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精细化工中中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精细化工中中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精细化工中中碳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兰天齐;郭欢;丁宇翔;卢锦龙;王强;朱红芳
【期刊名称】《广东化工》
【年(卷),期】2024(51)1
【摘要】C8-C10脂肪酸甘油三酯俗称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简称MCT),在日化、食品、保健品、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功效性应用。

随着行业的发展对功效性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主要来源以动植物为主,供应有限,且难以达到医美、医药行业的应用以及品质需求。

因此人工合成制备甘油三酯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文章主要简述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化学法和生物酶合成方法,以及其分离提纯手段。

【总页数】3页(P73-74)
【作者】兰天齐;郭欢;丁宇翔;卢锦龙;王强;朱红芳
【作者单位】广东聚石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中碳链甘油三酯合成研究进展
2.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3.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4.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工艺(英文)
5.响应面法优化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微胶囊制备配方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合成的研究进展
以高纯的脂肪酸、甘油为原料,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进行 酯化反应,经过精制后得到高纯度的脂肪酸甘油三酯。催化剂 有液体酸催化剂、固体酸催化剂等。
2.1.1 液体酸类催化酯化法
全莹莹[2] 以 (Spmim)(H2SO4) 为催化剂,辛癸酸和甘油为原料, 在 169 ℃条件下反应获得甘油三酯,三酯转化率达到 95.48%, 通过分离纯化最后所得产品甘油三酯的含量是 96.15%。
生物酶直接酯化法合成中长链甘油三酯催化活性高,选择 性好、反应条件温和性,但是转化率低、纯化工艺复杂难度大、 耗时长,生物酶重复利用时,活性降低等问题还急需解决。
2.3.2 生物酶酯交换法
生物酶酯交换法是指不同的甘三酯或脂肪酸酯与甘三酯 之间通过酰基交换生成结构脂的合成方法。苏国忠[12] 以棕榈 油、全氢化菜籽油和中碳链甘油三酯为反应底物,利用脂肪酶 Lipozyme TL IM 催化酯交换合成中长链结构脂应用于人造 奶油,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 5 h、温度为 75 ℃、加酶 量 5% 条件下合成产物与化学法差异不显著,均获得高含量 中长链结构脂。陆继源[13] 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利用 Lipozyme 435 催化酯交换反应制备中长链结构脂,所得产品指 标符合国家标准,其氧化稳定性明显高于大豆油。
[3] 余春涛,王兴国,金青哲,等. 固载磷钨酸催化合成中碳链 甘三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 食品科学,2005, 26(3): 53-56.
[4] 周国成,蔡瑶,刘明刚. 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辛癸酸甘 油酯[J]. 泸天化科技,2005 (2): 144-145.
[5] 杨剀舟. 医用中长链甘三酯的研制[D]. 郑州:河南工业 大学,2012.
1,3- 二油酸 -2- 棕榈酸甘油三酯 (OPO) 是一种应用于婴儿 配方奶粉的中长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可以替代人乳脂,能促 进婴儿优化钙、脂肪酸吸收,增强骨骼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 防止便秘。1,3- 二油酸 -2- 棕榈酸甘油三酯 (OPO) 在 25 ℃时为 白色固体,无特殊气味。

中链甘油三酯用途

中链甘油三酯用途

中链甘油三酯用途
中链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C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酸,其作用主要包括提供快速能量、促进体重控制、支持心脑健康、改善消化吸收、维持身体正常代谢等。

1. 提供快速能量:中链甘油三酯由于其独特的中链结构,可以迅速被肝脏吸收并转化为能量,而不会像长链脂肪那样在体内储存。

因此,它们常被用作运动员和需要快速能量补充的人群的能量来源。

2. 促进体重控制:研究表明,中链甘油三酯可以增加饱腹感和能量消耗,从而有助于体重控制。

它们可以作为减肥饮食的一部分,帮助减少脂肪的摄入和储存。

3. 支持心脑健康:中链甘油三酯被认为对心脑健康有益,因为它们可以提供心脏和大脑所需的能量,同时不会增加血脂水平,有助于维持心血管健康。

4. 改善消化吸收:对于消化吸收功能不佳的人群,如患有胰腺疾病、胆囊切除或某些肠道疾病的患者,中链甘油三酯由于易于消化和吸收,可以作为一种营养补充剂,帮助改善营养状况。

