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诗经》弃妇诗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历英杰(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共305首,婚恋诗占其中的1/4。
这些婚恋诗中最特别、最动人的当属“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成功地塑造了第一批弃妇形象,揭示了宗族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弃妇刻苦耐劳、任劳任怨、忠贞多情、卑微隐忍,对丈夫能够回心转意留有一丝幻想;坚毅不屈,敢于反抗;善良温婉以及悲伤哀怨、孤独凄惨。
弃妇诗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再现了西周时期到春秋中期部分妇女被抛弃的痛苦人生,揭示了在父系氏族社会下女性的痛苦境遇。
虽然她们性格迥异,但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 《诗经》;……弃妇诗;……人物形象【作者简介】 历英杰,喀什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引 言《诗经》中的弃妇诗的篇章总共有11首,包括《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
从这些诗歌的内容来看,“弃妇诗”是指不幸婚姻给女子带来无尽痛苦的诗歌。
这些诗的主旨表达了女子被抛弃后的痛苦和无奈,以及对幸福时光的无限怀念,其中还夹杂着悔恨、醒悟、决绝等等复杂情感。
《诗经》中的弃妇诗揭露了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种种恶行,指出了夫权制的丑恶;展现了弃妇的不满情绪。
说明了她们被抛弃不是自身的过错,而是她们所爱之人导致了她们的人生悲剧。
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她们的人生悲剧呢?伴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生产工具的变化,女性在母系氏族社会上的领导地位正在不断丧失,从而促使了她们人生不断地在痛苦边缘苦苦挣扎。
对此,恩格斯曾说过:“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庭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1]在西周时期,各种礼乐制度的确立,使得妇女失去了独有的个性与人格。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诗经》中讲述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的诗歌最具典型性的有《卫风·氓》和《邶风·谷风》这两首。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_左传_诗经_弃妇形象简析_尹雪华

/2011.3下半月gu dian wen xue man bu古典文学漫步《左传》《诗经》弃妇形象简析尹雪华摘要:《左传》《诗经》中弃妇温顺谦卑,却神情凄怆;时代泯灭了她们重新寻找幸福生活的希望,而她们性格中缺乏奋起抗争、捍卫幸福的强者精神,加重了她们不幸人生的悲剧意味。
关键词:《左传》;《诗经》;弃妇;弱者形象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性隶属于男性,她们的婚姻不受保护。
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婚姻破裂后被夫家逐出家门,独自品尝人生的苦酒。
诗人、史官给予她们同情,却没有给予她们改变命运的力量。
一、弃妇注定的悲剧就《诗经》弃妇诗而言,其创作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时期,与《左传》记载的历史时期大致相同。
春秋时期妇女地位较秦汉以后为高,她们享有一定程度的婚恋自由。
然而就整个历史发展看,妇女越来越受到礼教的束缚,她们做为男性财产的一部分,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
《左传》中大量女性依礼出嫁或陪嫁,或被家族强行婚嫁,爱情婚姻既非她们所能左右,更遑论婚后幸福。
面对不幸的婚姻,她们无权主动选择放弃,让男人做弃夫。
《左传·隐公二年》记载这一事例:“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
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
”忍受无爱的婚姻固然痛苦,而成为弃妇将会更加不幸。
她们或者再次被父母兄弟出于某种目的胡乱地嫁与人,开始另一段前途未卜的婚姻,比如《左传·成公十一年》中所记载的声伯母亲和妹妹:声伯母亲在声伯父亲死后,被赶出家门,再嫁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后又不幸再寡,无以为生,只能投奔儿子声伯。
声伯把同母异父的妹妹嫁与施孝叔。
后晋国权臣郤犨前来求婚,声伯硬生生拆散妹妹的家庭,把妹妹嫁与郤犨,生育二子。
后来郤家在晋国遭到灭族,晋国人将声伯的妹妹归还给施孝叔,施孝叔当年无能保护自己的妻子,却心怀怨愤,当妻子的面溺死妻子与郤氏所生的两个儿子。
真是残无人道!弃妇可以再嫁,但有时还得取决于前夫的态度。
《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蔡姬因失欢于齐侯,被谴回娘家。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简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是比较普遍的,可以说是诗经的一个重要主题
