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公开课教案

大气环境公开课教案
大气环境公开课教案

文综地理展示课教案

授课内容: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授课时间: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授课班级:高一(5)班

课题: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授课人:喻志鹏

文综组地理必修一集体备课教案

授课时间:2013年11 月7 日第9 周星期 4 第 2 节课班级一(5)班总课时 5

(过渡)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都是假设地表是均匀的,但是还是那句,理想不等于现实,就让我们再现实一点,来看看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进入下一个框题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设计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地表均匀、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规律:随太阳直射点,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大气环境(一)教学设计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刘彩侠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一“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内容,即大气的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本节既是对宇宙中的地球的承接和复习,又为后面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一切天气现象都与大气运动有关,因此,要分析天气与气候,首先就要分析大气运动,而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又是太阳辐射。通过身边实例引入新课,讲课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探究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为学生详细、生动的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以及大气逆辐射的知识,为后面大气的运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高一学生记过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抽象综合分析能力。对学生来说,天气现象并不陌生,就在身边。但对于天气现象的变化原因却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可以说是“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把学生已有的、无序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从身边的天气现象及其变化入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达到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看图说出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看着表格,运用对比分析方法,比较说出不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选择性吸收。 2.学生能够借助简图说明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 3. 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自然现象,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二)难点: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大气的保温作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大气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三节大气环境(一) 一、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标准解读 本条以及后两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本条“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 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2)教学重点 ●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大气的温室效应。 (3)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结合温室大棚的实例,分析说明大气是怎样具有保温作用的。尝试写一段文字,表达温室大棚的原理 在农业、建筑、人体保健等方面的应用。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2.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6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案例分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通过案例分析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3.理解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普遍意义。 4.分析大气污染现象发生的时空尺度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形成的成因、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2.酸雨形成的原因、污染过程和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难点:可吸入颗粒物的概念、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大气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虽然大气也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若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超过大气环境容量(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大气污染。大气污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一、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1.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备设施造成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1.本案例讲述的是大气污染中的急性中毒事件。(说明:大气污染现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污染和影响的时空尺度不同:有急性中毒事件;有困扰某个局部地区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问题;有的则是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关注。) 2.事件的污染源:联合碳化物工厂 事件的污染物:45吨剧毒性甲基异氰酸盐气体 事件造成的危害:1 750人当即丧生,2万人终生残废,受毒气影响的人数达50万,还有无数十、羊、家禽死去。多年以来一直危害着博帕尔市民的健康,继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2.大气污染物 (1)可吸入颗粒物(技术上标为TMl0) ①“总悬浮颗粒物”:空气中悬浮着无数固体颗粒的统称。 ②可吸入颗粒物:指总悬浮颗粒物中去掉10微米以上的那些大颗粒,它是空气质量播报中一个重要参数。

最新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生态环境保护课程教案设计 第二节环境污染的危害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知识: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 2.能力: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自由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德育渗透:通过学习与实践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增加学生的忧患感、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 1.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危害。 2.提高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环保参与意识。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录像、三支试管、清水、水蚤、Hg(NO3)2(质量浓度为0.01mg/L)KNO3(质量浓度为0.01mg/L)。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群体调查法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

引言、提问:环境危机除了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外,还包括什么?(答:环境污染。) 对,唐朝诗人杜甫曾经这样赞美大自然:“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可是,现在一些地方由于环境污染的危害,已见不到这样的美景了。环境污染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我们这节课的研究主题是环境污染的危害。 前几天,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走访环保部门,调查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并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录像资料,请问从大家的调查情况来看,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方面? (答:5方面。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我们先来研究大气污染的危害。 问:通过调查,大家知道我国大气污染类型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吗?(答:我国属于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讲述:那么衡量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好坏以什么作为标准?我们天津市的空气质量又是如何呢?我们请调查大气污染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学生介绍:环保部门把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作为城区污染评价的主要指标。我们在河西区环保局监测站对这三项指标亲自进行了监测,下面请大家看我们在环保局监测站的监测过程录像。

