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浅谈有效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浅谈有效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1. 引言1.1 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教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思维能力、学科方法、学科态度等方面的素养。
而有效教学则是指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有效的教学,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有效的教学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引导他们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学科学习中得到全面提升。
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合,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1.2 概述有效教学的概念概述有效教学的概念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获得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不仅包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需求。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的概念还强调了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和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积极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领域,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教学还需要反思和评估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水平。
有效教学是一种目的明确、方法科学、效果有效的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概念和价值观等内容。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时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批判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引导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内容。
通过教学内容的传递,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教学内容,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良好的公民意识。
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互促进。
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设计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具体的问题和实际的应用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的支持。
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浅谈学科活动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教研园地JIAO YAN YUAN DI浅谈学科活动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苏青英福建省南安市梅山中心明新小学 (福建省南安市 36232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因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因此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那么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如何能够落实核心素养的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
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学科的活动课程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我以语文活动课程为例从几方面谈谈活动课程对落实核心素养的影响。
1 活动课程体现了社会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市场调查、走访劳模、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民俗等等。
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
比如,春节过后,我就布置学生收集春联;清明节期间,我又布置学生去了解当地农村的一些习俗,并且专门开设了两节这样的活动课,发现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指向多是一种求同思维,而语文活动课程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发挥求异思维,限制求同思维的负面作用,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多种答案和思维创新。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是实践的途径。
贴近生活,增加生活积累,是创新实践工作的基础工程,而活动课它可以及时采集带有时代气息的各种材料。
所以,一个缺少生活积累,仅凭死读书的人是无法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的。
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一、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基础性和生长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什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它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即某一课程在教学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结果;二是课堂教学目标,即某一课程的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结果;三是教育成才目标,即某一课程或整个教学体系所要达到的结果。
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是教学评价和教学设计的依据。
本文提及教学目标属于第二层次——课堂教学目标,即某一课程的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所要达到的结果。
三、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密切。
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还包括核心素养的培养,如1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等。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核心素养是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还要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思维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塑造、价值观的引导等,使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完整。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关系问题

01
1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一种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上的具体化。(具体性)
2
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基于学科的特定目标形成的重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载体性)
3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是在学生学习学科内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过程性)
4
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同时又指向学生的一般发展,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兼顾性)
发展方向:全面发展强调身心发展的全面性,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发展要求的共同性和普遍性;
1
2
3
价值取向:全面发展强调为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反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核心素养强调为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服务,体现了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
02
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在课程价值实现上的差异
为何还要提出学科核心素养?
双主渠道:课堂主渠道+学科主渠道
01
学科课程是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必然主要通过学科课程与教学来实现。
02
我国中小学课程以分科课程的设置为主,每一个学科有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只有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显然不足以完成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必然提出与学科特点相关的核心素养,即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任务,同样也是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既有跨学科性,又必须通过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实现。
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意味着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中只重视与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是要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核心素养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哪些方面的综合素质?A. 知识与技能B. 过程与方法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D. 所有选项2. 以下哪项不是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A. 批判性思维B. 创新能力C. 应试技巧D. 团队合作3.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什么?A. 提高考试成绩B.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C. 增加作业量D. 强化学科知识4. 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的关系是什么?A. 相互独立B. 相互融合C. 相互排斥D. 没有关系5. 以下哪个选项是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A. 记忆能力B. 理解能力C. 应试能力D. 沟通能力6.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A. 家庭B. 学校C. 社会D. 所有选项7. 以下哪个不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考试训练D. 课外活动8. 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什么影响?A. 没有影响B. 负面影响C. 积极影响D. 不确定影响9.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否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A. 不需要B. 需要C. 有时需要D. 完全不考虑10. 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与以下哪个教育理念相一致?A. 应试教育B. 素质教育C. 学科教育D. 职业教育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核心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12. 描述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如何相互融合。
13. 阐述如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培养核心素养。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4. 论述核心素养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15. 论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答案:一、选择题1. D2. C3. B4. B5. D6. D7. C8. C9. B10. B二、简答题11. 核心素养在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核心素养、学科素养、学科知识的关系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量化的;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透过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作素养。
学科知识是指支撑整个学科的基本逻辑关系。
如物理学科的力、热、声、光、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学科素养是以学科知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内在的品质或能力。
学科素养是在特定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科思维特征及态度,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素养也是学科课程目标、教育理想、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是学生在接受特定学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体现。
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在严格意义上,核心素养还不能说成是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容易产生歧义。
核心素养指向人本身,唯有人,才可以用素质与涵养一一素养一一及其程度或水平来衡量,核心素养不能衡量或修饰学科。
学科以知识、概念、原理体系来表征,学科可以达成某些核心素养,但它不等于核心素养。
学科包括核心概念、核心原理,但这不是核心素养非要说学科核心素养,那只能理解为学生发展的学科素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不是学科的核心素养。
不宜说“学科核心素养”,但学科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上意义重
大。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显然离不开人文学科,科学素养也显然离不开科学课程。
只是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素养,任何核心素养都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可以完成的。
任何学科都有其对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共性贡献与个性贡献。
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一、引言大学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大学教育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大学教育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所需培养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首先,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人文素养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全面发展的人格特质。
此外,跨学科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合作创新的能力。
三、大学教育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中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科素养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首先,学科知识是学科素养的基础。
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
其次,学科方法是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学科研究方法、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使其具备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科创新能力也是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
大学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学科领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
四、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核心素养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学科素养是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学科素养的培养则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实现。
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依托核心素养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跨学科能力,使其具备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
同时,学科素养的培养也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
落到学校教育上,还需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它同学科课程教学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核心素养还是学科壁垒的“溶化剂”。
以核心素养体系为基,各学科教学将实现统筹统整。
比如“语言素养”,它并非专属语文一家,体育课也有——有可能只是手势和眼神,一个快球、快攻就发动了。
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效交流的非文字信号能力也是“语言素养”。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
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 ;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
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完善学业质量标准,还可能改变中小学评价以知识掌握为中心的局面。
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
它还将对学习程度做出刻画,进而解决过去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操作性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