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十三个观点
张瑞敏演讲语录

张瑞敏演讲语录关于张瑞敏演讲语录1、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
2、经营企业就是要经营人,经营人首先要尊重人。
3、干部怎样对员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
4、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
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
5、要持续造势,就要把企业做成一条流动的河。
源头是创新的SBU,河的终点是用户的满意度,即对企业忠诚的用户。
6、把每位员工经营成创新的SBU并不断经营出高素质的人才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管理者能否经营自我。
7、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
8、干部怎样对待管理?悟性和韧性。
9、干部的目标:做超级领导,即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
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10、干部怎样对待问题?要100%地落实责任,即“见数也见人”的原则。
每个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100%的责任人。
11、工作要简化,不要简单化。
12、止谤莫如自修。
战胜非议的唯一途径就是战胜自我。
13、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14、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
15、干部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16、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17、挑战目标首先要挑战自我。
18、“想干与不想干”是有没有责任感问题,是“德”的问题;“会干与不会干”是“才”的问题,但是不会干是被动的,是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干;“能干与不能干”是创新的问题,即能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
19、没有市场定单的管理者就是不要管理的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员工就是不干工作的员工,责任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工作就是无效工作。
20、流程再造就是先要再造人。
21、企业内部管理革命是为了创造企业外部的市场。
22、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23、管理就是行动。
24、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25、有记者问“您的最终理想目标是什么?”张瑞敏回答说“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品牌,不管走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海尔是一个非常好的我喜欢的品牌。
张瑞敏的13个观点

有这 种感觉是完全 正
常的 。
重
要 的是
,
新经理 人怎样应对这种感受 。
往往人
们 被提 升 并 非 因 为 他 们 所 展 示 出 的任 何 一 项
作 为管理 者的技能 . 而 是 因为他们在作为个体
贡 献者时所 表现 出的异 常优异 的能力 因此
。
.
很 多新 上 任 的管理 者依 旧在持续他 们 曾经 做
显效果 。
第二 . 分离 了企 业 办社会 的职 能 。 现 在 已 经 把
学校 公 安系统 一
.
.
些商 贸系统都交给地方 :养
老保 险现在 已 经 是 省统 筹 .
企业 还 有补充保
险 。
第三
.
改革 了财务资金运 营体制 .
财务 由集 团
统一 集 中管理 。
第四 .
完善 了法人 治理 结构 .
集团公司设有董
毕竟 这 工 作已 .
经 不 再 是你一 个人 的事 了 。
通 过 上 述 三 招 . 相信能 帮经理 人 更 顺 畅地 履 行
好职 责 . 更 有成效地集 中帮助 员工 完成企 业 的
工 作 . 达到任 期 目标 。 阴
观点
张瑞敏的 1 3 个观 |l{li
观 点之 — — 有缺 陷的产 品就是 废品
你认识 的或与他有些共 有 的东西 。 新上 任管理
者 的 目标 是 找 到能 帮助 自己 理 解组 织 内情况
的人 。
任何 经理 人 的工 作都是为组 织
股 东及
、
员 工 创造 最 佳 的贡 献 找 到一 。
些能帮到你 的
人 。
和他们一
起 午餐 跟 他们一 .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导读: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文/清如【人物名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作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进化不止,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引领海尔这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一、质量为王1984年,第一波创业浪潮兴起,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这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烫手山芋”。
面对员工散漫、生产落后的问题,张瑞敏从头抓起,颁发13条规定,比如“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准打架”等等。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电商品供不应求,市面上以次充好的产品不胜枚举。
然而,张瑞敏却坚守产品质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砸冰箱”。
当时,有一位用户反映海尔的冰箱上有划痕,张瑞敏检查后发现还有76台冰箱有问题。
他立刻召开员工大会,让员工亲自砸毁这76台冰箱,震惊业界。
“企业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正是这种质量意识,让海尔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不仅于1988年斩获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而且产品销量直线上涨。
“这就是所谓的质量溢价,通过质量观念传递,实现高收益。
”二、品牌价值经过初期的发展,张瑞敏开始调整思路,进行多元化兼并。
他一口气兼并了18家企业,进入到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多个行业,初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民族企业在海外创业提供了机会。
