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合集下载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共4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魏徵进谏录
上谓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 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 徵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 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 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下:指臣民.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以:而,表并列。
傲:轻视 . 物:指自己以外的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监督. 以:介词,用. 振:威吓.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免:免于罪罚.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李世民畏魏征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②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 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 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chēn ,故中辍chuò耳。” 上尝得佳鹞yào⑤,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 鹞竟死怀中。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恩德,恩义. 义:适宜的道德行为.
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
(事物的本质 )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的高,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 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 积道德仁义。
• 本段开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述观点?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三、逐段细读,分析讲解 1、第一段
文言知识点: 长:生长。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疏通水道。 下愚: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 “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喜庆,福禄。
1界是“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 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 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即有才能的人各司其职,君王 可以无为而治。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 核心内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 • 意义: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谏太宗十思疏》
课文简介:
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积其德义。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 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 “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 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一、导入 1、作家简介
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 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 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 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 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 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 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 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 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15.1《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情境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 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的结论。 3.《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是:将有作则思知 止以安人。 4.《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是:诚能见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是:念高危则思谦冲 而自牧。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的是:惧满溢则 思江海下百川。 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 堵源求泉流远的句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8.《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们开始都能 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第二段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
命,莫不殷忧(深切的忧虑)而道著(治道显著),功成而德
衰(德行衰减),有善(好)始者实繁,能克(能够)终者盖
(大概,表推测)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
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深重的忧患),必竭诚以待
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看不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竭诚则吴越为一
①重权,重任 ②重大的地位 ③安,安乐的时候; 危,危难的时候 ④奸恶的人 ⑤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①达到远方 ②流得长远
(3)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①则思正身以黜恶 ②弘兹九德 ③则思知止以安人
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
②忧懈怠
使……牢固 使……正 使……光大 使……安宁
以……为乐 以……为忧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课件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
尽:用尽
效:献出
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对君主来说
劳损、役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
垂拱:垂衣拱手
使……劳,使……苦 司职:管理职事。司,主管,操作。
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做到“十思”有什么效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 垂拱,不言而化。
安人:使百姓安宁
冲,谦虚。牧,约束
乐:把……当做乐事。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
下:居……之下
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为:省略句,把……当作
壅:堵塞
以纳下,想谗形作名,奸恶小人
垂拱而治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以“固本思源”为喻)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解决问题
品劝谏术
(一)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对 比论证,论证有力
(二)逻辑思维严密(提出观 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语言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以:而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谦冲而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戒奢侈 要节俭
戒骄傲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戒纵欲 要勤勉 戒轻人言 要兼听
要谦逊
九思无因喜以谬赏 十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ppt课件

解题
谏:劝谏 写作目的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成
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 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写作对象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劝谏内容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
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从十个方面分条劝谏太宗的疏文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以“固本思源”为喻
2.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总结历史教训
3.解决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具体做法
叁·深度探究
第一段
(一)标注难解字词句,疏通文意。
固:使……稳固。
浚:疏通。
树根
臣闻求木 之 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
而:却。
文本探究
第一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固其根本”和“浚其泉源”说起?
文章不是一下笔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论天下 安治的基础在于“积德义”,而“积德义”是抽象的道理, 不易为君主理解和信服。为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 问题通俗化,便以“木固其根”“水浚其源”比况,说明人 君安国当积德义,“喻巧而理至”(《文心雕龙·论说》)。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贰·初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 圈画不认识或读不准 的字或词语;听名家 朗诵,订正字音。
诵读文本
求木之长 zhǎng
塞源
sè
黜恶
chù
垂拱
gǒng
载舟
zài
订正读音
浚 jùn 殷忧 yīn 谬赏 miù 壅蔽 yōng
细读全文 理清思路
1.提出问题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课件30张

戒赏罚不公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壹 固本思源
比喻论证
居安思危
谏
戒奢以俭
太
善始实繁
总结历史 对比论证
宗贰
克终盖寡
十
引出警告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反面
思
疏
叁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正面
拓展延伸: 唐朝初建,叛乱未已,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朝 臣们在如何立国施政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唐太宗曾回忆道: “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 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魏征认为: “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德礼诚信,国之大纲”。(见新旧《唐书》 本传)“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不然,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荀 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事实证明,魏征这套与民生息、无为而治的办法是合乎国情、顺乎民 心的。
其:反问语气词,难道,怎么。 忽:轻视。
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
名作动,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表目的
兴建、建造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使……安宁
牧,养。加强自身
的道德修养。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元首,泛指所有帝王 2、景:重大的。 3、殷忧:深切忧虑。 4、著:显著。 5、而:连词,“却”,表示转折。
6、实:的确。 7、克:能够。 8、盖: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9、岂:难道。 10、之:代词,代指天下。
《谏太宗十思疏》精品PPT30张课件

就在唐太宗越来越忘乎所以,别的大臣都噤若寒蝉的情况下,魏 征在贞观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这五个月中,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谏太宗十思疏》为第二疏。
唐太宗接到奏章后,亲手写了诏书答复魏征。他在诏书中承认自 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将奏章放在案头上,作为警戒。
“贞观之治”的后期之所以没有多大反复,就是因为太宗在 一定程度上听取了魏征的这一劝谏。唐太宗也给予魏征很高的 评价: “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 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浚(jùn ) 谗(chán )邪 谬(miù)赏 壅(yōng )蔽
载(zài )舟
文章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 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追求。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ǎng):生长。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
魏
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
征
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
■ 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 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如《阿房宫赋》。
■ 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 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如 《六国论》《过秦论》。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讲课课件

❖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 思的情况。
❖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 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一[高考再现]:
默写名句: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 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 (福建卷)
❖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 ⑤ 使动用法 ❖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 三、重要虚词 ❖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结构助词,的。 ❖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 代词,指代天下。
❖ 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 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 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 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 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 (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 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 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 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 大意呢?
背景回顾
❖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 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 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 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 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 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 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 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 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 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 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 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 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 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课文第一段
1、找出作者在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2、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作者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用课文原文回答)
排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比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句 (比喻论证)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排 比 句
(比喻论证)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解
题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 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 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 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 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 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 。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 篇。
关于“疏”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 意见的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 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文心雕龙· 章表》“章以谢恩,奏 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思考: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作者简介
魏征,字玄成。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 家、文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 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 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 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所言多被太 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 ,并为书石。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 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水和舟 的关系比 民和君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第三段翻译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 想到自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 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 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 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河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 河流;喜欢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 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 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 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 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 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 发怒而滥用刑罚。
分析第三段 •1、作者提出的“十思” 是哪“十 思”?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2、做到“十思”的好处是什么? 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3、你认为“十思”中最重要 的是哪一条?
谦冲自牧,虚心纳下, 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第一段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 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 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 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道德不 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 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 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 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 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谏 太 宗 魏 十 徵思 疏
唐太宗与魏徵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 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 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 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 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 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 子被憋死在怀里。
第二段翻译
所有的国君,承受上天(赋予的)使命,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 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 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 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 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 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的人。即使(可以) 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 (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表面 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 是老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 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 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 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 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 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 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 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 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 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分析第二段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 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 宜深慎。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普遍规律: •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 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