示范教案(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第三节大气环境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内容多,容量大,主要介绍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 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 第二部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以此来突破难点,使学生真正理清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分析高空和近地面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在理解了前面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全球气压带、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也是本节的重难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 第四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其中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教学中可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并运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的方法作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表分析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中班环保教案20篇 【篇一:中班环保教案】 中班环保教案《小狐狸卖空气》活动设计背景: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是未来世界的缔 造者,因此,如何唤起这些幼小心灵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教师,是对幼儿实施环保教育的最直接的人,更要尽自己 的心去把幼儿溶入保护环境的大家庭里,所以根据小狐狸卖空气的 故事设计了关于空气污染的语言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空气 污染现象,知道新鲜空气的重要性,增强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活动 目标: 1、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 2、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3、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 教学重点: 通过故事知道空气污染的几种途径及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危害。活 动难点: 让幼儿明白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活动准备: 视频、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摸空气引出故事内容: 1、教师:“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小朋友们想不想摸一摸呀?” 请小朋友们伸出小手来摸摸我们周围的空气。 2、“有没有摸到”?“其实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小狐狸却 能装着空气到处去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播放视频) 二、听故事,了解空气污染的途径。 1.听故事 (1)提问:“听完这个故事,谁能说说你听到了故事里讲了什么? 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 (2)小狐狸得了什么病?它怎么会得这种病的? (3)平时,你见到过什么现象也会使我们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有关图片。)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会污染环境,如:燃放爆竹、 烟花,咳嗽乱吐痰,抽烟、工厂的烟囱和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等都对空气有污染。 2、了解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 (1)你们喜欢污染的空气吗?为什么? (幼儿讨论回答) (2)污染的空气除了对人会造成危害,还对谁有危害? 小结:我们吸了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咳嗽,头痛、四肢无力,严重的 可能会生癌症,还可能因缺氧致息甚至于死亡,动物和植物也会无 法生存下去。 3、知道保护新鲜空气的方法。 你们觉得污染的空气可怕吗?那我们怎样才会使空气更新鲜呢? (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对了,要使空气新鲜有许多种方法,可以多种树,植草坪, 咳嗽用手帕捂住,汽车使用无铅汽油,工厂治理烟囱和废气等等好 多种做法。 4、评一评 (1)老师前两天拍了许多照,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评一评,说一说,谁做的对,谁做的不对。 (2)讲评:出示几张图片,请幼儿一起说说卡片上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该对他说什么? 三、结束 今天,我们知道了污染的空气危害很大,那我们就应该从我做起, 还要监督和督促好我们周围的人,让大家都来争做环保小卫士,保 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优美。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提问、讨论和操作,让幼儿明白知道空气污 染的几种途径、新鲜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及空气污染给予人类带来 的危害,从而激发幼儿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参与,与老师的呼应到位。活动结束后,我们制作了展板,希望大家都能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充分调动了孩 子们的环保意识。 中班环保活动:《保护环境》 活动设计背景: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2.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3.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初步学会绘制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2.初步学会读简单的等压线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掌握气旋、反气旋的运动方向。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结合本课的活动,课前安排学生实验观察证明热力环流。 2.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旋、反气旋的动态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运动。 3.讲述法:详细讲述分别受三种力作用下的风向。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多媒体、补充资料及一些小实验用具如烧杯、燃纸片等工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大气的运动(板书) 本课的引言部分可以看做是整个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前言部分。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引言,分析一下引言概括了大气运动的哪些内容。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一切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这说明了大气运动的重要性。 其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再次,大气运动的形式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之分。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或气流的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承转)同学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的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 (一)、热力环流(板书)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

环境保护教案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_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 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 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 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 3.大气污染的形成 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 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 4.大气污染的危害 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

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3课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 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 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 季风的关系。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 投影仪(片)、自绘或多媒体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及其运动图、季风图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 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 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示范教案(大气环境 第4课时)