张瑞敏抓住机遇,制定了“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战略,为用户提供价值。
这个时期,他大胆实施两个方针,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二是购并意大利一家冰箱厂,引发争议。
很多人认为海尔这两个举措肯定会失败。
张瑞明却坚持到底,“去美国市场的策略,就是要与狼共舞,就算输了也能学到东西。
”事实证明,张瑞敏的决策是正确的。
七年间,海尔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让海尔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人生感悟]细节决定成败——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故事
![[人生感悟]细节决定成败——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e0559460029bd64793e2cbe.png)
[人生感悟]细节决定成败——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故事细节决定成败——海尔总裁张瑞敏的故事细节决定成败,大事必成于细节。
自从1984年接手海尔以来,张瑞敏一直在践行“ 自以为非” 的理念。
几乎每年他都有新的思想产生,有新的概念提出。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日两个民族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
有鉴于此,他表示: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与日本人的认真、精细比较起来,中国人确实有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致于社会上"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好像、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大概其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
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矿山上的事故频频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是屡禁不止。
与"差不多"、"大概其"的观念相应的,是人们都想做大事,而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做小事。
但事实上,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
如,一台拖拉机,有五、六千个零部件,要几十个工厂进行生产协作;一辆上海牌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
而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则要二万多个协作单位生产完成。
张瑞敏的管理艺术

张瑞敏的管理艺术张瑞敏是中国知名企业家和经济学家,他在管理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张瑞敏的管理艺术源于其在企业管理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严谨的学术思考,他所倡导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成为中国管理学界的重要贡献。
第一,创新管理理念张瑞敏始终坚持创新管理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的管理必须具备创新性和前瞻性,才能赢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他主张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即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实现个性化服务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这一理念深受企业和消费者的认可。
另外,张瑞敏还注重员工的创新,他认为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的个人和企业的价值实现共赢。
第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张瑞敏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与其他企业产生差异化的重要因素。
因此,他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倡“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制定规范的制度和管理流程来维护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
张瑞敏是一位非常注重企业员工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培养的管理者。
他认为,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必须得到充分尊重和关注。
在企业文化上,张瑞敏倡导和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激励员工在企业文化的框架下全力以赴地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高效管理体系张瑞敏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
他始终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制定了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在企业所有层面上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损失,使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张瑞敏还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建设,对企业的数据进行规范化、集约化、安全化处理,将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度。
第四,创新营销策略张瑞敏曾经说过:“企业的营销是企业的命脉。
”他注重营销战略的创新和营销渠道的多元化,不断引领与市场的对话,寻求新的营销模式,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份额。
海尔十三条的奥秘

海尔十三条的奥秘高贤峰—北京政企人本管理研究院理念的匹配性决定着制度的可执行性所谓理念的匹配性,是指制度中所依据和植入的理念,与员工愿意接受的理念要能够匹配。
或者说,至少员工在理性上,能够认可制度中包含的理念。
我们平时说:“先进的制度,不一定是好的制度;适合的制度,才是真正好的制度。
”这里“适合”就是指的理念的匹配性。