5.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可以在肝脏中发挥作用,能够调节身体新陈代谢,因此能够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此外,中链甘油三酯还有其他用途:
1. 可作为溶剂:中链甘油三酯可用作食用香精和色素的溶剂和载体。

在食品添加剂工业中,这种化合物常被用于制作各种食品添加剂,如香精。

2. 润滑剂:纯的中链甘油三酯或同植物油混合也常用作香肠压模的润滑剂和脱模剂。

其润滑效果好,可以减少制作过程中的摩擦力,并能容易地将香肠从模具中脱出。

3. 浑浊剂:如果与水溶性胶体结合使用,中链甘油三酯还可用作饮料的浑浊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合理摄入中链甘油三酯。

2024年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调研报告概述中链甘油三酸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s,MCT)是一种特殊的脂肪酸,由3个甘油分子和中链脂肪酸组成。

它具有快速吸收和代谢的特点,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市场调研报告旨在分析中链甘油三酸酯的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竞争格局以及前景。

市场规模根据调研数据显示,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在过去几年里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XX亿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X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达到XX亿美元。

市场驱动因素中链甘油三酸酯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市场驱动因素:1.医药行业需求增加:中链甘油三酸酯被广泛应用于肠外营养和脂肪代谢障碍的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的增加,医药行业对中链甘油三酸酯的需求不断增长。

2.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增加:中链甘油三酸酯作为食品添加剂,能够增加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食品工业对中链甘油三酸酯的需求也在增加。

3.创新产品的推出:市场上不断涌现各种中链甘油三酸酯的创新产品,例如低热量饮品和功能性食品。

这些新产品的推出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市场挑战尽管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1.原料成本波动:中链甘油三酸酯的生产过程需要使用生物质原料,而原料价格的波动会对中链甘油三酸酯的生产成本产生直接影响。

2.供应链风险: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对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

供应链的中断或不稳定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波动。

3.法规限制: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中链甘油三酸酯的使用有一定的法规限制。

这些法规限制可能对市场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市场竞争格局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格局。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1.公司A:公司A是中链甘油三酸酯市场的领先企业,其产品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并享有良好的声誉。

2.公司B:公司B是市场上的一家新兴企业,专注于中链甘油三酸酯的创新产品研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

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专利技术研究进展邱红;汪建斌【摘要】近些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油脂,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的理化、保健特性愈发受到关注。

目前国内食用油脂几大厂家不约而同地将 MCT 作为研发重点和热点。

详细介绍了MCT 的总体研究进展、专利技术发展态势、重点申请人和重点专利技术,以期为国内食用油脂行业与油脂企业提供一份详实的MCT 专利技术发展态势报告。

%As a novel functional oil and fat,the physicochemical and healthy properties of medium - chain fatty acid triglyceride (MCT) have been noticed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several large edible oil en-terprises at home choose MCT as the top point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progress,patent technology situation,key applicants and key patent technologies of MCT were introduced in detail to pro-vide the detailed development situation report of MCT patent technology for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of edible oil and fat in China.【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甘油三酯;专利;技术【作者】邱红;汪建斌【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医药生物审查部,北京 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6;TQ6412010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过组织开展若干行业和领域的专利分析普及推广课题,形成专利分析报告,完善专利分析方法,并通过举办多层次的系列成果推广和专利分析方法的普及培训,培育专利分析市场,提升中介机构开展专利分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国内企业增强专利信息运用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技术创新和专利运用,进而提升专利信息情报对国内企业经营决策、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相关决策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_李兴艳

