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集团周年典礼上的发言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导读: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文/清如【人物名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作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始终坚持自我革命,进化不止,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不断创新,引领海尔这艘巨舰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一、质量为王1984年,第一波创业浪潮兴起,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接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这是一个濒临倒闭的“烫手山芋”。
面对员工散漫、生产落后的问题,张瑞敏从头抓起,颁发13条规定,比如“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在工作时间喝酒”、“不准打架”等等。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家电商品供不应求,市面上以次充好的产品不胜枚举。
然而,张瑞敏却坚守产品质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砸冰箱”。
当时,有一位用户反映海尔的冰箱上有划痕,张瑞敏检查后发现还有76台冰箱有问题。
他立刻召开员工大会,让员工亲自砸毁这76台冰箱,震惊业界。
“企业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以是760台、7600台……”正是这种质量意识,让海尔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不仅于1988年斩获冰箱行业第一枚金牌,而且产品销量直线上涨。
“这就是所谓的质量溢价,通过质量观念传递,实现高收益。
”二、品牌价值经过初期的发展,张瑞敏开始调整思路,进行多元化兼并。
他一口气兼并了18家企业,进入到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多个行业,初步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民族企业在海外创业提供了机会。
张瑞敏抓住机遇,制定了“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战略,为用户提供价值。
这个时期,他大胆实施两个方针,一是在美国南卡建厂,二是购并意大利一家冰箱厂,引发争议。
很多人认为海尔这两个举措肯定会失败。
张瑞明却坚持到底,“去美国市场的策略,就是要与狼共舞,就算输了也能学到东西。
”事实证明,张瑞敏的决策是正确的。
七年间,海尔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形成集研发、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战略布局,让海尔的品牌价值深入人心。
张瑞敏: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西班牙IESE商学院和瑞士洛桑IMD商学院的演讲序言:从五个方面的逻辑递进关系阐述“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主题①观念的改变观念决定企业经营的境界。
干企业永远不要自认为成功。
因为,所谓的成功,只不过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时代发展太快,不可能永远踏准。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我们用以自鉴的镜像。
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改变自己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变化。
从全球手机产业来看,一开始的成功者是摩托罗拉,因为他是模拟时代的成功者,但很快就被诺基亚超越,因为诺基亚是数码时代的成功者,再后来诺基亚又被苹果所超越,因为苹果是互联网时代的成功者。
这些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就被别人超越。
所以对企业来讲最大的挑战就在于,不能有思维定式,要永远面对颠覆性的创新,这个颠覆性的创新就是企业领导人的自我颠覆。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也就是说从这条河的此岸走到彼岸,再从彼岸走回来,同样一条河,但是回来时已经不是原来那条河了,原因就在于新的水流过你的身边,流过的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了。
时代也是一样,时代每天都会有变化,企业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颠覆,而观念的改变就带来了战略和组织的改变。
②战略和③组织则是在观念改变后,应一起改变的两个变量。
正如美国企业史专家钱德勒所说,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战略,一个是组织,并且战略决定组织,而组织从属于战略。
如果说观念改变了,战略跟着观念改变,组织跟着战略改变,那么组织一定要充满活力。
④自主经营体在这一方面,海尔正在探索一类新型组织“自主经营体”。
海尔八万多员工变成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每个自主经营体都直面市场创造用户需求,以保证每个组织永远充满活力。
海尔要为员工搭建一个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平台,为员工提供资源和能力,让他在这个平台上创造出更大价值。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集团20周年典礼上的发言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集团20周年典礼上的发言海尔20年研讨会的题目是:海尔 20年 1000亿世界的海尔,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因为它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总结过去,而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我们不可以留恋过去,但应该总结过去,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我想按照这个思路谈一下海尔自己的体会。
20年的海尔经验二十年来海尔能够持续发展所把握的规律是什么?二十年是历史上的一瞬间,但是就中国特别是中国家电业来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家电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就企业而言,二十年来也是有着很大变化,经常发生大起大落,很多企业由很小发展到很大,一些很好的企业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很多中国过去的名牌成为昨日黄花,很多出色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发生了亏损。
海尔在这二十年中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在大的机遇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为什么?现在回顾起来,主要是把握了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第二是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第三是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
