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肾癌

合集下载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转移性肾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会在早期就发生转移。

目前,传统的肾癌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治疗转移性肾癌方面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免疫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利用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已经成为肾癌治疗的一个新方向。

本文将介绍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免疫治疗的原理免疫治疗是利用激活或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杀灭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激活T细胞、抑制肿瘤细胞逃逸免疫监视、激活NK细胞等机制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和CAR-T细胞治疗等多种方式。

二、免疫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的应用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来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在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中,PD-1和CTLA-4是目前研究比较深入的两个靶点。

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一些患者甚至取得了长期的生存益处。

2. 肿瘤疫苗3. CAR-T细胞治疗CAR-T细胞治疗是一种利用经基因工程改造的患者自身T细胞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CAR-T细胞治疗在转移性肾癌中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通过预实验研究已经有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未来,CAR-T细胞治疗有望成为转移性肾癌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1. 个性化治疗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个体差异对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未来肾癌免疫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是个性化治疗。

通过研究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信息,将免疫治疗制定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组合治疗在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中,单一免疫治疗的疗效可能并不理想。

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是组合治疗。

将不同的免疫治疗方式进行组合,或者与化疗、放疗等传统治疗方式进行联合应用,有望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约35%~40%转移性肾癌合并骨转移,多为溶骨性改变。

常见转移部位有脊椎、骨盆和股骨近端,可致疼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肾癌出现骨转移后平均生存时间为12~28个月,发生SRE后预期生存时间为10个月左右。

肾癌骨转移应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DT)综合诊疗,经泌尿外科、骨科、放疗科、介入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学科专家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维持较好生存质量、延缓SRE发生,甚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一、临床表现肾癌骨转移发生SRE的比例高达72%~85%。

肾癌骨转移最常见表现是疼痛,20%出现病理性骨折,28%出现脊髓压迫症状。

二、诊断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减少或预防SRE发生。

80%肾癌骨转移为溶骨性改变,表现为正常骨结构破坏。

有以下症状应怀疑骨转移:(1)骨痛或骨折;(2)脊髓或神经受压症状;(3)血碱性磷酸酶升高;(4)高钙血症;(5)高血红蛋白。

肾癌骨转移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进行临床诊断,仅在临床诊断有疑问时才行活检。

1.影像学诊断:核素骨扫描是首选筛查方法,但灵敏度仅为50%左右,增强CT扫描敏感性高,可发现骨质破坏和周围软组织影。

MRI对骨髓中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达93%,能发现尚未引起明显骨质破坏的转移灶和周围软组织影,怀疑脊椎转移时首选MRI。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可提供全身骨骼受累情况,还可断层扫描显示骨质破坏情况,但价格昂贵,常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对肾癌骨转移敏感性不高(63.6%左右),Hybrid18F-FDG PET-CT和18F-NaF PET-CT可提高肾癌转移的诊断率,但目前仅少数医院开展。

