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总论及血液学(上)
第一节 血液总论

第六章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成熟的红细胞能结合与输送氧和二氧化碳,成熟的白细胞主要起免疫作用,血小板参与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
血浆中含多种物质,如各种蛋白质,凝血因子与抗凝血因子等,参与机体多种物质代谢。
造血系统由骨髓、肝、脾、淋巴结等造血器官组成。
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
骨髓由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构成。
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增殖的能力,首先增殖分化成各系列原始血细胞,经原始、幼稚各阶段而发育成熟,并不断释放入外周血液。
骨髓微环境调节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而且提供造血干细胞的营养和粘附场所。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系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
本系统疾病原因复杂,病种较多,特点各异,预后不同。
近年来对其研究和治疗进展很快,如染色体和基因研究,红细胞膜结构、成分和功能研究,成分输血,骨髓移植等为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治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各种支持疗法,减少病人痛苦,预防感染,防止出血等专科护理的实施对控制疾病的病情,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和感染。
一、贫血贫血(anemia),是指单位容积的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的病理状态。
其中以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最为重要。
[护理评估](一)致病因素贫血以血液病多见,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性贫血等。
此外,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肾衰竭等也常引起贫血。
(二)身心状况贫血时由于血液摄氧能力降低而造成全身组织缺氧症状。
轻度贫血临床表现多不明显,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可出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皮肤粘膜苍白,一般以睑结膜、口唇、甲床等部位较明显,是贫血的主要体征。
神经系统对缺氧很敏感,常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
呼吸、循环系统常有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时发生贫血性心脏病。
血液病总论ppt课件

量
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 症等
异 常 血红蛋白异常
各种血红蛋白病
注:质量异常往往伴有数量异常
7
白细胞疾病
数量异常
减少 生分 消 成布 耗 减异 过 少常 多
增多 生释分 成放布 过加异 多速常
质量异常
良性
恶性
综惰 合性 征粒
细 胞
淋白 巴血 瘤病 等、
8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血管壁异常
代谢性 坏血病 、烟酸缺乏症 免疫损伤 过敏性紫癜
>100
>32
32—35
胞体大,中央 淡染区消失, 大卵圆形红细 胞
叶酸、维生素 B12 缺 乏 , 慢 性 肝病贫血等
30
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红细胞 生成减
少
病因 功能障碍 原料缺乏
红细胞 寿命缩 短(溶
血性贫 血)
红细胞 丢失过
多
膜缺陷
酶缺陷
Hb 缺陷
红细胞以外 因素
急慢性出血
临床疾病
35
MCV MCH MCHC (fl) (pg) (% )
<80
<26
<32
红细胞形态
病因学
大小不等,以 小为主,中央 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慢 性病性贫血,海 洋性贫血
正细胞 正色素 性贫血
80— 100
26—32
32—35
大小均匀一致, 再生障碍性贫血,
形态正常
白 血病,急性
溶血,大出血
大细胞 性贫血
9
血液病的表现
贫血 出血 感染 浸润
10
血液病的特点
病种多, 少见病多。 临床表现单纯。 有关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多。 诊断对实验室检查依赖性强。
血液病总论课件

缺铁性贫血
24.6%
再障
0.75%
急性白血病
7.5%
要纠正“血液病是少见病”,“血液病预后不 良”,“血液病难治”等一概而论的模糊认识。
血液病总论
四、血液病的诊断
血液病总论
1. 一些表现要疑有血液病:(反映血细胞
组织增减)
数量、造血
1) 苍白:缺乏血色,注意光线,观察部位,
它影响因 素。(HB
<100g/L常可察见)
等。造血组织与血窦分开,有间隙相通。
血液病总论
(2) 造血调节因子:
刺激、促进:造血生长因子,细胞因子 如:GM-CSF、IL-3、IL-2、 血小板生成素 TCGF、BCGF、BCDF BPA、EPO
抑制:如:g 干扰素、TNF (±) TGF1b (±)(抑制增殖、促进
分化)、
血液病总论
造血细胞因子:
1) 血液学异常及血液病不是少见病:
如贫血 营养性贫血:两岁以下发病率可 达 50% 孕妇可达 30%
血红蛋白病:某些地区、民族达 10-30% 山西人群普查:16.6%有贫血 PUMC (1981) 住院病人 12.7% 有贫血
血液病总论
2) 许多血液学异常是由于营养、药物、毒 素、环境因素、感染、 其他疾病等所致。去除病因后,血液学异常可恢复正常
3)有目的,有步骤的选择特殊检查方法,如出血、 溶血的检查。
4)要尽量明确病型、病期。 5)要追究发病原因或病理生理基础:如 SLE
ITP,药物 PMN,分辨原发性,继发性。
血液病总论
五、血液病的治疗
血液病总论
要有针对性,明嘹治疗能达到的目的。看清 治疗的必要性、时机,确定方案、方法。 1、消除病因:如造成缺铁性贫血的慢性失 血。 抗癌化疗,放疗 2、针对发病机理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治疗: 如肝素用于 DIC,免疫抑制剂治 ITP
血液系统讲义

