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气虚的方剂

合集下载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

心气虚怎么调理中医如何治疗心气虚在中医理论中,心气虚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心主血脉,藏神,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

那么,心气虚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调理和治疗呢?心气虚,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地推动血液运行,也不能很好地主宰人的精神活动。

导致心气虚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长期的劳累、过度的思虑、久病体弱、年老体衰等。

心气虚的表现较为多样。

在身体方面,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气短,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气喘吁吁,甚至出现自汗的情况。

在精神方面,可能会表现为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

此外,心气虚还可能导致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中医调理心气虚,首先会从生活方式入手。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至关重要。

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

每天尽量在晚上 11 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

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

多吃一些具有益气养心作用的食物,如山药、大枣、桂圆、莲子等。

山药具有健脾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对于心气虚有一定的补益效果;大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桂圆可补益心脾、养血安神;莲子能养心安神、健脾止泻。

同时,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的生成。

适度的运动对于心气虚的调理也非常有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要适量,不可过于剧烈。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

这些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心气虚的状况。

情志调节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会加重心气虚的症状。

因此,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平和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医治疗心气虚,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中药调理方面,常用的方剂有养心汤、归脾汤等。

养心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归脾汤则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具体用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加减化裁。

比如,如果心气虚伴有失眠多梦,可加入酸枣仁、柏子仁等养心安神;如果自汗较多,可加浮小麦、煅牡蛎等敛汗固表。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

治疗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文中涉及药品知识只做简单分享,切勿自行购买口服使用,具体病情用药请咨询药师或医生。

一、心气虚:即“心气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等。

常用中成药如下:柏子养心丸:补气,养血,安神。

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

处方解读: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益心气,养心血,为君药。

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益气敛阴,养心安神;茯苓、远志、朱砂宁心定志,益智安神,为臣药。

佐以半夏曲和胃醒神;肉桂助阳温中,鼓舞气血。

使以炙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药性。

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养心,补血宁神之功。

药品特色:主要抑制中枢神经而起到镇静、催眠、安神、抗惊厥等作用。

类似功效中成药:七叶神安滴丸、归脾丸、生脉饮、补心气口服液、益心颗粒、益气养血口服液、复方阿胶补血颗粒、人参合剂(人参口服液)等。

二、肺气虚:又称肺气不足。

症见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更甚,痰液清稀,声低气怯,神疲体倦,面色白,畏风自汗,舌淡苔白,脉虚。

常用中成药如下:人参保肺丸:益气补肺,止嗽定喘。

用于肺气虚弱,津液亏损引起的虚劳久嗽,气短喘促等症。

处方解读:人参补元气,益肺脾,为君药;五味子敛肺平喘,罂粟壳敛肺止咳,川贝母、苦杏仁化痰止嗽定喘,为臣药;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制麻黄辛燥之性,玄参清热养阴,枳实、砂仁、陈皮调畅气机,宽胸消痰,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药品特色:既能益气补肺,又止嗽定喘。

故善治肺气亏虚,肺失宣降所致虚劳久嗽,气短喘促。

本品主要有镇咳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类似功效中成药:保儿宁颗粒、玉屏风散、蛤蚧定喘丸、补肺丸等。

三、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

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忧思、久病损伤脾气所致。

症见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

常用中成药如下:四君子丸:益气健脾。

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处方解读:党参益气健脾养胃,为君。

名老中医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的经验方

名老中医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的经验方

名老中医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的经验方一、背景介绍心阴虚和心气不足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常表现为心悸、失眠、健忘、嗜睡等症状。

名老中医对于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恢复心脏健康。

二、病因病机心阴虚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心脏阴虚,心气不足则主要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心脏气血不足,以及心脏功能减退。

三、名老中医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的经验方1. 金匮肾气益心汤主治心气不足,心悸、少寐、健忘、溲黄。

组成:人参、白术、炙甘草、生姜、大枣、太子参。

方法:上药共六味,针对心气不足的患者,选用配比合适,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按照传统煎煮方法制成金匮肾气益心汤。

2. 六味地黄丸主治心阴虚,心悸、失眠、健忘、潮热。

组成:熟地、山药、牡蛎、枸杞子、山茱萸、龙眼肉。

方法:配伍六味中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成丸,每次服用9克,用温开水送服。

3. 麦门冬汤主治心阴虚,心悸烦热、口干、易饥、健忘、伸舌绛红、脉洪实者。

组成:麦门冬、炙甘草、玉竹。

方法:选好质量的中药材,煎煮成汤,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4. 五味消痰丸主治心阴虚,心悸、少寐、嗜卧、痰壅结、痰饮。