骨转移筛查和诊断首选ECT和增强CT,需对怀疑骨转移部位增加CT骨窗增强扫描,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转移性肾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穆家贵 王春阳 倪少滨
a l c el lca rc i n o ma , RC C ) 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疾病�目前, 肾癌( ren 手术仍然是治疗局限性 RC C 的主要方式�虽 然手术 切除可治愈大部分的早期患者, 但是, 有 3 0% 40 % 的患者在肾脏切除后的数月或数年之后仍会进展 为转移性肾癌( m et a st a t i c ren a l c ell c a rcin o ma , m RC C ) 阶段[1 ]� 另外, 近三分之一的 RC C 患者在确 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而无法接受手术根治�肿瘤分 子靶向治疗是针对可能导致细胞癌变的环 节, 如细 胞信 号传导 通路, 原 癌基因 和抑 癌基因, 细 胞因 子及受 体, 抗肿 瘤血 管形 成, 自 杀基因等, 从分子水平来逆转这种恶性生物学行为, 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甚至使 其完全消退 的一种全 新的生物治 疗模 式�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常用的治疗靶点有: 细胞受体, 信号 传导和抗 血管生 成等�此 类靶向 药物主要 有两类 : 单 克隆抗 体和 小分子化合物�在药物靶向治疗应用以 前, 细胞 因子治 疗 m RC C 患 者中 位生存 期约 为 1 0 个月[2 ]� 而 在靶向 药物 的出现 之 m RC C 患 者的无进展生存期( pro gres si o nf ree s u rv iv a l , PF S) 和总生存期( o v e ra ll surv i v a l, OS) 后, 尤 其在使用序贯性靶向治疗后, 分别延长至为 2 7 个月和 40 个月 做一综述� un it i n i b) 一, 舒尼替尼( s 舒尼替尼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 激酶抑制 剂, 它对血 小板来 源生长因 子( pl a t el et d eri v edgro wt h f a ct o r, PDG F ) 受体, 血 管内 皮细胞生长因子( v a s c ula r en d o t heli a l gro wt h f a ct o r, VE G F ) 受 体, 干 细胞因子受 体, F MS 样 酪氨酸激酶 3 受体, 集落刺 激因子 1 受体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均有抑制作用 �这些受体与肿瘤的血管的生成和增殖有关� 在舒尼替尼的 期临床研究中显示 , 舒尼替尼组获得的 PF S 比干扰素组 多了 6 个月 ( HR 0. 42 ; P < 0 . 00 1 ) [4] � 当排 除交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肾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是肾细胞癌。

转移性肾癌指的是肾癌发生转移,从原发肿瘤扩散至其他器官和组织。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但是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效果有限。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了转移性肾癌治疗的新进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其中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常是通过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来增强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这些药物已经在转移性肾癌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有效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PD-1抗体和抗PD-L1抗体。

这些药物通过与PD-1或PD-L1结合,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通路,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

在临床试验中,这些药物已经被证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缓解症状。

其他的免疫疗法也正在被研究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

CAR-T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和杀灭肿瘤细胞。

目前,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表明CAR-T细胞治疗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除了单一的免疫疗法,组合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的免疫疗法,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好。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抗PD-1抗体与其他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如抗CTLA-4抗体和抗PD-L1抗体。

转移性肾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其他免疫疗法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如治疗耐药性、治疗反应性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治疗的机制,以及寻找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

