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艺术研究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通过自己选修课中的一点了解加上个人好奇心自己查找,本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首先给大家带来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再次给大家带来一点合成艺术的内容。最后就是简单较少一些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起源,对比影响,合成艺术

目录

1.引言

2.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

3.新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4.合成艺术

5.相关作品

6.结语

7.致谢

1.引言

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2.起源与兴起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是技术,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网络艺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与表演相结合,互相阐释作品,并且向观众提供机会,制作和共同完成作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国际性的网络艺术展中,提供一种叫做网络虚拟建筑(WEB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观众在艺术家的指引和带领下看作品,并由艺术家来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批评家也可以同时进行评论。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观众网上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不会太大,就像我们平时参观其它艺术展览一样。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

象力。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

3.新媒体艺术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新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

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4.合成艺术

“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策展人张尕说:“它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在2008年6月9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的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世界顶尖新媒体艺术家,为中国观众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景观,集视听,游戏,网络,互动等新颖丰富的作品使中国美术馆成为艺术科技的空间。展览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黑盒子式的媒体艺术展示形式,NOX独特的空间设计,让观众可以沿着起伏的展览通道立体地感受多媒体的冲击力。展览围绕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展开,分别为“身离其境”、“情感数码”、“现实重组”、“无所不在”,作品涵盖从远程信息处理到生物文化混合;从感应机器到衍生系统;从机器人的介入到影音

的壮观景象……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最前沿的艺术想象力,同时提出了对文化产物的最新感知,许多作品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与观众见面。

大家很可能会感觉这些高科技、后现代的艺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太远。对于这种高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范迪安的解释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第一步也许并不是产生实用性的产品,但它本身具有向应用性转换的巨大潜力,并预示着未来的生活方式,艺术创新总是启发人们对创造力产生新的理解。”

5.相关作品

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

作品名:十六只鸟

艺术家:基口·迈克马赫特里/ 无定型机器人作坊 (美国)

材料:机器人装置

作为第一个“无定型机器人作坊”膨胀技术的多重雕塑装置,“鸟儿们”通过对动作、图像、比例和声音的研究体现出对生命循环的沉思。十六个巨大的白色编织物好像是简单线条勾勒出来的鸟,又像是一只蝙蝠柔软而无生气的萎缩残骸,或者是经过时间侵蚀的棱纹建筑物遗迹。当参观者走近,这些枯萎无生气的东西就会逐渐充气膨胀,加长变大为锥形,舒展成优美丰满的羽翼。

它们的固定旅程是:由伺服机控制的空气囊鼓动产生缓慢而优雅的拍打动作。一系列的多次拍打动作形成一种持续而有节奏的微风声。在短暂的飞行后,这些鸟儿走到了它们生命的尽头,从其顶端开始放气,萎缩成原来的状态。

《十六只鸟》的艺术家来自美国。他拥有一头乱发并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思考作品。如果读者中有曾经在美术馆看过这个作品的话,会搞不清楚为什么作品名称是《十六只鸟》,但是现场只有十五只鸟,另外那只鸟在展厅的任何角落都找不到踪影。关于这个作品最有趣的一个幕后话题是,其中一只鸟在运往中国的路途中神秘消失。

最具未来感的作品

作品名:行走的头

艺术家:Stelarc (澳大利亚)

材料:机器人系统

这是一个直径为2米的自控交互式行走机器人。它有六条腿,垂直安装在其底盘上的液晶显示屏由计算机成像显示出人头像,象征“头脑”。头脑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以配合所显示的头像动画。机器人带有超声波扫描传感器,可以感知是否有人从它前面经过。无人经过时,它会坐在原地不动。一旦有人进入展示空间,它就会站起来,从预排程序库中调出一些动作指令进行几分钟舞蹈表演,然后停下来直到再有人经过。机器人活动的舞台直径约为4-5米,其传感系统会探测它是否已接近舞台边缘,使它及时退回转向。这是一个真实-虚拟并存的系统,其机械腿的动作是真实动作,而其显示屏中面部表情的点头、转动、倾斜、眨眼等则是虚拟动作。通过压缩空气的旋律和机械声音,行走的头也可以发声。该机器人还可以通过基于网络的三维模型来驱动,由运动图像菜单来控制其具体动作。整个机器人是以压缩气作用作为运转动力的。

