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法采油技术
提高采收率——精选推荐

提⾼采收率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学⽣姓名:冯超学号:S0902230专业名称:油⽓⽥开发⼯程所在学院:⽯油⼯程学院东北⽯油⼤学研究⽣院2010年6⽉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摘要:通过最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各⽅⾯资料的查找分析,本⽂从个⼈观点对三次采油进⾏综述性分析探讨。
以继承和发展为主线,从三次采油技术的外延层⾯上构建了技术预见过程中的三次采油技术体系,它包括化学驱、热⼒驱、⽓驱、微⽣物驱、物理驱、其它等六⼤类技术,并对其进⾏了机理及特点⽅⾯的粗略总结与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三次采油⽅法,以及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油价情况下采取不同三次采油⽅法的项⽬数、产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结合⼤庆油⽥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发展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向。
关键词:三次采油;采油技术;EOR;⼤庆油⽥;技术预见前⾔随着世界对⽯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油作为有限的不可再⽣能源,再发现较⼤储油油⽥的机遇减少,已开发油⽥正在⽼化,未开采的油⽥多为稠油、超稠油等难采储量,这就迫使⼈们把注意⼒投向提⾼⽼油⽥采收率技术。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项利⽤物理、化学和⽣物等新技术提⾼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开发技术。
在过去数⼗年内,美国、加拿⼤和委内瑞拉等⽯油⼤国都把如何提⾼原油采收率作为研究⼯作的重点⽬标。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对油⽓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因此,运⽤三次采油技术来提⾼原油采收率,是减缓我国多数油⽥产量递减速度、保持原油稳产的战略需要。
1三次采油的基本概念、类型及驱油机理1.1三次采油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在油⽥开发过程中,通常称利⽤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的采油⽅式为⼀次采油。
⽽在⼀次采油后,通过注⽔或⾮混相注⽓提⾼油层压⼒并驱替油层中原油的驱油⽅式称为⼆次采油。
三次采油是指油⽥在利⽤天然能量进⾏开采和传统的⽤⼈⼯增补能量(注⽔、注⽓)之后,利⽤物理的、化学的、⽣物的新技术进⾏尾矿采油的开发⽅式。
油层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

油层物理知识点梳理总结⼀.定义1. 临界点:单组分物质体系的临界点是该体系两相共存的最⾼压⼒和最⾼温度。
2. 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批⽓泡时的压⼒(或温度)。
3. 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定时,开始从⽓相中凝结出第⼀批液滴时的压⼒(或温度)。
4. 接触分离(闪蒸分离):指使油⽓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特定温度、压⼒,引起油⽓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5. 多级分离::在脱⽓过程中分⼏次降低压⼒,最后达到指定压⼒的脱⽓⽅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变化的。
6. 微分分离:在微分脱⽓过程中,随着⽓体的分离,不断地将⽓体放掉(使⽓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的。
7. 地层油的溶解汽油⽐:把地层油在地⾯条件进⾏(⼀次)脱⽓,分离出的⽓体在标准条件(20度0.101MPa )下的体积与地⾯脱⽓原油体积的⽐值。
定义2:1m3的地⾯脱⽓油,在油藏条件下所溶解的⽓体的标准体积。
8. 地层油相对密度:地层温度压⼒条件下的元有的相对密度(=地层条件下油密度/4度的⽔密度)。
“原油相对密度”--表⽰地⾯油相对密度。
9. 地层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脱⽓后的体积之⽐。