㊀㊀[关键词]㊀胰腺转移;㊀肾透明细胞癌;㊀影像学表现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657㊀[文献标识码]㊀B㊀[文章编号]㊀1674-3806(2024)04-0455-02㊀㊀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4.04.191 病例介绍患者,女,56岁,因 体检发现胰腺占位8d 于2022年7月21日入院㊂患者8d前于当地医院体检查B超发现胰头部低回声团,考虑实质性占位㊂患者无腹痛腹胀,无发热㊁寒战,无腹泻,无恶心㊁呕吐等不适,当时未予特殊诊治㊂患者2006年因 肾透明细胞癌 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右肾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定期复查㊂无胰腺炎病史㊂近期体重无下降㊂专科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未见肝掌,未见蜘蛛痣,可见腹部陈旧手术瘢痕,上腹部轻压痛,大小便正常㊂CA⁃19938U/mL轻度升高,其余实验室指标未见明显异常㊂胰腺CT检查示:胰头体积增大,前后径约3 5cm,可见一大小约2 7cmˑ2 0cm的略低密度病灶,边界模糊;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均一性强化,略呈分叶状,门脉期强化程度迅速减退,病灶接近等密度,显示模糊;胰管轻度扩张,胰头周围脂肪间隙尚清(见图1㊁图2)㊂上腹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检查示:胰头部见团块状异常信号灶,大小为32mmˑ27mmˑ30mm,边界清楚,T1WI为等信号,T1反相位可见病灶信号更低,T2WI为混杂高信号,DWI未见明显弥散受限征象,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及门脉期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稍减退,肝胆特异期病灶少许摄取,其远端胰管轻度扩张,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右肾缺如㊂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中叶小实性结节,性质待定,建议3个月后复查㊂两肺少许慢性㊁陈旧性炎性病变可能㊂初步诊断为胰腺占位,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性大,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不除外㊂2022年7月28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㊂术中探查未见局部侵犯及胰腺外转移,胰腺可扪及一大小约3 0cmˑ3 0cm肿块,质韧,活动度可㊂根据术中探查情况,先为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肿物快速病理检查结果示:胰腺肿瘤性病变,考虑为腺泡细胞癌;各个切缘均为阴性,遂继续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㊂术后病理结果:胰腺(胰十二指肠)组织内见轻度异型细胞增生,呈巢片状分布,细胞巢间见纤维血管分隔,细胞为圆形㊁卵圆形,胞质透亮,核圆形㊁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局部见厚壁血管增生(见图3)㊂免疫组化结果:CD56(散在+),CgA(散在+),CK7(+),Ki⁃67(+,热区约10%),p53(野生型表达),Syn(-),CK(+),HMB45(-),PAX⁃8(+),SMA(-),CarbonicAIX(+),CD10(+)㊂诊断:结合临床病史符合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Ⅰ级)㊂检查淋巴结11枚,未见癌转移(0/11)㊂建议患者尽早进行术后辅助治疗,目前随访中㊂本研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㊀图1㊀胰腺CT图像(动脉期)图2㊀胰腺CT图像(门脉期)图3㊀术后病理所见(HEˑ100)㊀㊃554㊃㊀㊀中国临床新医学㊀2024年㊀4月㊀第17卷㊀第4期2㊀讨论2 1㊀胰腺恶性肿瘤多为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少见;肾透明细胞癌发生转移的常见部位为肺㊁脑㊁骨㊁肝脏等血供丰富的器官,胰腺转移罕见[1]㊂在所有胰腺转移癌中,以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较常见[2]㊂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少数患者出现一些不典型症状,如上腹部不适㊁腹痛及食欲减退等[3]㊂目前报道的病例多在随访或常规体检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且大多发生在肾癌治疗数年之后,肾透明细胞癌术后至胰腺发现肾透明细胞癌转移灶的中位时间为93 6个月[4],这也提示了长期㊁规律的随访对肾癌术后患者的重要性㊂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胰腺的机制尚不明确,有文献报道可能为血行转移和淋巴转移两种途径,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㊂此类患者亦无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4]㊂2 2㊀肾癌胰腺转移病灶常见表现为孤立㊁界清的肿块,可发生在胰腺中各个位置,无相对好发部位,CT平扫期病灶密度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密度相同或稍低,动脉期多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减退,但仍高于正常胰腺组织,表现为 快进快出 的特点,这与原发性胰腺癌的CT特点不同㊂胰腺癌动脉期为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强化,延迟期增强,且常见胆总管和主胰管梗阻㊁扩张表现,胰腺癌常伴有上游胰腺组织萎缩,局部侵犯邻近的组织㊁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㊂肾癌胰腺转移与同为富血供特征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存在一定困难,常导致术前误诊,需结合患者既往病史来鉴别,免疫组化结果提示CD10和PAX⁃8表达有助于诊断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5]㊂肾癌胰腺转移MRI表现在T1加权像上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动脉期㊁门脉期强化特点与CT类似,呈现富血供特征[6]㊂2 