《行走的头》的创作者,艺术家Stelarc,也是媒体报道的《六腿机器人让您开眼界》的创作者,向我们展示他的另一件作品《手臂上的耳朵》,这个耳朵内部装有蓝牙耳机,可以“听到”我们的对话。

最全球化的作品最全球化的作品

作品名:地书

艺术家:徐冰 (中国)

材料:互动装置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是用徐冰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只要被卷入当代生活,就可以读懂它。通过这本书的“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打入键盘,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既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观众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转换为标识的对话

在艺术家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创作开始,称它为“天书”,因为世上没人能读懂;用这套“标识语言”,艺术家又写了一本让说任何语言的人都能够读懂的书——《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最铭记于心的作品

作品名:不朽的使命—石棺

艺术家:etoy 小组 (瑞士及其他多国)

材料:集装箱,发光二极管装置

这是网络艺术先驱etoy小组的最新作品,并宣称是信息技术数字时代的后生命崇拜。自2004年以来该项目就在不断推进,涉及有关存在的主题,诸如守恒与失忆,未来、现在和过去,以及生命和死亡。作品大胆地将这些主题植入数字交流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无疑是具有挑战性的。

通过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使所选择的“飞行员”在肉体死亡后仍能够在时空旅行中得到永生。在“奥秘胶囊”中存有飞行员的综合信息数字化肖像,从而使他们虽死犹生。肖像由多种元素组成:附加了诸如姓名、出生日期、家庭和法律关系等标准信息,还有遗嘱、合同等法律文件。更进一步的信息深入洞察到“飞行员”的生活:他(她)的传记、消费模式、社会关系网图示。作品的可视部分包括多种数字照片:“飞行员”本人各时期的生活照、亲友照片、以及360º扫描的全息肖像,还有录影胶片及会面场景。这些信息中也有音频部分,诸如本人的声音采样、亲友的声音、最喜欢的音乐等等。而根据发送时间表进行讯息储存等内容也包括在这个计划之内。如果“飞行员”本人希望的话,甚至还可以储存他们的骨灰。

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富吸引力,它糅合了些许无政府主义的音调,且忽略了目录或论文等固有程式——但这具情感飞行器仍然会带给人深深的触动。

最宏大的作品

作品名:气流声场

艺术家:埃德文·万德·海德 (荷兰)

材料:声音装置

建筑:NOX

由一组空气阀门组成的作品用来制作风、压力和声音,在观众头顶上产生出类似呼吸的声场。这种奇特的声响是我们周围空气中临时压力变化造成的,而音箱则通常是利用颤动的薄膜来产生这些压力变化使我们感觉到“音响”。在“气流声场”中,压缩的空气被用来生产音响。压缩气体非常快速地通过空气阀门在空中释放。“气流声场”由一个有42个相互独立且可控制的阀门构成一个10x20米的涵盖面。声音和风力在这个面积里以不同的速度、方向和强度交错、穿插。其格式由一种自生的方式生成,是对风的空间动向的解释。观众须自我把握在这一氛围里的位置所在。

尽管每个阀门制造出自己的声音,但观众将会感受到其音响带有一种流动的形状,过程与观看电影相似。电影画面并非单独的系列镜头,而是时间中一连串的动作。作品利用42个阀门运作时的时差,以不同的速度,延缓和重复创造有诗意的音响环境。

6.结语

经过将近半个月的努力,新艺术媒体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论文终于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很多的难题,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

写论文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最初刚写论文是对新艺术研究问题的模糊认识到最后能够对该问题有一点点的认识,我体会到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前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没有经过实践考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明确,通过这次

的做,真正做到林论时间相结合。

总之,通过该论文,我深刻体会到要做好一个完整的事情,需要有系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待要解决的问题,要耐心、要善于运用已有的资源来充实自己。同时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在对待一个新事物时,一定要从整体考虑,完成一步之后再作下一步,这样才能更加有效

