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2017国际会议综述

合集下载

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

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

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极地冰区船舶的船型及法规要求分析聂鑫摘要国际上对海洋冰区的研究早已展开,冰区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技术也基本成熟而目前我国对于冰区船舶的研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工程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北极航线的开辟,极地航行油轮的需求增大,但是极地航行油轮的设计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极地航行油轮既要满足自身功能的要求同时由于北极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地航行油轮需要满足相关的国际公约,通过开展极地航行环境分析,对极地航行油船的主尺度的确定、总布置设计、结构强度设计、以及推进系统和动力匹配、耐低温系统等设计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通过对相关极地区域的规范和国际公约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极地特殊的环境特点以及海峡的特殊情况,分析了极地航行船舶的主尺度以及船型特点。

冰区资源价值及冰区船舶的研究意义极地资源的开发和航道的利用如今己经成为人们对极地冰区研宄的热门话题。

由于极地冰雪覆盖,所以无论是资源开发、科学考察还是航道利用,都离不开适于在冰区航行的船舶。

不仅是极地冰区,非极地冰区的资源开发及航道利用同样对于中国这样的中高祎度国家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冰区重要的战略与经济价值,我国虽不属于极地国家,但基于科学考察、油气开采、渔业捕搜、航道利用等需要,对冰载荷以及冰区船舶设计的研宄依然卓有价值。

一、船型参数对极地船舶阻力性能影响分析船型主尺度及船型参数对船舶性能影响极大,极地船舶的船宽、首柱倾角,首部外飘角等参数对冰区航行性能影响巨大,对静水阻力性能的影响尚不清楚。

本文选取船宽、首柱倾角,首部外飘角三个关键船型参数为研究对象,采用CFD方法计算并分析不同船型参数值对静水阻力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极地船舶的冰阻力经验公式和冰区性能要求对船型参数的合理取值给出建议。

3 .1 船宽自破冰型极地船舶船宽直接关系到破冰后的碎冰道宽度,同时会影响到船舶所需要的主机功率。

选取本文前面提及的某极地船舶为研究对象,变换其宽度值分别至4 2 m、4 0 m、3 8 m、3 6 m方案,并计算各方案在相同吃水(1 5 m)、相同航速下(Fn=0 .1 5 )的模型静水阻力,结果见如表3 。

极地破冰船世界各国发展概况及中国极地发展策略

极地破冰船世界各国发展概况及中国极地发展策略

极地破冰船世界各国发展概况及中国极地发展策略
臧瑞斌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6(016)011
【摘要】地质探测发现极地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对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如今,随着北极海域的冰层逐渐融化,从而使北极航道的开通成为可能.倘若这条梦寐中的“黄金航道”能够实现全年通航,无疑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在这巨大的利益驱动下,破冰船的设计与制造便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各国加大对破冰船建造与维修力度,力争在未来资源争夺中占得先机.基于目前发展形势,本文主要介绍各国典型破冰船拥有现状、主要参数及其发展计划、浅谈我国极地发展策略.
【总页数】4页(P62-64,87)
【作者】臧瑞斌
【作者单位】常州玻璃钢造船厂有限公司,江苏常州213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
【相关文献】
1.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取得瞩目成就——中国极地科考亮相“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剪影
2.世界各国打造破冰船争夺极地资源
3.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雪龙号"再次造访厦门引发的
极地考察话题4.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在沪下水5.中国极地破冰船总体与结构设计技术现状与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极航行环境下的船舶安全研究

北极航行环境下的船舶安全研究

北极航行环境下的船舶安全研究前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地区的冰层不断减少,这为船舶提供了新的航行路径和商机。

然而,北极航行环境复杂,常常受到极端天气、海冰、浮冰、暗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船舶在此区域航行面临着巨大的安全风险。

因此,船舶在北极航行环境下的安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北极船舶安全风险分析北极航行环境下船舶安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1. 海冰危险:北极海域冰层覆盖率高且浮动异常,完全依靠冰情报告或仪器探测,很难做出准确的决策,在行驶过程中会遇到浮冰、冰山、冰崩等情况,有可能会导致沉船或严重破坏船体。

2. 极端气候:北极气候极端,雾、暴风、暴雪等天气极易出现,在暴风雪中船舶的可视距离非常短,对航行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3. 船舶碰撞:北极海域船舶密度较低,但是由于海域较窄,遇到船舶交通流密集时,容易发生船舶碰撞事故。