3㊀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治疗尚无指南,是否需要常规的淋巴结清扫尚有争议㊂在目前的病例报道中,对于可切除性病灶患者多首选手术治疗,预后较好㊂吴颖等[7]回顾性分析11例行手术治疗的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术后24h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2年后发生右侧髂骨转移,其余9例无复发及转移㊂Jakubowski等[8]报道胰腺转移性肾癌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43%㊂Rückert等[9]则报道在40例胰腺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发生术后胰腺瘘C级3例,胰腺切除术后出血6例,术后死亡3例,并发症发生率较高㊂张智旸等[2]报道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5例行胰腺转移灶切除,15例服用靶向药物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为122个月,5年生存率为81 4%㊂Santoni等[10]的研究表明,手术治疗与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行靶向治疗的方案相比,胰腺转移性肾癌患者的预后并无明显差异,但尚需更多研究来证实㊂临床医师须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制定治疗方案㊂综上,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罕见,但预后较好,尤其是确诊肾透明细胞癌数年后仅发生胰腺转移的患者㊂对于可手术的患者,优先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手术或不接受手术的患者,靶向治疗也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㊂此类疾病临床少见,尚需要多样本㊁多中心㊁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得出最合适的诊疗方法㊂参考文献[1]刘学青,李㊀昂,秦建章,等.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9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2,37(2):135-136.[2]张智旸,李孝远,白春梅,等.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20,42(1):44-49.[3]汤晓东,刘双海,陈达伟,等.以胰腺炎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9,25(5):382-383.[4]LeeSR,GemenetzisG,CooperM,etal.Long⁃termoutcomesof98surgicallyresectedmetastatictumorsinthepancreas[J].AnnSurgOncol,2017,24(3):801-807.[5]韩㊀换,郭春雨,何妙侠,等.胰腺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6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7,33(7):781-784.[6]丁㊀陆,姚家美,王明亮,等.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九例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J].中华胰腺病杂志,2019,19(5):364-366.[7]吴㊀颖,花㊀荣,张军峰,等.肾透明细胞癌胰腺转移的外科治疗[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8,30(1):50-53.[8]JakubowskiCD,VertosickEA,UntchBR,etal.Completemetasta⁃sectomyforrenalcellcarcinoma:comparisonoffivesolidorgansites[J].JSurgOncol,2016,114(3):375-379.[9]RückertF,DistlerM,OllmannD,etal.Retrospectiveanalysisofsurvivalafterresectionofpancreaticrenalcellcarcinomametastases[J].IntJSurg,2016,26:64-68.[10]SantoniM,ContiA,PartelliS,etal.Surgicalresectiondoesnotimprovesurvivalinpatientswithrenalmetastasestothepancreasintheeraoftyrosinekinaseinhibitors[J].AnnSurgOncol,2015,22(6):2094-2100.[收稿日期㊀2022-08-21][本文编辑㊀韦㊀颖]本文引用格式刘荣军,唐振勇.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一例[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4,17(4):455-456.㊃654㊃ChineseJournalofNewClinicalMedicine,April2024,Volume17,Number4㊀㊀。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3:161-163
文件综述肾上腺转移率1.4%-7.8%,平均 3.8%(222/5822)
另外需考虑对侧肾上腺转移可能性以及因 为肾上腺转移引发肾上腺皮质功效低下。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31页
保留同侧肾上腺 根治性肾切除术条件
临床分期Ⅰ或Ⅱ期; 肿瘤位于肾中、下部分; 大小<8cm; 术前CT显示肾上腺正常。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6页
肾癌转移致双下肢动静脉瘘一例
张鸿坤; 潘松龄; 李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31(10):330,336
肾透明细胞癌孤立转移至心包、心肌1例
刘烨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7(5):1005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27页
泌尿系统转移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第6页
血行转移
是肾癌主要转移路径,
癌瘤侵犯肾静脉,而造成
静脉内形成癌栓,可向远
处转移到肺、肝、骨骼等处。同时癌栓可
由肾静脉逆行延伸到精索内静脉(蔓状丛),
或卵巢及阴道内静脉而引发精索、附睾、
子宫阔韧带、阴道、阴唇等处转移。癌细
胞转移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发生率分别为
20%和10%。 肾癌的转移专题讲座专家讲座
肾癌切除21年后胰腺单发转移瘤1例
林徐颖 杨大为 周 诚 中国当代医生,46【14】108-109
肾透明细胞癌转移到胰腺模式还未研究清楚,一个 可能转移路径是经淋巴道转移。Nagakawa等 在用 活性碳粒子研究胰头癌淋巴转移分布时,发觉了从 肾动脉后部到胰头淋巴道转移路径。还有一个解 释是经门静脉瘘静脉转移 。
以胸膜转移为首发症状肾癌1例

