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惠(h uì)、崇(chóng)蒌蒿(lóu ,hāo)豚(tún),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理由: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学生的学期基础而制定的,这首诗是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现的课文,对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还不能通过自学掌握,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诗说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深远的意境。

理由:

1.古诗的教学重点,不可能脱离了解古诗的景色和作者思想情感。正是因为古诗做到了情景相融,才是古诗灵魂所在。所以,作为教学重点是合情合理的。

2.对于意境这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相对困难,所以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幅春江晓景的图片。

2.加入作者苏轼的简介。

3.生字词及古诗分别加入PPT幻灯片。

理由:

1.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春江晓景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通过这种诗画结合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入作者简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加深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为苏轼是在我们历史文化在是占优一席之地的。

3.在学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高度集中。

教学过程:

1.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有什么景象?你能用你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出事春江晓景图引入今天需要学习的课文。

2.教师先读一遍课文。

3.让学生自己朗读,借助字典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4.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本课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

5.教师认真反复的拼读每一个词,并让学生跟读、点名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来进行,并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

6.将多媒体课件切换到春江晓景,问学生图上出现的景物是不是在古诗中都有体现。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7.带着刚刚提出的问题开始讲解课文大意。

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如:为什么桃花只有“三两只”,为什么是“鸭先知”。

8.讲完整首诗之后,问学生,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引导学生向作品的深远意境和作者思想感情方面去解答。

9.总结学生的答案,并作出简单的小结。讲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0.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让学生再进行朗读,慢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1.布置作业:课后巩固生字词背诵并默写古诗。

理由:

1.三年级的上课氛围不像高年级那么紧张,所以可以通过问题导入、谈话导入、画面导入等方式来进行教学的开展。

2.教师先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更快学会生字词和掌握朗读节奏。

3.通过自主和互助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多媒体出现上出示生字词方便教师的教学。

5.通过多次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6.诗画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以补充说明苏轼的诗,具有画面感。同时,在初读课文的同时,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自己初读课文的时候带着问题进去朗读,有目的性。能够让学生对诗中的景色有个初步的了解,让教师讲课的时候更容易深入。

7.在本教案的教学过程中,第七步是最为关键的,因为涉及到古诗文的讲解,那么对于古诗文的讲解,教师通过日常的语言去描绘,以彰显古诗的语言凝练。

8.回顾学习前所提出的问题,做到有头有尾。

9.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重点。

10.帮助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课文,实现感情目标。

11.如今,相关的教育政策规定三年级以上的才能布置作业,对于本课的学习后,主要的作业任务是背诵,那么这点也不会给学生的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

板书: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由: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环节,能起到帮助作用。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校本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简介诗人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哪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图文稿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着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思考训练】 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朝苏轼1085年于汴京所做的一首题画诗。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根据画意所做。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生字词:蒌蒿、芦芽、河豚、暖、短、欲。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欲”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本诗。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2、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听语音范读。 3、指生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课件出示古诗并画出停顿)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晚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铁力一小孟丽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诵读诗句。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

诗的韵律。教师范读。 3.学生试着读诗。 三、深入探究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5.配乐诵诗:桃花初放,江暖鸭戏,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我们一起读诗。 一幅鸭戏图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美丽,另一首《飞雁图》又是怎样介绍春天的呢 惠崇春江晚景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案_8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并通过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对古诗的学习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学 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诗人。 (1)谈话: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2)根据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诗人的画像,并在黑板板书:(北宋)苏轼 2.背古诗。 (1)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赠刘景文》,谁还能背一背。 (2)请个别生背。 (二)新授 第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 (《惠崇春江晚景》) 2.观察:图上画哪个季节?描写有哪些春天景物?这幅画作者是 谁? 3.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 的诗。 4.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第九课,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提出读书要求。 5.接下来我们把这首诗的节奏划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咱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学诗 1.好,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最新《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1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 铁力一小孟丽娜 3 教学目标: 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6 教学重难点: 7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8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9 教学流程: 10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 11 12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3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14 15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17 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18 写的。 19 二、诵读诗句。