对这三重关系的处理海尔昨天在做,今天在做,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要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这个规律是自始至终的。
其次这三种关系体现了一种递进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是第二种关系的指导,第二种关系是第一关系的支持。
比如说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其实就是说要找到企业的方向,也就是说企业要做正确的事,如果没有方向就是乱干。
第二种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其实说明了在正确的方向指导下如何正确地做事,如果找到了做正确事的方向但不能正确地做事,这个方向也达不到。
第三种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是为第二种关系做支持,保证及时做到位,因为如果有了做正确事的路径但却不能及时地做到也不行。
集团三十周年庆典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集团成立三十周年。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集团董事会,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集团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体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首过去的三十年,我们集团经历了风雨,也收获了阳光。
从一个小规模的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多家子公司、覆盖多个行业的集团公司,这是我们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拼搏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要向所有为集团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秉承“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不断追求卓越,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集团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的态势,这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对集团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正是有了你们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我们集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此,我衷心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其次,感谢广大客户对集团的信任与支持。
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信任,我们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回馈客户,与客户共创美好未来!再次,感谢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
是你们的拼搏和奉献,铸就了集团今天的辉煌。
在此,我要向全体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奋斗之歌。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集团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同时,我们将积极拓展市场,优化产业结构,为实现集团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集团将继续秉承“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行业领先品牌。
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业务多元化发展。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集团在未来的日子里,再创辉煌!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愿全体员工事业有成、幸福安康!谢谢大家!。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

海尔张瑞敏的“人单合一”模式作者:晨曦来源:《齐鲁周刊》2018年第17期“人单合一”是张瑞敏迄今最为重要的管理理论创新。
根据他的阐述,“人”即员工,“单”即用户,“人单合一”就是把员工和用户结合到一起,让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这看上去似乎并不复杂,但要用它彻底改造企业的组织、流程,并使之“工具化”,谈何容易?而今面对记者,这位已经70岁的企业家直言,“当年我们砸了冰箱,今天我们砸了组织,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砸组织比当年砸冰箱要艰难得多,意义深远得多。
”“砸冰箱”,起步的是质量成就品牌之路;“人单合一”重构的是企业活力。
作为白色家电行业的巨头,张瑞敏一手打造的海尔集团,举世瞩目。
而这位早就功成名就、大可激流勇退的企业家,目之所及、心中所想却是“大企业病”这一沉疴旧疾。
环顾世界范围内的巨无霸企业,“一而鼓,再而竭,三而衰”式的宿命轮回,让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张瑞敏直言,从2005年9月20日正式提出,迄今的13年里,“真是探索了很多方法。
”近期,张瑞敏又带着他的“人单合一”模式,再次受邀走进美国哈佛讲堂,其详细地介绍成功的事例,在国际学界和商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共创共赢”颠覆了传统模式2005年,海尔首次提出“人单合一”模式,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管理体系,取得很大成功。
201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2419亿元,同比增长20%,海尔大型白色家电第九次蝉联全球第一,利税总额突破300亿元,经营利润同比增长41%。
2016年,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业务后,没有进行大规模人员调整,而是采用“人单合一”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并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
张瑞敏说:“海尔的管理模式根植于我国社会与海尔的企业文化,体现了系统思维理念。
”他表示,“人单合一”是多方共赢的理念,体现了人的价值第一,给所有人都创造机会,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赢。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莎贝斯·坎特认为,虽然“人单合一”模式仍然在探索当中,不过实践证明该模式是成功的,海尔的变革是没有先例的。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张瑞敏在海尔创业29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今天是咱们海尔的创业纪念日,今天我在这主要要讲的,还是去年创业纪念日上所讲的目标,也就是三个“无”的目标:第一个是企业无边界;第二个是管理无领导;第三个是供应链无尺度。
