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研究

合集下载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国叙事学》是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一部重要研究著作,该著作对中国叙事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世界和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就该研究进行简要阐述。

一、《中国叙事学》的主要内容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中国叙事文化的本质特征,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分别是:叙事与认知的关系、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中国文化叙事的意义。

作者首先提出叙事是一种认知活动的原理,并且认为认知与叙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叙事的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剖析,说明了文学叙事的思维形态,分析了叙事与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

作者同时论述了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他认为,中国叙事研究应该拥有一个独特的理论构架,这个构架应该充分考虑中国文化的传统和中国思维方式的独特特征。

此外,作者还提出了中国文化叙事的意义,认为中国文学叙事是一种表达民族认同的方式,每一个故事或小说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1.启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浦安迪的《中国叙事学》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思维方式的书。

在这个书中,浦安迪通过对中国文学的分析,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浦安迪提出的叙事与认知的关系理论、中国叙事研究的方法论等都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这样的研究方式和理论框架,可以丰富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3.拓宽了文化交流的渠道。

浦安迪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还为中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渠道。

通过对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向西方文化介绍中国文化。

这样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总之,《中国叙事学》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著作,它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叙事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之处,还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
《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旨在探索叙事的结构、功能、形式和意义。

它涉及到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作品,包括小说、故事、电影、电视剧、漫画、游戏等。

它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如何通过叙事来传达意义和情感,以及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对作品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和结构分析。

文本分析是对叙事作品的语言、形象、情节、主题等进行分析,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结构分析则是对叙事作品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叙事层次、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以探讨作品的形式和功能。

叙事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期,当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形式结构。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叙事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学者和理论,如法国的罗兰·巴特、美国的华莱士·马丁等。

叙事学的研究成果对文学、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欣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和理解叙事作品的方法,也为我们揭示了叙事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价值。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转向——空间转向,即叙事学研究从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转变。

随着人文地理学、空间理论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叙事学的空间转向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首先介绍叙事学的发展历程,然后阐述空间转向的背景和动因,接着分析空间转向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探讨空间转向对叙事学研究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通过对叙事学空间转向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的空间构造和空间意义,从而深化对叙事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背景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叙事策略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不同侧重。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叙事的时间维度,即事件的先后顺序、时间的长短以及时间的节奏等,对于叙事空间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兴起,叙事学研究的视野逐渐从时间转向了空间。

这一转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的叙事时间和线性结构提出了质疑,强调非线性、碎片化和多重视角的叙事方式,使得叙事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空间理论的发展,特别是亨利·列斐伏尔和爱德华·索亚等人的空间三元辩证法,将空间视为一种社会产物和权力的载体,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地理学的空间转向也为叙事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地理学家强调空间的社会性、文化性和历史性,使得叙事空间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在这一背景下,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不仅是对传统叙事学研究的补充和拓展,更是对叙事时间和空间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它不再将空间视为单纯的背景或场景,而是将其视为与叙事时间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的元素,通过空间来揭示叙事的主题、意义和结构。

因此,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不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空间转向在叙事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空间元素在叙事作品中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叙事学研究现状

叙事学研究现状

叙事学研究现状
国外叙事学研究主要涉及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阅读层面等。

故事层面主要研究故事世界的构建,包括人物、事件、情节等;叙述层面则关注故事的叙述方式、视角、声音等问题;阅读层面则强调读者在故事理解中的作用,以及故事对读者的影响。

在理论范式方面,国外叙事学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 过度强调故事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可能会导致对故事情感的忽视;
-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对故事文本的多元解读虽有创新之处,但有时也显得过于随意和主观;
- 修辞性叙事学对故事叙述者的修辞技巧的研究可能会限制对故事本身的研究。

国内叙事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原创性和独立思考,同时拓宽研究领域,加强对不同领域中的叙事学研究。

未来,对故事情感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叙事学研究将从单纯的故事结构分析向更加复杂的人物情感和心理分析转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叙事学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媒介、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对读者反应的研究也将成为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之,国内外叙事学研究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中,需要学者们不断努力和探索,以推动叙事学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

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一、本文概述空间叙事研究作为文学、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成果和存在问题,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介绍空间叙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然后回顾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代表性论文、专著和研究项目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反思和建议。

本文将展望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通过对国内空间叙事研究的全面梳理和反思,本文旨在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期推动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本文也希望引起更多学者对空间叙事研究的关注,共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学术繁荣。

二、空间叙事理论概述空间叙事理论是近年来在文学批评和叙事学研究中逐渐崭露头角的一个理论框架,它强调在叙事作品中空间元素的重要性,并将空间视为与时间并行的叙事维度。

