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合集下载

道悟老子期末试题解答

道悟老子期末试题解答

《道悟老子》老子的人生智慧老子的哲学,侯老师说最主要是把握几个关键的字,它们在道德经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即“有,无,为,爲,道”,这几个字在文中所囊括的含义,几乎可以阐述老子的思想,我所想阐述的主题联系了有为,无爲,当然也有道,斗胆一下,谈谈鄙人粗陋的见解。

之所以选这个主题,其一在于内容宽泛,其二在于谈谈子各方面的主要思想,再联系一下实际,谈谈它对我个人,社会的影响。

人的一生,总的归结起来,就是你做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有有什么原则或道理。

举个例子,就拿在校大学生来说,可以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在校生活。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生活的很迷茫,少数人成为学霸,再有一部分人活跃于各类社团,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位,总归来说是有一定的心灵支撑吧,而一部分既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什么好的人缘,整天就是上课睡睡觉,打打游戏,看看小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这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再者,中国的大学的教育模式问题,学校本身各种情况的也是有较大影响的。

就学生本人的情况来说,为什么会迷茫呢,首先就是中学与大学中间各方面的情况跨度太大,大学本来强调的是自主学习,而学生本人则放弃了自我学习,这是一个主要的矛盾,大学强调的是学生本人的自由发展,自由思考,但学校让学生上的课程几乎把学生的时间占据了,这对学生造成了很多困扰,甚至造成了学不好的局面,从而迷茫了。

到这里,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老子了,老子的自然精神,就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你就依从这种自然的状态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事物各有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强迫去改变它、改造它。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你也不要强求人家整齐划一,不要以你自己想法和行为方式去规范、改造别人。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主张不要刻意地表现怜悯爱惜、鼓吹仁义道德。

老子认为,天地一旦有仁义之心,就会按照它的规律运行,圣人也会以仁义道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这是很不应该的。

《老子》读后感5篇

《老子》读后感5篇

《老子》读后感5篇《老子》读后感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

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学问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学问的潜力相匹配。

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爱读、喜爱抄、喜爱背。

下面我想共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道可道,非常道”。

信任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好似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由于能够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

是呀!语言在描述许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知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

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方:“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老子告知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情愿向比自己资格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铺张。

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

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仿照,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常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那么全,枉那么直,洼那么盈,敝那么新,少那么得,多那么惑。

”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才智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尝,却隐藏着深厚的哲理。

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

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

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取,由于能够选取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好地看完一个节目。

选取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终一事无成。

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士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方“上善假设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顽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

“《老子》选读”期末考核院系材料与化工学院10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号20100411310007姓名高朝一、谈谈你修这门课的主要收获。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我对老子的基本思想、理论有了更深的了解。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同程度的受着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治国理念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处世之道是谦卑、以柔克刚,不张扬,不虚荣;其哲学思想是辩证的看待事物,不走极端。

老子的思想深邃而睿智,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内涵。

事实上老子的一些思想已深深的耕植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事业和人生,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这是老子思想的延续,因为经历千年的积淀,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将其视为自然而然的产生的了。

在现代社会,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糟粕的东西越来越多,物欲横流,机关算尽,恶念丛生,丧志败德,给我们本来纯洁无暇的心灵涂上了各种阴影,使我们越来越多的失去快乐、幸福。

为了在这个险恶多端的社会中生存,我们又将老子的思想变换成为一些阴谋,使我们失去了对老子思想本真的理解。

在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真正的了解了老子思想的精髓,使我认识到抛弃传统文化的精髓,必将使我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我们将会在其中越陷越深,最终没有归路。

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与世无争,“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其利,这样我们才会幸福,我们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太多了,“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有的人得到的很多,很大程度是夺走了别人应得的东西,从而使‘不足者’与‘有余者’争夺,各种丧志败德,别有心机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财富的拥有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人心也变得越来越险恶。

为了我们能够走出这个恶性循环,我们就需要认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貌,传承老子思想的精髓,赶走罪恶,走向光明,获得幸福。