20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1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2 教师范读。 23 3.学生试着读诗。 24 三、深入探究 25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26 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27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8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29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0 31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2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33 34 芦芽:芦苇的嫩芽。 35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6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37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38 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想象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课件出示古诗,检查读音,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看着诗句,想象画面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一、按拼音写词语。 huì chóng lú yá hé tún ()()() 二、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三、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惠崇春江晓景》。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_________ _____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 ,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____________到来了。 五、试着解说一下《惠崇春江晓景》里蕴含的诗意。 六、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七、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八、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九、连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夜喜雨》龚自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上渔者》杜甫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乙亥杂诗》范仲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泊船瓜洲》林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题临安邸》王安石

十、古诗赏析。 (一)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二)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参考答案: 一、惠崇芦牙河豚 二、略。 三、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四、苏轼春江晓景静:竹林桃花蒌蒿芦芽 动:江水鸭子河豚春天 五、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六、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七、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八、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略。 十、(一)1、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

部编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的《美文诵读》! 生:快起来,诵起来,大家一起来!(拍手诵诗,之前学过的写景诗)。 二、新授(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什么意思呢?(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的诗。) 2、看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苏轼。 我们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谁找到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通过看书和上网找资料来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出示频幕)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渎)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看屏幕几个学生读) 4、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而且还注意到了咱们学习的停顿的读法。还记得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吗?谁来说说? (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是这样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惠(h uì)、崇(chóng)蒌蒿(lóu ,hāo)豚(tún),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能够背诵并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学会正确流利感情地吟诵古诗,体会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理由: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根据学生的学期基础而制定的,这首诗是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出现的课文,对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还不能通过自学掌握,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才能慢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诗说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和深远的意境。 理由: 1.古诗的教学重点,不可能脱离了解古诗的景色和作者思想情感。正是因为古诗做到了情景相融,才是古诗灵魂所在。所以,作为教学重点是合情合理的。 2.对于意境这种比较模糊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的时候相对困难,所以是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上先出现一幅春江晓景的图片。 2.加入作者苏轼的简介。 3.生字词及古诗分别加入PPT幻灯片。 理由: 1.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现春江晓景的图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前,有一个直观的画面,通过这种诗画结合的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加入作者简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加深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因为苏轼是在我们历史文化在是占优一席之地的。 3.在学习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时候,能够让学生高度集中。 教学过程: 1.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春天有什么景象?你能用你的话简单地说说吗?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出事春江晓景图引入今天需要学习的课文。 2.教师先读一遍课文。 3.让学生自己朗读,借助字典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认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 4.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本课所需要学习的生字词。 5.教师认真反复的拼读每一个词,并让学生跟读、点名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来进行,并对表现好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 6.将多媒体课件切换到春江晓景,问学生图上出现的景物是不是在古诗中都有体现。学生回答完毕,再问:为什么图上没有出现河豚,而作者又写了“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晓景----教案复习过程

A A A A A A 敲 別 潯 > 》 》 》 》 》A A A A A A 敲 別 潯 > 》 》 》 》 》 H m lll 、

<<<<<<精品资料》》》》》 《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目标: 1. 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 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 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们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板书课题,齐读课 题) 3.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4.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1、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三)提示引路,学生自探。 (1 )借助拼音,自学本课的生字。 (3 )借助注释、联系诗句、观看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并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4 )品读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解疑合探。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纠错,开火车读。)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1)这首诗描写()季. (2)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3)认识蒌蒿、芦芽、河豚。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精品资料》》》》》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 江南春)教案_1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wo Ancient Poems (Hui Chongchun River Evening Scene, Jiangnan Spring)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诗两首(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 教案示例一 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

惠崇春江晓景----说课稿

《惠崇春江晓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将会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方法,四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本单元都是描写美丽的春天。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欣赏美好的春景,品味优美语言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惠崇春江晓景》是本单元的第5课,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惠崇的画作的题画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具体学情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语。 2.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和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三说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 力与感悟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计自学要求,充分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 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四说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1.利用谈话(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巧妙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体感知诗歌,在这一步我设计了两个自主学习的任务题:1)找到诗歌中你所不了解的字词,自己借助注解和查字典解决问题。2) 划分诗歌节奏,自己读一读。3)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在这一步,我为同学们布置了以下几个任务:(1)反复读诗,说一说你在诗歌里看到了一些什么?(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副诗所描绘的画面。(3)从画面上我们看得到河豚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交流点拨,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大胆的交流意见,这之间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此时,我会适时的引导学生找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当然,我也会注意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必要的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进行理解与感悟。 4.拓展运用。(1)教师推荐题,a,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b,描写春天的诗歌;(2)我当小老师。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自编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