在传统的叙事理论中,时间往往被视为叙事结构的主导因素,而空间则常常被视作是背景或场景,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空间在叙事中的作用。

空间叙事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空间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舞台,更是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人物性格、构建主题意义的重要力量。

它强调空间在叙事中的动态性和建构性,认为空间不仅仅是静态的容器,而是能够积极参与叙事,与时间一起共同构建故事的深度和广度。

在空间叙事理论中,空间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和功能。

空间是故事发生的场所,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

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反映出人物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心理状态,进而塑造出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空间也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

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变迁,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叙事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主要关注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背景、象征和时间等方面。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下:在国内,叙事学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包括文学、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一些学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叙事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背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则将叙事学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在国外,叙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些学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探讨了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此外,一些学者还将叙事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开发了用于分析叙事作品的软件和工具,使得叙事学的研究更加便捷和高效。

目前,叙事学的研究现状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叙事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随着叙事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游戏等领域的叙事作品。

这些领域的研究为叙事学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

其次,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但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采用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叙事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最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叙事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观点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叙事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叙事学是一个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丰富理论内涵的跨学科领域。

目前,叙事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呈现出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涌现研究成果的特点。

未来,随着叙事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该领域将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和突破。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笔记

《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1 书籍背景 (3)1.2 作者介绍 (3)1.3 书籍内容概述 (5)二、叙事学基本概念及理论 (5)2.1 叙事学定义 (6)2.2 叙事学起源与发展 (7)2.3 叙事学基本理论与概念 (8)三、《叙事学研究 (9)3.1 多元阐释的提出 (10)3.2 叙事学研究的多角度切入 (12)3.3 对传统叙事学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13)四、书中精彩内容解读 (14)4.1 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 (16)4.2 叙事手法与技巧的分析 (17)4.3 典型案例分析 (18)五、读书心得与感悟 (19)5.1 对叙事学的全新认识 (20)5.2 对多元阐释的理解与体会 (22)5.3 书中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前景 (23)一、书籍概述在我阅读这本名为《叙事学研究:多元阐释》的书籍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叙事学研究的多元视角和广泛领域,它不仅探讨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到了叙事作品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语境,揭示了叙事作品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深层联系。

这本书以其深度和广度,为我在叙事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叙事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叙事学作为一门研究叙事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框架的发展历程。

通过多元化的视角对叙事作品进行解读,涉及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

也讨论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叙事作品的变化和差异,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书中还探讨了叙事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视野。

书中特别强调了多元阐释的重要性,在叙事学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相互碰撞和交融,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多元阐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叙事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以及其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种多元阐释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贯穿在实际案例分析中。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

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一、本文概述叙事学,作为一门专注于研究叙事结构、功能和意义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以来,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的发展历程、主要差异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特色,本文旨在揭示叙事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进而促进叙事学的跨学科交流与发展。

在西方,叙事学研究起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其代表人物如罗兰·巴特、热拉尔·热奈特等将叙事学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方法。

他们关注文本的内在结构,强调叙事作品的形式与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叙事学逐渐拓展到其他领域,如电影、戏剧、历史等。

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过程中,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不断创新。

在中国,叙事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受西方叙事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关注叙事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

他们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实践,对叙事学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中国的叙事学研究注重文本与语境的关系,强调叙事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

中国叙事学还关注叙事作品的审美体验,以及叙事与读者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对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历程、特色及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叙事学研究的异同,本文旨在揭示叙事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性与差异,为推动叙事学的跨学科交流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叙事学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中国的叙事学研究,虽起步晚于西方,但同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理论特色。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在古代,中国的叙事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史传文学、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中。

古代文论家们通过批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形成了诸如“虚实相生”“以意逆志”“因文见道”等叙事理论。

这些理论强调作者的主观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相结合,注重通过叙事来传达道德教化和人生哲理。

同时,古代叙事学还注重情节的构建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追求叙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回顾《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这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或一句话让您印象最深?给您什么启发或反思?
在现阶段的中学语文课堂上,不管是古典小说,还是白话小说、现代小说的教学,都有其特定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教师很难把握到位,小说知识零散,难以抓住重点。

并且,叙事学理论作为文艺理论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对于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比较深奥难懂。

通过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中学教师尚建军老师的专题讲座--《叙事研究与小说阅读》,我了解到了叙事学中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并对“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这两块有较深的了解。

在此次专题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叙事学在中国的发展”这一块的相关内容。

对于小说,我特别喜欢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这一块。

在此次专题中,老师就讲到了“当代小说的创作深受叙事理论变化发展的影响。

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

80 年代后小说在叙事视角上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很多作品不再沿袭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而是采用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故事中“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去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形成多元叙事视角的方式。