有的企业从大学教授、先进企业或咨询公司那里学到了很先进的制度,但是,使用效果却不理想;有的企业,看制度上去很“土”,却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理念的匹配性问题。
在海尔企业文化中心,有一张已经发黄的稿纸,上面写着13个条款,据说,这是张瑞敏到海尔后颁布的第一个管理制度文件。
在这个制度文件中,赫然写着“不许在车间大小便”。
几乎所有参观的人,对这一条无不表露出惊讶、疑惑甚至困惑的神色:堂堂海尔,为什么制度的起点竟然是这样的?当我们对海尔13条出台的背景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深藏着管理的玄妙。
1984年,在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看到的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员工领不到工资,人心涣散,在厂区打架骂人的、随便偷盗公司财产的、在车间随地大小便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司一年换了四任厂长,前三任要么知难而退,要么被员工赶走。
怎么办?张瑞敏按照他独特的理念做出了一系列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事:首先想办法从朋友那里借了几万元钱,为每一个员工发了一个月的工资。
此举令所有员工深受感动,也深感意外。
正在大家议论纷纷、东猜西想的时候,张瑞敏结合当时的形势、企业的状况和员工急切盼望企业发展的心理,定出了一系列基本的规定:严禁偷盗公司财产、严禁在车间大小便……第一次出台的制度,一共13条,每一条都不是高不可攀,相反,都紧挨员工的道德底线。
任何一条都让员工感觉“不应该”违背,因此,制度本身具有了极强的可执行性。
更重要的是,张瑞敏没有让制度停留在这13条上,而是抓住每一个违反制度的典型行为,发动大家讨论,挖掘典型行为的思想根源,上升到理念层次,再以这种理念为依据,制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每执行一次制度,就沉淀一个理念,以理念为依据,再制定更多的制度。
张瑞敏名言名句-海尔总裁的经典名言

张瑞敏名言名句-海尔总裁的经典名言企业生命之树的土壤是用户。
---- 张瑞敏企业做到极致,满足用户需求,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 张瑞敏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第一是质量,第二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
---- 张瑞敏质量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信誉不打折。
---- 张瑞敏质量一次就做对。
---- 张瑞敏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 张瑞敏在一个管理好的企业内部没有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
---- 张瑞敏管理的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
---- 张瑞敏没有定单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工资。
---- 张瑞敏盘活资产首先要盘活人。
---- 张瑞敏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先自我否定。
---- 张瑞敏用户的钞票才是企业的选票,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的金杯。
---- 张瑞敏只有真正实现了问题清零和买断损失,才能卖出有价值的定单。
---- 张瑞敏要效果,不要借口。
---- 张瑞敏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 张瑞敏举一纲而万目张,失一机而万事毁。
---- 张瑞敏管理无小事。
---- 张瑞敏物流以时间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
---- 张瑞敏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 张瑞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 张瑞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 张瑞敏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 张瑞敏突破自我,突破思维定势,突破昨天。
---- 张瑞敏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
---- 张瑞敏创新的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创新的本质是创造性的破坏,破坏所有阻碍创造有价值定单的枷锁;创新的途径是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即借力。
---- 张瑞敏监控就是爱护,委任就是信任。
---- 张瑞敏观念创新就是目标创新,目标创新就是提出别人认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并用创新的办法实现它。
---- 张瑞敏每个中高级管理人员只有自己先找到市场才能找到市场中竞争的方向。
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

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海尔质量观念——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海尔总裁张瑞敏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精选1. 管理就是行动。
2. 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3. 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4. 先画靶子再打枪。
5. 质量一次就做对。
6. 海尔管理模式——日事日毕,日清日高;7. 国内做强再国外做大。
8. 海尔零利润生产白色家电9. 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细胞——SBU10. 用户的钞票才是企业的选票,用户的口碑才是企业的金杯。
海尔总裁张瑞敏名言1. 要以秒为计算单位。
2.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儿(%)的提高。
(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日清日高,解决速度问题)。
3. 要做到实事求是,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能不能实事求是,即思维方式的改变问题;其二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即思想境界的提高问题。
4.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人;因此企业应有灵魂,否则无异于行尸走肉。
