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历史的回声观后感

历史的回声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它是根据真实事件
改编的。
影片讲述了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
全过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
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艰
苦抗战。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将日
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看完影片,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万千:战争是残酷的,但
那些抗日战士们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幸福的
生活。
我为那些抗日战士们感到自豪!
看完影片后,我又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掠夺文物等。
看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
烧杀掳掠、无恶不作,我不禁怒火中烧。
他们在中国烧杀抢掠、
无恶不作,令人气愤至极!他们毁掉了我国多少珍贵文物!这是
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啊!
看完《历史的回声》,我感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 1 —1 —。
《2024年历史的回声》范文

《历史的回声》篇一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回声荡漾在每个角落。
每一次的回声都是一段故事的传述,一段文化的承载。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长廊,去倾听那回声中隐藏的故事和启示。
一、文明的初始回声回溯到古代的华夏,我们首先听到的是远古文明的回声。
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夏商周的鼎盛时期,历史的回声在古老的文字中回荡。
这些回声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战火纷飞的回声历史的长河中,战争是无法回避的一部分。
从春秋战国的纷争,到近代的抗日战争,每一次的战争都给人们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但历史的回声中,我们也听到了不屈的抗争和勇敢的牺牲。
这些回声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不忘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三、文化繁荣的回声历史的回声中,还有文化繁荣的旋律。
从唐诗宋词的婉约豪放,到元曲杂剧的丰富多彩,再到明清小说的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回声在历史的长河中此起彼伏。
这些回声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现代社会的回声当我们走进现代社会,历史的回声依然清晰可闻。
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到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历史的回声见证了中国的崛起和繁荣。
这些回声告诉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历史的启示与教训历史的回声不仅仅是过去的回忆,更是未来的启示。
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铭记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时光,为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的回声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立足。
六、传承与发扬在倾听历史的回声中,我们更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无论是传统的节日习俗,还是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要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总结与展望历史的长河中,回声荡漾。
我们既要珍惜过去的回忆,也要面向未来。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历史的回声”教案

语文ⅱ人版第三专项“历史的回声”教案【一】题内涵解说专“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经历以及这种经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以后。
《历史的回声》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苏洵《六国论》和杜枚《阿房宫赋》,皆为兴亡论。
“千古江山”选入两首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基本上个人对江山和历史的咏叹。
“永志不忘”所选的新闻报道,一篇是长篇通讯《落日》,是历史的现场实录,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进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一篇是《消息二那么》,记录着人们关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学习《落日》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因日本帝国主义欺凌所受的民族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难卓绝的斗争;一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三个板块又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统领下共同承载着积存文言语感、理解文本内容、观赏章法艺术、培养史识素养等从文字、文章到文化的专题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常用的样式。
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
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同时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6、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并通过采访练习写作。
④专题内容解析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六国论》教案苏洵教学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苏教必修二语文《历史的回声》PPT课件

-
5
六 国苏
洵
论
-
6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苏洵著有《嘉佑集》。本文 选自《嘉佑集·权书》,《权书》共10篇,都 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为第八篇。
3、下列断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4 、为下列句子中加括号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B]
A.齐全 B.完整 C.尽,没有了 D.做成
-
8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 “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 “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 “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 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 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 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不赂者 燕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
19
1.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燕国和赵国灭亡又 何在?
答:齐国亡在“附于秦”而“不助五国”;燕国亡在 不用武力而以刺客为计;赵国亡在不能信任良将。
历史的回声观后感