7.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已接近尾声;岁月如梭,一学期的选修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离别在即,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心中难免思绪万千,一种感恩之情油然而生。生我者父母。感谢生我养我,含辛茹苦的父母。是你们,为我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是你们,一如既往的站在我的身后默默的支持着我。没有你们就不会有我的今天。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有关舞蹈学科的研究在业界已经相对成熟,但伴随媒体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范畴里开始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其相关研究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质以及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问题,本拟从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起、分类,新媒体艺术在舞蹈表现中的功能,影视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新媒体舞蹈艺术概念,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呈现人体体态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历史变迁、人变迁、科技变革的发展烙印。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从最初的祭祀娱神到后的娱人自娱再到如今上升到精神表达、审美哲思范畴,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加入更多视听美学因素,以期达到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丰满和延展。当代舞蹈表演的场地大多从空旷的自然空间走进了一定封闭的室内舞台,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舞蹈的环境、空间、视听、审美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个别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舞台、舞蹈内容、舞蹈形态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舞蹈化、舞蹈艺术的

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舞者和观众在进行有关舞蹈艺术的活动时,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舞蹈艺术定义的再解析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现定义上的偏差,认为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但事实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定义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较为赞同匡波教授的观点:“借助计算机 (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 传播信息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常见的媒体中分离归类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显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并非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似乎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为贴切形象地阐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指舞蹈与类似于投影技术、全息技术、声光舞美等媒体技术交互之后,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新的舞蹈艺术门类。它的出现和诞生表明,单纯的舞者表演或简单的背景式舞台视频设计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创新和观众审美高标准的需求,技术的革新势必带动了艺术品质的提升。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流与特质探析》一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

新媒体艺术介入《舞蹈鉴赏》公共选修课程中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介入《舞蹈鉴赏》公共选修课程 中的思考 《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概述艺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舞蹈鉴赏》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艺术课程,通过鉴赏中外舞蹈作品、学习舞蹈理论相关知识、参加舞蹈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璀璨的舞蹈史,吸纳外国舞蹈艺术优秀成果,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这门课程的实质是就是通过对人体的动作构建成为时空综合艺术来表达思想和内容。对观赏者提出更多要求,比如对人体动作构造的舞姿和造型的审美;对节奏、旋律变化传达情绪和情感的感受;舞蹈画面感和叙事性的把握等等方面都是《舞蹈鉴赏》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所以,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把这种综合艺术形式全面的展示给观赏者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正在思考把新媒体艺术手段尽可能多的运用到授课过程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学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在在中国引起广泛重视要从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录像艺术展,这次展览室中国第一次举办此类展览。展览包括了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这也是中国新媒体艺术自20世纪八十年末开始到此时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在课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抽象的说理论、说定义和概念,更多的运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授课手段和媒介。应运而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与新科技相结合,比如教材不仅仅限制于舞蹈视频;教学模式也不限于老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不限于传统的PPT等多媒体教学等等。针对这些教学中的变化,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 一、教材多样性的转变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和90后、00后学生的成长,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报告特殊内容方法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容与方法 许鹏 容提要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艺术与当代社会The main objects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 one is the extensive element in artistic level, which means any article characterized by artistry in new media title. Second one is the element in broad sense, representing all sorts of artistic works recorded by the approach of new media. The last factor is the element in narrow sense, namely, the new type of artistic modality,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digital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innovating entirely in the fashion of artistic behavior of creating, recording and disseminating, and consequently generating profound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about artistic aesthetics.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ing into the record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rt, interpre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t, and constructing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urrently critical mission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new media art.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coordinating methods, parison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一、新媒体艺术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初,在美术馆一间展厅里展示了一组别开生面的美术作品,其中一部作品利用视频技术,将展览现场同500多千米之外的著名民居群——西递宏村连接起来,使两地能够即时沟通。两边的主持人不断地邀请观众到镜头前,和屏幕中的另一边的观众对话。[1] 2004年10月,作曲家程伊兵的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通过传感装置实时地转换为控制电子音乐的信息,与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作品的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书法艺术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下笔、提笔、运笔的轻重、疾徐等过程,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为细腻丰富的元素。 2004年12月,著名新媒体舞蹈实践者和理论家布林格教授到舞蹈学院举办新媒体舞蹈(Video Dance)教学工作坊。在15天,布林格教授举行了8场讲座,上了10次排练课。学生们在布林格教授指导下,创作了一批新媒体舞蹈的作品,并且成功地举办了展示播放研讨会。 略举上述事例,意在说明:第一,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第二,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并没有割断我们民族的血脉;第三,新媒体艺术作为成长中的新的艺术形态,还在实验和探索中,还不完善,但充满新鲜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而这正是包括新媒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

