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诗经_国风_中两个弃妇形象的对比_顾岩

合集下载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弃妇的唐诗鉴赏

弃妇的唐诗鉴赏

弃妇的唐诗鉴赏弃妇的唐诗鉴赏弃妇刘驾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刘驾诗鉴赏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弃妇被赶出门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

女主人公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倾诉了她遭受遗弃的哀怨和痛苦。

语言朴素无华,感情真挚深厚。

这位女子的独白是从出门时开始的:“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这是她哀戚的触发点。

作为一个妻子,她无端被丈夫抛弃,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而一旦真要回车离去的时候,其悲切之情就更加难以形容了,所以说“心更悲”。

开头两句总摄全诗。

因为下面所要抒写的内心活动,都是发生在欲上回车之时;一个“悲”字,又是贯彻全诗的感情线索,突出了事件的悲剧性。

接着,这位女子讲述了几件事情,表明自己是不该被驱赶的。

其一,她说自己正值芳龄之时,也曾有过如花的容貌:“路旁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以花喻貌,不为新奇。

但这里是就眼前的景物触发出来的联想,十分贴切自然,既符合人物的.心情、活动场景,又巧妙地暗示出女子的容貌。

女主人公表白,自己也曾是如花美眷,现在竟无端遭到抛弃,实在令人伤叹。

其二,她说自己又是个善长操持家务的人:“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既能“养蚕”,又能“织素”,其精于养织的本领和勤劳朴素的品格,不言而喻。

其中“已成”、“犹在”等词语正显示出其辛勤不辍的情形。

女主人公觉得,自己又能勤俭持家,现在竟无端被遣,的确令人伤心。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要遭抛弃的呢?这位女子哀叹道:“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画蛾眉”,古代女子以黛色画眉,细长如蛾须。

即言女子妆饰。

表面看,这是弃妇以猜度的心理作出的推论。

实际上,此为反话正说:做妻子的,不管能怎样勤于持家都没有用处,只要整日着妆打扮就行了!这里不仅暗含着对其丈夫耽于美色的批判,而且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位女子虽平日并未更多注意打扮,但是她具有一种纯朴勤劳的品质,在各个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

从而,“见妇之不当弃也”(《唐诗别裁集》)。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

汉乐府诗歌中的弃妇,一个比一个刚文学作品中的“弃妇形象”指是被丈夫或情人抛弃的女性形象,这样一种形象,早在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

汉代乐府民歌中更是常见,而这类诗歌由于来自民间,风格相当活泼、大胆。

你一定知道汉代女子性格是热烈而奔放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表现的是一个女子对男子的表白,用五种自然中极端异常现象表明自己对爱情的执着。

正因为爱得如此浓烈,在遭遇男子变心之时,这类女子也会表现得情绪激烈。

《有所思》写的就是热恋中的女子在“闻君有他心”时的种种反映,全文如下: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心爱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用玉和珍珠做成的精美的玳瑁簪,想要送给他。

但是却听说(闻)情人已有“他心”,她的火气立刻就上来了——“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她砸簪、烧簪、当风扬灰。

在我年少时,理解的是女子想要挫骨扬灰的对象是那个男子,心中有很大的触动;当然,即便后来明白女子是拿簪子出气,依然很欣赏这个女子的火爆脾气。

随后,她宣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但内心却很矛盾——“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兄嫂是知道他们两人在谈恋爱,贸然分手该如何解释呢?这个女子为自己的摇摆找了一个好借口。

可以看出女子队这段感情还没有完全放弃,也许听说到的男子出轨并不一定是事实。

相比较之下,《白头吟》就比较温和了: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据葛洪《西京杂记》称:“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氓》与《美狄亚》中的弃妇形象同是弃妇,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和《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对待不公平的命运带给自己的苦痛时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痴情女负心汉”的故事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类似题材。

历史上似乎总有那么些女人,当她们的价值被榨干后,会像抹布一样遭到无情丈夫的嫌弃。

可是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女人有着不同程度的自省意识和反抗斗争。

一、《诗经・氓》中的弃妇《诗经・氓》中的女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弃妇形象,可以说是弃妇诗的“源头”。

她的形象就是封建社会所要求标准女性的模板:踏实、耐劳、顾家、惟夫是从。

少女时代她是一个天真单纯,相信爱情的人。

“乘彼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情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弦,她的泪水与笑颜只与那个男子有关。

在以后的漫长时光中,她还记得两人少年时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男子的甜言蜜语哄得女主人公在男子家世贫穷,没有丰厚的聘礼情况下,甘心为他做牛做马、任劳任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时,男子与她许下白头偕老的誓言,到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之时,不过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最后男子对她“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自己落得个“兄弟不知,其笑矣”的下场。

但是我们不能把她归并到那些只会在自己的悲惨往事中自怨自艾的弃妇中,她能做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能反思自己的遭遇,并最后勇敢地说出:“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算是对该负心男子的最大控诉。