这三个“无”很重要,在整个互联网时代,到底企业怎么样转型升级,其实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对于我们来讲,可能是在一个相当长阶段里一定要做的。
2013年我们在竭尽全力围绕这三个方面来做。
现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做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我们下一步应该再怎么去努力。
观念企业无边界也可以归纳成企业的平台化;管理无领导也可以体现为创客化,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创客;第三个是供应链无尺度,可以体现为用户的个性化。
可以用这三化来体现三无: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一、企业无边界体现的观念:开放交互企业无边界体现的就是开放交互。
开放交互体现的观念的改变:从原来封闭的体系,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从原来与企业内外各方面进行博弈的关系,变成一个交互的关系。
所谓从封闭到开放,就是从过去企业不管干什么,首先是要看到底有多大的能力,有多大的能力就干多大的事。
但现在,可能我不会对外介绍我有多少个博士,或者我有多少研发人员,而是像《宏观维基经济学》说的,世界就是我的研发中心。
这就是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所谓交互,过去可能不是交互而是博弈。
所谓博弈,比如对供应商可能是博弈,主要是价格博弈,谁便宜我就要谁的;对用户更多是促销的博弈,怎么通过促销宣传,使你相信我的产品。
因为信息不对称,谁说的多谁可能就会得到用户的青睐;对于员工来讲,博弈可能更多的是控制,怎么样通过控制员工加强企业的发展。
所以,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从博弈转变到交互,现在需要和各个方面都要进行交互,通过交互来增加价值。
二、管理无领导体现的观念:人人创客管理无领导体现的就是人人创客,让员工创客化。
所谓的创客,像美国作家安德森在他那本书《创客》里定义的,就是使数字制造和个性制造结合、合作,即“创客运动”。
公司周年庆感谢领导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公司成立周年。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员工,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帮助公司发展的各位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热烈的祝贺!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们公司已经走过了【周年】个春秋。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们感慨万千。
正是有了各位领导的英明决策和正确引领,才使得我们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我要感谢公司创始人【创始人姓名】先生(女士)。
是他(她)高瞻远瞩,独具慧眼,带领我们开创了这片事业的天空。
在创始人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公司形成了团结、创新、务实、进取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其次,我要感谢公司历任领导。
在各位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公司不断优化管理,提高效率,拓宽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特别是【现任领导姓名】先生(女士),您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我要感谢全体员工。
是你们用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为公司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公司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以下几位领导和同事:1. 感谢【部门负责人姓名】先生(女士),您在【部门名称】岗位上严谨负责,带领团队取得了显著成绩。
2. 感谢【同事姓名】先生(女士),您在【事件/项目名称】中表现出色,为公司赢得了荣誉。
3. 感谢所有为公司付出辛勤努力的同事们,是你们的奉献和拼搏,铸就了公司今天的辉煌。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实现公司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再次祝愿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全体员工家庭幸福、事业有成;祝愿我们公司蒸蒸日上、再创辉煌!谢谢大家!。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海尔张瑞敏)

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海尔张瑞敏)张瑞敏如是说:“做一个勇敢的拓荒者,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精彩解读海尔集团的前身是濒临倒闭的青岛电冰箱总厂,该厂成立于1955年,是由青岛二轻局家电公司联合组织起来的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随着国民经济的改组和调整,逐渐过渡为合作工厂。
当时主要生产交直流电动机、电葫芦,并研制了民用吹风机、小台风扇,由此跨进家用电器工业的领域。
为了开发新产品,该厂于1979年3月先后研制出单缸洗衣机和滚筒洗衣机,为进一步发展家电业奠定了基础。
但终因产品外观粗糙,质量不高,换代缓慢,在同行业中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1980年3月,经青岛市二轻局批准,青岛东风电机厂、青岛工具四厂合并成立青岛日用电器厂。
1984年,由于成功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线,改组成立海尔集团公司,在不到16年的时间里,海尔在张瑞敏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卓越业绩,这一切都得益于张瑞敏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
张瑞敏刚上任的时候,厂子的状况举步维艰,一个工人的月收入还不到40块钱。
截止1984年,该厂年亏损额达147万元,出口几乎为零。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使产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张瑞敏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亲自到北京轻工部引进项目。
在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张瑞敏赶到火车站买票,由于天气恶劣,没买到坐票,情急之下,他只好带着板凳上了火车,连夜赶到北京。
当张瑞敏马不停蹄地赶到开会地点,向轻工部的同志说明来意的时候,对方惋惜地告诉他:引进项目已经名花有主了。
张瑞敏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因为当时国家项目定点还没有宣布结束,张瑞敏觉得,自己还是有希望的。