10. 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油藏压⼒低于泡点压⼒时,在给定压⼒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脱⽓后的体积之⽐11. 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在温度⼀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随压⼒变化的体积变化率(P>Pb ) 12. 地层⽔的矿化度:表⽰地层⽔中⽆机盐量的多少,mg/L13. 地层⽔的体积系数:在地层温度、压⼒下地层⽔的体积与其在地⾯条件下的体积之⽐。
14. 地层⽔的压缩系数:在地层温度下,单位体积地层⽔的体积随压⼒变化的变化率 15. 地层⽔的粘度:反应在流动过程中⽔内部的摩擦阻⼒。
16. 渗透性:岩⽯中流体可以在孔隙中流动的性质。
8.提高原油采收率

原油采收率(%)
层间非均质性
第一节
(一)波及系数
影响采收率的因素
2.流度比: 指注入工作剂的流度与被驱原油 在未波及区的流度之比。
对于水驱油系统,水油流度比M定义为:
w K rw Sor o 驱动液流度 M 被驱动液流度 o K ro S wc w
第一节
(一)波及系数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
微生物单井吞吐 微生物强化水驱
微生物调剖
微生物酸化压裂 微生物固砂
微生物单井吞吐示意图
生产井
微生物区块驱油示意图
注水井 生产井
微生物驱油模拟实验结果
120 100 80 60 40 20 0
8 7 6 5 4 3 2 1 0 含水(%) 累产油ml 采收率(%) 压力
1 k k
1 n kj k n j 1
2
渗透率变异系数与驱合物驱油效果的关系
不同原油粘度下聚合物驱效果
活 性 剂 驱
类型
微乳状液驱、活性水驱、胶束溶液驱 和泡沫驱等。
驱 油 机 理
⑴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⑵改变亲油岩石表面的润湿性;
⑶使原油乳化,产生迭加的液阻系数(贾 敏效应),增加高渗层的流动阻力,减小 粘度指进现象。 活性剂驱主要以提高驱油效率为主。
向油藏注入以丙烷为主的液化石油气,与 原油形成混相段塞,然后用天然气驱动段塞。 液化石油气段塞前缘可与地层油混相,后面与 天然气混溶,形成良好的混相带。
注液化石油气混相驱油过程
富 气 驱 油 法
对于地层油中轻质组分(C2-6 )较少的油藏, 可注入适量加入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天然气,富 气中的较重组分不断凝析到原油中,最终使注入 气与原油混相的驱油方法。
提高采收率综述

《提高采收率文献综述》姓名张恒昌学号20123264油气田开发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提高地下油气的采出程度, 即提高石油采收率。
纵观原油生产的全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采收率的过程。
在原油生产的第一阶段(一次采油 ), 原油是利用天然能量来开采的, 其最终采收率一般只能达到15% 左右。
当天然能量衰竭时, 通过注水向油层提供补充能量, 即开始了开采的第二阶段 (二次采油 )。
它的采收率远比能量衰竭法高, 最终采收率通常为 30%~ 40% 。
当该油田的水油比接近作业的经济极限时, 即产出油的价值与水处理及其注入费用相差太小, 而使纯收益减少时, 则进入了三次采油的阶段, 这个阶段被称为“提高原油采收率” (或“强化开采”“Enhanced OilRecov ery”, 即 EO R)。
由于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方法采出的原油总量一般小于原始地质储量的 40%, 地下还有至少60%的储量等待开采, 因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制, 目前备受国内外重视[1,2]。
从长远来看,只要这个世界需要石油,人们必将越来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采收率上。
实际上,与勘探新油田不同,提高采收率问题自油田发现到开采结束,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开发全过程。
可以说,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采永恒的主题。
1.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发展情况(1)国外发展情况①美国美国的提高采收率研究于二十世纪初起步,但初期发展较慢。
直至1973年,由于阿拉伯石油禁运,美国将提高原油采收率作为其能源政策的一部分,并对提高采收率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和应用得到迅速发展。
1986年,提高采收率研究与应用达到高峰,全年共实施512个项目。