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_李兴艳

脂肪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可提供大量的 热量和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但近年来大量研究发 现,高脂肪膳食与肥胖症、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等 疾病及某些癌症(乳腺癌、肠癌)发病率的上升存在 着密切的关系[1]。为了降低上述疾病及某些癌症的发 病率又不影响食品的风味、口感和质构,功能性油脂 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保健食品领域研究的热点。中 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edium-chain triglyceride,简 称MCT)作为一种低能量,既具有保健作用又不影响 食品风味的膳食脂肪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作为 一种独特的油脂,MCT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引入 治疗脂质吸收障碍,自此以后,许多学者就MCT及其 脂肪酸的代谢和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
表1 MCT与其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100℃,Raneimat法) Table 1 The oxidation stability of MCT and other oils (100℃,Raneimat)
油脂种类 鱼油 葵花籽油 大豆油 橄榄油 硬化大豆油 MCT 诱导期(h) 0.3 6.7 11.2 27.3 160.0 180.0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value for its application in some areas such as food,pharmaceutical
离、耗时长和能耗大等缺点。
2.2 酰氯醇解法
先将富含MCFA的油脂(椰子油或棕榈仁油)进 行水解、精 馏,得到MCFA,然后 将MCFA 与 PX3、PX5 或SOCl2等反应制得酰氯,再将所得的酰氯与甘油进 行醇解反应最终得到MCT。周汉芬等[15]以樟树籽仁油 为原料,研究了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 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醇/油摩尔比为8∶1,反应时间 为30min,反应温度为75℃,催化剂CH3ONa用量为油 重的0.5%的条件下,醇解度可达98.0%。醇化后的油 脂在真空度为-0.1MPa,料釜体积比为1/2~2/3的条件 下 进 行 两 次 分 馏 ,第 一 次 分 馏 时 ,釜 温 控 制 在 122 ~ 134℃,取其馏分进行第二次分馏时,釜温应控制在 122~132℃,在此条件下分馏得到的中碳链甘油甲酯 纯度可达97.8% 以上。虽然利用此法制备MCT 所用 时间短,耗能低,但存在工艺路线长,副反应多,污染 较重等缺点。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齐阳;蔡东联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3(042)005
【摘要】中链甘油三酯是指碳原子数在6~10之间的脂肪酸与甘油通过酯化作用而形成的,主要存在于可可油和棕榈油中。

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一种易吸收且能量密度高的营养物首次引进用于治疗对一般的长链脂肪吸收不良的患者^[1]。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齐阳;蔡东联
【作者单位】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营养科;200433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营养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 [J], 张星弛;韩培涛;李晓莉;邵剑钢;张启勇
2.中链甘油三酯抗疲劳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J], 韩培涛;李晓莉;钱平;曲敏;杨田苗;邵剑钢
3.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李堃;王挥;赵松林;陈卫军
4.浓硫酸催化辛酸和椰子油酸解制备富含中链甘油三酯产品的工艺研究 [J], 梁少华; 魏贤之; 张曼; 孙聪
5.结构甘油三酯与长链甘油三酯在健康志愿者中的代谢研究 [J], 吴国
豪;AndersThorne;JorgenNordenstrom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的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
甘油三酯是人体脂肪储存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许多食品的主要成
分之一。

然而,甘油三酯易受到氧化、水解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食品的
品质和口感受到影响,对人体健康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寻找一
种能够有效保护甘油三酯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链甘油三酯(MCT)是一种特殊的甘油三酯,其分子结构比较短,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

因此,将MCT作为载体来进行甘油三酯的包裹,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将MCT作为载体,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工艺:采用油水两相共混法制备中链
甘油三酯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等方法优化制备工艺参数,确定最佳工
艺条件。

2.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质量特性:测定微胶囊的形态和粒径分布,以及甘油三酯的包封率等质量特性参数。

3.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理化特性:测定微胶囊的表面电位、水分
含量、热稳定性等理化特性参数。

4. 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的稳定性研究:通过模拟胃肠道消化等实验,研究微胶囊对甘油三酯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保护作用进行评估。