之一。
根据诗经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女子遭遇悲惨命运,被弃置于困境,无助哀怨的表达。
比如《蒹葭》中的女子“斯年二十有四,嫁娶之郎,错迕祸灾”。
她的命运之悲惨、遭
遇之惨烈史无前例的,碧草多嚼之,可以反映古代女子在尊严、权利、地
位等方面的丧失。
2.女子对于自己的感情和遭遇进行反抗,或者强烈表达自己的苦闷和
不满。
比如《桃夭》中的女子“无衣无裳,何以与君子同坐”,她以直抒
胸臆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对世俗的质疑。
总的来说,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尊严丧失和不满。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女性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并感悟
到历史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婚后的女主人公任劳任
怨,一心操持家务,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丈夫对女子有了二心,产生了抛弃的念头,最终女子愤怒地谴责男子“二三其德”的丑恶行径,带着对婚姻的绝望离开夫家。
被遗弃的女子虽然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悼自伤的悲哀和哀婉情绪,但是更加能够认清现实,毅然决然地做出离开夫家的决定。
并且深深地追悔自己当初如同贪吃桑叶的斑鸿一样,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对同命运的姐妹们提出警告,从自己的血泪教训之中,得出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子耽兮,不可说也”的结论,表现出对男女地位不平等的强烈愤慨。
惨遭遗弃后的女主人公理性而坚韧,保留了女性的尊严。
总的来说,《氓》这篇作品塑造的弃妇形象是勤劳善良而不失理性坚韧的,“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最能突出其刚强的性格。
二、《邶风·谷风》
这首诗共六章,四十八句,以弃妇的口吻自述被弃的痛苦,与《氓》不同的是,《谷风》女主人公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
全诗通过其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谷风》中的女子在婚后勤劳贤惠,与亲友邻居和睦相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
即使丈夫在家庭经济条件好转之际准备迎娶其他女子而将她赶出家门,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
德音莫违,及尔同死”表示自己对丈夫的一片忠诚,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
在丈夫燕尔新婚之时,她只有痛心地回忆往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求之”,同时告诉新来的妻子“毋逝我梁,毋发我笱”,在踏出家门的最后一刻她还不忘嘱咐那个负心人“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宴尔新昏,以我御穷”,而且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幻想着男子能念旧从而回心转意。
从整首诗的言辞中可以看出,弃妇沉溺于往事旧情而无法自拔的复杂心理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一个勤劳贤良、淳朴善良、软弱痴情的弃妇形象跃然纸上。
《谷风》中展现的弃妇形象是最为普遍的,她们大多甘于生活的艰辛,为家庭辛勤付出,任劳任怨,对待丈夫一心一意,在遭到丈夫狠心抛弃之后,也只能用哀怨的口吻谴责丈夫的绝情,追忆过去的美好,诉说自己的不幸,并不会如《氓》中女子那般果断而坚决地离开。
三、《王风·中谷有蓷》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六句,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将其比喻为色衰的弃妇,讲述其年老之后被丈夫抛弃,独自一人哀伤、后悔。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嘅其叹矣,条其啸矣,啜其泣矣”三节层层递进,塑造了一位自怨自艾、哀伤后悔的弃妇形象。
因年老色衰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
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
从中可以看出她的身上仍然保留有一丝理性以及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
《中谷有蓷》中的弃妇既柔弱懊悔又坚强理智,虽然惨遭抛弃,在谴责追悔之余,仍能后知后觉,总结经验教训,警戒后人。
综上所述,《诗经》中弃妇诗所表现出的弃妇形象大多为勤劳善良、温柔多情的妇女形象,又各有不同,有人哀婉怨叹,有人理性刚强。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