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清照诗词欣赏

合集下载

宋词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宋词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

篇1: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李清照诗词全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诗词全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篇2:李清照诗词全集赏析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李清照诗词全集:《点绛唇·寂寞深闺》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诗词全集:《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诗词全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诗词全集:《永遇乐·落日熔金》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诗词全集:《声声慢·寻寻觅觅》年代: 宋作者: 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

岑参、辛弃疾、李清照、苏轼、白居易五位诗人的诗词赏析鉴赏

岑参诗歌鉴赏【作者简介】岑参(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南阳(今属河南)人,幼年丧父,由兄长教养长大。

天宝三载(744年),中第二名进士。

官至嘉州刺史,长于七言歌行体,有《岑嘉州诗集》。

曾两度从军,写下大量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的诗篇,成为唐代边塞诗人的最重要代表。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他的诗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雄伟奇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七下附录第五首]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知背景]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任安西节度使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是描写的这一情景。

[明诗意]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

思家之情不能遏止,泪水沾湿双袖。

突遇旧友回京,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悟诗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练习]1.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2.借助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人和朋友马上相逢时的场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答案]1. 一方面表达了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方法:抓关键句前两句+物象:马上、传语)2.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

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之后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苏轼对海棠花的赞美诗句

苏轼对海棠花的赞美诗句

苏轼对海棠花的赞美诗句《东风袅袅泛崇光》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一、衍生注释:1.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吹拂的轻柔姿态。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2. “崇光”:指高贵华美的光泽,这里指海棠花在月光下闪烁的光泽。

3. “香雾”:海棠花散发的香气与雾气交融。

4. “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

二、赏析: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诗人对海棠花的细腻描绘。

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春风轻拂、海棠花在月光下泛着光泽,香气与雾气弥漫的清幽画面。

后两句则把海棠花比作美人,“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多么奇特而又充满诗意的想象啊。

就好像诗人担心自己心爱的女子在深夜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为了能多欣赏海棠花的美,不惜点起高高的蜡烛。

这种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把海棠花的美提升到了一种灵动而富有情感的境界。

三、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的文学成就极高。

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同时也不乏婉约细腻之作。

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事物中汲取灵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词之中,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观一个古老的花园。

那花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可是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几株海棠。

月光洒在海棠花上,就像苏轼诗里说的“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的情景。

我不禁对朋友说:“你看这海棠花,美得就像一个娇羞的少女。

我现在特别能理解苏轼当时为什么要烧高烛照红妆了,我都想在这里多待一会儿,好好欣赏这海棠的美呢。

”朋友笑着说:“你可真像个诗人,这海棠花确实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魅力。

”《海棠不惜胭脂色》原文: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一、衍生注释:1. “不惜”:不吝惜,这里指海棠花尽情展现自己的颜色。

2. “胭脂色”:像胭脂一样的红色,形容海棠花的颜色娇艳。

3. “蒙蒙细雨”:细雨迷茫的样子。

二、赏析:这两句诗简洁却有力地描绘出海棠花的傲然姿态。

宋词初冬最美十首诗词

宋词初冬最美十首诗词

宋词初冬最美十首诗词一、初冬的美景初冬,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

这时候,大地被寒意所覆盖,万物开始进入沉睡,但却散发出一股沉静而又宁谧的美。

宋词中,有许多描绘初冬美景的佳句,以下是我为大家精选出的十首诗词,让我们一同来领略初冬的韵味。

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满洲疆山复合,冰开汉口峡鱼跃。

”在这首词里,苏轼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夜晚江城的壮丽景象。

寒冷的冬日里,江水凝结成冰,交相辉映,与山峦交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三、辛弃疾《一剪梅·船舷载酒过江时》“江上船如海,江边人如丝。

