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演讲稿
【PPT+演讲全文】张瑞敏精讲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探索方向

【PPT+演讲全文】张瑞敏精讲海尔在互联网时代转型的探索方向以下为演讲整理:我们已经做了多年的转型探索和实践,到现在为止还是在路上。
我觉得,全世界的大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几万人的大企业,像我们这么做的,可能还没有第二家。
2015年11月上旬,彼得•德鲁克全球论坛在维也纳举办,我是唯一受邀的中国企业家。
我讲了海尔的转型之后,在场的所有外国企业家都非常兴奋,都来和我交流,有的希望我到他们企业去讲一讲,因为对他们是一个促进,但更多认为太激进、太超前、很难操作,特别是把中层管理层去掉,那企业还叫企业?怎么管理呢?海尔的现状是:我们有两千个小微,层级没有了,目前有200个成为登记的公司。
很多员工充分点燃自己的创业激情,可以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就像是康德说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我觉得这就是最高的境界。
大企业这么做很难,海尔做的这一步,必须放弃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
每一个团队都有决策权,他们自己决定用谁不用谁,决定自己内部薪酬的分配。
当然,很多企业的领导可能不舍得放弃这三权。
一、“第二曲线”思维“第二曲线”的概念是由被称为“管理哲学大师”的英国人查尔斯·汉迪提出来的。
它的意思是,“S型曲线归结了生命自身的故事”,要想获得“固定不变的增长”,秘密就是,在第一条曲线达到顶峰之前就开始第二曲线。
如果开始走下坡路了再走“第二曲线”就非常困难。
但为什么很难走到第二曲线呢?在做得很好的时候,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为什么要颠覆自己?为什么要“瞎折腾”呢?但是,真觉得应该走另一条曲线的时候,其实已经不行了。
如果不走“第二曲线”,那就会走进拉里·唐斯等人所说的“鲨鱼鳍”曲线——现在,一些厂商可能只能够在电商平台上面做,因为大爆炸式创新是“赢家通吃”。
它有一个“三无”特征:第一,无章可循的战略;第二,无可阻挡的开发;第三,无法控制的增长。
但是,如果再走下去,不走到“第二曲线”,就会进到“大挤压”阶段,因为反正方向大家都知道,你做我也做,市场最后就到了“熵”阶段,那就完了。
张瑞敏2019年8月演讲稿-10页文档资料

备注:2012年8月11日本人在太原参加一个会议,会议主办方领导和张瑞敏是朋友,张特地前来帮场,并在会上作了一个演讲,下面文字是会后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因缘巧合,最近几年有3次在不同场合听过张瑞敏谈他的企业管理理念,分别是08年、10年和这次。
每一次演讲内容一脉相承,又有所进化和升华,张不愧为中国企业管理教父,一直在思考企业发展方向。
演讲中的重点是现在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原来的大生产方式势必要做改变,管理方式也要改变,由金字塔管理向倒金字塔转变。
海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企业,特点是集中批量大生产,最大程度压低成本,规模大。
要适应个性化生产,转型面临困难很多,张勇敢走了这一步,打碎了在重组,勇气值得钦佩,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思考十年以后的发展。
演讲时间有限,张很多问题没有讲的很详细,但关键点都讲到了。
特上传给群友分享。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张瑞敏 2012年8月11日因为我和吕主席在党校学习过,06年那时候一块待了四个多月,我们非常能谈的来,几年以来一直有沟通和交流,这次他邀请我来,我就必须赶快要来。
这次会议主要是谈改革,我是做企业的,在企业里面几十年,我结合企业来谈这个改革,我这个发言的主题就是“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
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会昙花一现。
所以我说是没有成功的企业。
如果这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所以说,这个企业应该是追求做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现在时代发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级的企业,你在一瞬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比如柯达,他曾经是全世界胶卷界的老大、霸主,但是没有踏上数码时代的节拍,它其实还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之一,但是他当时觉得卖数码相机不如卖胶卷赚钱,受到股市的压力,他退回来了,最后反而被时代所淘汰。
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就更快了。
张瑞敏:我为什么要亲手拆掉海尔?(附演讲全文)