1986年后,随着油价急剧下跌,提高采收率项目持续减少;而EOR产量在1992年调查时居最高,达760907桶/天,以后略有下降,近几年又稍有回升。
根据美国《油气杂志》每两年一次的提高原油采收率调查结果,美国2006年热采产油量占EOR产量的46.46%,注气(轻烃、二氧化碳和氮气)约占53.53%。
石油勘探中的油藏开发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在石油勘探和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油藏开发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产能,实现石油资源的高效开采。
本文将就石油勘探中的油藏开发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其原理、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油藏开发技术的概述油藏开发技术是指根据油藏性质、地质条件和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有效的工程设计和工艺操作,以实现石油资源开采的最佳效益。
油藏开发技术包括油藏描述、油藏评价、油藏模拟、油藏改造、注水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等多个方面。
二、油藏描述与评价技术油藏描述与评价技术是在油藏勘探阶段对油藏进行详细描述和评估,了解其储量、产能、渗透性等参数,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油藏描述技术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岩心分析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地下构造、岩性和流体性质等信息。
油藏评价技术通过对勘探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储量估算、油藏类型和开发方案等内容。
三、油藏模拟技术油藏模拟技术是指基于地质和物理模型,模拟油田的流动特性和产能。
通过模拟,可以预测油藏的动态变化、确定最佳的生产策略和指导油藏开发工作。
油藏模拟技术主要使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手段,模拟油藏内的多相流动和输送,预测油藏的产能和剩余油藏分布。
四、油藏改造技术油藏改造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改变油藏的物理、化学性质,提高油藏的产能和采收率。
常见的油藏改造技术包括注水、聚合物驱油、微生物改造等。
其中,注水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油藏中注入水来增加压力,推动原油向井口运移。
聚合物驱油技术则是通过添加聚合物使原油与水分离,降低原油的黏度,促进原油的流动。
五、提高采收率技术提高采收率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工艺,尽可能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增强油藏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热采法等。
增强油藏物理法包括注水、提高采油效率、人工提升压裂等方法。
化学法则是利用化学药剂改变原油和岩石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原油在岩石中的亲和性,从而增加采收率。
常用物理法采油技术在油田生产的应用

2 0世纪 5 O年代 , 美 国和前 苏联 就 开始 了物 理法
采 油 技 术 的研 究 , 先后 发 展 了振 动 采 油 和 声 波超 声 波 采油 技 术 , 在 现 场 应 用 并 获 得 了理 想 效 果 ; 2 0世 纪8 O至 9 O年代 国 内形 成 了物理 法采 油技 术 研究 的 高潮 , 对振 动 、 声 波超 声 波 、 水力 脉 冲 、 电脉 冲等 物理
示。 喷射 流体 经收 缩 喷 嘴加速 , 在 喷 嘴前 形成 周期 性 变 化 的压 力 场 , 在 压 力 场 内放 置 一谐 振 腔 形成 周 期 变 化 的压 力 系统 , 形 成大 小振 幅 交替 的声 波 超声 波 。
脉冲 , 长 期作 用 于油 层 , 解 除油 层堵 塞 , 提 高 油井 产
量。
圈 1 环腔 式流体声 波发 生器
声 波 产生 的交 变 力 作 用 于 卡堵 颗 粒 、 声波 对 地 层 的疲 劳 损 害 、 声 波 的空 化作 用 、 热作用 、 乳化 作 用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一O 6 —2 2
图 2 振动管柱结构 示意 圈
自激 波 对 堵 塞 颗粒 的交 变 力 、 自激 波产 生 的附