于是,他决定一直等下去。
果然,幸运之神垂青了他。
当时,德国利勃海尔项目来得稍微晚了些,正好与张瑞敏不期而遇。
张瑞敏坚信,这个项目将会改变整个青岛市轻工业状态。
但是,事情并没有张瑞敏想象得那么简单。
原来,利勃海尔项目需要900多万元的贷款,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几乎没有人有勇气去承担这个重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尔集团C E O张瑞敏在集团周年典礼上的发言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集团20周年典礼上的发言海尔20年研讨会的题目是:海尔 20年 1000亿世界的海尔,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因为它比较确切地表达了海尔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年就是海尔所走过的路,1000亿是海尔现在达到的水平,世界的海尔是海尔将来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要总结过去,而不是欣赏和留恋过去,因为“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我们不可以留恋过去,但应该总结过去,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我想按照这个思路谈一下海尔自己的体会。
20年的海尔经验二十年来海尔能够持续发展所把握的规律是什么二十年是历史上的一瞬间,但是就中国特别是中国家电业来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家电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就企业而言,二十年来也是有着很大变化,经常发生大起大落,很多企业由很小发展到很大,一些很好的企业突然在一夜之间消失,很多中国过去的名牌成为昨日黄花,很多出色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发生了亏损。
海尔在这二十年中在大的决策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在大的机遇上能够比较好地把握,为什么现在回顾起来,主要是把握了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第二是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第三是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
对这三重关系的处理海尔昨天在做,今天在做,将来一段时间内可能还要遵循这个规律,也就是说这个规律是自始至终的。
其次这三种关系体现了一种递进的关系,第一种关系是第二种关系的指导,第二种关系是第一关系的支持。
比如说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其实就是说要找到企业的方向,也就是说企业要做正确的事,如果没有方向就是乱干。
第二种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的关系,其实说明了在正确的方向指导下如何正确地做事,如果找到了做正确事的方向但不能正确地做事,这个方向也达不到。
第三种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是为第二种关系做支持,保证及时做到位,因为如果有了做正确事的路径但却不能及时地做到也不行。
所以说这三种关系是互相在递进的,形成一个整体。
第一是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的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即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但是对企业而言,说并不困难但做非常困难。
因为无形的价值观要找准了非常难,要从表面现象中抓到本质,这是最难的。
但最难的地方还不在这儿,在于找对了价值观且产生了很好的成果之后,就必须突破自我再找到新的价值观,这是最难最难的,所以中国有很多家电企业有时也能做到增长得非常快发展得非常好,但过几年就不行了,因为它停留在曾经带来成功的价值观上而没有找到新的价值观。
从海尔的过去来讲,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海尔抓质量管理,海尔从创业初期就开始抓质量管理,当时海尔提出一个价值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现在看来这已没什么意义,但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来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所以就没有人想到这一点,但海尔当时想到了,因为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砸冰箱就是为了支持这个价值观,结果到1988年海尔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
到了1989年,很多企业产品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
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升到服务。
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要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
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包括后来的无搬运服务,起因是青岛市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台海尔空调,让一台出租车拉回家,结果到了家,她上楼找人的时候空调被出租车拉走了,海尔得知后赔偿给她一台空调,因为海尔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应该把一切服务都做到位,由此拉开了星级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电话服务中心,在后来的多元化过程中,这个服务平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当其他企业也感到应该重视服务,而且也采取了海尔式的具体服务做法时,海尔又开始了新的提升:在九十年代中期抓到了质量的本质,即永远要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洗衣机的一般销售淡季在夏季,当时提出这个淡季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用户并不是在这个季节不需要洗衣机,而是没有可以供这个季节使用的洗衣机,由此创造了“小小神童”产品,解决了淡季没有产品卖的问题,也解决了用户在淡季没有合适洗衣机的问题,而且这个产品经过十几代的改进,现在在日本、美国都受到欢迎。
所以我想说的是,企业的理念一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提出新的理念,并且总要超前几步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但是不管怎样说,不同理念的提出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东西不能变,就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永远接近用户,与用户零距离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除了质量管理方面,其他的方面如多元化、国际化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来做的。