张瑞敏:我为什么要亲手拆掉海尔?(附演讲全文)点击上方“每日经济新闻”可以订阅哦!每经记者孙卫涛发自北京1月8日上午,在青岛举行的海尔互联网模式创新国际研讨会上,海尔集团轮值总裁周云杰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透露,2014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预计实现2007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实现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39%,利润增幅是收入增幅的3倍。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海尔集团线上交易额实现548亿元,同比增长2391%,这一销售额开始比肩2013年京东商城净营收693亿元。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海尔能取得如此成绩,正是得益于集团的互联网转型。
在研讨会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再提转型新思路,海尔要打造投资驱动平台和用户付薪平台。
线上交易548亿,同比增2391%在海尔集团2007亿元的营业额中,线上交易实现548亿元,同比增2391%。
海尔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线上交易主要来自海尔商城、日日顺商城和巨商汇三种渠道。
海尔商城是海尔集团官方网上商城,提供新品首发、产品定制等差异化服务,目前覆盖全国2558个区县;日日顺商城2013年9月成立,为用户提供在线的家居设计、互动体验、产品定制、送装同步等一站式家居解决方案;巨商汇是2014年8月新成立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未来海尔将继续加大电商方面的探索。
据透露,目前海尔也在筹划跨界电商的事宜。
海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杨励耕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举例说,2010年刚开始做“双十一”的时候,海尔商城大约2000笔订单,但送货送了1个月,差点把公司搞崩溃;到了2014年“双十一”,海尔商城接了30万订单,但是7天内送货率达到了95%以上。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改变,就是组织模式的变革,因为物流公司成为小微之后激发了积极性,如果做不好就选择别的快递公司,他们就要失业。
”杨励耕说。
从海尔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青岛海尔(600690,SH)和海尔电器(01169,HK)2013年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集团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核心业务开始出现增长放缓的趋势。
张瑞敏2019年8月演讲稿-10页word资料

备注:2019年8月11日本人在太原参加一个会议,会议主办方领导和张瑞敏是朋友,张特地前来帮场,并在会上作了一个演讲,下面文字是会后录音整理而成。
本人因缘巧合,最近几年有3次在不同场合听过张瑞敏谈他的企业管理理念,分别是08年、10年和这次。
每一次演讲内容一脉相承,又有所进化和升华,张不愧为中国企业管理教父,一直在思考企业发展方向。
演讲中的重点是现在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原来的大生产方式势必要做改变,管理方式也要改变,由金字塔管理向倒金字塔转变。
海尔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典型企业,特点是集中批量大生产,最大程度压低成本,规模大。
要适应个性化生产,转型面临困难很多,张勇敢走了这一步,打碎了在重组,勇气值得钦佩,中国有多少企业家在思考十年以后的发展。
演讲时间有限,张很多问题没有讲的很详细,但关键点都讲到了。
特上传给群友分享。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张瑞敏 2012年8月11日因为我和吕主席在党校学习过,06年那时候一块待了四个多月,我们非常能谈的来,几年以来一直有沟通和交流,这次他邀请我来,我就必须赶快要来。
这次会议主要是谈改革,我是做企业的,在企业里面几十年,我结合企业来谈这个改革,我这个发言的主题就是“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
为什么这么说,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很难看到这样的企业。
一般来讲,很多企业都会昙花一现。
所以我说是没有成功的企业。
如果这个企业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上了时代的节拍。
所以说,这个企业应该是追求做时代的企业,也就是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实我们也会看到,现在时代发展的非常快,哪怕你是全世界顶级的企业,你在一瞬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可能会万劫不复。
比如柯达,他曾经是全世界胶卷界的老大、霸主,但是没有踏上数码时代的节拍,它其实还是最早发明数码相机的公司之一,但是他当时觉得卖数码相机不如卖胶卷赚钱,受到股市的压力,他退回来了,最后反而被时代所淘汰。
现在这个时代发展就更快了。
张瑞敏: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

张瑞敏: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在创业纪念日,我们该纪念什么?今天,海尔31岁了。
我们没有举杯畅饮,而只是一起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闭门会议,检视在创业道路上曾经有过的徘徊、挫折和痛苦。
就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今天的演讲最后引用《圣经·新约》里的那一句:“四面受压,却不被困住,出路绝了,却非绝无出路。
”因为,创业,始终在路上。
| 海尔头条第 31 期 |将所有的恐惧、荣誉、利益,都让用户说了算● 编辑整理=李建国(本文是今天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纪念海尔创业31周年暨创业创新加速会”上的演讲。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确认,有删节。
)2015年是我们创业的第31周年。
今天的会议,和前30年不一样,体现了人人参与;另外一个不同就是,我们直面问题。
一般来讲,创业纪念会都是报喜不报忧。
但是我们今年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在要“人人创客”,我们都要参与。
很多东西都不是事先排好的,而是由你自己来确定,不管遇到哪一类问题,大家都要直面问题,只是问题的性质不一样而已。
我们的目标就是,使我们在下一步的创业可以走得更快、更好。
“我们一以贯之的是把人放在第一位”如果将这30多年的创业历程简单地梳理一下,按照10年一个台阶的话,可以划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4年至1995年,这是我们的成长阶段。
第二阶段:1995年至2005年,这是我们的国际化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2005年到2015年,这是我们的转型阶段。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个10年和第二个10年基本上是量的增长。
但是,在第三个10年,我们有了质变,这是非常大的不同。
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一直一以贯之的是,把人放在第一位。
一开始,我们开不出工资,员工的素质很差,通过砸冰箱事件,提高员工的素质,把人放在第一位;今天,我们称之为“人人创客”,还是人在第一位。
只不过在每个阶段,对人的内涵的确定,是不一样的。
第八届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演讲实录