动 增油器 增 产试 验 , 效果 明显 。 表1 摄 动 增 油 器 现 场 试 验 效 果 统 计 表
1 1 5
加 压 力 梯度 以及 由此 引起 的 毛 细孔 道 附面 层 变 薄 、
贾 敏 效 应减 弱 等 效 应 共 同作用 解 除地 层 堵 塞 、 增 大
产 层 渗透率 。 振 动 片 的数 目、 排 列方 式 、 直 径与 类 型等 特性 参 数 以及油 层 深 度 、 抽 油 泵 工 作参 数 等 都会 影 响 到 低
三次采油和聚合物驱相关知识

目 录
• 三次采油概述 • 聚合物驱技术 • 三次采油技术比较 • 聚合物驱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 三次采油与环境保护
01 三次采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三次采油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 生物方法,通过改变油藏的能量 状态,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过程。
分类
根据使用的技术手段,三次采油 可分为热采、气驱、化学驱、微 生物采油等。
热力采油
通过加热油藏,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其流动性,利用温度差驱动原油流向生产 井。
不同三次采油技术的优缺点
蒸汽驱
优点是技术成熟、成本较低、 驱替效率较高;缺点是蒸汽易 挥发、热损失大、对地层热稳
定性要求高。
化学驱
优点是提高流度比效果显著、 适用范围广;缺点是化学剂成 本高、对地层和环境可能产生 影响。
绿色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趋势
研发新型环保化学
剂
研发低毒、低污染的化学剂,替 代传统的高毒性化学剂,减少对 环境的危害。
提高采收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采油工艺, 提高三次采油的采收率,降低采 油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循环经济与资源化
利用
将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 资源化利用,实现循环经济和可 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技术原理
热采
利用热能提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黏度,增 加流动性,便于开采。
气驱
将气体注入油藏,通过气体的膨胀和压缩作 用,将原油驱向生产井。
化学驱
利用化学剂改变原油的流变性,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采油
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物,提高原油的 采收率。
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三次采油技术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 油田开发的重要手段。
物理采油方法

井眼轨迹控制是水平 井钻 井配套技 术 中的关键 环节 ,针对吐哈 油 田红
南 区块 上 部 地 层 存 在 较 厚 岩 膏层 、 易缩 径 、起 下钻 及 测 井 易遇 阻、 大斜 度 井段 到 水 平段 、 井 下动 力钻 具 与 下 井壁接 触 面积 大 , 时 间长 , 易形 成 粘 卡
1增 油原 理
( ) 动加 快 了地层 中流体 的流速 1 振 地表 强振动产生的纵 波通过地 下介质传播 到储 油层的上覆盖层 , 由于 径向距离的差异,在油层横向产生微小附加压力梯度,这种压力梯度会促 使 油层 内液体 的流 动。另外 ,超低 频简谐振动对 油层这种粘 弹介质反 复作
用的结果造成应变积累。在停振后,油层介质的应变积累会松驰而改变为 应力,其应力的释放过程会继续使流体流速的增加保持一段时间。所 以, 震源振动期 间及停振后的一段时间内均会促使流体 向油井低压 区流动。人 工震源在地面作垂直振动,能使地下深处的油层产生一定的受迫振动。资 料表明,当油层的振动幅度达到毛细管直径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时,流体 的流动速度能增加许多倍。 ( 2) 振动能降低原油粘度,改善流动性能 尼古拉耶夫斯基 曾在 18 年推测, 99 利用弹性波的激励作用可以改变相 对渗透率,因此能增加低于含油饱和度那部分油的流动性能。弹性波场可
规技术无法处理的含粘土油藏。 ( 具有明显的增油控水效应。如果工艺参数设计合理,还可改善地 2) 层中油相渗透率,降低水相渗透率,起到控制含水 的效果 。 ( 工 艺简单,成本低 ,效果 明显。国内外许 多矿场试验表 明,利用 3)
振动 能量 可在很大程度 上提高原 油采 收率。 ( 4)对油层无污染 。 ( 5)与其它提 高原 油采 收率技术 组合 ,形 成复合 型技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技术特点 4.6 技术评价