4. 暗礁和海岸:北极地区散布着大量的暗礁和海岸盐碱地,导航困难,极易发生触礁、搁浅等重大事故。

二、船舶设计与建造在北极海域,冷却、通风、防水、航行控制、冰雪排除、电气系统等方面都受到强烈限制,在海事立法规定中也对船舶进行了严格限制,需要特别向海事机构申请适航证书。

因此,船舶需要设计和建造可抵御极端气候和海冰的特殊类型和规格。

1. 船舶外形设计:针对北极海冰环境,船舶外形需采用宽平底和短法线设计,使船舶的抗坠冰性能和调整性能提高。

2. 船舶结构:船舶的自重应该足够重、强度足以抵御冰撞等外部挤压,涡慢及抵抗力应保证宽广,万吨级船应该具备两个甚至三个涡慢。

3. 船舶强度:船舶的强度应该足够强,防止在与冰山碰撞中发生船舶破裂的危险。

三、船舶航行与交通管理在北极航行环境下,船舶在航行时需遵守一些规定和注意事项。

在北极法案和海事立法法规中,对很多交通流程和载货规定均有了相应的规范和限制。

1. 船舶在北极海域航行时应遵循国际法,特别对于那些没有海冰航行经验的海员和船舶,还应引导授课。

2. 船舶在进入北极海域前,必须先计划好航线:选择航行道路和规定航速。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要求浅谈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要求浅谈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要求浅谈随着北极航道的开放以及极地地区的资源开发,冰区航行船舶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冰区航行对船舶轮机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轮机设计师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特点出发,探讨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要求。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耐寒性能。

在极地地区,气温低、海冰覆盖严重,船舶轮机需要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运行。

设计师需要选用耐低温的材料,并对轮机系统进行绝缘和加热,以保证轮机在严寒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轮机的密封性能也需要得到加强,以防止冰雪渗入机舱影响轮机正常运行。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抗冰能力。

冰区航行时,船舶轮机可能会受到冰压力和冰碎片的冲击,因此轮机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抗冰能力。

在轮机结构设计上,需要考虑冰的冲击对轮机的影响,并对轮机结构进行加固和抗冲击设计。

对于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也需要进行改进,以确保在冰区航行时能够正常工作和有效降温。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要求具有较强的推进力和灵活性。

在冰区航行中,船舶需要具备强大的推进力和灵活的机动性,以克服海冰的阻力和避开浮冰。

轮机设计需要选用高效的推进装置,并优化轮机布局,确保船舶在冰区航行时具备足够的推进力和机动性。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要求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极地地区,船舶往往要面对恶劣的海况和严寒的环境,因此轮机设计需要具备良好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轮机系统需要进行全面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评估,并对关键部件进行加固和备用设计,以确保船舶在冰区航行时能够进行安全和可靠的运行。

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耐寒性能、抗冰能力、推进力和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极地环境的特点,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设计出适应冰区航行需求的轮机系统,以满足船舶在极地地区的运行需求。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的提升,冰区航行船舶轮机设计将会迎来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发展。

冰区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孙洪海

冰区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孙洪海

冰区船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孙洪海刘运新(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机电系山东青岛266071)摘要:伴随全球气温升高,北极海域的冰层逐渐融化,北极航道的开通成为可能。

冰区船的开发、建造和使用必将逐渐发展。

为了跟上形势的发展,文章提出了加快开展冰区船的设计制造研究、及早开展冰区船辅助设施设备的研发、及早开展冰区船船员培训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北极航线冰区船主要特点现状应对措施收稿日期:2013-09-24作者简介:孙洪海(1958—),男,山东省蓬莱人,工程师,现从事船舶机电教学工作。

引言过去数百年,北极航道一直布满浮冰,几乎无法通行。

英俄等国探险家曾试图开发这一航道,但由于风险太大都没有成功。

近20年来,伴随全球气温升高,这一海域的大部分冰层逐渐融化。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 )和挪威极地机构(NPI )的研究,今年极区浮冰厚度变薄将创空前纪录,相较于1990年代,北极海冰厚度减少45%,北极航道的开通从遥远走进现实。

1冰区船的发展机遇2009年9月,2艘德国商船从韩国釜山出发,通过北极航道,抵达欧洲,完成了首次商业航行。

2010年8月25日,一艘俄罗斯油轮装载7万吨原油在破冰船的引导下顺利穿越东北航道,抵达中国宁波港。

由此揭开了北极航道商业化航行的序幕。

冰区船的发展需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北极地区资源丰富。

被誉为“地球最后宝库”的北极,除了有富饶的渔业和丰富的水力、风力、森林等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还有极为丰富的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包括铁矿、煤炭和石油;2)北冰洋航线航程短,贸易需求大。