启泰过日子比过年重要,领薪资比领年终奖重要,好好表现比领薪水还重要,工作的成就感比最后落在口袋里的钱更重要。
5. 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6. 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
7. 只有真正实现了问题清零和买断损失,才能卖出有价值的定单。
8. 没有市场定单的管理者就是不要管理的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员工就是不干工作的员工,不在员工身上,而在于管理者;没有市场定单的工作就是无效工作。
9.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10. 客户的要求不等于客户的需求。
11. 物流以消灭空间,商流以空间消灭时间。
12. 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13. 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
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
14. 在任何时代,能满足人最深层也是最本质需要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实现(生理,心理,,尊重,自我实现)15. 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总裁张瑞敏的十三个观点[转摘]观点之一——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
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
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
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处理给职工算了。
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职工两年的收入。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留下了眼泪。
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观点之二——东方亮了再亮西方“东方不亮西方亮。
”这是国内不少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美好初衷。
从1984年到1991年,张瑞敏把这7年叫做海尔的“名牌战略阶段”。
7年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
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行业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
1992年起,海尔开始“多元化发展阶段”。
如今,海尔产品有58个系列,92000多种,既有白色家电,又有黑色家电和米色家电。
其中,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器等的市场转占有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张瑞敏把海尔的这种多元化战略概括为“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观点之三——要盘活资产先盘活人在海尔兼并的18家企业中,有一家1997年12月近来的4000人在国营黄山电视机厂。
1998年6月2日,该厂部分员工罢工上了街,原因是接受不了海尔的管理,把海尔派去的孙部长也打了。
张瑞敏一看闹到这种地步,“不是你愿不干的问题,而是我让不让你干的问题”,下令不限期停产整顿。
也没有无限期,两天,大家都想明白了:海尔不这么做,企业在市场上就站不住脚;企业站不住,员工也就没地方开工资了。
孙部长正给职工代表开会,宣布“明天可以复工了”,手机突然响了——老婆要来合肥把“卖力不讨好”的丈夫接回去。
孙部长气道:“看你们把事情闹的!”这时,一位职工代表喊了三句口号——“孙部长不能走!”“海尔不能走!!”“海尔精神不能走!!!”到1999年,该厂一个月电视机的产量相当于过去一年半的产量。
观点之四——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一般来讲,每年的6至8月是洗衣机销售的淡季。
没到这段时间,很多厂家就把商场里的促销员撤回去了。
张瑞敏挺纳闷儿:难道天气越热出汗越多老百姓越不洗衣服?调查发现,不是老百姓不洗衣裳,而是夏天里5公斤的洗衣机不实用,既浪费水又浪费电。
于是,海尔的科研人员很快设计出一种洗衣量只有1.5公斤的洗衣机——小小神童。
小小神童投产后先在上海试销,因为张瑞敏认为上海人消费水平高又爱挑剔。
结果,上海人马上认可了这种世界上最小的洗衣机。
上海热销之后,很快又风靡全国。
到如今两年时间里,海尔的小小神童在全国卖了100多万台,并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张瑞敏告诫员工说:“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观点之五——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1997年10月份,张瑞敏到四川出差。
有用户跟他抱怨说,海尔的洗衣机不好,下水管老堵。
一了解,原来是有些农民朋友用洗衣机来洗地瓜(北方叫红薯),有时泥沙堵塞了下水管。
回来后,张瑞敏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
一些人觉得像是笑话,说:“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怎么使用洗衣机。
”但张瑞敏不这么看,他说:“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课题。
”后来,海尔专门开发出一种下水管加粗的可以用来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机。
这事见诸报端后,有人不以为然,说我们的农民富裕到用洗衣机洗地瓜吗?张瑞敏的想法是,既然用户有需求,我们就该去满足。
“这块蛋糕也许不大,但却是我自己享用。
”1998年底,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还提到了海尔“大地瓜”洗衣机的事。
(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客户是上帝”啊--livelyboat)观点之六——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一件电器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要经过若干道工序最终到达用户的手里。
但张瑞敏告诉每一道工序:“你的下道工序就是用户!”什么意思?就是说什么问题都得在你这儿解决好,留给后边人家不饶你。
为此,海尔提出:人人都有一个市场,人人都是一个市场——下道工序是你的市场,你又是上道工序的市场。
如果你为上道工序遗留的问题付出了劳动,你有权利向他索酬;同样,如果你把问题留给了下道工序,人家也有权利向你索赔。
张瑞敏把这叫做“市场链”,就是一道一道工序像锁链一样的咬合在一起,谁那儿“掉链子”,谁就得从兜儿里掏钱。
此招一出,各种问题立马大幅减少,企业效益大幅提高。