(1)处理油层效果评价标准 ) (2)处理油层效果评价 )
4.6 存在的问题
5 井下低频电脉冲采油技术
5.1 定义
井下低频电脉冲采油技术也称为电液压冲击法处理 油层技术或电爆处理油层技术, 油层技术或电爆处理油层技术,该技术通过在井下液体 中高压放电,在地层中造成定向传播的压力脉冲, 中高压放电,在地层中造成定向传播的压力脉冲,选择 性处理注入水波及差的油层或薄层,达到增产原油、 性处理注入水波及差的油层或薄层,达到增产原油、降 低含水和水井增注的目的。 低含水和水井增注的目的。
5.2 机理分析
实质是高压击穿充满井内的局部介质, 实质是高压击穿充满井内的局部介质,在容积很小 的通道内迅速释放出大量能量, 的通道内迅速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大密度的高压等离 子体、强大的冲击波和脉冲电磁场, 子体、强大的冲击波和脉冲电磁场,解除近井地带的污 造成微裂缝,改善渗流特性,提高渗透性。 染,造成微裂缝,改善渗流特性,提高渗透性。
5.6 选井方法
油层生产过程中被污染阻塞的油层。采油井中, • 油层生产过程中被污染阻塞的油层。采油井中, 一般处理初期有一定的产能,但产量下降较快井 一般处理初期有一定的产能, 的中、高渗透性地层效果较好。在注水井中, 的中、高渗透性地层效果较好。在注水井中,一 般处理不吸水或吸水能力下降的井。 般处理不吸水或吸水能力下降的井。 • 严重污染油气井层。因结垢、结蜡造成堵塞的油 严重污染油气井层。因结垢、 钻井或其他作用过程中有明显污染的油水井。 井、钻井或其他作用过程中有明显污染的油水井。 对水、酸有敏感性的油气层。 • 对水、酸有敏感性的油气层。 处理层段温度不高于85℃ • 处理层段温度不高于 ℃。 套管直径不小于127mm。 • 套管直径不小于 。 井内液面高度不低于500m。 • 井内液面高度不低于 。
5.5 主要仪器设备及技术特点
(1)主要设备 )主要设备
包括井下设备和地面设 地面设备为整流变频器, 备。地面设备为整流变频器, 井下设备包括升压单元、 井下设备包括升压单元、储 能单元、放电单元和电极。 能单元、放电单元和电极。
(2)技术特点 )
现场施工工艺简单, • 现场施工工艺简单,可 与常规修井相结合。 与常规修井相结合。 一次投资少,能耗低, • 一次投资少,能耗低, 十分经济。 十分经济。
2001年11月 年 月
1 物理法采油工艺技术
1.1 主要工艺技术
• 超声波采油技术 • 水力振荡解堵采油技术 • 低频振动处理油层工艺 • 井下低频电脉冲采油技术 •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1.2 物理法采油主要优点
• 对油层无污染 • 工艺简单 • 成本低
1.3 物理法采油增产增注机理
作用于近井地带, • 作用于近井地带,解除井筒附近的污 染、改善油层的孔隙结构与渗透性 作用于地层流体, • 作用于地层流体,改善其流变性
5.4 低频电脉冲对油层的热声作用
在井下放电过程中, 在井下放电过程中,电爆炸产生冲击波并释放出大 量的热,地层同时受到高温和连续强脉冲的共同作用; 量的热,地层同时受到高温和连续强脉冲的共同作用; 同时一系列脉冲作用于岩石,产生破坏应力, 同时一系列脉冲作用于岩石,产生破坏应力,形成微裂 缝网;近井地带的杂质等破坏、移动, 缝网;近井地带的杂质等破坏、移动,空化作用不断产 使地层压力高于井筒内的压力, 生,使地层压力高于井筒内的压力,迫使近井区域的污 染物质反吐到井筒内,解除污染,改善地层渗透性。 染物质反吐到井筒内,解除污染,改善地层渗透性。
2.3 机理分析
(1) 机械振动作用 ) (2) 空化作用 ) (3) 热作用 )
2.4 超声波对地层作用的基本效果
(1) 解除地层堵塞 ) (2) 使油层产生微裂缝 ) (3) 提高油层的渗透率 ) (4) 降低流体的粘度 )
• 解聚降粘 • 热降粘
2.5 主要仪器设备及工艺流程
(1)主要仪器设备 )
3.4 水力振荡解堵技术的新发展
(1) 水力脉冲水嘴增注技术 ) (2) 脉冲振动解堵增注技术 ) (3) 热泡沫交变脉冲解堵技术 )
3.5 工作液选择及选井原则
(1) 工作液选择 ) (2) 油井选井原则 ) (3) 水井选井原则 )
4 低频振动处理油层工艺
4.1 定义 4.2 水力振荡采油技术发展概况 4.3 低频振动对油层作用效果
3.3 机理分析
流体在高压下由喷嘴d 流体在高压下由喷嘴d1 射入,穿过一轴对称腔室D 射入,穿过一轴对称腔室D 经喷嘴d 喷出, 后,经喷嘴d2喷出,由于直 径差异大, 径差异大,在交界面上发生 剧烈的剪切运动,产生涡流。 剧烈的剪切运动,产生涡流。 涡流环与喷嘴d 涡流环与喷嘴d2的边缘碰撞 产生高频率的压力脉冲。 产生高频率的压力脉冲。这 种脉冲能量对被作用物体产 生疲劳作用, 生疲劳作用,特别是能使井 壁堵塞物疲劳并松动脱落, 壁堵塞物疲劳并松动脱落, 振动器腔室结构示意图 有效地提高近井地带地层渗 透性, 透性,达到解堵增产增注的 目的。 目的。
2.6 技术特点
• • • • 独特的作用方式。 独特的作用方式。 独特的作用原理。 独特的作用原理。 在地层中传播速度快、油井反应迅速,见效快。 在地层中传播速度快、油井反应迅速,见效快。 应用范围广。 应用范围广。