第八届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演讲实录张瑞敏: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这个会议。
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是德鲁克的超级粉丝,而且德鲁克的思想给了我们的管理非常大的帮助,可以说指引了我们的管理方向。
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说今天我的发言有一个题目的话,那这个题目就是一句话,就是“永远的德鲁克”。
我看到媒体上有一篇文章,说现在进入到后德鲁克时代,也就是说可能德鲁克已经过时了,但是我自己的感觉,德鲁克的思想永远不过时。
为什么呢?我自己的体会可以说我借今天这个机会把我自己的体会,通过三个不同的时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时期就是海尔的初创时期,初创时期德鲁克对我们的指点迷津。
我们是84年开始创业,那时候中国的企业没有管理,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到现在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也没有自己的管理理论。
其实我们学习的呢,都是西方的。
你比方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们学的是日本的,其实也是日本的一些管理方法、管理工具,比如说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后来我得到了一本书,就是德鲁克的一本,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德鲁克的书,就是《有效的管理者》,现在的翻译叫《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这本书,一开始我有点怀疑,到底美国人的著作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呢,但是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里头重要的是观念,原来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其实中国的工厂最喜欢搞激动人心的事件,比方搞什么大奋战、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等等,其实这是错误的。
你的预算、你的规划是多少天,应该是多少天,提前了几个月,我们都把它当成成绩来对待。
这个对我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做所有的事件,就像德鲁克所说的,都应该按照例行作业来做。
我们把很多事情变成了意外管理。
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是在应付意外管理,这个企业就是混乱,或者说混乱不堪。
所以我们后来把企业的管理分成了三个层次,我们内部的管理人员考核也是按照这么三层。
最低的层次,你这个管理就是管事,高一个层次就是管人的,最高的层次就是管机制的。
张瑞敏演讲稿

每当我站在窗口,望着员工们潮水般涌进工业园的时候,就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虽然我叫不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觉得,几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奋斗空间,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17年来,我就是这样与他们一起穿过一片又一片沙漠,走进一个又一个绿洲,从没有停过步,连回头欣赏一下自己脚印的时候都没有......
就是靠着这样拼命苦干,我们才保持企业高速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尔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能取得成功,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公司的进攻将会更加猛烈,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会面临更大挑战,如果我们有丝毫满足,观念更新的步伐跟不上趟,那么海尔品牌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所有外国公司到中国来的战略都很明确,那就是赢家通吃。
所以,对付外国公司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
也就是说,你必须成为狼,只有成为狼,你才有资格与狼共舞,如果你甘愿做羊,那,你就只有被吃掉的份,今天,世界名牌的多寡已经成为强国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是不可能取胜的。
所以,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世界名牌,而且,不能光靠一两个企业,搞一两个品牌,那不够!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民族工业联合舰队,打造出一大批中国的世界名牌,到那时候,看谁还敢对中国说不,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张瑞敏演讲稿三分钟(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此,我要感谢公司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在这里发表演讲。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创新、变革、担当”。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
自成立以来,我们的公司始终秉持着“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变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的公司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企业不断前进的根本。
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保持创新精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变革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市场趋势,调整经营策略,优化组织架构,提高管理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担当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担当是企业发展的基石。
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想结合我个人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几点感悟:1. 保持谦逊,虚心学习。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保持谦逊,虚心学习。
我们要向优秀的企业、优秀的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 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 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4. 关注细节,追求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当我站在窗口,望着员工们潮水般涌进工业园的时候,就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虽然我叫不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我觉得,几万双眼睛都在盯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奋斗空间,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17年来,我就是这样与他们一起穿过一片又一片沙漠,走进一个又一个绿洲,从没有停过步,连回头欣赏一下自己脚印的时候都没有......
就是靠着这样拼命苦干,我们才保持企业高速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尔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能取得成功,因为中国加入WTO以后,外国公司的进攻将会更加猛烈,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将会面临更大挑战,如果我们有丝毫满足,观念更新的步伐跟不上趟,那么海尔品牌有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淘汰出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所有外国公司到中国来的战略都很明确,那就是赢家通吃。
所以,对付外国公司挑战的最好办法,就是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
也就是说,你必须成为狼,只有成为狼,你才有资格与狼共舞,如果你甘愿做羊,那,你就只有被吃掉的份,今天,世界名牌的多寡已经成为强国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自己品牌的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是不可能取胜的。
所以,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世界名牌,而且,不能光靠一两个企业,搞一两个品牌,那不够!我们必须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民族工业联合舰队,打造出一大批中国的世界名牌,到那时候,看谁还敢对中国说不,我知道,实现这个梦想也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