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的文本解读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伯牙鼓琴》文本解读

高山流水,千古绝唱——《伯牙鼓琴》文本解读发布时间:2021-06-02T16:11:36.3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5期作者:王艳[导读]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等古书均有记载。
王艳深圳市龙华区振能学校;广东深圳,518110一、人教版VS部编版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等古书均有记载。
两次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改换了不同的版本:人教版《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部编版《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首先,两个版本的题目不同。
在原来的人教版教材中,题目为《伯牙绝弦》,统编版教材中,题目改为了《伯牙鼓琴》。
“绝弦”重在体现事情的结局,表现二人流传千古的情谊;“鼓琴”重在体现过程,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相互欣赏成为知音的过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要落实这一要素,教学中就要紧紧抓住伯牙鼓琴的过程,通过对锺子期“赞叹”的品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伯牙琴声的美,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艺术的魅力。
因此题目改为《伯牙鼓琴》更加体现单元“艺术之美”这个中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其次,内容略有不同。
原来的人教版选自《列子·汤问》,但是经过了编者删减,并补上了“破琴绝弦”的结尾;部编版选自更早的《吕氏春秋·本味》。
王崧舟《文化自觉》伯牙鼓琴)-(4)感想心得体会思考

第六讲《文化自觉》
文本解读《伯牙绝弦》:
1.伯牙一句,钟子期一句,对称呈现。
2.文本分析:
满
足
期
待,
期
待
提
升。
突
转
性结构,有啥震撼力?
1.突然的转变,凸显知音的偶然性;
2.反常的结局,凸显知音的稀缺性;
3.强烈的冲突,寄寓知音的高贵性。
第六讲:《文化自觉》
首次提出:费孝通先生,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高级研修: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高山流水——文化意象,不是随便选的。
文化知音的象征。
听课感想:
人生难得一知己。
知音文化千古以来,流传至今,一代一代传承。
战国初的伯牙和钟子期,到战国末,到汉代,到晋朝的陶渊明《咏贫事之一》,到南北朝,到李白的”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到元朝的王冕《客边其二》,描述知音太少,——知音无处问,冷落——,明朝的朱妙端《落梅》,到清朝,再到近代的秋瑾,现代的华而实: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人生在世,我们都渴望知音,哪怕得一知己足矣。
我们在不断追寻中……。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

伯牙绝弦文言文翻译翻译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
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