世界发达国家大多处于北纬30ʎ度以北地区,这个地带生产了当今世界80%的工业产品,占据70%的国际贸易。

如果北冰洋航线畅通,这些地区的国际贸易航线将会缩短大约6000 8000km 的航程,节省40%的航运成本。

预计到2020年,由于北极冰量的减少,北极水域的利用率将大大增加。

随着冰载荷检测技术的成熟、船体设计的改进以及冰区新航线的开辟,国际航运的重心将转向北极航线,大量的货物将会通过该航线运输,这将会对船舶的需求产生重大改变,原来航行于热带和温带的船舶因为无法在低温多冰的北极地区航行,冰区船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极地破冰船在航行中的挑战和困难

极地破冰船在航行中的挑战和困难

极地破冰船在航行中的挑战和困难极地破冰船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在极地海域航行的船舶,它们的任务是为科学研究、资源开发或者旅游观光等目的在冰冷的极地环境下前进。

然而,极地航行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介绍极地破冰船在航行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极地航行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浮冰的存在。

极地海域常年被海冰覆盖,这些冰体往往成千上万,大小不一。

大型冰山和冰川是航行中最危险的障碍物之一。

这些冰块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会损坏船舶的船体,甚至可能导致船只沉没。

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极地破冰船通常采用强大的船体结构和专业的耐冰技术,使船只能够在厚冰上滑行,并抗击冰体的冲击。

其次,极地航行还需应对恶劣的气候条件。

极地地区的气温常年极低,气候状况多变且恶劣,如寒冷的寒冬、强风和暴雪。

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给船只航行带来巨大的影响。

例如,低温气候会引起船体结构的缩水、松动和冻结,降低船只的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此外,强风和暴雪会减小船只的可见性,增加航行的风险。

因此,极地破冰船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需要考虑气候因素,增强船只的抗寒能力和稳定性,并配备先进的导航和通信设备。

第三,极地航行还需要解决供应和后勤问题。

由于极地地区的资源匮乏和交通不便,船只在航行中必须具备足够的燃油和食品供应等资源。

然而,长期在极地海域航行会面临供应和后勤补给的困难。

需要有强大而稳定的供应链系统,保证船只能够持续航行,并满足船员的基本需求。

此外,极地航行还需要考虑船员的安全和船舶的应急救援能力,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

最后,环境保护也是极地航行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而敏感,船只的航行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因此,在极地破冰船的设计和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和相关准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极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意味着船舶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避免污染水域和土地,保护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为了克服极地航行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科学家、工程师和航海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

极地破冰船冰区结构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极地破冰船冰区结构设计规范对比研究

极地破冰船冰区结构设计规范对比研究龚丞【摘要】通过对各主要船级社关于破冰船结构设计的规范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了不同规范关于冰级定义、船体加强区域划分、材料和腐蚀余量、船体外形参数、冰载荷、冰区总强度、冰区构件尺寸以及结构设计细则的具体要求;总结了各种规范体系的特点,为今后极地破冰船的结构设计研发提供了规范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船舶》【年(卷),期】2017(028)001【总页数】10页(P84-93)【关键词】破冰船;冰区加强;规范对比;结构设计【作者】龚丞【作者单位】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2.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以及极地科学考察的深入,南北极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价值不断显现,极地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权益争端也不断加剧。

而极地破冰船担负着保证极地航线畅通以及开辟新航线的重要任务,是到达极地核心区域开展极地科考作业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各国实施两极战略布局、拓展战略空间的关键力量。

破冰船需要在极地冰区内承担破冰、清理航道、救援被困船舶等任务,这对于船体外形、建造材料以及结构的布局形式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船体结构在破冰船的设计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目前存在的有关极地船和破冰船的规范主要包括芬兰-瑞典规范(FSICR)、国际船级社协会极地冰级规范(IACS PC)以及俄罗斯、美国、挪威等主要船级社制定的冰区加强规范。

其中FSICR规范已经被各主要船级社广泛的吸收作为第一年冰况的基础规范,而IACS PC规范自实行以来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现已经被各船级社作为其章节的一部分[1]。

上述规范中,FSICR规范和IACS PC规范主要针对的是在极地水域航行的船舶,它们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抗冰和破冰能力,但与破冰船有着较大的差距。

对于破冰船来说,其承受浮冰撞击的概率以及冰载荷的大小远高于普通的极地船,因而各个规范中对破冰船的结构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冰缘区船舶与波浪及海冰耦合作用研究与进展