”这是一首描写夜晚江边美景的词。

冬日的江上,寂静而宽广,仿佛一片海洋。

而江边行人如丝,点缀在苍白的夜色中,给人一种宁静而温暖的感觉。

四、晏殊《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这是一首表达寂寞之美的词。

初冬的风,带着凉意吹过,树叶被摇落得丁宁,门窗紧闭,只有孤灯一盏,将人们的思绪引向内心的深处。

五、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是一首表达对逍遥自在之情的词。

初冬的黄昏,溪亭倚立在水岸边,渐渐沉入夜幕中,而人们却陶醉在如梦般的景色中,忘却了归路。

六、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篱落已疏狂霜入,菊花开尽白云飞。

”这是一首表达白日梦想破灭之感的词。

初冬的夜晚,伴随着狂霜的到来,篱笆的缝隙越来越大,而菊花却凋谢殆尽,只有白云在空中飘荡,给人一种无处可寻的落寞。

七、苏轼《江神子·抱犊宴山亭》“座中何人脱我靴?”这是一首表达对自然韵味追求的词。

初冬的山亭,苏轼抱着犊子,坐在其中,凝望着远方的山水,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为人们诠释了初冬的宁静与美丽。

八、辛弃疾《北风行》“杀气凛凛如刀剑,壮士一怒为红颜。

”这是一首表达壮士风采之歌。

初冬的北风,寒冷而凛冽,宛如刀剑一般,然而壮士却无所惧怕,只因内心怀揣对心爱之人的深情,为红颜一怒,不惜舍命。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1. 引言1.1 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瑰宝。

其中,苏轼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词人。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行详细剖析和欣赏。

首先,介绍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的背景和生平事迹;其次,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赏析;最后,在总结两位词人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今人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艺术,并借此感受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与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苏轼与李清照的不同艺术风格,探究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水平。

以上是文章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正文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其中苏轼和李清照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他们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并分析其醉美之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领军人物”。

苏轼的词作不仅多样而丰富,还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强烈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并借此表达对时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苏轼的词作,曲折含蓄但意蕴深远,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艺术震撼。

相比之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一位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性词人。

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作通常表现出一种柔美、含蓄和浪漫的氛围,使人回味无穷。

她擅于捕捉瞬间的美丽,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苏轼(1037-1101)、李清照(1084-1155)和辛弃疾(1140-1207)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们的词作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几位词人的名篇:1.苏轼:苏轼的词作精湛而多样,融合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和时事感慨。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由七段组成,以抒发个人失意、人生感慨为主题,表达了对流年逝去的哀叹和对人生艰难的反思。

这首词以其流畅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被誉为苏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2.李清照:李清照的词作充满了女性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擅长表达爱情、离愁别绪等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如梦令》。

这首词描述了一位女子对离别情人的思念之情,以深情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离别的惆怅。

《如梦令》以其悲切的情感、婉约的语言和温婉的情感风格成为李清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3.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作豪放奔放、抒发激情慷慨。

他的词作多涉及爱国、忧国之情,以及对战乱、社会动荡的忧虑。

其中最著名的名篇之一是《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现了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玉案·元夕》以其雄浑激昂的词调和强烈的社会关怀,被视为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些名篇代表了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的不同风格和主题,表达了词人们深刻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爱情、社会的思考。

它们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篇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江城子与孤雁儿——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

江城子与孤雁儿——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

十年生死两茫茫,一枝梅花奈何堪——苏轼与李清照悼亡词比较提及宋词,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就想起苏轼,一代大文豪,多面全才,历史也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苏轼在文学方面是革新的主将。

他对于词的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超越了所有的人。

他摧毁了词的狭隘的藩篱,替词坛开辟了广阔的园地。

他以诗为词,扩展词的内容到举凡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对山水田园的描绘、身世友情的抒写,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他既然用词来反映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为主,就必然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而不是以协乐为主。