浅谈当下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气韵流动的“中国画卷”徐徐拉开,晶莹剔透、美轮美奂,让全世界为之惊艳,陶醉于高科技与中国古典艺术完美结合的魅力。开幕式策划和实施是一大批新媒体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运用新媒体艺术表现手段展现一幅中国的长卷、历史的长卷、文明的长卷。此外,人们最关心的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和过程,也采用了新媒体艺术互动表演的形式,为世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大量使用新媒体艺术手段并获得巨大成功,昭示着未来中国在重大活动开幕、展览、演出和会议上将大量运用新媒体艺术元素,预示着中国新媒体艺术时代的到来。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日益成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支。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呢?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广义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涵盖了一系列包含人类思想传递的信息媒介,通常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泛指以信息或数字技术为手段,以移动通讯和网络媒体为平台创作的各种区别于以往传统手段表现的艺术形式,一般均带有强烈的高科技和互动特征。 一、新媒体艺术诞生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即在20世纪艺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诞生出来,大约有30年的历史。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有两大支柱。其一是20世纪初期诞生的众多艺术门类和思潮。如观念艺术,早期的未来主义和达达主义,60年代的偶发艺术,70年代的表演艺术,以及70年代的电子艺术,装置艺术和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脱胎于传统的媒介土壤,却无意中奠定了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更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新媒体艺术的怀抱。 其二,20世纪后期的新科技也是新媒体艺术产生的重要土壤。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人类世界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大为着迷,神经科学、生物学、量子力学和计算机等高科技大大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艺术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分化和演绎,各种新兴艺术门类层出不穷,并大多数地带有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烙印。如:录像艺术、遥在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网络艺术、机器人艺术、交互艺术、软件艺术、毫微艺术、触觉艺术、游戏艺术等等。这些未被分类或难以被分类,以数字为主要媒体的艺术形式目前均被归结于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其共同的特征是:联结、互动、体验、易变。这些分支可被看作是新媒体艺术的初步发展,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 二、当下我国体艺术发展的现状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来个春秋,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介绍说,“面对越来越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新媒体艺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在中国正受到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数字图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他作为艺术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新媒体舞蹈教学论文 一、新媒体对舞蹈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视听综合、形象生动、信息丰富等特征,使用几乎不受时空限制,因此,将新媒体用于舞蹈教学过程中可以带来很多好处。舞蹈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与发挥学生的动作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像舞蹈情感、舞蹈意境、舞蹈审美取向等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内容,依靠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例如教学傣族孔雀舞之时,可以播放一段唯美的视频:苍翠欲滴的竹林深处,幽静美丽,令人陶醉,这时身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如孔雀般翩翩起舞,同时,再辅以老师启发引导,使学生不仅对孔雀舞的典型风格、动作要领、情感抒发等有了直观认识,同时对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装特点、审美特点等也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孔雀舞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使用新媒体也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作示范,使得动作清楚明白,学生更容易掌握。众所周知,有些舞蹈包含一些高难度动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复杂动作。学生要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也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候,除课堂上老师结合影像资料帮助学生认识之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方式与教师沟通,进一步了解舞蹈要领。老师可以将舞蹈分解动作的相关文章或者视频链接等上传到微博、微信等,以便学生课后进行深入学习。如此,不仅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学生的课后学习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的加入使得教学兼顾了课堂与课外教学,利于学生掌握重点与难点动作,使教学过程更加充实,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对舞蹈艺术传播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大量关于舞蹈的重要新闻、重要知识等,学生只要将教师加为好友,就可以共享这些重要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各种关于舞蹈的微信公众号,转载一些经典文章、视频等,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一些重要的学习资源。虽然新媒体具有各种传播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就是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这需要接受者自己具备一定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接受健康信息。教师关注、选择的这些信息,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筛选信息,帮学生把好这一关。总之,舞蹈教学的改革需要新媒体的力量,使学