伯牙绝弦原文赏析及教案第一章:伯牙绝弦的背景介绍1.1 介绍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伯牙:古代著名琴师,善弹琴钟子期:伯牙的好友,善听琴1.2 阐述绝弦的含义和背景绝弦:断弦,指伯牙毁掉自己的琴弦原因:认为再也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琴音,除了钟子期第二章:伯牙绝弦的故事讲述2.1 描述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的情景伯牙弹奏山水之音,钟子期能够领略其中的意境两人相互欣赏,友谊日益深厚2.2 叙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绝弦的心情和行为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上再无知音毁掉琴弦,放弃弹琴,表达对钟子期的敬意和友谊第三章:伯牙绝弦的文化意义3.1 阐述伯牙绝弦的象征意义知音难觅:人生难得一知己,珍惜友谊音乐意境:音乐是心灵的表达,需要共鸣3.2 分析伯牙绝弦对后世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中赞美友谊的象征影响人们对音乐的理解,注重情感交流和共鸣第四章:伯牙绝弦的现代启示4.1 讨论伯牙绝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友谊的可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音乐的力量:音乐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能够带来共鸣和安慰4.2 引导学生们从伯牙绝弦的故事中汲取启示珍视友谊:对朋友要有真诚和关爱坚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无论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第五章:伯牙绝弦相关的活动设计5.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对伯牙绝弦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5.2 举办音乐欣赏活动邀请音乐家演奏古典音乐,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第六章:伯牙绝弦故事的角色分析6.1 分析伯牙的角色特点琴艺高超:伯牙是一位弹奏技巧非常出色的琴师重情重义:伯牙对钟子期的友情非常珍视6.2 分析钟子期的角色特点知音:钟子期能够理解伯牙的琴音,是伯牙的知音去世:钟子期的去世是伯牙绝弦的直接原因第七章:伯牙绝弦故事的主题探讨7.1 探讨友谊的主题珍视友情:伯牙绝弦的故事强调了友谊的珍贵和重要性友情的力量:友情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支持7.2 探讨音乐的主题音乐交流:伯牙和钟子期通过音乐进行交流和表达音乐共鸣: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第八章:伯牙绝弦故事的文学价值8.1 分析故事的文学特点寓意深刻:伯牙绝弦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情感真挚:故事中的人物情感真挚,令人感动8.2 探讨故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引用和借鉴:后世文学作品中经常引用伯牙绝弦的故事文学传承:伯牙绝弦故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第九章:伯牙绝弦故事的艺术表现9.1 介绍故事在艺术中的表现形式绘画:艺术家们绘制伯牙绝弦的故事场景音乐:作曲家创作以伯牙绝弦为灵感的音乐作品9.2 分析故事在艺术中的象征意义友谊:伯牙绝弦故事成为友谊的象征和赞美音乐:音乐在故事中代表着情感和心灵的表达第十章:伯牙绝弦故事的现实意义10.1 引导学生们思考故事对现实的启示珍视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视和呵护与朋友之间的感情坚持追求:故事鼓励我们坚持自己的兴趣和追求,不被外界的评价和看法所左右10.2 举办小组讨论和写作活动学生们分组讨论伯牙绝弦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第十一章:伯牙绝弦故事的心理解读11.1 探讨伯牙绝弦故事中的情感体验失去知音的悲痛:伯牙绝弦的故事反映了失去亲密朋友的悲痛心情友谊的价值:故事强调了拥有知音的珍贵和失去知音的痛苦11.2 分析伯牙绝弦故事对心理健康的启示情感支持的重要性:故事告诉我们,拥有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朋友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应对失去:面对失去亲密朋友的情况,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和适应新的生活第十二章:伯牙绝弦故事与文化交流12.1 探讨伯牙绝弦故事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文化交流:伯牙绝弦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跨文化比较:将伯牙绝弦故事与其他文化中的类似故事进行比较和分析12.2 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外国学生分享他们文化中的类似故事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和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友谊和音乐主题第十三章:伯牙绝弦故事的教学方法13.1 介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讲授法:教师讲解伯牙绝弦故事的背景和主题互动式学习: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增强理解和感悟13.2 教学评估和方法的调整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进行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第十四章:伯牙绝弦故事的拓展阅读14.1 推荐与伯牙绝弦故事相关的阅读材料古代文献:推荐学生阅读古代文献中关于伯牙绝弦的记载和解读现代作品:推荐学生阅读现代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对伯牙绝弦的引用和借鉴14.2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分享学生们分组阅读推荐的材料学生们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总结伯牙绝弦故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回顾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伯牙绝弦故事所获得的启示和收获15.2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伯牙绝弦故事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鼓励学生将故事中的启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通过讲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个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友谊故事。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

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伯牙绝弦是由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传说创作的。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伯牙绝弦原文及翻译吧!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
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
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简评《伯牙绝弦》

简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
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但是,此文乃小学阶段的第二篇古文,而且“知音”之意学生较难领会,梁老师能选择此文来教学,勇气可嘉。
此节课上,学生基本点上能领悟到知音之意了,实属不易。
我想这主要源于教师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到位:一、铺垫拓展比较到位。
一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课件上的词语“孤月皎皎”、“白雪皑皑”、“依依杨柳”等,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这个环节的设计也在为后文做准备。
二、朗读训练比较到位。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
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梁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接触时自读、到指名读、评价读到全班齐读;从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到读出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
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语文课中的读应规避那种单纯的技术演练,否则,即使读得再“正确、流利”,也很难真正“有感情”。
梁老师问学生“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山?”“你想到了那些有关江河的词语或者诗句”,其目的就在于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固有存储和相关视像,为之后的朗读“造势”“蓄力”。
三、紧抓主干比较到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_六年级语文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_六年级语文
伯牙绝弦:绝,断绝。
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绝弦教材解读