她的反抗就是离开他,从此两不相欠。

但是她精神上的觉醒是有限的,“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认为自己没有过错,为全家兢兢业业,男子就应该对自己温柔和体贴,说明她的意识中有“等价原则”。

但是她没有认识到的是等价原则是在双方都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而在传统社会中女子在家中的地位很低,她其实过着类似“半妻半奴”的生活。

她把全部的责任归结于男方,而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中《谷风》与《氓》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分享。

在《诗经》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这两首诗都通过叙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不二,勤劳持家,最终却被无情抛弃的悲惨遭遇,刻画了两位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以深广博大的思想内容和卓越非凡的艺术成就,在历史与文学的长河里不朽、不息,成为永恒经典,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邶风谷风》《卫风氓》是《诗经》弃妇诗中思想艺术成就较高,且较为知名的作品。

笔者主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一、人物形象《谷风》与《氓》分别写了两位古代劳动妇女的不幸生活遭遇,同时也昭示着周代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虽然两首诗叙述和反映的内容有着共同的主题,但《谷风》《氓》又分别刻画出了两位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女主人公形象,在《诗经》众多篇目中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这两首诗都叙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辛劳持家却被无情抛弃的悲凄遭遇,但刻画出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却是异常鲜明,两相对照。

《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伤怨丈夫喜新厌旧,悲悲泣泣,哀怨凄切;《氓》中的女主人公则控拆丈夫始乱终弃的行径,是非鲜明,态度清醒而果断。

但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的都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和不幸命运,所以她们的形象具有普遍意义。

二、艺术特色《谷风》与《氓》不仅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也体现着《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艺术风格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是《诗经》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的先河。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

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一、弃妇现象所谓“弃妇”,就是指缔结了婚姻,而又因为种种原因被男方抛弃并离开男方家的女子。

可以这么说,中国诗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其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以哀婉的笔调忠实地记录一个个妇女的悲剧。

翻开一部部文学作品,我们总能不期而遇一个个女子的长吁短叹。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它里面就有大量的关于爱情婚姻的诗歌,其中弃妇诗尤为人所关注;与先秦时代相隔不是太远的汉代,其反映民风民情的汉乐府中也同样有弃妇诗,这说明,“弃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作为被压迫的一个群体,她们有着共同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在面对不幸时,往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性格特征。

之所以产生弃妇现象,这应和古代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个人的性格等因素分不开。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以后,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式,男子拥有经济地位,掌握着话语权,妇女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另外,宗法礼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体系,婚姻、家庭伦理观念严重束缚了妇女的手脚。

《礼记?昏义》云:“昏礼者,礼之本也。

”《史记?外戚世家序》也认为:“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

”一方面,担负着人类繁衍使命的婚姻受到统治者重视,另一方面,正因为婚姻被作为礼之根本,社会也才会对夫妇双方提出严格的要求——其实这种要求,在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大多只会由女子承受。

作为女子,婚姻又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女子生活更是悲惨。

本文试着分析汉乐府和《诗经》中遭弃的女子,并作出比较,希望通过这种分析和比较,了解古代女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探究她们不幸命运的根源,发掘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以及独特个性,表达对她们的深切同情,而不是带着玩味的态度去研究她们的苦与痛。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弃妇诗的判定“弃妇”既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有其相通的共性,亦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

《诗经》弃妇诗比较论文摘要:《氓》与《谷风》最为《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弃妇诗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

两诗各具特色,反映出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共同心声,成为当时妇女不幸命运的真实写照,成为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的有力控诉,它们与其它情诗共同开启了我国女性文学的先河,不仅为后代描写女性生活提供了创作素材,也为后人塑造女性形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诗经》中的作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文学积淀。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弃妇诗。

下面,我们就以这两首弃妇诗为研究对象,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做进一步探讨。

一、人物形象比较《谷风》与《氓》两篇均是弃妇之作,都是痴心女子反遭丈夫遗弃,但是统观两首诗,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

就《谷风》来看,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性格软弱,逆来顺受的女子。

尽管,丈夫已经将她遗弃,她却还是对丈夫抱有幻想,祈求丈夫能够回心转意。

“行行迟迟,中心有违。

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从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女子已经要出门了,却还是一步三盼,盼望丈夫能出来多送送她,结果却只是送到门口就停止了,之后女子回忆往昔与男子的恩爱之景,又联想到两人之间现在的分离局面,更多的是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去谴责丈夫,批评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体现了在夫权社会下,女性自身还存在一定的奴性,不会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地位。

而就《氓》而言,其中的女性形象是发展变化的。

在最开始阶段,《氓》为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纯真少女的形象,她渴望得到爱情,当男子前来求爱的时候,她许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誓言。

就其本身来看,还是对爱情充满了期待与希望。

到后来变成一个忍辱负重的妻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辛辛苦苦,起早贪黑的工作,每天都为家人的生活所忙碌。

即使这样,还是被丈夫所抛弃“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丈夫的态度急转直下,兄弟对此也仅仅是以嘲笑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