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的表达

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的表达 发表时间:2019-09-19T13:55:54.533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2期作者:李焕昌[导读] 在当今的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新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实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舞蹈艺术的表达也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以及理念的限制,和当今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新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舞蹈艺术具有了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表达的形式被 更加注重,实现了肢体动作和先进科技之间的完美融合 李焕昌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摘要:在当今的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新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实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舞蹈艺术的表达也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以及理念的限制,和当今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新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舞蹈艺术具有了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表达的形式被更加注重,实现了肢体动作和先进科技之间的完美融合。本文就是对新媒体语境之下的舞蹈艺术表达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舞蹈艺术;表达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传统的舞蹈艺术表达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表达特点以及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进而实现了艺术审美品位的进一步提升,使得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形式上实现了进一步的丰富,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了有效的满足。因此对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的表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当今的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表达形式研究 (一)人影互动的表达形式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美国,一些学生以及舞团就已经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对舞蹈艺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得舞蹈艺术传统的表达界限被打破,实现了和信息工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在传统舞蹈艺术的表达过程中,互动表演大多采用幕布的方式或者投影的方式,对实景起到代替的作用。自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背景投影的形式开始逐渐被新媒体作为基础的这种互动表演的形式取代,这种形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春晚中出现的《千手观音》等这些舞蹈艺术的表现,都是对人影互动的这种新媒体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千手观音》是借助大屏幕对犹如梦幻的天空效果加以展现,并且搭配这样的画面,使得这样美好的视觉效果可以在观众的眼前完美呈现。 (二)动画舞蹈的表达形式动画舞蹈就是将舞蹈的动作和动画实现有效的组合,采用动画的艺术对舞蹈的思想进行展现。因此动画舞蹈不仅仅是用电脑进行制作的一种舞蹈游戏,同时也可以对动画片中的一些舞蹈片段进行应用。在舞蹈艺术的表达过程中,动画视觉的符号可以采用空间造型的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收回的一些动画形象,或者可以对虚拟的三维空间进行运用[2]。 例如:在《快乐的大脚》这部动画片中,小企鹅采用脚踏舞的形式获得了家族之中成员的认可以及尊重,使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舞蹈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就是借助于动画的形式来实现舞蹈的表现,这样的变现形式使得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并且更加具有感染力。在这部动画片中,小企鹅后来的各种历险的经历过程中,这样的脚踏舞形式反复出现,使得这部剧在艺术活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三)装置舞蹈的表达形式所谓的装置,大多数是指展览布置以及挂画等的布置,在当今的社会之中,装置的意义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主要是指特定空间之中的艺术品。就广义来讲,装置舞蹈,就是在特定的空间以及环境之中对舞蹈艺术的完成,这样的空间以及环境的设定使得装置舞蹈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觉得十分新奇。按照呈现的形式来进行划分,可以将我国的装置舞蹈分成室内的装置舞蹈以及实景演出。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画卷》这一舞蹈就是装置舞[3]。一幅画卷在舞台之中被缓缓展开,舞者们身穿黑衣,在画卷之中的矩形空间里进行表演,和画卷之中的书法以及山水意象实现完美的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对传统舞蹈艺术的空间限制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二、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的创作表达研究 (一)立体化的创作思维在新媒体语境之中,舞蹈的表达方式实现着不断的转变,因此在舞蹈的编导过程中,创作的思维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从原来的对舞蹈的理念、舞蹈的过程、舞蹈的形式、舞蹈的思想以及舞蹈的意义的强调逐渐转变成对舞蹈的审美。舞蹈的观赏、舞蹈的互动以及舞蹈的体验等的强调。这样就使得舞蹈的创作思维实现了立体化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舞蹈语汇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来讲,其动作的语汇大多都是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提炼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探寻人们的情感结构,然后将这些词汇采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呈现。但是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中,随着新技术在表现中的应用,使得人类身体的局限被超越,进而形成多样化的舞蹈语汇。 (三)多维化的舞蹈空间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表达来讲,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的局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之中,舞蹈艺术的表达已经实现了对空间限制的突破,舞台也实现了进一步的立体化以及多维化。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对LED屏幕、全息投影技术、多声道的音频技术以及虚拟的成像技术等加以应用,可以创造出虚拟的环境甚至虚拟的世界。所以这就使得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实现了空间的无限扩大,使得现实空间、异地交流空间以及虚拟空间实现了丰富多样的创造,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特殊环境,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效果。