25、伯牙绝弦【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
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内容感人至深。
课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课题有深刻含义:课题“伯牙绝弦”有两层含义:一是伯牙把琴弦弄断,向世人宣告从此不再弹琴了。
二是告诉世人我的知音唯有子期。
课题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在文章中也有与题目相照应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绝弦和高山流水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凄美的有关“知”音的故事。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伯牙绝弦》的故事千古流传,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它是中国文人对于知音、友谊的诠释,文章不过短短七十七个字,却表现出一种真知己的境界,令人神往,断人愁肠。
于是文章的点就在那“知音”二字。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江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胸怀,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所以,此乃知音。
那从哪些方面具体看出来呢?<1>知音--对音乐的相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必得之”试想一个贵为晋国大夫,当世的文人雅士,属于“士”阶层,而一个不过是山野村夫,乡间隐樵,两人相处不过短短数日,是什么将地位如此悬殊,际遇如此不同的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生死之交,演义出一场感动千古的传奇?是什么?——是音乐,是音乐打破了高低贫贱,将两颗同样高贵的心相连;是音乐跨越生死,令身为艺术家的伯乐竟不惜“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之美永恒之美——《伯牙绝弦》文本细读饶琴作品简介《伯牙绝弦》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八组的一篇文言文。
它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这个故事荡气回肠、凄美绝伦,千载传诵不衰。
初捧教材,不顾其他,我被这千古绝唱之凄美知音情所憾动,感慨万千;清静心灵,再捧教材,我被这知音经典之精美语言所打动,惊叹连连;三捧教材,沉入文本,我被这绝世名篇之优美音韵所触动,欣喜若狂!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荀况的《劝学》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音乐演奏的生动美妙。
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一、以文本特征观《伯牙绝弦》之音韵美1、文本饱含音乐艺术美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
所选编的课文都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选编意图是通过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而作为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知音典范之作——《伯牙绝弦》,被定为本组教材的开篇之作,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
这魅力就在于高山流水,就在于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就在于他俩陶醉于美妙乐曲之中的其乐融融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的巨响之声。
2、文本富有音画意境美无论是“鼓琴而喜遇知音”还是“痛失知音而摔琴”,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
在伯牙的世界里,音乐随心而动,随弦而生,琴音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
大千世界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伯牙都能用音乐去表现。
他的琴艺是何等的高超,琴声是何等的魅力。
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激昂时而轻柔委婉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江畔月下,伯牙兴致勃勃地弹着,子期悠闲自得地听着。
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子期点头称赞这声音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清新流畅,子期马上晃脑感叹这声音如汪洋无尽的江河。
伯牙听到知音会意的赞叹,不禁欣喜万分,继续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子期幸福地欣赏着,或点头,或微笑,或拍手……只要是伯牙心中所想到的,子期听得明明白白。
他们就像相知数年的老友,无需太多言语,一切心与心的交流只在于一个个跳动着的音符,一个个会意的眼神。
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这是一个多么写意的诗景!然而,子期死,伯牙悲而摔琴,那摔琴前的人生最后一鼓,那摔琴时的一声巨响,虽为凄凉,但也无不饱含音韵、饱含画像,深嵌脑海,震撼人心。
3、文体具有声情音韵美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
千百年来,它集汉语所特有的“声调起伏”的音高变化、“音义不同”的节奏变化和“平长仄短”的音长变化于一身,拥有着无与伦比的音韵美。
可以说音韵美是古诗文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诗文得以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而《伯牙绝弦》恰是一篇集音画美、语言美、意境美于一体的千古名篇。
它以古文所固有的生动凝炼语言、清新深远意境和优美和谐音韵而让人陶醉其间,三日不思寝食。
若藉以吟诵,必造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绕梁三日。
二、以言语形式赏《伯牙绝弦》之语言美1、用词精美全文共77字,虽然短小简洁,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增一笔则胖,少一字则瘦。
四个“善”字的一词多义,不但充分展现了伯牙的惊人琴艺和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水平,而且生动地呈现了遇知音时那其乐融融的动人情景,并且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精妙之处。
然而,《伯牙绝弦》的全部精神都在文中一“志”上。
志者,志向也。
“志在高山”者,“高山之志”也;“志在流水”者,“流水之志”也。
志者,藏之于心的怀抱也。
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呢,则以诗言度志。
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诗性应答。
正如后世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夸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样,以苍苍云山、泱泱江水隐喻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子期的应答,也正是以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