一例转移性肾癌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护理

一例转移性肾癌应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护理
关 键 词 肾 癌 ; 物 治 疗 ; 理 药 护 中 图 分 类 号 R4 3 7 7 .3 文献 标志 码 B
3 0 5) 0 0 2
文 章 编 号 1 0 — 1 3 2 1 ) 6O 6 —1 0 6 9 4 f 0 0 O 一 3 3 0
肾 癌 在 我 国是 泌 尿 生 殖 系 统 中发 病 率 仅 次 于 膀 胱 癌 的 恶 性 肿 瘤 。其 中透 明 细 胞 性 。 胞 癌 ( C )约 占 肾 癌 发 病 率 肾细 R C 的 8 ~ 9 , 、 是 常 见 转 移 器 官 “ 。 索 拉 非 尼 为 首 个 O 0 肺 骨 口服 多 激 酶 抑 制 剂 , 酪 氨 酸 激 酶抑 制 剂 、 管 生 成 抑 制 剂 和 即 血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抑 制 剂 。 肿 瘤 的 生 存 、 长 和 转 移 依 赖 于 生 有 效 的 肿瘤 细 胞 增 殖 和肿 瘤 血 管 生 成 , s GT Ra ( P结 合 蛋 白 ) / R f 号 途 径 是 肿 瘤 细 胞 增 殖 和 血 管 生 成 的 一 个 重 要 途 a信 径 0 , a 是 一 种 丝 氨 酸 / 氨 酸 ( e/ r 蛋 白 激 酶 , R s R f 苏 S rTh ) 为 a 的下 游 效 应 器 酶 , 旦 被 激 活 , 而 激 活 有 丝 分 裂 原 活 化 蛋 白 一 继 ( K1 和 ME 激 酶 , E 和 ME ME ) K2 M K1 K2又 相 继 使 细 胞 外 信 号 调 节 激 酶 ( R ) E K2磷 酸 化 及 活 化 , 移 位 至 胞 核 , E K1 和 R 并 刺 激 转 录启 动 和 转 译 激 活 途 径 , 致 细 胞 增 殖 。 此 信 号 传 导 导 途径在人体 各种肿瘤 组织 中直 接调 控肿 瘤 的形成 和 发展。 。 索 拉 非 尼 是 一 种 双 芳 基 尿 素 类 口 服 多 激 酶 抑 制 剂 , 具 有 双 它 重 抗 肿 瘤 作 用 , 方 面 通 过 抑 制 上 述 R f ME E K 信 号 传 一 a/ K/ R 导 通 路 直 接 抑 制 肿 瘤 生 长 , 一 方 面 通 过 抑 制 几 种 与 新 生 血 另 管 生 成 和 肿 瘤 发 展 有 关 的 酪 氨 酸 激 酶 受 体 的 活 性 , 括 血 管 包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一 2 V GF ( E R一 2 , GF ) VE R一 3 血 小 板 衍 , 生 的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一口 P GF ( D R— p 和 C ) —KI 原 癌 基 因 , T 阻 断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 间接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的 生 长 , 而起 到 抗 从 肿 瘤作用。 。 我 院 曾 收 治 1 肺 转 移 肾癌 晚 期 患 者 , 用 索 拉 非 尼 治 例 应 疗 , 将护理经 验总结如下 。 现

恶性肿瘤相关肾损伤、转移性肾癌、肾继发性肿瘤等治疗原则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关系

恶性肿瘤相关肾损伤、转移性肾癌、肾继发性肿瘤等治疗原则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关系