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艺术研究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通过自己选修课中的一点了解加上个人好奇心自己查找,本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首先给大家带来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再次给大家带来一点合成艺术的内容。最后就是简单较少一些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起源,对比影响,合成艺术

目录 1.引言 2.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 3.新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4.合成艺术 5.相关作品 6.结语 7.致谢 1.引言

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2.起源与兴起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是技术,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网络艺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与表演相结合,互相阐释作品,并且向观众提供机会,制作和共同完成作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国际性的网络艺术展中,提供一种叫做网络虚拟建筑(WEB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观众在艺术家的指引和带领下看作品,并由艺术家来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批评家也可以同时进行评论。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观众网上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不会太大,就像我们平时参观其它艺术展览一样。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2011届本科毕业生) 题目:浅谈新媒体艺术的传播特征 学生姓名:佟佳乐 学生学号:07231043 系别:中文系 专业名称:新闻学 指导教师:刘乃歌 二O一一年五月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互动性和连结性是新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的根本特性。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创作者与受众的关系,受众从原来纯粹的欣赏者转变成了艺术作品的参与者,甚至是发起者。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传播特征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ductivity would aff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art in its time; digitization is a time trend that cannot be escaped. As a pioneer of the arts, modern art also took enormous changes; the most spectacular one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art.Multimedia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and behavior Interactive connectivity and new media ar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rt forms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New media art, interactive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d the creators and the audience, the audience simply from the original works of art to enjoy a change of the participants, or even sponsors. 【Key words】new media art features of art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许鹏 内容提要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艺术与当代社会The main objects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 one is the extensive element in artistic level, which means any article characterized by artistry in new media title. Second one is the element in broad sense, representing all sorts of artistic works recorded by the approach of new media. The last factor is the element in narrow sense, namely, the new type of artistic modality,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digital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innovating entirely in the fashion of artistic behavior of creating, recording and disseminating, and consequently generating profound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about artistic aesthetics.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ing into the record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rt, interpre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t, and constructing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urrently critical mission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new media art.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coordinating methods, comparison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一、新媒体艺术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初,在上海美术馆一间展厅里展示了一组别开生面的美术作品,其中一部作品利用视频技术,将展览现场同500多千米之外的著名民居群——安徽西递宏村连接起来,使两地能够即时沟通。两边的主持人不断地邀请观众到镜头前,和屏幕中的另一边的观众对话。 [1] 2004年10月,作曲家程伊兵的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通过传感装置实时地转换为控制电子音乐的信息,与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作品的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书法艺术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下笔、提笔、运笔的轻重、疾徐等过程,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为细腻丰富的元素。 2004年12月,著名新媒体舞蹈实践者和理论家布林格教授到北京舞蹈学院举办新媒体舞蹈(Video Dance)教学工作坊。在15天内,布林格教授举行了8场讲座,上了10次排练课。学生们在布林格教授指导下,创作了一批新媒体舞蹈的作品,并且成功地举办了展示播放研讨会。 略举上述事例,意在说明:第一,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第二,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舞蹈传播媒介的研究