冰缘区船舶与波浪及海冰耦合作用研究与进展

冰缘区船舶与波浪及海冰耦合作用研究与进展
骆婉珍;郭春雨;苏玉民;张海鹏
【期刊名称】《中国造船》
【年(卷),期】2017(058)002
【摘要】随着北极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意义的日益上升,途经北极航线的必经之地极地冰缘区的研究得到重视.论文针对冰缘区船舶、波浪、海冰相互作用问题,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对船舶与海冰、波浪与海冰及船舶-波浪-海冰理论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现状,强调了冰缘区相关研究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本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展的船舶-波浪-碎冰作用船模试验,很好地观测到碎冰在波浪及船舶共同作用下的翻转、堆积和重叠等一系列现象,为冰缘区相关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展望了今后冰缘区研究方向.
【总页数】12页(P240-251)
【作者】骆婉珍;郭春雨;苏玉民;张海鹏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1.31+1
【相关文献】
1.波浪作用下海冰断裂的试验研究 [J], 王永学;李广伟;李春花;沈照伟
2.高海拔地形区冰缘环境土壤特征的研究--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例[J], 李永春;陈大涌
3.渤海海冰在波浪作用下断裂特性研究进展 [J], 田育丰;
4.波浪与渤海近岸海冰流固耦合特性的数值模拟 [J], 房河宇;杨春忠;马慧敏;徐晓甫;刘长根
5.渤海海冰对波浪推算的影响 [J], 张娜;李帅;耿姗姗;张庆河;何小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 2017国际会议综述—张弛张笛孟上张明阳1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 2017国际会议综述张弛1^张笛h i孟上3张明阳^(1.武汉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武汉430063;2.武汉理工大学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430063;3.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北京100081)摘要近年来,极地冰区航运成为关注热点,第24届北极条件下港口和海洋工程国际会议(The24l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八retie Conditions.)的召开旨在为广大极地航运的专家学者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从北极冰区港口和海洋工程安全保障技术角度,对本次国际会议的报告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从多角度详细阐述了北极海冰遥感监测技术、北极冰区冰载荷分析、极地规则与法律和极地船舶航行风险评估等研究的发展前沿,对当今世界上极地研究的核心脉络进行梳理和把握。

针对极地冰区船舶航行及安全保障的研究热点,展望了极地冰区航运研究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极地冰区船舶航行的研究重点提出建议,旨在抓住极地船舶航行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极地航运;航行安全;船舶冰载荷;海冰监测;船舶能效;船舶编队航行;冰区溢油处理中图分类号:U694 文献标志码:八doi:10.3963/j.issn.l674-4861.2017.05.001Trends and Prospects of Polar Navigation Researchfrom 24th POA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ZHANG Chi 2ZHANG Di 2A MENG Shang5ZHANG Mingyang12(A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 Research Center,Wuh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Wuhan430063 , China;2.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 Transport Safety^Wuhan University o f Technology ^Wuhan430063, China ;^.National Marine Environmental Forecasting Center^ Beijing100081 ?China)A b stract: In recent years,navigation in Polar areas has become a hot topic around the world. The 2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Arctic Conditions (POAC 2017.) manages to create a platform of com­municating and learning for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is area. A review of safety of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in Arctic ar­ea is developed by introducing and analyzing keynote speeches and technical papers from POAC 2017. Frontier studies in this field including remote sensing of sea icc> Arctic sea ice load analysis? researches on Polar Cod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Arctic navigation arc summarized. For the hot topics of navigation in Polar area and safety security, future trends on this field from POAC 2017 have been elucidated. Focuses for future studies arc put forward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ar ship navigation.K ey w o rd s: polar navigation; navigation safety? ice loads; sea ice monitor; ship energy efficiency; escort opera­tion; oil spill handling in ice *收稿日期:20丄7-07-2丄修回日期:2017-09-2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92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51711530033)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弛(199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极地船舶能效管理.E-mail:ZCdtC@▲通信作者:张笛(_L983 —),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交通系统安全工程.E-m ail:zhangdi@2交通信息与安全2017年5期第35卷总207期〇引言第24届北极条件下港口与海洋i程国际会 iX(The24l h International Confetence on Port and Ocean Engineering under Arctic Conditions)警2〇15年S月12 —1$ H在:韩画曼山凝开,本届 POAC2.:(m:由韩簡:造船工:程师协.会(So_c.i e:ty of Haml Archrtetts.of Korea):、.蠢山大都会K.(Met- ropolitan City of Busan:)..、韩_船舶与梅洋工義研邦协.会(Korea RdseSrch Institute of Ships and Oce^n Engineering)(K〇re§ Mari­time.und Ocean Qnive-rsityJ.求办。

