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 中医治疗有妙招

合集下载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35例动眼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风牵“偏视范畴”,临床上并不少见,以眼睑下垂,斜视,复视为主症,多由眼,脑外伤,糖尿病,脑肿瘤等,损伤或压迫眼部运动神经元所致,药物治疗尚无满意疗效。

自然康复率较低,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尽早进行针刺治疗,见效快,疗程短,临床治愈率高。

对于病程较短如眼外伤,颅脑损伤所致者,恢复较快。

其他原因所致者,随原发病的好转麻痹的动眼神经也逐渐恢复。

祖国医学辨证为脾虚气陷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脉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

在经络理论认为,眼部经络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动眼神经麻痹,属足太阳经筋为病。

笔者于2006年3月至2001年2月,运用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到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35例患者均由眼科或神经内外科明确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其中男21例,女14;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6周,最长半年。

由脑血管所致者6例,头眼外伤所致者25,例脑肿瘤压迫者4例,患者均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眼球向外上方斜视,并向上下内运动障碍,有复视,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不完全损害者,可不出现瞳孔改变。

2 治疗方法取穴:将主穴分为两组,阳白,丝竹空,太阳,风池;攒竹,睛明,鱼腰,风池。

配穴:合谷,太冲,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每日针刺一组,两组交替使用。

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在患眼侧操作,告知患者放松,常规消毒皮肤后进针,针睛明时,令患者闭目,将眼球稍向外或向下压,沿眼球和眼眶之间刺入约40mm,以局部酸胀或扩散到眼周围为度,进针时手法要轻柔,不提插捻转,取针应缓慢,取针后应按压针孔5分钟,以免出血。

其它眼区穴位均用小幅度捻转手法,以得气为宜。

阳白透鱼腰,攒竹透睛明,丝竹空透太阳,并在丝竹空,太阳或鱼腰,攒竹两穴接电针治疗仪,用连续波20分钟后,继续留针20分钟,共4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三天,治疗30天后评定疗效。

中医毕业论文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中医毕业论文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

中医毕业论文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是糖尿病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受限,视力下降等。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针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缓解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症状。

本文旨在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和机制。

一、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已经有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针刺疗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和视力,同时减轻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该研究还观察到针刺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稳定,对于控制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另外,一些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也证实了针刺对于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促进作用,从而改善病情。

二、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机制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针刺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气血运行。

这可以增加神经细胞的营养供应和废物排出,减轻病变部位的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促进眼肌的修复和恢复。

2. 促进神经再生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神经元兴奋和重塑。

此外,针刺还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释放,提高神经生长因子的水平,从而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

这对于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恢复眼球的正常功能。

三、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操作方法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 穴位选择常用的穴位选择有阳白穴、神阙穴、曲池穴等。

这些穴位分布在头颈部,在中医学中与眼睛相关的经络相通。

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神经修复。

2. 刺激方法针刺可以选择针刺或者配合电针、温针等物理疗法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选择适合的刺激方法,并进行适当的刺激时间和频率。

3.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刺治疗需要个体化的调整。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验案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验案

针灸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验案摘要:动眼神经麻痹是多种病因导致的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的组织肌肉功能失常的一类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上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障碍以及瞳孔改变等[1]。

累及面肌及咽肌,可出现吞咽及言语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的视力。

对该病患者积极治疗,有助于促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除针对发病原因应用药物治疗外,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动眼运动神经麻痹疗效快,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复发少,费用低等。

本文分别从穴位选取、针刺操作手法,典型案例进行介绍。

以此为眼运动神经麻痹症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一.病史摘要患者,男,54岁。

2019年6月17来我院针灸科就诊。

主诉:右侧上眼睑抬举乏力伴视物重影1月余。

患者约1月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上眼睑抬举无力症状,伴右眼视物重影。

先后于黄山市人民医院、广州中山三院神经内科就诊,給予营养神经,活血通络及糖皮质激素药物等药物治疗,均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后来我科门诊行针刺治疗,为进一步系统治疗收住入院,入院时见:右侧眼睑抬举无力。

上眼睑下垂,右眼视物模糊伴重影,右眼内收障碍,面部表情正常,无明显口眼歪斜、四肢酸软麻木症状。

专科检查:右侧上眼睑下垂,完全闭合,无自主睁眼动作,掀眼睑见眼球见事物模糊及重影,眼球上视、下视、内收运动障碍,瞳孔散大及直接间接反射均消失,有复视。

图1所示.辅助检查:头脑CTA示:脑动脉硬化,左侧顶叶海绵状血管瘤。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银海指南》言:“中气不足,为眼皮宽纵”患者年过五旬,脾胃运化失健,则受纳、运化、输布功能失常,导致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正常输布精微,以荣五脏、四肢、经脉、肌肉,发为痿病,故辩为脾胃亏虚型痿症。