Yi Shu Ping Jian 浅析新媒体视角下舞蹈传播媒介的研究 王鑫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新媒体的出现,使舞蹈的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媒介平台。互联网作为舞蹈传播媒介,为舞蹈传播创新出了多种形态—— —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平台以及短视频APP平台等。在此基础上依托原有的形态,创新出舞蹈传播的新形态—— —它的出现丰富了舞蹈传播的形式,使舞蹈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第一时间把舞蹈传递给人们。本文立足于新媒体,探讨网络媒体以及手机媒体中,各媒体形态舞蹈传播具体的现状,并结合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进一步研究新媒体中舞蹈传播媒介中新形态—网络直播的传播特征,以舞谱网为例。 关键词:新媒体直播现状 中图分类号:J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70-04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舞蹈的传播媒介得到了巨大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为舞蹈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舞蹈传播方式,一种新的、便捷的、广泛的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出现。舞蹈的网络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融合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既拓宽了舞蹈广度和深度,又打破了传播的舞蹈传播方式的束缚。随着舞蹈网络传播的不断发展,舞蹈信息以及舞蹈视频在网上不断的涌现,其滞后性的缺陷逐渐显现。舞蹈现场比赛情况以及舞蹈相关信息无法第一时间让人们获知,针对这些情况,网络直播的新形态应运而生。 一、新媒体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接受的信息新媒体进行获知。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德马克(P.Goldmark)提出“NewMedia”。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多处提到“新媒体”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其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此后新媒体就开始传播于全世界。 新媒体包括了传统媒体的优势,更为便捷、更为准确去服务大众。即广义的新媒体是指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新型媒体,利用互联网所发展起来的手机报以及网站等。狭义的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创新出了与传统媒体相对应起来的新兴媒体(微信、微博、facebook、谷歌等),它是从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不同于传统媒体,在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上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改变。笔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利用数字技术衍生出来各种媒介形态。从技术角度对新媒体的类型分类为基于互联网技术 70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理论设定与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_许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o.1 2013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理论设定 与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 许 鹏 [基金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12XNL006 )[摘要] 技术对艺术的支撑主要表现为技术决定了艺术的造型方式、记录方式与传播方式。以技术对艺术的造型、记录与传播功能为经,以艺术与技术关系类型的历史演变为纬,能够透视新媒体艺术种种特性间的内在结构关联,在学理结构层面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中国的网络文学为分析对象,一方面可以印证新媒体艺术学理结构的合理与适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揭示中国网络文学的独特发展轨迹。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技术与艺术;造型方式;记录方式;网络文学[作者简介] 许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中国新媒体艺术经历了近30年的艺术实践和近20年的理论探索,期间历经命名的困惑、文化的定位、概念的界定和范畴的建构。时至今日,我们可将新媒体艺术界定为新媒体所催生的一切艺术现象而不仅仅是“新的媒体艺术”。具体来说,就是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而这一新型艺术形态包含三个层面的概念外延:第一,泛艺术的层面,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的层面,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的层面,即 符合上述新媒体艺术基本内涵的艺术形态。 [1] 现今,新媒体艺术尤其是我国的新媒体艺术及其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说在谈到新媒体艺术时,学者大都会总结它的特点,例如数字化、个性化、在线性、交 互性、体验性、多媒融合、远程传播、虚拟现实等。但是这些特征彼此间关系是什么?是平行、等价的,还是递进、序列的?是唯一、排他的,还是复合、叠加的?这些都尚未廓清。问题的症结在于部分研究者思维较为单一,这就很难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复合本质以及新媒体艺术的跨界趋势。 如果说数年前的问题主要是廓清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新媒体艺术的话,那么今天的任务则是对这一问题在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上展开讨论。所谓逻辑维度,即要把新媒体艺术置于整个艺术的学理逻辑结构中进行定位分析,证明新媒体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在新媒体技术作用下内外系统发生嬗变的结果。所谓历史维度,则要把新媒体艺术放到整个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通过梳理这一内在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规律性嬗变,揭示技术(尤其是媒体技术)与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彰显艺术与技术内在联系 — 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