历史的回声观后感哎,说起《历史的回声》这片子,可真是让我感慨万千,心里头跟翻江倒海似的。
这片子,它不光是讲历史,更是把那些老故事、老人物,活生生地拽到咱眼前,让人看了心里头那个滋味儿,复杂得很。
一开场,那画面儿,就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些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你说,那些个英雄豪杰,他们那时候,心里头想的是啥?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可他们干的事儿,那可真叫一个惊天动地,让人不得不佩服。
我记得有个场景,是讲岳飞抗金的。
那岳飞,一身铠甲,骑在马上,手里拿着长枪,冲着敌人就冲了过去。
那场面,简直是震撼人心,看得我热血沸腾。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多大的决心,才能干出这样的事儿来啊?咱们现在的生活,安安稳稳的,可不就是这些先辈们用命换来的嘛。
还有啊,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事儿,片子里也讲得头头是道。
你说这秦始皇,他到底是好还是坏?有人说他是暴君,可他又干了那么多开天辟地的大事儿,修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这哪一件不是造福后人的?我觉得吧,这历史人物啊,就不能简单地用好或者坏来评价。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就像咱们自己一样。
最让我感动的是,片子里讲到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虽然没有像岳飞、秦始皇那样名垂青史,但他们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啊。
他们种地、织布、养家糊口,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中华文明。
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其实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历史。
看完这片子,我心里头那个滋味儿,真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为那些先辈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咱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得好好珍惜。
我想啊,这《历史的回声》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这片子里的台词啊有时候还挺接地气的。
比如说讲到老百姓的生活的时候就用了好多咱们平时说的俚语和成语什么“吃穿不愁”、“安居乐业”啊还有“家和万事兴”之类的。
这些词儿一出来我就觉得特别亲切好像那些历史人物和咱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word文档

必修二: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专题三:历史的回声一.专题内涵解说历史是一份丰厚的遗产,是人类的、某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的系统化、符号化。
它记述了人类的、某个民族的过去,轰轰烈烈的、缠绵悱恻的、刻骨铭心的事迹,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重新认证和解读,不断赋予它以新的意义,使人类获得精神营养,得以不断进步。
人们记录历史,追踪历史,研读历史,总是想探究历史深层的隐秘之处,找寻到推动历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总是会引发种种感喟,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受。
这些就像大江的浪涛,奔流而下,激荡澎湃,訇然作响,山鸣谷应,久久的回响。
它从过往的年代传来,又绵延而去,直到永远。
鲁迅说过:“我们看历史,能够据过去推知未来”,历史记忆的内涵、风格和强韧性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即民族性。
凡是有活力的民族,都是牢牢地记住自己民族的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的。
寻绎历史发展的轨迹,并且不断进行反思,就能减少重复性的错误,把握未来。
“历史的回声”是指集体的历史记忆以及这种记忆在前人心中的价值意义、感情态度,是前人的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快。
“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皆为兴亡论。
指导学生在梳通文句的基础上,初步弄懂文章的意思,再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着重体会作者是历史中找出与今天相似或本质上相通的史实,将古与今对接起来,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选入宋人怀古词三首。
这三首词,皆是因为作者面对历史陈迹,沉入过往的年代,引发遐想而作的,有的是慨叹六朝君王“竞逐繁华”导致相继覆亡,嘲讽北宋中期举朝上下耽于安乐,不事进取的现实;有的是以自己与古人相比较,嗟叹有志难酬,报国无门,光阴虚度;有的是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情怀。
历史的回声

历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记录着人类的过去。
每当我们翻开这本书,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是先辈们的智慧和勇气在向我们诉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和事件。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他的雄才大略和果断决策,让中国走向了统一和强大。
还有汉武帝,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这些历史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明白了团结和合作的重要性。
除了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历史上还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比如,岳飞精忠报国,他带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保卫了国家的安全。
他的忠诚和勇敢,让后人敬仰不已。
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她女扮男装,勇敢地走上战场,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爱国精神和勇敢品质,也让我们明白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
历史的回声,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也让我们明白了现在和未来。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展望未来,勇敢地面对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历史的回声。
比如,我们参观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就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声音,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我们学习历史课程,了解那些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就仿佛能和古人对话,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这些都是历史的回声,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牢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让我们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回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的回声:从过去到未来的启示-高中作文800字