近年来,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压力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因为所有的国际化大公司都到中国来了,我们在“为客户找产品而不是为产品找客户”理念的引导下来应对挑战。
我们与客户一起开发市场需求,而不是我拿出产品让客户看着卖,双方共同开发产品的结果是可以双赢。
所以到现在为止产生的成果就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两大顽症一是应收帐款二是库存,对海尔来讲都已经很好得解决了。
应对的措施就是继续推进市场链的流程再造,因为它是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来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转,必须要不断创造用户需求,与用户零距离地接触,如果保持这一点就能不断从市场上了解用户的抱怨,就会为了创造需求不断提出新的价值观。
第二个关系。
如果说第一种关系提出了企业的准确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的话,那么怎么样来做到就是一个大问题。
怎样把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提出“重点突破闭环优化”。
所谓重点突破,就是推进一项工作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拉动全局发展的突破点,这个点可以使整体的水平提高。
而这个点提高了还不行,还需要整体的提高,这就要靠闭环优化。
没有重点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另外找到重点有了突破之后如果没有闭环优化,只能孤军深入或虎头蛇尾,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闭环优化。
举个例子,在海尔发展过程中,当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以后,如何来做呢就是要找到重点,非常简单就是在最后下线这道工序卡住,只要是不符合要求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就不能下线,这一卡不要紧,全线都停了,有了这个重点之后一下子把所有问题都反映出来了,零部件的质量问题,人员的素质问题,工艺的问题等等所有问题,于是就在整个系统中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优化。
到了1988年,表面上拿到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但本质上我们得到的含金量最高的金牌是一支优化了的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
在国际化方面也是这样,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而在操作过程中逐步递进。
比如把“走出去”的战略分为三步:“走出去”、“走进去”和“走上去”,“走出去”仅仅是把产品出口到海外去;但是“走进去”则应成为在当地认可的产品,要进入到当地连锁,在当地设计,为当地用户服务;“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牌。
打个比喻,“走出去”是到国外留学,但“走进去”相当于拿到绿卡,而“走上去”则是成为当地的名流。
所以在做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重点突破,“走出去”是靠列成一列纵队而不是排成一列横队,在美国靠小冰箱突破,然后洗衣机、空调跟进,最后整体推进;“走进去”则是突破在美国建厂,美国建厂成功了,则在发达国家建厂就不成问题,在巴基斯坦建厂成功了,则在发展中国家建厂就不成问题。
所以总归有一个重点,靠其突破拉动。
“走上去”是我们最后的目标,所谓的世界名牌不是那么抽象的,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都要成为名牌,实际上欧洲一些名牌做得很好,但仅限于欧洲。
在未来,我们也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要不断按照新的价值观念进行重点突破和闭环优化。
过去是要求企业开发产品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竞争的态势变了,不是要求产品开发周期越来越短来赶上市场的需求,而是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动越来越快,过去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定下来可能十年二十年都不变,现在不行,要不断地变,不变就会被打倒。
比如惠普和IBM都非常好,但却被戴尔超越了,为什么因为戴尔的组织结构是最适合信息化时代的。
对于海尔来讲,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此,虽然现在的组织结构很好,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但是信息化时代的竞争要求打破这个组织结构,这很难,相当于一次地震。
就像提出流程再造的哈默博士所言,流程再造相当于把一个监狱的犯人全部放出来了,一切都乱了套。
如果企业经常要这么做,挑战太大了,而不做则会没有竞争力。
这将是我们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
第三个关系是百米冲刺和跑马拉松的关系。
如果说第一个关系无为和有为的关系是确定了企业做正确的事,又去正确地做事即找到了可以达到目标的路径,那么怎样正确及时地把事做到作为企业就像是跑马拉松,如果按很慢的速度和国际化先进企业的差距就永远不可能缩小,但如果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又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这是一个速度和耐力的矛盾。
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来界定,每年对海尔来讲都是一个马拉松,每天都是一个百米冲刺。
比如在第一年创业时的目标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消化先进技术,当年达到九千台的产品,并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一天,于是有了“日清”工作法,凭着这种精神海尔很快地消化了国外先进技术。
到现在为止还在推行“日清”工作法,这是海尔的特色,也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
今年以来,我们提出的马拉松是大客户、大定单、高增长,到年底我们实现了这一目标,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分解到了每一天每个人每个店,都争取做到同行的第一。
未来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在于每天都是百米冲刺,人都会有疲劳感,怎么样才能有一种不懈的动力来继续奋斗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是使每个人变成一个“SBU”,改革带来的结果是在企业里没有传统的上下级关系,人人都对着市场,直接为市场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把目标分解得非常清楚。
现在国内喊得很凶的MBO,其实所有的企业都忽略了一点,即德鲁克在几年前提出的企业必须要做到另外一种管理上的MBO,即目标管理,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流程再造,后四年会做得非常艰难,要量化到每一个人。
就是说,在企业里最值钱的不是有形资产而是无形的人力资本,我们希望把每一个人变成人力资本而不是人力负债,使创新的基因能够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