在文学,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谓;在文化,则是一切景语皆志语也。
知音者,知志也。
伯牙的琴音宛如巍峨的泰山、奔腾不息的江河,子期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伯牙所念,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子期一人听懂。
无论你伯牙“所念”什么,钟子期“必得之”。
一“所”一“必”告诉我们,无论伯牙弹奏的是清风朗月,还是云雾雨雪,子期必能了然于胸,与伯牙有所共鸣。
曲高和寡兮,能得遇知音,实乃伯牙之万幸也!伯牙怎么不欣喜若狂,子期怎么不激情澎湃呀!一“所”一“必”为我们展现的正是一幅喜人的心心相印图。
2、章法奇美文章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
虽只有5句,但细细读来,句句皆为精品。
文中第1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两个“善”字简洁地突出伯牙和子期的擅长。
2、3分句是顺承,具体地表现伯牙的“善鼓”——“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和子期的“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第4句是总结式的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和子期的“善听”,体现了他俩的心有灵犀。
文章最后一句以“子期死”作为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
从知人到知心最后到知音,由浅入深,渐进而痛心,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
若再细细加以品味,必然发现全文篇章结构原来是按照“喜遇知音”和“痛失知音”两大部分叙述故事的。
而且在“喜遇知音”这一部分,句式的排列颇具特色:一句是伯牙,一句是子期;一句是鼓,一句是听;一句是倾诉,一句是回应。
如此言语形式,让人仿佛看到伯牙子期的默契无间、和谐幸福,让人深感伯牙子期的心心相印。
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若狂在如此表达形式之中被显现无遗。
然而,在“痛失知音”这一部分,虽只有一句,却力有千钧。
子期的死,伯牙的绝弦,留以读者的是无限哀伤的想象空间。
“破”“绝”“不复”等词语,足以体现伯牙失知音后的悲痛欲绝,揭示了文章凄美的结局。
如此大喜大悲的结构编排,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这也正是知音经典之作能得以千古传诵之原因所在。
三、以知音文化品《伯牙绝弦》之情韵美“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知音是一种古典情怀,也是一种现代情缘。
古往今来,人们都一直在渴求知音,抒叹知音。
历经千载,知音已被积淀为一种文化标识,千古传诵。
而追根溯源,知音文化始于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滥觞于《伯牙绝弦》。
1、《伯牙绝弦》的凄美知音情韵《伯牙绝弦》具有神奇的故事色彩。
据记载,伯牙,伯姓牙名,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又称古琴、瑶琴、玉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他的弹琴技术之高超使得“六马仰秣”。
然而伯牙初学琴时,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在一年的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歇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
而此刻,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也正听得手舞足蹈、感慨万千。
洒泪而别时,彼此相约第二年中秋会面。
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
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奏了人生最后一曲。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世无知音者”,难道还值得“复为鼓琴”乎?两位的“知音”情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伯牙绝弦》含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作为一代杰出的琴师,却没有人能真心听懂伯牙的琴声,这是何等的悲憾啊!在众多吹捧者一片空泛的赞歌美辞中,俞伯牙更需要的是真正能听懂他心声的知音。
所以当钟子期的情操和智慧与俞伯牙产生共鸣,道出伯牙心意,洞察伯牙的志向时,伯牙怎能不欣喜若狂,怎能不大喜抒叹:“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呢?本以为周游归来后能与子期相会抚琴,却不料子期因病辞世。
知音难求啊!遭遇如此变故,伯牙的悲痛欲绝之情,相信人人皆可体会——子期不在,伯牙的音乐世界,失去了知音;子期不在,伯牙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知音。
纵然琴音回肠荡气,有谁能真正听懂?纵然琴技出神入化,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呢?子期死,伯牙心中的悲痛唯有借“绝弦”以示对知音的尊重,对知音的怀念。
那一声“破琴绝弦”时的砰然巨响之后,美妙的琴声自此岑寂。
喜之极,悲之切,无不令人动容,无不憾人心弦!“琴绝”即为“情绝”。
伯牙此举,虽甚悲壮,却诠释了一种世间稀有的珍贵友情,表达了一种唯美的情感追求。
为知音如此,唯伯牙也。
2、知音文化的绝美情感传承关于友谊的典故颇多,如:管仲与鲍叔牙的“管鲍之交”,郑少谷与王子衡的“生死之交”,角哀与伯桃的“舍命之交”等。
然而,比较起来,伯牙与子期的友谊更得“知音”之精髓。
具体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皆赖于直接言说、行为激赏,其交情是在切切实实的交往中愈渐浓厚的。
而伯牙子期则不同,他们之间既无惯常的耳鬓厮磨,亦无全然忘我的付出,只在善鼓善听的一念之间。
其二,伯牙子期的相交系于一张古琴,可谓“自琴而始,破琴而终”。
在民族文化中,古琴是与名士隐者的高贵气节相依傍的,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
显然,伯牙、子期相交的格调,是高于管鲍、角哀之流的。
然而,《伯牙绝弦》能作为知音之经典千古传诵,其重要原因还应在于“闻弦歌而知其情怀”和“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的知音情韵。
相知于志、相知于心的知音境界已令世人羡慕不已,而“士为知己者死”的知音情怀,更是烘托了挚友、至交之弥足珍贵,抒泻了人性追求的一种至美向往。
居上种种缘由,《伯牙绝弦》才得以不断传载,不断颂扬。
其所承载的知音情谊也随之不断地得以拓广。
于是,历经2500年,被历代文人墨客不断加以引借,伯牙、钟子期、七弦琴、高山流水、乃至知己、知心便都成为了知音文化之标识,抒泻着对挚友、对恋人、对前途无比渴求的愿景: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
(唐•薛涛)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唐•李白)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
(元•王冕)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唐•贾岛)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宋•岳飞)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元•金仁杰)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宋•张孝祥)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