组成:竹炭、半夏、法半夏、厚朴、干姜、甘草。

方法:将六味中药研磨成丸,每次服用9克,用温开水送服。

四、患者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养心安神的食材,如黑芝麻、枸杞子、山药等。

2. 调节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太大,保持心情稳定,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3. 生活作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以上就是名老中医调理心阴虚心气不足的经验方,希望对患有此病的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但在使用中药调理时,仍需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也要结合个人体质和病情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心阴虚和心气不足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证候,也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脏病症。

补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心汤的功效与作用

补心汤的功效与作用面对着医学的多元素发展,对于疾病的治疗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实施手段,其实,中药方剂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其副作用小,药材种类也很多,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推荐。

下面来看一下补心汤。

【处方】紫石英茯苓人参远志当归茯神甘草紫菀各6克麦门冬12克赤小豆4克大枣5枚【制法】上十一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心气不足,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处方】白茯苓人参前胡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川芎各23克橘皮枳壳(麸炒,去瓤)紫苏桔梗甘草(炙)干姜各15克当归53克白芍药60克熟地黄45克【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主妇人阴中生疮,或痛或痒,如虫行状,淋沥脓汁,阴蚀几尽,名日蠹疮。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同煎,空腹时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五【处方】川芎1钱,当归1钱,生地1钱,芍药(炒)1钱,桔梗1钱,干葛1钱,陈皮1钱,前胡1钱,紫苏1钱,半夏1分,枳壳5分,茯苓7分,甘草3分,木香3分。

【功能主治】吐血发热,咳嗽,胸前作痛,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便览》卷三【处方】麦门冬3两(去心),紫石英5分,紫菀2两,桂心1尺,茯苓4两,小豆24粒,人参半两,大枣25枚(擘),甘草5寸(炙)。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心气不足,其病苦满,汗出心风,烦闷善恐,独苦多梦,不自觉者,咽喉痛,时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手掌热,心惊悸,吐下血。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4合,羸人分作3服,强人再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

【摘录】《外台》卷十五引《深师方》【处方】白茯苓3分,人参3分,前胡3分,半夏(汤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紫苏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3分,白芍药2两,熟地黄1两半。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炙甘草汤:功能:阴阳双补,气血双补。

主治:心慌伤寒处方: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失眠者,加酸枣仁10 柏子仁10便塘者,去麻仁。

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用方知要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

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

“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

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

《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

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

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

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

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

《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

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

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

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心阴阳两虚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证之一,而炙甘草汤和建中汤则是治疗心阴阳两虚的基础方剂。

本文将围绕炙甘草汤和建中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并根据药性归经药味,详细阐述方剂的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以突出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炙甘草汤方剂的组成。

炙甘草汤由甘草、大枣、生姜组成,其中甘草为君药,大枣为臣药,生姜为佐药。

甘草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脾、和中止呕的功效;大枣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调畅脾胃的作用;生姜性味辛温,归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解表散寒的功效。

通过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炙甘草汤方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益气和中、调畅脾胃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建中汤方剂的组成。

建中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其中黄芪为君药,白术为臣药,茯苓为佐药,甘草为使药。

黄芪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中、固表除湿的功效;白术性味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胃、除湿止泻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归心、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甘草性味甘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脾、和中止呕的作用。

通过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建中汤方剂能够协同作用,达到益气健脾、除湿止泻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至关重要。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具有主要的治疗作用;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物,能够加强君药的功效;佐药是协同君臣药物的药物,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使药是调和君臣佐药物之间的关系,使方剂更加协调。

只有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合理,才能够发挥出方剂的最佳疗效。

总结起来,炙甘草汤和建中汤是治疗心阴阳两虚的基础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能够协同作用,达到益气和中、调畅脾胃、除湿止泻的治疗效果。

在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合理搭配各种药物,才能够发挥出方剂的最佳疗效。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君臣佐使的药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24种调理心虚、补心的中药养生方

24种调理心虚、补心的中药养生方

24种调理心虚、补心的中药养生方中药材调理心虚补心有很多种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六味地黄丸:组成味道各异的六味草药,主要功能为补肝肾阴,滋养精血。

通常使用重量为6-9克,每日2次,每次9克,可口服或加入温水中服用。

2.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制附子、川芎、白芍四味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为温暖身体,调理气血。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6克,以水煎服用。

3. 人参养心汤:由人参、当归、白术、茯苓等草药组成,主要功能为益气养血,安定神志。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3-9克,以水煎服用。

4. 大补阴丸:由黄精、淮山、当归、丹参等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为滋补阴血,清热祛瘀。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6-12克,每日2次,每次6克,可口服或加入温水中服用。

5. 大补心丸:由人参、黄芪、维生素B1等中草药和维生素组成,主要作用为补气养心,增强体质。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10克,每日3次,每次6粒,可口服或加入温水中服用。

6. 归脾丸:由当归、白术、制附子、砂仁等草药组成,主要功能为补血养心,调理脾胃。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6-9克,以水煎服用。