第4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现象,这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地球某些地区的气候带来什么影响呢? 板书: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成教材P52活动1、2题。 生活动1,南北纬10°~20°之间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而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因在不同季节分别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活动2,填表:(学生填完后逐一显示) 以上是气压带、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而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前提下的理想模式。事实上,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得多。 板书: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生阅读教材,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和夏季,大陆会形成何种类型的气压? 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因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

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因为,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分布,从而破坏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带状分布。那么7月(夏季)和1月(冬季),海平面被哪些气压中心所切断呢? 师 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呢?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被亚洲大陆的低压切断。因为夏季陆地气温高,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师 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哪个气压中心所切断?为什么? 生回答:被亚洲大陆的高压切断。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投影: 图示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师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生阅读教材及地图册,回答,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海陆性质差异小。 师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其势力随季节而消长,位置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 板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师阅读教材插图,结合活动要求,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何为季风?甲乙两幅哪幅是1月?哪幅为7月? ②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 ③为什么东亚形成的是东南季风而南亚形成的是西南季风?

《环境保护》教案

环境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3.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 【教学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师生一起讨论。 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三、大气污染同学们阅读P80至P84页,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1.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在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2.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大气污染的形成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②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②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③对金属、矿石及其制品有腐蚀性的物质,会损害建筑和某些雕像;④二氧化碳的过度排

(环境管理)大气环境教案

大气的垂直分布、受热过程及运动 一、对流层大气与人类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 与人类的关系: 最密切。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 用图表记忆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个不同等压面相割(由于气压自地面向上递减,因此自下而上有很多数值逐渐减小的等压面),在等高面上所形成的许多交线。与地形分布中的等高线原理相似;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即为高气压,反之则为低气压,如下图。如果各地气压相等,则等压面就是等高面,等高面上无等压线。可以简单理解为:等压面是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变化,等压线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变化。

考点一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含义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成因特点 辐射逆温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 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 最强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 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 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 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出现于山谷或盆地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考点二 大气保温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辐射波长类型与大气的关系作用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大气直接吸收少加热地面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大部分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长波辐射一部分透过大气进入宇宙空 间,大部分射向地面 补充地面辐射损失的热 量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大气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 3.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2. 3 4. 5. 教学难点1. 2. 3. 4.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5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情景导入)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又能到达月球表面,可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 ℃,夜晚温度则降至-183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昼夜温差要小得多, 生 师回答得非常好。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三节大气环境 推进新课

师 师 生( 师(总结)看来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层也会发生变化,那么,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呢? 投影: 师 生(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高 师 (1 (2 师(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对流层是贴近地面大气的最底层,整个大气质

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这一层,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 因此,该 (2 )飞机飞行在平流层,这是因为该层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承转)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表和大气之间进行着一系列能量转换。 其中,对流层的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都是能量在对流层中传递和转换的 板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师 生 (看书后回答)主要表现为吸收、散射和反射。 投影: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 7%(包括 X γ射 提问:在太阳辐射能中,波长由短到长,主要分为哪几类光?各波段能量分别占太阳辐 生 (读表后回答)按波长由短到长分别有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为7%,波长范围是040微米以下。可见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50%,波长范围是0.40~0.76微米之间。红外光占太阳辐射能的比例是43%,波长范围是大于0.76微米。 师 (进行激励性评价并提问)这些光线在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否相同,为 生 (合作讨论后回答)不相同。紫外光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可见光绝大部分能直接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易为大气分子所散射。对流层 师 激励性评价,并 问题探究:(1 (2 生 (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1)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散射,因此散射也具有选 师 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呢,请同学们结合投影图片思考回答。

2.3-大气环境(教案1)