恶性肿瘤相关肾损伤、转移性肾癌、肾继发性肿瘤等治疗原则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关系肿瘤相关肾损伤恶性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急性肾损伤是肿瘤和其治疗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AKI的发生可能源于肿瘤的直接并发症(浸润、压迫、副肿瘤综合征)、肿瘤相关代谢紊乱(高钙血症、肿瘤溶解综合征)、抗肿瘤治疗(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干细胞移植)或其他相关并发症(低血容量、感染、败血症)。

转移性肾癌肾脏血运丰富,为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肾转移在脏器转移中占第5位,因此肾继发性肿瘤的发病率可能超过肾原发肿瘤。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引起肾浸润的恶性肿瘤,发生率高达6%〜60%o多数淋巴瘤侵袭肾脏病例表现为间质浸润,其次为肾小球内浸润。

这些病例的肾脏显像提示肾脏增大,对于高度怀疑有浸润的病例肾活检非常必要。

肺癌是转移到肾脏的最常见的原发性实体癌,其次是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罕见其他原发性癌的肾转移。

肾转移常表现为双侧、多局灶实质结节,但也有单一外生性病变的报道,发生转移通常提示预后不良。

癌症浸润引起的AKI发生率约为0.5%,是由于肾实质受压导致肾小球、小管间质和微血管结构破坏,从而使得GFR下降。

与原发性肾癌相似,大部分转移性肾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到20%的患者出现高血压、腰痛、血尿和/或蛋白尿表现,因此临床上易忽视。

恶性肿瘤肾转移可分为扩张性或浸润性。

扩张性转移表现为明显肿块引起肾脏实质移位。

发生浸润性转移时,影像学表现可能无明显肿块,仅有双肾肿大甚至肾脏完全正常,就像本例中张大伯的情况。

肾继发性肿瘤的治疗原则肾继发性肿瘤是原发肿瘤的晚期表现,提示患者的预后差。

采用晚期原发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案可延长生存期。

单纯肾转移者可手术切除病灶后再行综合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包括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血液系统肿瘤、风湿免疫疾病、猩红热等。

恶性肿瘤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发生率约为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在转移性肾癌治疗中的作用
• 转移性肾癌手术治疗根据治疗目的可分为三种: • ①减瘤性肾脏切除术:作为联合治疗的一部分,减 轻肿瘤负荷; • ②转移灶切除术:切除单发或者数量有限的转移 灶; • ③姑息性肾切除术:控制原发肿瘤引起的严重局 部及全身症状。
减瘤性肾切除

减瘤性肾切除术指在进行全身治疗前最大限度地切除原发灶 ,国外两项临床试验表明,对于合适的转移性肾癌患者,在全身 治疗前行减瘤性肾切除可以使生存期延长。但并非所有的转移性 肾癌患者都适合行减瘤性肾切除。 可根据以下标准来选择合适的患者,以便进行后续的全身治 疗: (1)手术可使肿瘤减少75% (2)ECOG(体力状况)评分0或1分 (3)可以保证充足的器官功能 (4)没有广泛肝脏或骨转移,或是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5)该治疗方法而对于总生存期预计<12个月。
• 肾癌约有15%~30%通过淋巴途径转移。左 侧转移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蒂、主动脉前和左侧淋巴结,右 侧累及肾门附近、下腔静脉前淋巴结、主动 脉和下腔动脉间淋巴结, 向上可转移到颈部引起颈淋巴
结肿大等。
• 转移性肾癌患者中转移的脏器发生率依次为 肺脏转移48.4% 骨转移23.2% 肝脏转移12.9% 肾上腺转移5.2% 皮肤转移1.9% 脑转移1.3% 其他部位7.10% 其中11.9%的患者为多脏器转移
肾癌与转移性肾癌
喀第一院泌尿外二科 艾克拜尔江
肾癌主要症状
• 经典血尿、腰痛、腹部肿块“肾癌三联征”
• 临床出现率已经不到15%;
• 国外报道无症状肾癌的发现率逐年升高
(约占50%)
• 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表现为 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发热、 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 高血糖、血沉增快、神经肌肉病变、淀粉 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改变。
转移灶切除