中医诊断:痿病(脾胃亏虚)西医诊断:1、动眼神经麻痹2、脑动脉硬化3、颅脑海绵状血管瘤(左侧顶叶)二.诊疗过程:1、西医治疗:结合患者检查结果,给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川芎嗪注射液改善血液循环障碍,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

2019年第40卷第10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3王晓红教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经验李东跃,王晓红(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动眼神经麻痹在现代呈多发趋势且原因众多,针灸治疗此病获得广泛推广及认可。

王晓红教授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经验丰富,临床上治疗此病的效果显著。

通过从病因病机及选穴理念、疾病调愈等方面对王晓红教授的治疗理念和方法进行 了总结。

关键词:动眼神经麻痹;病因病机;针灸经验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 2349(2019)10 - 0023 - 03动眼神经麻痹是由各区域病变引起的动眼神经及其自配组织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

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病因,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较少见,主要以后天病变较为多见,其病因复杂,有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肿瘤、炎症及糖尿病等的损伤或压迫动眼神经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

其主要症状为患侧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伴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球除外展外,其他各方向旋转均可受限,严重时会伴有斜视、复视等,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

王晓红教授从事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近三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经验,对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有自己的理论及方法,现将老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动眼神经麻搏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可归为“目偏视”、“上睑下垂”、“雎目”、“斜视”等范畴。

可大致分为5个方面。

(1)风痰上壅,胞络受阻,古人对其发病早有论述,《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载:“目是五脏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邪人于目,而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

”风邪挟痰上壅,阻滞胞睑脉络,气血不能濡养筋肉,致使筋肉失养而迟缓不用。

(2)脾肾阳虚,中气不足,脾主肌肉,脾虚中气不足,同时脾主升清功能失常,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头面,故睑肌无力上胞下垂。

(3)风热上攻,风携热邪上扰清窍,导致邪热伤及血絡,损伤眼带筋膜。

(4)跌扑损伤,金石外伤,瘀血阻络,导致头部外伤损伤目絡,气滞血疲。

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中医治疗

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因及中医治疗

肉)之精 ,而 与脉并 为 系 ,上 属于脑 ,后 出于项 中”。《灵 枢 ·邪气脏 腑 病形 》日“目者宗 脉之 聚也 ”。动眼神 经麻 痹在 中 医学 中属于 “睑废 ”范畴 。其 上 睑下垂 、眼球 内收 不能 ,瞳孔 散大 等症 状 ,根据 对应 经络 、五脏 辨证 治疗 , 临床 常取得 满 意疗效 。
中国中医急症 2010年 6月第 19卷 第 6期 JET∈ . . : :!!: !:
· 证 治 探 讨 ·
动 眼神经麻痹 的病 因及 中医治疗
刘媛 媛
中 图分 类号 :R745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4—745X(2010)06—0977—02
【摘 要】 动眼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 ,属中医学 “睑废”范畴 ,其病 因各异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治疗及药物 治 疗 ,效 果 受 病 因 影 响 ,炎 症 引起 者 预 后 较 好 ,外 伤 所 致 者 相 对 较 长 。糖 尿 病 及 脑 瘤 引 起 者 ,需 除 本 因 。 【关键词 】 动 眼神经麻痹 病 因 中医治疗
中医理 论认 为眼 与五脏 均有 广泛 联系 。《灵 枢 ·大
针灸 治疗 本病 积累 了丰 富的 经验 。常用 腧穴及 使 用频 度为 :精 明 (85.00% ),阳白 (82.10% ),攒 竹 (64.30% ),太 阳 (57.10% ),鱼腰 、丝竹 空 、球 后 、合 谷 出现 频率相 当(42.90% ),其余 还有 使用 承泣 、瞳子髂 、 太 冲 、外关 等 。根 据病 因不 同 ,辨证 加减 取穴 。除 以上 常用 穴位外 ,糖尿 病肝 肾 阴虚 、目失所 养 ,症 见腰膝 酸 软 、眼 睛干 涩 、口干 、尿频 者配 以三 阴交 、肾俞 、太 冲 、复 溜 以补肝益 。肾;脾 胃不足 、清 阳不 升 ,症见 乏力 、少 气 、 懒 言者 当健脾 益气 ,配 以足三里 、梁 丘 、气 海 、百 会 、四 神 聪等 益气健 脾 升 阳 ;因外伤 所致 者配 以血海 、解溪 、 曲池 、合 谷等 活血 化瘀 ;脑梗 死 、脑 出血等 配 以醒脑 开 窍针 法 (百会 、印 堂 、人 中 、内关 、合谷 、中平 、三 阴交 、太 冲 )醒神 开窍 ;夹痰 者取 丰 隆。另 外 ,还 可配 合 中医辨证 施治 :瘀 血阻络 型治 当活 血化瘀 、益气 通 络 ,用桃 红 四 物汤 加减 ,药用桃 仁 、红花 、赤 芍 、川 芎 、葛 根 、升 麻 、黄 芪 、菊花 ;脾 胃虚 弱 、气 血不 足者 当健脾 益气 、补血 ,用 补 中益气 汤加减 ,以黄芪 、白术 、茯苓 、升 麻 、党 参 ,当归 为 主 ,并根 据患 者舌 脉饮食 随症 加减 ;脑梗 死 、脑 出血 引起 者可在 补 阳还五 汤 (虚 中夹瘀 )或半 夏 白术天麻 汤 (痰浊 阻络 )基础 上随症 加减 ;糖 尿病并 发者 当 以养 阴 益 肾 、活血 化瘀 ,可用杞 菊地 黄 丸加减 ;因炎 症引起 者 可用牵 正散 加大 青 叶 、菊 花等清 热解 毒 。总之 ,针药 并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动眼神经麻痹28例临床观察