三、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制备中链甘油三酯微胶囊,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MCT作为载体的特点和优势,为其在食品、保健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该研究还有利于提高甘油三酯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张星弛1,韩培涛2,李晓莉1,邵剑钢1,张启勇2(1.陆军勤务学院,重庆401331;2.93975部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中链甘油三酯独特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使其具有预防肥胖、改善机体糖脂代谢等多种功能,在食品、医药、化妆品、饲料等多种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中链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代谢特点、功能性质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链甘油三酯;抗疲劳;脂肪酸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ZHANG Xing-chi 1,HAN Pei-tao 2,LI Xiao-li 1,SHAO Jian-gang 1,ZHANG Qi-yong 2(1.Army Logistics University of PLA ,Chongqing 401331,China ;2.93975Force ,Urumqi 830000,Xinjiang ,China )Abstract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with the u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etabolic charac -teristics was discovered to have many functions ,such as preventing obesity ,improving the body's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and so on.It was repor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food ,medicine ,cosmetics ,feed and other in -dustries.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al properties and safety of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s were reviewed.Key words :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anti-fatigue ;fatty acid食品研究与开发F 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圆园17年12月第38卷第23期DOI :10.3969/j.issn.1005-6521.2017.23.042作者简介:张星弛(1994—),男(汉),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事装备保障。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链甘油三酯(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MCT )就被引入到临床领域,最初的应用是用来替代长链甘油三酯用作脂肪吸收障碍患者的营养治疗,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MCT 理化性质、功能性质、代谢特点、营养药理学以及营养生理学等特性研究的深入,使得MCT 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动物饲料等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

1中链甘油三酯的定义根据研究者研究对象的不同,对于中链脂肪酸中碳原子数的界定也有所差别。

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中将中链脂肪酸(Medium Chain Fatty Acid ,MCFA )定义为含有8个~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指辛酸(C 8)和癸酸(C 10),而在有机化学中将其定义为含有6个~12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

MCFA 在日常摄取的食物中以中链甘油三酯(MCT )的形式存在,MCT 是由中链脂肪酸构成的甘油三酯,主要指辛酸甘油三酯和癸酸甘油三酯。

2中链甘油三酯的来源在自然界中,MCT 含量较少,主要来源于椰子油、棕榈仁油、母乳、牛奶及其制品。

根据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的资料显示,椰子油中含有58%的MCT ,棕榈仁油中含有54%的MCT ,椰丝中含有37%的MCT ,原椰子肉中含有19%的MCT 。

人工合成MCT 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酶合成法两种。

化学合成法主要包括水解酯化法、酰氯醇解法等。

水解酯化法是指以椰子油或者棕榈仁油为原料,经过水解分馏切割,得到富集MCFA ,然后再将MCFA 与甘油进行酯化、精制得到MCT 。

此法的缺点是能耗大,耗时长,副产物分离难度大,优点是制得的MCT 纯度较高。

酰氯醇解法是将椰子油、棕榈仁油水解、分馏得到MCFA ,然后MCFA 与三卤化磷(PX3)、五卤化磷(PX5)或者亚硫酰氯(SOCl 2)等反应制得酰氯,最后酰氯与甘油醇解制得MCT [1]。

改法虽然能耗较低,操作时间短,但是工艺比较专题论述220复杂,污染较为严重。

用酶法提取MCT的效果如何是近几年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特殊的脂肪酶进行油脂的水解,然后加入甘油和特定的脂肪酸甘油酯,在特异固定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所需的中碳链甘油三酯[2]。

酶法相比于化学合成法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以及反应条件的温和性等特点。

3中链甘油三酯的理化性质MCT碳链较短,相对分子质量小,能够相对地溶于水,与各种有机溶剂、油脂以及脂溶性维生素都具有较好的相溶性,在室温下呈无色、无味的液体,熔、沸点较低,密度小,黏度低约为普通植物油的50%[2]。

MCT具有较一般植物油更好的延展性和润滑性。

由于MCT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低,因此其氧化稳定性非常好。

MCT在极高或者极低的温度下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长时间煎炸过程中,普通植物油会因发生了聚合反应而变得黏稠,从而导致透明度降低,但是MCT黏度只有稍微增加,与未使用过的精炼植物油大致相当;在低温0℃时,MCT也会保持澄清透明的液体状态[3]。

MCT具体的理化性质见表1。

4中链甘油三酯的代谢特点由于MCT独特的理化特性,使得MCT在机体内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不同于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LCT),其在体内消化代谢的速度与葡萄糖相当,且产生的能量高于葡萄糖产生的能量2倍。

徐俊杰[4]等用PH-stat法模拟不同脂肪酸链长甘三酯的人体体外消化过程中发现,三辛酸甘油酯(C8)的消化速率要大于长链甘油三酯(C18)和短链甘油三酯(C2)。