历史的回声:从过去到未来的启示-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历史的回声:从过去到未来的启示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历经风雨沧桑,穿越时空的隧道,不断地向前流淌。
这条河流中,既有辉煌的历史,也有悲壮的往事,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盼。
历史的回声,是我们与过去的对话,也是我们展望未来的启示。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古代文明的兴衰,还是近现代科技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辈们用血汗和泪水铸就的辉煌。
他们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源泉。
历史的回声告诉我们,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艰苦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正如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每一个伟大的事业,都是由无数个小事积累而成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历史的回声还告诉我们,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避免重蹈覆辙,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过去,也可以照亮我们的未来。
我们要把握历史的脉络,理解历史的规律,以此来指导我们的行动,推动我们的进步。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未来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面对。
我们要有信心,有决心,有毅力,去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历史的回声是我们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桥梁。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
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让我们倾听历史的回声,从中获取力量,勇往直前,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回声”专题知识分析及《念奴娇赤壁怀古》情境教学设计一"历史的回声"专题知识指前人对历史的认识、评价和记录。
学习“历史的回声”专题的着眼点,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因何追踪历史,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在于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在于学习前人的智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昭示未来。
《历史的回声》专题由三个板块组成,“后人之鉴”选入两篇史论,苏洵《六国论》和杜枚《阿房宫赋》,皆为兴亡论。
“千古江山”选入两首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个人对江山和历史的咏叹。
“永志不忘”所选的新闻报道,一篇是长篇通讯《落日》,是历史的现场实录,报道了1945年9月2日“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仪式;一篇是《消息二则》,记录着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反思和作出的回应。
学习《落日》一方面要了解历史,了解我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因日本帝国主义欺凌所受的民族屈辱,抗日战争中全民族的重大牺牲,反法西斯盟国在太平洋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方面要深入领会课文,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感情。
三个板块又在“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统领下共同承载着积累文言语感、理解文本内容、欣赏章法艺术、培养史识素养等从文字、文章到文化的专题目标。
二、教学目标1、了解把握历史、感悟历史的常见文本形式,了解新闻作品的特点和常用的样式。
2、通过沉吟涵咏,熟读成诵,对古代史论和怀古词进行品赏,丰富感情世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从史论的学习中,进一步认识议论文如何处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4、了解文言实词活用的知识,并能够予以运用。
5、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历史遗踪的寻访、考察和史料的搜集、整理,并且选择合适的文本,抒发自己的见解或感受。
6、了解通讯和消息的特点,并通过采访练习写作。
三、课时安排(11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情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4.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1课时一、导入: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解题:(1)说说苏轼:(2)谈谈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3)聊聊背景: 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三、读读课文(1)自由朗读;(2)集体朗读;(3)个别朗读;(4)听读课文。
四、感知文本1、大家思考一下,感觉哪句写得比较有气势?可自由发言,说说你的理由。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几个词用得很好,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开篇就定下了这种高昂的气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更有气势。
这三句分别从形、声、视等角度结合起来写,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
——读一读,2、读了这首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能从中读出一些问题?学生自由谈五、品读课文(一)上片第一句1、第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对吗?明确:“江水”比喻时光。
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这句词写的江水有什么特点?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体。
••在这里,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而是滔滔历史江水的代名词。
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
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
•3、背诵第一句。
(二)上片第二句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你读出了什么意味?2、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3、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4、齐背第二句。
5、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
我们一起来读、背。
(三)上片第三句1、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
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2、“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实写赤壁之险峻雄奇,动心骇目。
巨涛拍岸,怒涛汹涌,浪花千叠,如雪堆积不断。
••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雄奇壮丽的雪浪图。
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雄渲染气氛。
•(四)上片第四句1、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2、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诵读一下。
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五)“公瑾”如何?1、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明确: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2、“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雄姿英发”。
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3、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4、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
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5、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侧面描写。
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
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6、“樯橹灰飞烟灭”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
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各抒己见(六)苏轼何思?——“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怀古是为了思今。
词人赞美周瑜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词人47岁,周瑜24岁)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的豪杰人物,来扭转宋廷不景气的现状啊!最最渴望的就是自己能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
这正是词人缅怀周瑜的原因之所在。
••作者从下面几个角度与自己比较:•周瑜苏轼年龄:20几岁 47岁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位: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2、情境讨论一下大家一直在争论的话题:第一,“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多情应笑我”,这句怎么理解?存在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
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
“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第二,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也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3、继续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苍凉消沉还是洒脱旷达。
——同意第一种。
全诗比较格调比较昂扬向上。
——两方面都得顾及到才好,不能过分强调哪一方面。
大家想想,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谪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肯定深深感到特别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年华老大,功业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
而自己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肯定心境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
——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的消极,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所有的风流人物都已经随着历史的潮水而被涤荡了,即使周瑜这样的人物不也是“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同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
六、背诵全诗。
七、豪放和婉约也不是绝对的,豪放的苏轼也有柔婉的作品,感受《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八、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的结尾总结全文“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附: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咏——怀——慨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