结 合综 合 疗 法 治疗 2 8例 动 眼 神经 麻 痹 患 者 ,获得 1 9例 ( 占6 7 . 9 %) , 好 转 7例 ( 占2 5 . 0 %) 。 无 效 2例 较 好 的疗效 , 现 报道 如 下 。 ( 占7 . 1 %) , 总有 效率 为 9 2 . 9 %。治疗 组 疗 效 明显 优
2组 均 治疗 1 个 月后 观察 疗效
( 江 阴市 中 医院 , 江 苏江 阴 2 1 4 4 0 0 )
3 疗 效 观 察
3 . 1 疗 效 判 断 标 准 治 愈 : 眼 位恢 复正 常 . 眼球 运
关 键 词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正容汤 针 刺 疗 法
动 自如 , 复视 、 上 睑下 垂 等症状 消 失 ; 好转 : 眼位及 眼
2 治 疗血 管微梗塞 同 : 脑 外伤 导致脑 疝 、 脑组 织挫伤 、 颅 内出血 等累及动 眼神 经 。
动 眼神 经麻 痹相 当于 中医学 “ 上胞 下垂 ” “ 睑废 ”
2组均 采 用原 发病 基 础治 疗 :糖 尿 病 患者 以 口
一 。 薯 0誊 誉 誊薯 冀鏊§ 鬻黛 誉j i 鏊
菖蒲 、 佩兰以芳香化浊 、 除 湿 祛痰 Ⅲ ; 病 久 气 虚 血 瘀
者, 加 黄芪 、 当归 、 丹参 、 红花等 以益气化瘀 ; 脉 弦
滑、 苔 黄 厚 质胖 者 , 加赤芍 、 山茱 萸 、 桑 寄 生 以养 阴
中 西 医结合 治 疗
服 降 糖 药 物或 注 射胰 岛素 控制 血 糖 , 高血 压 病 患 者 “ 风 牵偏 视 ” 等范 畴 。 中医认 为 此病 多 因风邪 直 中肝
经, 上 冲于 目或脾 气 虚弱 而使 筋脉迟 缓 所致 , 治应 扶 口服 降血 压药 物控 制血 压 。 2 . 1 对 照组 静脉 滴 注胞 二磷 胆 碱 . 肌 肉注 射 甲钴 正 祛 邪 、 熄 风化 痰 、 化瘀 通络 、 益气 健 脾 , 标 本 同治 ,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1例

过 2 mm,针刺过 深 恐有 危 险 。针刺 承 泣穴 的具体 操 5 作时 ,须 令 患 者 取 正 坐 或 仰 靠 、仰 卧位 ,并 嘱 其 闭 目。医生 用左手 食指轻 推 眼球 向上 ,右手拇 指 和食指 持 针紧靠 眶 缘 缓 慢 刺 入 0 5寸 左 右 ,针 尖 稍 向后 上 .
E] 蕊. 3邱 针刺 治 疗 动 眼 神 经 麻 痹 6 E] 针 灸 临 床 杂 志 ,0 7 例 J. 20 ,
2 ( )1 . 3 3 :1
动眼神经麻 痹 当属 中医学 之 “ 视” “ 斜 、 睑废 ”范 畴 ,多因脾 胃之 气不足 ,脉络 失养 ,风邪 趁 虚 而人 所 致 。 《 枢 ・大 惑论 》将 眼的 不 同部 位 分 属 于 五脏 , 灵
转补法 ,留针 2 mi ,留针期 间每 5 i 行 针 1 。每 0 n a rn 次
下 紧涩可稍停 片刻 再继 续 进针 。不 宜大 幅度 提插 、捻 转 ,可小 幅度捻转 震颤 针柄 以促 进 得气 ,以酸胀 感 向 病人 眼眶或 眼球放 射为 佳 。退针 时 也宜 缓慢 ,至皮 下
腑 的关 系 ,眼胞属 脾 ,称 为 “ 肉轮” ,因为脾 主 肌 肉 ,
肌 肉之精 为约束 ( 睑) 眼 。
视 ,瞳孔 散大 、光反 射及调 节反 射 消失 。针 刺 疗法 治 疗该 病效果较 好 。文献 报道 ,苏 云海 等 运用 透穴 针
刺 治疗动 眼神 经麻痹 。治 疗组 主 穴取 阳 白透 攒竹 、 阳 白透鱼 腰 、阳白透丝竹 空 。内直 肌麻 痹 配 睛 明 ,上 直 肌麻痹 配 阳白 ,下直肌 麻 痹配 四白 ,下 斜 肌麻 痹配 瞳 子髂 。邱 蕊L 以 眼周 穴 位 为 主穴 治疗 动 眼 神 经麻 痹 , 3 ]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动眼神经麻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动眼神经是第Ⅲ对脑神经,经眶上裂进入眼眶。