老子的思想是永垂不朽的,传承其精髓会让我们变得聪敏睿智,心性纯洁,幸福而充实。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不错

选修课作业期末考试——道悟《老子》 不错

道悟《老子》——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一)前言《老子》在后世远播西方,为西方人所迷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他们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

并将《老子》与《圣经》相比较。

那么《老子》及老子的道和《圣经》及其歌颂思想,究竟有什么异同点,让古今中外哲人,尤其是西方神哲学研究人员,对这两本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下产生出的本应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比较吸取、共题并论,给予高度统一的赞叹和歌颂,并一同为后世传扬。

本文就“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为题,通过比较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来探讨《老子》、《圣经》及其一系列理论体系的异同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副标题中的“法自然”不仅指明《老子》学说中的一项重要思想,同时也作为借体借代了《老子》及其道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同样西方的“自然法"也代表了整个西方神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老子的道“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

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

老子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老子课程的心得体会(2篇)

第1篇近年来,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道家哲学。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更是被誉为东方哲学的瑰宝。

我有幸参加了老子课程的学习,通过深入研读老子的思想,我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老子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揭示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和不可名状性。

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学习老子,让我明白了“道法自然”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诱惑所困扰,难以保持内心的平静。

而老子告诉我们,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顺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宇宙的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减少烦恼,获得内心的安宁。

二、上善若水,宽容包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是《道德经》中著名的一句话。

水是柔弱的,但正是这种柔弱,使水能够滋润万物,化解纷争。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应具备水的品质,宽容包容,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宽容包容的重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如果我们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能够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三、虚怀若谷,谦虚低调“满招损,谦受益。

”这句话告诉我们,谦虚低调是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虚怀若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骄傲自满而失去很多机会。

而谦虚低调的人,往往能够虚心学习,不断进步。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谦虚低调的重要性。

我们要学会虚心向他人请教,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汲取智慧。

同时,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尊重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无为而治,顺应时势“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

老子课程心得体会(2篇)

老子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在参加老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典。

通过学习老子课程,我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人生哲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老子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老子提倡“道法自然”,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则,是万物生长变化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做到无为而治。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下自我,虚心向他人学习。

正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我们要保持一颗谦逊的心,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不断进步。

其次,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灵活应变。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正如老子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们要学会像水一样,顺应环境,善于化解矛盾,以达到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民心,清静无为,让民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政治理念:老子反对暴政,主张统治者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他认为,只有让民众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 生活态度:老子提倡“清静为天下正”,认为人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3. 人际关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学会宽容、谦让,以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阴阳相生,对立统一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相生、对立统一的。

在学习老子课程的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事物的发展: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阴阳对立统一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从对立中寻求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老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老子》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老子》读后感1今年春,忘了是几月几日,先生拿出三个紫砂杯,让我从中选一个,说是在文化城那边买的。

我一眼看上其中一个上有“修心养性”字样的杯,盖上还有一个小“太极”。

由喜读《道德经》到偏爱与“道”有关的书和物,这就是“爱屋及乌”吧。

《老子》第二十八章我觉得对“修心养性”是有帮助的,他教人顺乎自然、安守清静、无为、不争之心、为天下式。

二十八章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如要解释这段话,就是说:知道要用雄(刚强)的手段保护自己,可却不与人争雄,反而甘心守雌(柔顺),这样,就会如天下溪流归注,得到天下人的归服,最高的不变的德不离散,他更能回返原有的童心(赤子心),达到纯真的境界。

所以有“小儿是神的肯定”之说。

知道要显露表现自己,使人知道自己光明的一面,却不与人争表现,而甘愿隐伏,甘居黑暗。

这样的人能成为天下人的榜样和典范,其最高的不变的德不会出差错和过失,而能返朴归真,回归于纯天然而与道合一(无极乃太极之母)。

知道光荣和富贵的一面,却不与人争光荣与富贵,而甘居耻辱和平常。

这样的人心胸开阔,得天下人的归服,其最高的不变的德是充足的,更能复归于万物的本来,朴是至真至纯的。

朴被破坏,朴散成为具体的器物。

圣人在朴被破坏的基础上,以浑朴的原则建立管理和领导,所以,善治和完美的管理是顺天道,使万物各遂其性而行,也就是依从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主张顺乎自然,一切不要勉强。