”并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在这里,由于老师给我的启发与反思,我想详细谈谈莫言的《红高粱》中的叙事视角问题,并谈谈“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分析实践。

小说《红高粱》的叙述者是“我”,其视角是“我父亲”,而讲的是“我爷爷”的故事。

小说构造了一个鲜明的色彩世界,那阳光般炫目、热情似火的红色是故乡人特有的激情与旺盛生命力的写照,小说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刻画出的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灵活现的。

“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伴着雄浑而厚重的男中音,“我奶奶”那清秀的面庞便在屏幕中渐渐凸显,给人一种稳重之感。

在迎亲的路上,轿夫们按当地习俗颠轿,“我奶奶”不堪忍受,便放声大哭,她怀揣着剪刀,准备用死来抗战这场不公平的婚礼。

她柔弱的外表,却透着坚强的气质。

“我奶奶”透过轿帘看到她脚前的那位轿夫,他健壮高大。

此时,“我爷爷”的形象便渐渐显露,他是这些憨厚、纯朴轿夫中的一份子,他们按当地习俗颠轿,却又害怕女
人的哭声,于是像个做错事的孩子马上停下来,认真的抬轿。

路过那片野高粱地时,眼前一片火红,也高粱在微风中轻轻荡漾,想起刷刷的声音,像极了奶奶的抽泣声。

在遭遇歹徒后,奶奶停止了哭泣,换做了一幅沉稳冷静、毫不畏惧的表情,她给“我爷爷”的眼神中充满了力量与鼓动,因此爷爷在她的鼓动之下,打败了歹徒。

由此可见,爷爷那份内心凝聚着的勇敢,在奶奶的这种鼓动下显现出来了。

奶奶三天后回门时,“我爷爷”将她夹进高粱地野合。

这种野合,似源于心中那份自由的爱恋,又似源于“我爷爷”那份原始的情欲。

但无论如何,都是高尚的,他们以天为被、以高粱地为床,是最原始的纯朴。

奶奶那挣扎后的屈服,是内心那份对自由恋爱的炽热与钟情。

爷爷那渐渐下蹲的躯体,表现出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与对生殖的崇拜。

此后,爷爷的歌声在奶奶回家的路上响起,这便是他们对这种无言的爱的最好的诠释。

当奶奶回到单家,患有麻风病的掌柜的已经去世了。

看到此处,我在想:“我奶奶”是否也会一死了之?可是她没有那般脆弱,而是重新支撑起了这个家。

当她跨出门、留住大家的那一刹那,女性的那种果断坚决便在她身上淋漓尽致地展示。

“我爷爷”也在此刻适时地出现,他敢作敢为,要对“我奶奶”负起他应尽的责任。

当他得知强盗头子“将他的女人”抢去时,他发疯似的跑去撒野,但当他又得知强盗“没碰她”时,他又将他放了,他这种强烈的保护欲与责任感在许多男人身上是少有的。

酿高粱酒的汉子们,都是一个个鲜活有力的形象。

这些,都通过“我”的讲述浮现,他们高大健壮、敢作敢为,那一段敬酒歌,经他们之口唱出,显得更加地苍劲有力、雄浑厚重。

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人的生命的高贵、尊严、绚烂与悲怆,他们身上那种特有的纯朴与憨厚是与生俱来的。

还有离家出走、成为共产党人的罗汉爷爷,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他与奶奶之间那种冥冥中的感情,让人感觉欣慰。

他被日本鬼子抓到后,活生生地剥皮,仍旧毫不畏惧,让人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爷爷奶奶谋划为罗汉爷爷报仇之时。

“我爷爷”愤而拉起队伍、埋好大炮,等待鬼子的到来。

当“我奶奶”担着饼和高粱酒出现时,鬼子来了,奶奶便在枪林弹雨中倒下。

血红的高粱酒洒落一地,一曲属于这片土地的悲歌缓缓响起,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在那抹血色的残阳下更加地生机勃勃。

这三种火红的结合,不仅代表着“我爷爷奶奶”、酿酒汉们那满腔的热情,还预示着生命的崛起、爆发的抗战仍将继续……
这鲜活的一切,是由“我”的叙述、“我父亲”的视角、“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而组成,每个场面都活灵活现,可见,叙事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叙事时间”的运用也是非常独特且效果显著。

如,九年级实验教科书的第一课《项链》,开头便是对马蒂尔德做静态的描写和评论。

而之后的情节推进,晚会上的叙事时间最长,而小说的高潮部分,十年还债最短,当马蒂尔德知道真相后,小说戛然而止,似乎很唐突。

但这正是小说家巧妙的巧妙之处,他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时间”,而产生的独特效果,这一切,在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