2.3-大气环境(教案1)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学形式:小组讨论;教具、课件辅助演示 教学过程: [引入]“南太平洋上空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太平洋上形成一次台风。”这说明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能够传递物质和能量的介质,即现在 我们即将学习的大气环境。 [读图2-23]提问: 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 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 [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 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44页表格] 讨论: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 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 [过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热量到哪里去了?(地面吸收)地面吸收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或者制作课件] 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 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 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 结合图2-24(或者课件),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 [小结]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答案是阴天,因为此时大气中吸收长波辐射的水汽含量较大。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也是同样的道 理。 [活动]45页思考题。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雪景?为什么我们汕头没下过雪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 [引导学生分析图2-26] [小结]因此,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 [板书]1、纬度因素 [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 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北纬23.5度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几分钟之后鸡蛋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也在北纬23.5度上,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 [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 [读图2-27] [板书]2、下垫面因素 [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 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 (自编题)地球大气层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层,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大气层次: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2、从图中看出对流层大气对流运动强烈、平流层以水平运动为主的原因是: A 、对流层大气密度大,平流层大气密度小 B 、对流层温度低,平流层温度高 C 、对流层大气上热上冷,平流层下冷上热 D 、对流层天气变化复杂,平流层天气变化单一 3、有生命保护伞之称的“臭氧层”在: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对流层和平流层 (自编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比大气上界小得多,在太阳光谱上能量分布在紫外光谱区几乎绝迹,在可见光谱区减少40%,而在红外光谱区减至60%。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大气对紫外区削弱的能量总量最多 B 、大气对太阳辐射各波长的削弱能力是相当的 C 、大气对可见光近乎于“透明的” D 、削弱能力比较:可见光区>红外光区>紫外光区 5、下列大气现象不能解释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是: A 、阴雨天空的灰蒙蒙 B 、极地夜空的极光现象 C 、一轮红日喷薄而出 D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自编题)读“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大气及地表流动图”(图中序号为不同形式的能源辐射),据此完成6~8题。 6.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7. 表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的是( ) A. 箭头① B. 箭头② C. 箭头③ D. 箭头④ 8.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①可能减少 ②箭头②可能增强 太阳辐射 大气 地面 ① ② ③ ④ 地球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环境管理)大气环境(教案)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 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 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o—40o大陆东西两岸 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 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3.8《空气污染和保护》教案

第八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性,防治措施。 2、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3、知道空气污染指数的主要内容,能看懂空气质量报告。 (二)情感目标 通过保护空气的教学,渗透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知道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防治措施。了解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了解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了解酸雨及其危害。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课件:朱晓琳的一曲《梦江南》和现实中的环境污染(空气污染)的图片。学生比较后 思考:1、你对刚才图片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教师:简介空气污染的情况(世界八大公害其中之二——见附录1) 2、什么是空气的污染?空气本身有自净能力吗? 教师:由于大气对污染有一定的容纳,天然的净化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总是保持清洁新鲜状态。但是当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含量超过了正常含量,或着空气中进入了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成分或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人的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发育,或对各种物体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不良影响时,这样的空气状态称为空气污染。 新课教学: 课件:播放一些造成空气污染的实例, 思考:空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活动:小组讨论空气污染的来源。 学生: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生活中燃烧香烟、建筑装饰材料

等也会释放一些有毒气体(教师可作适当提示)。(学生回答后可参看课件,以加深印象)启问: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既空气污染的种类划分) 学生: 教师: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1) 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空气污染,一般是指人为原因所引起的空气污染。 思考:主要的污染物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后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可进一步介绍汽车尾气和可吸入颗粒物)。 师生:(1)汽车尾气:烟尘、二氧化硫、碳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等; ⑵可吸入颗粒物。 不同的污染物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过渡:汽车尾气还可造成另一种空气污染——酸雨: 课件:1认识酸雨;2酸雨的形成(见课件) 思考:酸雨是如何形成的。(结合课件) 师生:1酸雨的涵义——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 2酸雨的形成: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降水时溶解在水中形成有害的硫酸和硝酸的缘故。 思考:酸雨有什么危害? 课件:酸雨的危害 学生: 过渡:空气污染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关注我们周围。 课件:周围环境中的几个空气污染例子。 思考并讨论:1下列哪些在我们周围有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