进入机体的MCT对胆盐和胰酶的依赖性很小,在肠道中被脂肪酶迅速水解成MCFA和甘油,MCFA不再合成甘油三酯,也不组成乳糜微粒而是经肠道上皮细胞吸收后与蛋白质结合,不需要通过淋巴系统,直接通过门静脉转运到肝脏,转运到辅酶肝细胞的MCFA不需要依赖肉碱转移酶作用,直接进入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5-6]。

MCFA产生的乙酰辅酶A(Coen-zyme A,CoA)可在线粒体内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生成酮体及延长脂肪酸碳链,也可进入细胞液参与脂质从头合成[4]。

由于MCT快速消化吸收,氧化代谢的特点,使得产生大量的乙酰CoA,过多的乙酰CoA合成了酮体。

酮体,即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和丙酮,是MCFA通过口服给药途径的最重要的代谢产物[7]。

MCFA的生酮作用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即使摄入几十克的MCFA,酮体的上升也是一过性的,可迅速转化为大脑、肌肉、肝脏等组织的能源物质,不会达到酮症酸中毒的范围[4]。

产生的酮体可以被大脑等依赖葡萄糖作用的组织作为能源物质利用,减少对糖原和蛋白质的消耗,延缓疲劳的产生。

辛酸甘油三酯和癸酸甘油三酯二者的代谢速度有所差别,Donmei Wang等用辛酸甘油三酯、癸酸甘油三酯和葵花油对21月龄的老年大鼠进行灌胃给予8周,发现癸酸甘油三酯组中大鼠血浆中癸酸含量要高于辛酸甘油三酯组中大鼠血浆中辛酸的含量,表明癸酸在体内吸收代谢的速度可能要比辛酸慢[8]。

MCT和LCT的代谢特点见表2。

MCT快速消化吸收,氧化代谢的特点,使得MCT 具有一般植物油所不具有的独特的功能性质。

例如Kiyoshi Hayasaka等通过对5名患有成人II型瓜氨酸血症的研究得出结论:在低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补充MCT可以被用来治疗和防止成人II型瓜氨酸血症,以避免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9]。

表1MCT的物理化学性质Table1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CT项目范围酸值/(mg/g)≤0.1皂化值/(mg/g)325~350碘值/(100g/g)≤1.0黏度/(Pa·s,20℃)24~32密度/(mL/g,20℃)0.94~0.96折射率(20℃) 1.447~1.450羟值/(mg/g)≤5.0水分/%≤0.2表2MCT和LCT的代谢特点Table2Th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MCT and LCT项目MCT LCT消化MCT对胆盐和胰脂酶依赖较小,完全水解成MCFA和甘油LCT在胰脂酶的作用下,分解为1个2-单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吸收MCFA经肠道上皮细胞吸收后,与蛋白质结合,不易再合成甘油三酯,也不需要结合胆盐在小肠内吸收的LCFA,在小肠粘膜细胞中被再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转运不经过淋巴系统通过门静脉直接转运至肝脏以乳糜微粒的形式经过淋巴系统流入血液,再运输至脂肪、肝脏和肌肉等组织中氧化MCFA不依赖肉碱转运系统的协助直接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高度依赖肉碱转运系统通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张星弛,等:中链甘油三酯的研究进展专题论述2215中链甘油三酯的功能性质5.1预防肥胖的作用在二十一世纪,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挑战之一,据统计每年至少有280万人因超重或者肥胖死亡,此外,44%的糖尿病、23%的缺血性心脏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都是由于超重和肥胖引起的,因此预防肥胖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

中链甘油三酯独特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特点,使得MCT不会像LCT一样储存在人体的脂肪、肝脏和肌肉等组织中,而是迅速消化吸收,氧化供能,因此LCT抑制体重增长,预防肥胖的效果很明显,且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得到验证。

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均表明,同LCT相比,MCT 可以增加能量消耗和脂肪氧化。

薛琨等经过大鼠实验发现在饲料摄入量没有差别的情况下,摄入0.975g/kg BW的MCFA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体重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10]。

Karen Mumme等在研究MCT对于降低体重和对体成分的影响时,通过对健康的成年人连续3周进行随机对照实验,发现同LCT组比起来,MCT组减轻了体重(p<0.001),减少了腰围(p<0.001)、臀围(p= 0.002)、总体脂(p<0.001)、内脏脂肪(p<0.001)、总脂肪(p<0.001),但是对血脂水平没有影响[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