该会议着: 1971年开始,每2年举办1次,迄今为止6成功举办了 23届,是旨前世界上极地研究领域最#彰响力的学术会议之一。

本次会议共录用了论文130篇,并出版了《第 2 4居北极条件下港和海洋工程国际会议论文集I会议安排了 5个特别报告,130个H:述报 告i.本届'会议由韩_海洋太学Kyungsik C hoi教 授担任主席。

大会报舍被分为16个不同的研究 方_*包括极地环境与海冰特性_(arctie environ­ments and;?ea i.c e:.propfrti释}.,遥 感与梅冰建模 (remote seosing aind ic«?modelling)、极■.地冰区船舶航行(.ships i.n ice)、极她规则与极地航行风廢评-估(polar codfe’s:and risk.a_S.s«S:s tne.n tj:等方面会议论文从极地领域热点f可题出发,围绕当 前世界上最前沿的极地研究,通过总结P0A C国际会议的情况•分析极地船舶与航行的最新研究 进展,对未来极地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S注意的 问题进行探讨。

1POAC2017会议概况1.1大会报告本届会议邀请了 5位极地研究领域的专家作 大会特别报告,具体情况如f。

美_科罗拉.多:大攀t皮尔得分校Mark.G.Ser-reze教授在(彳北极海冰的多样性、变化以及预测》的报告中提出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的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范围全年处于下降趋势,冰厚 度和体积同样逐年减少,海冰的运动模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s根据N SID C的研瓮,楚科奇海蕙攀 的冰情是船舶进出北冰洋的关键技术瓶颈,因此•冰情的预测成为了一项关键难题。

白:令海峡热洋 流的多变性影响看北极冰情,从气象学和热力学的角度出发,运用N SID C的卫垦遥感数据,通过 对热洋流的研究,使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可以提前几个月预测海冰消退的日期 <这一研究为北极的 船舶航行提供支持[1]。

韩国太:宇造船集团的Sungkon H an博食介 绍了大宇造船在Y A M A L项目中建造全球首艘詹較冰 Ya_t^w i的情现》“SCP Y am al号’*屢有ARC6的破冰等级,与鬵规M fG 船相比,这摔一艘轟有禽硤冰能力的L N G船除 了需要船体坚固、动力强劲外.还需要具备全面的 抗冻抗冰能力,另外,在船体结构、动力系统、甲板 机械、轮机管系、压载水系统及其他配套设备方面 都有很多特殊的要求。

报告中详细介绍了“SCF Y am al号设计.建造、测试、试航的全过葙,体现 丨铛今世界高水平的造船工艺。

挪威肃森环境%遥感中.心.Stein .S andven教 授在《海冰是如何影响气候变化》报告中提$极地 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物质平衡、能量警 衡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由于海冰-反照率正反 馈机制的作用》使全球变暖对气候的影响隹极地区域被放大,极地环境前敏感性导致_的这种极地 气候的快速变化又会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温盐环 .流等途径反过来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_■>.通过地球 观测ni崖的数据建立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全球气 候耦合模型•可以将使海冰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 紧密结合起来[3]。

报吿中通过近几十年的海冰数 据分析了海冰与全球气候系统的耦合关系和极地 海冰厚度的季节性、区域性分布问题,并对极地海 冰变化趋势及海冰漂移问题做7详细陈述…报告中还呈现了 M,皇遥感技术在该研究中的应用,獄本:北海__道太学Koh Izumiyama教授在《冰 池中船体的:驗部冰载荷测试> 报#p f•提.出玨本麵 家海事研究中心将触觉传感器系统应用于冰池试 验中,进行了包括船体表面硬度测试、船舶阻力测 试、碎冰区船舶拖曳等实验。

实验域将冰池实验的数据结果与实船数据相比较.并得出了以下结 论:当船舶直线行驶时,局部冰载荷主要集中在船 艏.而当船舶转向时.船尾的冰载荷主要与作用在 推行系统的侧推力有关6德.国权堡极地研究.所■Kai.MJ:lrieli "E vers.■博,在I在德国汉堡船池的船舶与梅洋结构实验》报 费中指'出襄冰载荷的相关:研禽_:实验中,油管实船实验的成本高、难度大,最主要的实验方式就是冰极地冰区船舶航运的发展动态与展望—POAC 2017国际会议综述—张弛张笛孟上张明阳3图1会议报吿概况Figsl Profile of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本次会议收录的130篇论文分别来自15个不同茵家地区,几乎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极地领域 研究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