人工有损自然,因为天地也是受大自然的驱迫,而不自主的在那里不停的工作。

大自然是什么?便是万能的天道。

所以人当服从天道,不能自作主张。

庄子说:“吾在天地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也就是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为人道之极轨,守不争之德,守住清静、柔弱、抱一、寡欲之心,遵循自然、玄妙的法则修行。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老子读后感(8篇)老子读后感1也许现在读这些书的人很少是自愿的,包括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我之所以会选择《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一个原因是我这个学期选修了《读老子》这门课,清风老师讲得非常好,所以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再之,《读老子》这门课只能选修半个学期,所以老师也没办法把所以的内容传授给我们,由于读了一部分,我深知老子思想的重要性,所以我毅然而然的去图书馆找了这本书,迫切地想要把老子的思想了解。

先让我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智慧的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湖北枝江张起钧,他1916年生于北平,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

曾前往美国华盛顿、夏威夷、南伊利诺各大学讲学,是国际驰名之老子哲学专家。

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河南周口鹿邑人,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道教的道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来自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的思想从古自今都一直存在,一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后代的影响实在深远,这是不可否认的。

老子《道德经》一书不过五千字,却涵盖了宇宙人生,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在作者的眼中,老子是智慧的,其用智慧二字足以彰显老子《道德经》之精妙绝伦。

我记忆最深的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无中生有,老子说的非常的巧妙,“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还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育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原来都是没有名字的,正因为没有名字,所以才出现了名字,还有,一个房子正是因为是空的,才发挥了它是一个房子的作用,才可以住人,才可以存放东西,如果它是实心的,是结实的,那根本发挥不了它的用处……这一字一句都是那么的生动,一句一解都是那么的精辟!第二个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刚,老子说在我们的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悟《老子》
——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一)前言
《老子》在后世远播西方,为西方人所迷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

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他们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

并将《老子》与《圣经》相比较。

那么《老子》及老子的道和《圣经》及其歌颂思想,究竟有什么异同点,让古今中外哲人,尤其是西方神哲学研究人员,对这两本不同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下产生出的本应不同的理论体系相互比较吸取、共题并论,给予高度统一的赞叹和歌颂,并一同为后世传扬。

本文就“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比较”为题,通过比较老子的道与西方神哲学来探讨《老子》、《圣经》及其一系列理论体系的异同点。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副标题中的“法自然”不仅指明《老子》学说中的一项重要思想,同时也作为借体借代了《老子》及其道等一系列思想理论;同样西方的“自然法”也代表了整个西方神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老子的道
“道”被学者称为无极,“一”被称为“太极”,道生一,是宇宙变化的程序,是由无极而生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太极是一个大混沌,由混沌的变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或二体,然经由阴阳的配合,产生了第三者物体。

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
物体在阴阳相配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利用中产生了宇宙万物。

追根逐源,宇宙万物皆是由道而来。

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道是生天地而存有,不生不长,不死不灭,独立永存而不改变。

道又可周行天下,不会停止;道可贯通万物,而不被万物所限制;宇宙万物是因著道而生存,故道可被称为天下的母亲,诸事万物的根由;此“道”没有名,人也不知其名,若勉强称谓之,只可名为“道”,只有以消极性的“无”来称谓之,此“无”非空虚而是“有”,乃宇宙万物之原始根源,实乃无上之“无”。

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三)西方哲学家的意见
老子的《道德经》最早由西方的传教士译成拉丁文,然后有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数种不同的版本,足见西方学者对老子学说的重视与兴趣,如节选语句注解如下:“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廿一章)
西洋哲学家也有相似的诠释,所言如下:
①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道的本体实在不容易讲明白,因为道是一个无象的宇宙根源,恍惚不清,但道的存有是确实无疑的,所以老子才说“道是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此“象”乃指出道的存在性。