切除单发或者数量有限的转移灶; • 肾细胞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肺、脑、骨头及软组织。 • 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行手术切除转移灶: • (1)IV期患者,且将行肾切除术 • (2)行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者 • (3)行全身治疗后病灶仍残留者
• 临床研究表明行转移灶切除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尤其是对 于那些行肾切除术与检测到转移灶间隔大于1年,单发转移, ECOG评分为0或1分,未接受过细胞毒性药物化疗,体重未出 现明显下降的患者。
姑息性肾切除
• 原发肿瘤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和全身症状, 一般使用靶向药物治疗控制肿瘤生长,并 减轻全身症状后,再行姑息性肾切除治疗 。目前,临床上也有应用一些替代的方法 来缓解症状,如使用止痛剂、血管栓塞、 输尿管支架置入、水化作用及其他对症支 持治疗。
小结
• • • • • • • • 1、发现肾肿瘤,检查有无转移灶/肿瘤病史 是否为转移瘤。 2、术中注意保护切口,避免肿瘤压迫及破裂。 3、早期肿瘤无需淋巴结清扫。 4、术后应长期、定期随访,积极处理。 5、发现转移瘤条件许可时可行手术切除。 6、晚期可以给予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 放化疗 。
• 30%为转移性肾癌,可由于肿瘤转移所致的 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症状就诊。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标本、肿瘤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
(1)泌尿系及腹部B超 (2)泌尿系及腹部强化CT
肾癌扩散途径
• 1.直接播散 • 2.血行转移 • 3.淋巴道转移
直接播散
• 肾癌逐渐长大,穿破肿瘤包膜
朝四周扩散,向外穿过肾脏被 膜到肾周围组织或侵入肾静脉 沿及下腔静脉。如侵犯肾盂, 临床上可发生尿血,同时肾癌 还可侵及结肠、胰腺、肾上腺、 腹膜、肝脏、脾脏等周围组织。
㈠细胞因子疗法 • 过去的相当多的临床实验均证实,采用内分泌 疗法和化疗对转移性RCC患者基本无效,而采用I 干扰素α(IFN-α)和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应用, 可使患者有边缘收益。
(2)靶向治疗
是指以标准化的生物标记物来识别是否存在某 种疾病特定的控制肿瘤生长的基因或基因谱,以此 确定针对特异性靶点的治疗方法。是在细胞分子水 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 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 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 异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 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 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转移性癌的治疗
转移性肾癌
• • • 转移性肾癌是一种传统的放疗及化疗都不敏感且 不容易治愈的疾病。 免疫治疗对于一部分患者有较好疗效,但效果不 持久,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运用多种靶向的治疗药物对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取 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在转移性RCC患者中目前认为有效的全 身治疗策略
• • • • • •
减瘤性肾切除

• • • • • 有以下四个或四个以上危险因素者,认为并不能通过手术获 益: (1)贫血; (2)血小板增多症; (3)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4)KPS(功能状态)评分<800%; 目前分子靶向药物在转移性肾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虽然目 前尚未有大型的临床试验资料验证,但已有一些临床资料表明 在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后行减瘤性肾切除,生存时间可以得到延 长,一般选择预期生存时间>12个月,少于4个预后危险因素的 患者行手术治疗。研究也表明使用这些分子靶向药物并不会增 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血行转移
• 是肾癌重要的转移途径,
癌瘤侵犯肾静脉,而导致 静脉内形成癌栓,可向远 处转移到肺、肝、骨骼等处。同时癌栓可 由肾静脉逆行延伸到精索内静脉(蔓状丛), 或卵巢及阴道内静脉而引起精索、附睾、 子宫阔韧带、阴道、阴唇等处转移。癌细 胞转移至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发生率分别 为20%和10%。
淋巴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