他的词“间有不入腔处”,并不是不懂歌曲,而是“不喜剪裁以就音律”,不愿意让作品的内容受到阉割。

更值得肯定的是,苏轼所作词的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有所提高。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织弱的气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创造出高清新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在他的词里,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图画,有“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惊险镜头,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高渺景象等等。

笔力纵横、气势磅礴的豪放词风为他所创,而这也被视为他的主要风格,殊不知豪放词也只占了他流传至今的词中的一小部分。

再伟大的人物也都有失意的时候,不可能一直都是以积极热观的意识形态在词中体现,而这样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真切的表达了这样一种在职场失意,苦痛延绵泛滥以致一发不可收拾而更翻滚起十年前的丧妻之痛的汹涌浪潮的消极形态。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生死,阴阳两隔,我在这头,你在那头,想望却总也望不到你在那头的熟悉容颜,茫茫一片,空有一腔幽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 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
黄花瘦。
有关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 夫妻感情非常好。他们一 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 生活美满。但不久,明诚 离家远游,清照难忍别离 之痛,整日郁郁寡欢 。
学了这两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 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 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一键测量仪/ 一键测量仪 ;
苏轼的其他诗句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 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 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 成三人。 《念奴娇·中秋》
你看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 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⒅啊,春天多叫入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 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了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17.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 幅主要画面。(4分) 答:18.请为第②节中加点词写一段赏析性批注。(4分)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批注: ? 19.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意。(3分)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答:20.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 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5分) 答: ? 21.第⑥节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6分) 答:代谢:17.(1)绿色的谷和清澈涧水里的花瓣。(2)我与小山居者凯凯相 遇的画面。【解析】这题考查概括文本的能力,注意审题,要求概括的是实写的画面,一个是大自然的画面,一个是人在自然中的画面。 18.“清瘦”这里用来形容去年的秋天,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山之萧瑟景象,从而反衬出春天山上的丰盛之美。“退潮” 这里是写白绒绒的芦花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时芦花繁茂和美丽,像白色的浪花一般,而到了春天,满山是绿色,通过这样的颜色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对修辞的赏析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修辞在这里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即可。 19.春天的时候我们人类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解析】这题考查的是句子的含义。通过联系上下文把握句子里比喻词的深层含义。“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 20.(1)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和大自然景物的照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2)通过小女孩的话, 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3)小女孩的纯朴快乐就像春天一样美好。(4)小女孩的年纪就正处在人生中的春天。(5)小女孩让作者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春天的故事。【解析】解答这个题目,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来回答,理解小女孩和景物之 间的关系,小女孩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小女孩自身的象征含义。 21.(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 忆了童年对自己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两个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解析】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逐个解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条分缕析,就会 漏掉要点失分。 (2017山东济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0题。 (15分) 胡 记 面馆 马苏玥 (1)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 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2)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3)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 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 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4)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5)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 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 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6)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 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7)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8)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 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9)“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10)“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 胡良不服气。 (11)“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12)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13)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14)老胡不再笑了, 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15)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16)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17)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 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18)胡良回了老街。 (19)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 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20)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 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 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 洒。? (选自《齐鲁晚报》2017-03-02,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4分) 答: 【代谢】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 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 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8.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代谢】18.示 例:(1)运用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指出分析角度1分,点明效果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 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1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4分) 答:?【代谢】示例: (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 题。 (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举例2分,分析作用2分。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 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文中的对比有: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与胡良面的夸赞;胡良在开分店前后的态度等,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要以真实的手艺来博得顾客的赞誉。 20.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4分)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 “就是这个样。” 答:?【代谢】老胡对儿子的手艺感到欣慰;希望儿子守好底线做人,脚踏实地做事。 (欣慰2分,希望2分)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题目所给的句子正是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从老胡对祖训的坚守,胡良生意的失败,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做生意就得 守本分,要诚信。 【分析】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胡记面馆的特色;第二部分(4~11),写胡良央求父亲每天多做些面,能挣更多的钱,遭到老胡的拒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