入眶前分上、下两支,上支较小,支配提上睑肌和上直肌;下支较大,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其中的副交感神经纤维进入眼球后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动眼神经麻痹以分支麻痹居多,先天发病者少见,后天性多发于50~60岁老年人,其病因常为脑血管病,糖尿病和带状疱疹。

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视病变的位置而异。

上支麻痹时表现为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眼球向外上转动受限,由于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眼睑所遮挡,故很少有复视的主诉。

动眼神经下支麻痹时表现为患眼向外上方偏斜,向内及向下转动受限,提上睑肌功能正常,但多伴有眼内肌受损,即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和近反射消失以及调节麻痹等症状。

临床上,动眼神经上支麻痹较下支麻痹为多见。

当动眼神经完全麻痹时,仅上斜肌及外直肌的功能存在,故麻痹眼居于向外,稍向下和内旋位,同时有提上睑肌麻痹引起的上睑下垂。

当病变位于中脑红核附近,除动眼神经麻痹外,同时合并对侧上下肢体运动障碍,称为Benedict综合征。

本病的治疗原则与麻痹性斜视基本相同(见本章第四节),由于动眼神经麻痹常累及多条眼外肌和提上睑肌,故手术治疗效果较差。

有些后天性麻痹,经病因和保守治疗后,麻痹肌的功能可有某种程度的恢复。

中医学本病属“上胞下垂”、“目偏视”、“瞳神散大”等范畴。

其病因多为气血不和,风痰阻络;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约束无力所致。

治宜调和气血,祛风化痰,舒筋通络,滋补肝肾为法。

并根据证情酌加升阳举陷,敛气收瞳之品。

治疗方剂1.芪葛汤合牵正散【组成】①芪葛汤:黄芪35g,葛根45g,丹参20g,当归15g,枳壳15g,川芎15g,山药15g,菊花l5g,柴胡10g,地龙10g,党参10g,炙甘草10g;②牵正散:全蝎、僵蚕、白附子各4g,研末。

【用法】每日1剂,葛根汤水煎;牵正散分2次冲服。

【功效】益气健脾,祛风通络。

【主治】各型动眼神经麻痹,症见眼睑下垂,眼球偏斜,瞳孔散大;伴舌淡,苔白,脉弦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中医治疗有妙招
导语: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指的是由于疾病等原因引起动眼神经及其支配组织功能丧失称为动眼神经麻痹,常见的症状为眼睑下垂复视远近模糊瞳孔放大斜视等。

动眼神经麻痹对于人们的眼睛健康有很大的影响,那么动眼神经麻痹怎么治呢?
一:动眼神经麻痹的并发症
1:斜视动眼神经支配数条眼外肌和眼内肌,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病变同侧眼的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及下斜肌中一条或数条麻痹,不同的眼肌功能异常会引起眼位改变。

2:上睑下垂。

由于提上睑肌是由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麻痹后常会出现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上睑下垂。

3:弱视。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或部分后天性动眼麻痹由于长期上睑下垂造成视觉发育异常形成弱视。

二:治疗方法
1:中药方剂:红参15g,白术5g,当归12g,枳实15g,黄芪50g,升麻10g,生姜15g,大枣7枚,柴胡12g,僵蚕12g,全虫10g,蜈蚣1条,炙甘草10g,茯苓20g。

用法:水煎服,每2日1剂,1月为1个疗程。

2:针灸取穴:攒竹透睛明,鱼腰透丝竹穴,太阳透瞳子,配足三里,三阴交,内外关,合谷,百会,阳白,球后穴。

方法:每次选2~5穴,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5日为1个疗程。

3:神经干电刺激:取眶上神经与面神经刺激点,眶上神经接负极,面神经接正极,每次20分钟左右,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