7. 和血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草药组成,主要作用为养血补气,调理经脉。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9-15克,以水煎服用。

8. 养心汤:由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等草药组成,主要作用为补气养心,调理脾胃。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6-9克,以水煎服用。

9. 茯苓四逆汤:由干姜、白术、茯苓、甘草等草药组成,主要作用为温暖身体,调理气血。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9克,以水煎服用。

10.当归酒:将当归浸泡在黄酒中,具有补血养心,调理经脉的作用。

通常使用重量约为30克,每日1次,口服或用来泡脚。

11. 四君子汤重量克数:白术(9克),人参(6克),大枣(4枚),茯苓(9克)作用: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用法:煎服,一日三次,每次服6-9克12. 六君子汤重量克数:人参(3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作用:补中益气,健脾化湿用法:煎服,一日三次,每次服6-9克13. 人参鹿茸丸重量克数:人参(30克),鹿茸(10克),桂枝(6克),黄精(15克),杜仲(15克),川芎(6克),生姜(9克)作用:补气益血,温阳驱寒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4. 黄精五加皮膀丸重量克数:黄精(30克),五加皮膀(30克),肉苁蓉(20克),罗汉果(20克),蛤蚧(20克),藏红花(5克)作用:补益虚损,滋阴养血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5. 大补阴丸重量克数: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淫羊藿(10克),金樱子(15克),制首乌(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熟地黄(30克),制山茱萸(15克),党参(15克)作用:补益精气,滋阴养血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6. 归脾汤重量克数: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黄耆(15克),茯苓(15克),桂枝(9克),生姜(6克),大枣(4枚)作用:补益气血,健脾益胃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7. 八珍汤重量克数:人参(15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川贝(6克),大枣(4枚),龙眼肉(30克)作用:补益气血,滋阴润燥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8. 静心安神丸重量克数:龙骨(15克),牡蛎(30克),黄柏(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作用:安神定志,养心益气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19. 五味子丸重量克数:五味子(30克),甘草(15克),川贝母(15克),柿蒂(15克),枳实(15克),大枣(30克),人参(30克)作用:补肺益肾,润燥化痰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20. 金匮肾气丸重量克数:熟地黄(240克),山药(240克),枸杞子(120克),丹皮(120克),牛膝(120克),巴戟天(120克),杜仲(120克),白芍(120克),桂枝(30克),茯苓(120克)作用:滋阴养血,补肾填精用法:每次服用9-15克,每日2-3次,连服数周。

治疗心胆气虚方剂

治疗心胆气虚方剂

治疗心胆气虚方剂益气镇惊法益气镇惊法,是针对心虚胆怯而设。

《类证治裁》指出:“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其证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心悸气短,自汗;胆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

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本法常选用人参、茯苓、茯神、远志、石菖蒲、龙齿等组成方剂。

《医学心悟》的安神定志丸(远志、石菖蒲、人参、茯神)是其代表方。

一、温胆汤 (半夏体质姜制半夏10~20g 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 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1. 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2. 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梦、惊恐。

3. 本方非经方 (非仲景方,是宋朝时用经方加减)→小半夏加茯苓汤 (金匮,主眩悸呕吐)→橘皮竹如汤 (金匮,治呕吐)4. 加味方:(1) 高枕无忧散 <古今医鉴>,即本方+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3) 本方+酸枣仁汤→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4) 本方+山栀子、川朴 (栀子厚朴汤)→心烦不满、卧起不安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1. 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战争恐惧忧虑症)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3. 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的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是心理障碍)可用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心气虚的方剂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中医治疗心气虚的方剂
1、宅中汤加减:炙黄芪15克、炙党参12克、朱茯神10克、远志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参6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炙甘草6克。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无寒、热象症状者。

2、养心汤加减:炙党参12克、炙黄芪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0克、朱茯神10克、当归10克、白芍10 克、百合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阳虚症状者。

3、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2克、炙党参10克、生地黄15克、阿胶珠10克、朱麦冬10克、大麻仁10克、百合10克、广木香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本方适用于心气虚偏阴虚而兼见脉结代,或促者。

以上方药,浓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温服,每日3次。

心气虚如何调理
1、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季节,也是有心气虚的人应该注意的季节,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心阳虚是心气虚的发展)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夏天应该
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

2、如果先天体质羸弱的话,我们需要依靠后天补。

首先应该从脾胃入手比较妥当。

脾胃虚弱导致血虚,因此强健脾胃会补气血,气血足则心不虚。

3、治疗心气虚最主要的就是补心气,安心神,我们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内服和外敷,内外双补进行治疗和调理。

4、同样可以采用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可进食时令鲜果,亦可食用一些滋补阳气阴精的食品,忌食辛辣,生冷的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