎么样呢?《郑风•遵大路》此诗既没有弃妇对往事的追忆、追悔,也没有诉说满腹的辛酸和委屈,也没有对负心郎的痛切谴责,而是跟在负心郎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
这些言行鲜明的呈现出她执着、痴情与痛苦。
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表现了她孤苦无助,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以上这些女子被抛弃后都集中表现出脆弱的心理,那些挽留也好,控诉也好,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她们始终没有去发展自己另一方面的人格,就是学会独立、坚强。
二、《诗经》表现弃妇形象的艺术手法《诗经》弃妇诗里塑造的弃妇被弃的原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弃妇们的形象却各有千秋,这得益于每篇文章采用了不同的人物表现手法来正面或者侧面的展现那些弃妇形象,使得我们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那些坚强不屈或者悲哀自悼的弃妇的大体人物形象。
下面就本文分析,看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展现这些弃妇不同性格特征的。
(一)、夹叙夹议,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为辅。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
《诗经》弃妇诗最大的艺术成就也就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弃妇形象,她们栩栩如生、形象鲜明,都非常感人。
如我们上面分析《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她是那么勤劳善良、纯情美丽、自朴无私,然而最终还是遭到被遗弃的命运,这样一个弃妇形象让人深受感动。
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以: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为辅。
如《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从她们相见、相恋,到结婚后的生活,一直写到被弃,回到娘家的生活,她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娓娓道来让人跟着她的人生起伏而高兴或担忧,回到娘家后的她也不能安心过日子,因为兄长还讥笑她。
而在婚恋过程中,又间以抒情、议论。
如第三段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便是借物抒情。
借桑叶的陨落来说明自己颜色已故。
接着又发出了:“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议论,理直气壮,语重心长。
劝世上的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因为男子在爱情里很清醒而女子一旦陷入爱情就不可自拔。
女主人公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使得诗句更有说服力。
另外,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其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如《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对比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前的年轻美貌和婚后的年色衰。
又如氓婚前“信誓旦旦,言笑晏晏”,婚后则“二三其德,士也罔极”,对比中揭示出了氓贪恋美色、喜新厌旧的本性,从而更突出了弃妇命运的悲惨,也更加深了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二)、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郑风•遵大路》此诗,简单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了一个自信不足、无可奈何的女子形象。
她没有说太多的话,只是一直跟在负心郎后面,拉他的衣袖、拉他的手,苦苦恳求他不要忘记旧情,不要厌弃自己。
这些言行鲜明的呈现出她执着、痴情与痛苦。
女子“执祛”“执手”的动作及哀告之语,都表现了她孤苦无助,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同样在《小雅•我行其野》中也塑造了那么一个弃妇形象,因为丈夫“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而“尔不我畜”把这个女主人公赶回家,于是她走在野地里的时候“言采其篴”、“言采其葍”,一路走得饿了就采羊蹄草充腹,无聊难过了就采了路边的那种小旋花来解忧。
她采篴、采葍的行为都表现出她因丈夫不念旧情、另觅佳偶的怨愤和不满,但是又无可奈何!(三)、大量运用了暗喻的表现手法。
在8首弃妇中,其中有4首是用了以水做暗喻。
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处境。
如“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和暖的东风吹着,只有风和雨。
说明女主人公的晴天过了,雨天来了。
她的婚姻并不是一直风调雨顺。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用这句说明泾水浊不是因为渭水有多清澈只是泾水没有活水注入才至于此,而女主公特地暗示不是她不好,而是丈夫喜新厌旧罢了。
“江有汜,江有渚,江有沱”、也同样被诗中的女主人公用来暗示大江水的倒流和大江的支流说明她才是主流,总有一天那个负心汉会发现她才是最好的。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的回忆暗示氓妻的美满幸福已成过去,只能在回忆里。
当时嫁来氓家时,淇水满洋洋打湿车帷和下裳,但是依然觉得甜蜜,而现在氓“二三其德”只能靠回忆来安慰自己,从而说明了她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