这事被一位叫菲希耳的外国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教务长)知道了,到海尔跟张瑞敏谈了8个小时,拿回去做了个MBA 的教学案例。
观点之七——企业就像斜坡上的球张瑞敏有一个著名的“斜坡球体论”,是说企业好比斜坡上的球体,向下滑落是它的本性;要想使它往上移动,需要两个作用力——一个是止动力,保证它不向下滑,这好比企业的基础工作;一个是拉动力,促使它往上移动,这好比企业的创新能力。
且这两个力缺一不可。
就海尔而言,其15年来平均81.6%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创业初期长达7年的一门心思就造一个冰箱,拿一个冰箱奠基企业的基础工作,锻炼一支队伍,建立一种机制,培养一种文化。
其“止动力”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拉动力”如“在市场否定你之前先自己否定自己”,已被证明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儿(1%)的提高。
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日清日高,解决速度问题,果然有一招--livelyboat)。
观点之八——赛马不相马人才缺乏,是国内企业的共同呼声。
但张瑞敏认为,我们最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
海尔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一个基本做法是“赛马”而非传统的“相马”。
海尔“赛马不相马”的人才机制就是给海尔的每一位员工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使企业整体充满活力。
海尔的“赛马不相马”应用于下至普通员工,上至集团副总裁。
1999年9月,在海尔全球市场产品交易会上,记者们通过嘉宾介绍得知海尔新任命了两位“见习副总裁”,颇觉新鲜。
会后,有记者问张瑞敏“见习”副总裁是怎么回事?张瑞敏道:所谓“见习副总裁”就是把他们放在副总裁的位置上干干看行不行。
今年记者再到海尔,得知二人已被正式任命为副总裁。
赛马赛到这份儿上,什么马见了不得奋蹄?据说,海尔的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
(相马太被动了,难免会看漏眼,只有赛马才能在考验中分出实力。
--livelyboat)观点之九——企业要长第三只眼睛按照张瑞敏的说法——计划经济下,企业长一眼盯住领导就够了。
市场经济下,企业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
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企业还要再长第三只眼,用来盯住国家政策。
张瑞敏举了三个海尔的例子——一个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海尔抓住机遇搞了海尔工业园;一个是1997年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一下子兼并了18家企业;再一个是国际方面的,就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连自己设在那边的生产厂的产量也在收缩的时候,在那里大做广告,其广告价格是危机前的1/3,结果危机一过,现在海尔的产品在东南亚销量大增。
观点之十——先有市场,再建工厂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其不仅适用于进入国际市场,也适用于开拓国内市场。
这里的“建”字,既包括自己建设,当然也包括兼并、参股等多种形式。
海尔在这方面的事例,如把滚筒式洗衣机的40万台项目拆成两期建设;如在海尔品牌具有相当辐射力的时候兼并“黄山电子”进入彩电行业;如出口美国的冰箱超过当地生产30万台的盈亏平衡点后才在当地建立工厂。
反思我们很多企业,不就是因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市场、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然后盲目建厂,导致设备闲置或生产线开工不足而被拖垮的吗?(对对对,搞了工厂,结果没了市场,补不回来了。
--livelyboat)甚至不是还有世界级的家电企业在中国拿自己开工不足的生产线给国内企业“OEM”的吗?我想,这肯定不是他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初衷!观点之十一——出口创牌,不仅仅是创汇10年前海尔按照“先难后易”的原则,要把自己的冰箱送到“师傅”那儿卖时,坚持要挂自己的牌子——此前,光各种认证就折腾了一年半。
二十几个德国经销商都不相信刚学会造冰箱没几年的中国,产品能进入德国市场。
没办法,海尔就把运过去的4台冰箱跟德国冰箱放在一起,然后都把商标揭掉,让经销商认哪是海尔的,哪是德国的。
结果,没发现任何问题的,大都是海尔的。
一下子,德国人服气了,纷纷订货。
不久,又碰上德国检测机构对市场上的冰箱进行质量检测,海尔5个项目共拿了8个加号,排在第一位。
现在,据德国海关统计,他们从中国进口的冰箱,海尔占了98%。
(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好样的!--livelyboat)另外,在美国市场,海尔占中国出口白色家电的53%。
所有产品,打的都是海尔自己的牌子。
观点之十二——国际化就是本土化面对WTO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国内企业的国际化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什么是企业的国际化?张瑞敏认为,国际化就是本土化。
本土化可以相对缓解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三个难题——一是消费者对外来品牌的抵触心理;二是进入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三是我们国际商务人才的极度匮乏。
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海尔“国际化即本土化”的做法是,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以及当地融资、当地融智。
比如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以形成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
张瑞敏说,什么时候,美国人不再认为海尔是中国的海尔,而是美国的海尔,海尔在美国就算成功了。
观点之十三——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是尽人皆知的道理。
但张瑞敏说:“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这是张瑞敏总结了近年来国内一些声明显赫的企业为什么突然死亡的原因后得出的结论。
1999年上海“财富论坛”上张瑞敏提出这个观点,台下有人问跟张对话的宝洁公司的老总:“您是否同意张先生的观点?”宝洁公司的老总说:“张先生的观点是对的。
过去人们看到利润,现在人们看到现金流量。
现金流之于企业,犹如氧气之于人体一样。
”张瑞敏说,现在的市场竞争,不是说资不抵债才叫破产,你失去了现金支付能力,就叫破产!同时,张瑞敏对有可能收不回钱的“赊销”不以为然,“企业帐面上看到的利润,但实际上没有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