就宇宙论哲学言,一事物之存有,有两种基本要素,一是物质要素(Materia),一是形式要素(Forma);形式的象是决定物质者,物质材料是被决定者,二者相合才是一具体的实有物。

但最高的实有则不然,如宗教学言的最高之神其存在是存有与本质合一(Existentia et Esentia) ,没有象形与质的区分,老子所言之道便是宗教所言的最上神,其存有亦无质与形(象)之分,而是一个高超的实有物。

②洸兮惚兮,其中有物:道虽然是洸惚不清,但其存有确实是一个高超之物,因为道有其存有之本质要素(Essentia),否则,空虚之道不可能生出万物。

道之为物,与一般事物不同,已如上述,一般宇宙万物是质与形(象)的结合,道是本质
与存有之统一体。

③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虽然在窈冥中看不见、听不到、摸不著,但他在窈冥恍惚中确实有精微的东西存在,此乃化生宇宙万物之源。

因此老子又言: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因为道是一个最高超的确实体,藉此,我们略可明白一点道的本体。

可产生万物,主管万物。

(四)西方神学家的意见
西方有些神学家认为老子的道便是西方所讲的神,或者道的本质性等便是西方神(天主、上帝)的属性,因为天主(上帝)是宇宙间最高的神、无形无像、无始无终、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一切皆适合老子所言的道。

①老子第一章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宗教神学家亦言,最高的至上神是不能以肯定式的言明“神是什么”,若只是积极性的界说“神是什么”,便否定了神的其他功能;因此对神的界说只能以否定式的言明,神是无所不知的(全知),无所不能的(全能),无所不在的(处处皆在),无限量的实有,也因此肯定神没有名字。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与“道之为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创造历程,也适合《圣经》中创造万物的讲述。

《圣经·创世记》讲述了宇宙万物形成的过程与秩序,其七天的区分是就宇宙的形成分为七个节段。

而非现在每天有二十四小时的日子,作者由混沌的宇宙,到有光明、陆地、海洋、生物、人等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换言之,第一天与第二天之间,可能有数百千万年。

作者的目的言明宇宙间有神的力量创造出来。

正如老子所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及“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等道理相似处。

(五)老子的道与西方神的差异。

以老子的道讲述宗教的神,虽有很多相合处,如道是自有的、永久的、无限的、超越一切,无所不在的,万物的起始与根源,但老子的道对神的位格,则无讲述。

神的位格是神学中讲神最基本的课题,位格(Persondlitas)的意义是指一个“理性的自立体”,其将微是有理智与意志的两项特别功能。

理智的功能是认识真理与判断是非,意志的功能是向善的意向与决定的实行,此二者皆与外在的事物相关连著。

神是一个有位格的精神性最高实有,故能是万物的创造者,管理者,也是万物的审判者与人善恶行为的处罚者。

老子的道在此点上未言明之,使人感受到老子的道只是宇宙间的一个抽象性的公理,或者是宇宙间之自然之理,其存有是宇宙间的精神性主宰。

(六) 总结论
总结以上老子的道不足以讲明西方神学中的神。

但同样,西方的神哲学也不一定完全反应“道”的本身。

而他们之间共同对宇宙及人的认知,最终促使了“老子”在西方流行。

他们的相似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历史上的思想者每每会有不同的因缘际遇却产生相近的思想感慨。

由此可见,《老子》不是因为“像”《圣经》而备受欢迎,《老子》在西方盛行,从内在看是源于《老子》本身,言简意深,哲理宏富,诗化的话语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给后人解读的广阔空间;从外在看,《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而西方学者推崇老子及其理论是可能会将二者相提并论,以求同存异,以此教化西方社会中一些因文明高度发展而显现的社会问题。

但对于国人而言老子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为代表的老子体系及圣经体系,作为人类至高智慧结晶的一部分,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足为奇。

不仅是《老子》,传统国学在与西方文学相互比对阅读时,须明白,两种文化可以相互比较吸收,但《老子》的美以及传统国学的精髓,更在于对其独立的审视和个性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