2.7 超声波采油技术的新发展
• 超声波增注技术 • 密度计超声波除垢技术
3 水力振荡解堵采油技术
3.4 水力振荡对地层的作用效应
(1) 解除孔喉堵塞 ) (2) 解除地层杂质堵塞 ) (3) 产生微裂缝网 ) (4) 改善地层流体物性和流态 ) (5) 降低原油粘度 )
3.5 主要设备及工艺流程
(1)主要设备 )
主要设备如右图所 示
(2)工艺过程 )
先起出原管柱并冲 砂,然后用油管下入振荡 器,利用泵车向振荡器输 送高压流体, 送高压流体,对需解堵的 层位由下至上逐一处理。 层位由下至上逐一处理。
(1)机械作用对油层的影响 ) (2)热力学作用对油层的影响 ) (3)化学作用对油层的影响 ) (4)水力冲击作用对油层的影响 )
6.6 压裂施工工艺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包 括固体火药高能压裂和液 体火药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体火药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前者是目前高能气体压裂 技术中应用最普遍、 技术中应用最普遍、最方 便的工艺(见右图)。 便的工艺(见右图)。 由于该技术瞬间产生 高压, 高压,因此对施工工艺要 求严格, 求严格,必须制定和遵循 严格的操作过程。 严格的操作过程。
包括地面设备和井下 仪器两大部分组成
(2)主要技术参数 )
电源:380/220V,50Hz 电源: , 声波频率: 声波频率:15 ~ 33kHz 输出功率: 输出功率:4 ~ 30kW
(3)施工原理 )
超声波处理油层仪器系统 1—三相四线交流电源 2—声波发生机电源 三相四线交流电源 声波发生机电源 3—声波发生机 4—输出监测脉冲波形、电压 输出监测脉冲波形、 声波发生机 输出监测脉冲波形 5—电缆绞车 6—井口滑轮 7—电缆 8—套管 电缆绞车 井口滑轮 电缆 套管 9—换能器 10—油层 换能器 油层
6 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6.1 定义 6.2 发展概况
美国人Henry等于 年代后期技术准备。 美国人 等于50年代后期技术准备。 等于 年代后期技术准备 美国的发展简况 前苏联的发展简况 我国的发展概况
6.3 机理分析 6.4 发展趋势
(1)压裂技术的Βιβλιοθήκη 进 ) (2)综合高能气体压裂技术 )
6.5 对地层的作用效果
5.7 技术评价
在采油井中,处理初期产量高, • 在采油井中,处理初期产量高,但对因污染堵塞 而导致近井地带油层渗流能力下降的中高孔渗地 会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层,会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在注水井中,一般处理初期吸水能力较好, • 在注水井中,一般处理初期吸水能力较好,后期 因水质差而导致吸水能力显著下降的井层效果好 油层厚度大,供油能力充足的井,处理效果好。 • 油层厚度大,供油能力充足的井,处理效果好。 与其他措施配套使用, • 与其他措施配套使用,进一步提高增产增注效果 正确选择目的层,合理调整施工参数, • 正确选择目的层,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准确控制 仪器下放深度是获得最高处理油层有效率的关键。 仪器下放深度是获得最高处理油层有效率的关键。 该项技术比较成熟,技术性稳定,能耗低, • 该项技术比较成熟,技术性稳定,能耗低,对陶 管无损坏,施工安全,降低油井含水率, 管无损坏,施工安全,降低油井含水率,对处于 高含水中、后期开发的油田, 高含水中、后期开发的油田,具有较高的推广应 用价值。 用价值。
3.1 定义 3.2 水力振荡采油技术发展概况
• 国外 前苏联60年代开始试验,70年代广泛应用 60年代开始试验 年代广泛应用。 前苏联60年代开始试验,70年代广泛应用。同时研 制出多种类型的水力振动器; 制出多种类型的水力振动器;开发了处理近井地带的自 动化综合监测系统,提高了处理质量、 动化综合监测系统,提高了处理质量、施工成功率和工 艺经济效益。 艺经济效益。 • 国内 吉林油田、 吉林油田、大港油田和石油大学相继开展了水力振 荡解堵技术的研究工作, 荡解堵技术的研究工作,大庆油田开展了该技术的研究 和试验。 和试验。
高能气体在井下引 爆时, 爆时,产生大量的高温 高压气体, 高压气体,短时间内达 到峰值压力。 到峰值压力。这种高加 载速率导致载地层中形 成辐射状的径向裂缝体 系,不仅穿透近井地带 污染区, 污染区,而且增加了沟 通地层天然裂缝的机会, 通地层天然裂缝的机会, 使导流能力大大提高 见右图)。 (见右图)。
6.7 技术特点 6.8 适用对象 6.9 选井方法 6.10 技术评价 6.11 存在的问题
2001年11月 年 月
一、 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概况
1 、微生物采油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