首先是发明并逐步改善了血细胞的计数方法。1852 年 Vierordt 使用刻度毛细 管第一次成功地进行了红细胞计数。1855 年 Gramer 发明血细胞计数盘,1867 年 Potain 设计出血细胞稀释计数管。再后,Hayem(1875)和 Turk(1902)先后 配制成红、白细胞稀释液。1878 年 Gowers 研制出血红蛋白测定计,1895 年 Sahli 加以改良。于是,血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量测定逐渐得以推广。
其他方面,1900 年 Landsteiner 发现人血液中的同种凝集原和同种凝集素, 从而确立了 ABO 血型系统和同型输血原则,是对输血工作的划时代的贡献。1905 年 Morawitz 提出了古典的“四因子”血液凝固学说,这一学说风行了差不多五 十年。
1926 年 Minot 和 Murphy 用肝脏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这一划时代的创举 将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引入血液学中,结束了单纯形态观察的呆滞局面。 1929 年 Castle 证实了恶性贫血的内因子缺陷,四十年代叶酸和维生素 B12 的发现, 是临床医学史中通过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解决临床重要问题的光辉范 例。三十年代维生素 K 的抗出血作用的证实,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的发现 (Smith,1934),另一个重要血型系统----Rh 血型系统的发现(Landsteiner 和 Wiener,1940)都促进了血液学的发展。1935 年 Quick 创立了实用的一期凝血酶 原时间试验,推动了凝血因子的实验研究和血液凝固理论的发展。1937 年 Tiselius 创立了蛋白电泳技术,为异常血浆蛋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手段。1945 年 Coombs 等创立的抗人球蛋白试验,是对免疫血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血液学绪论-精品医学课件

造血生长因子和造血抑制因子
45
造血微环境图
46
三、造血干祖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 根据发育阶段: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根据分化潜能: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专
能干细胞
47
胚胎干细胞: 从早期胚胎的内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具有高度分 化潜能的细胞系,它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 能,可以无限增殖并分化出多种细胞类型,从而 可以进一步形成机体的任何组织或器官。
主要由基础研究人员承担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以疾病为 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 临床学科,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疾病,如红细胞 疾病、白细胞疾病、血液肿瘤、出血性疾病、血栓 疾病、其他血液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和 治疗。非血液病所致继发性血液病。
55
四、造血调控
细胞因子调控 基因调控
56
(一) 细胞因子调控 由基质细胞分泌,作用于造血干、祖C;也作用于 基质C,改变基质C的分泌状态, 以调控造血。
(1)造血生长因子: 干细胞因子:由基质C、癌细胞、肝C产生,目前已 能人工重组。 作用:BM干细胞移植时增加脐血中HSC的量;作为 PB中干、祖C动员剂,AA、AIDS治疗方面的应用。
28
骨髓造血期
胚胎第14周时,骨髓开始造血,第5个月后骨 髓成为造血中心。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于肝、 脾的种植,肝、脾中的造血干细胞又来源于卵黄 囊。主要产生粒、红、巨核细胞
29
出生前造血分三期
分期 卵黄囊造血期 肝造血期 BM造血期
时间 2~9周
6周~7m 4m~出生
1231血液病总论(1)

Fisher RI, et al. N Engl J Med 1993; 328:1002–6
2010年ASH会议MINT研究: 预后欠佳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提示6疗程的美罗华不够
• 新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利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 新的免疫治疗对根除血液肿瘤可能有重要作用; • 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提倡整体治疗(total
therapy),提高整体生存率; • 多学科联合,跨学科、边缘学科的联合,将现代新
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 相信在未来10-20年血液(病)肿瘤的治疗将进入崭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H血e液m系a统to总lo论gy)
任汉云
实用文档
血液学的范畴
• 血液周流全身,联系各个组织、器官和系统,参 与新陈代谢及活性物质运输的作用;
• 血液中各种有形成分和血浆某些成分均发挥相应 作用;
• 某些器官和系统疾病也可影响血液系统本身; • 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相互协调维持机体的正常
0.0
0 24 48 72 96 120 0 24 48 72 96 120
Months
Months
1.0
94.8%
0.9
0.8
0.7
88.1%
0.6
0.5
0.4
0.3
0.2
0.1 p = 0.017
0.0
0 24 48 72 96 8 120
Months
实用文档
预后良好: IPI=0 且 无大包块
• 临床特点: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体 征,贫血、出血、感染等表现。
血液学检验讲稿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第一节血液学概述一、血液学(h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
研究对象:血液和造血组织(如骨髓)。
研究内容:1、血细胞形态学:血液骨髓有形成分形态。
2、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的功能。
3、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4、血液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5、遗传血液学:研究血液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6、血液流变学: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7、实验血液学: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
二、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主要研究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病)、造血组织(如再障)、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
三、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ic examinations)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是临床和实验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医学应用科学。
近20年来,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全面推动了血液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使认识和诊断疾病从原来的细胞水平上升到亚细胞,到目前的分子水平。
本课程主要学习血液和骨髓中血细胞形态学和各种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以及溶血、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和生理和实验室诊断与治疗监测的方法。
第二节血液学发展史历史:1616年:Harvey发现人体血液循环;1590年:Jansen发现显微镜;1673年:Leeuwwonhook发现RBC;1749年:发现WBC;1842年:Donne发现Pt;1852~1878年:Vievordt、Gramer govers发明血细胞计数、Hb测定。
血液病总论专题知识讲座课件

其他检查 Ham's test .
Hb 电泳等
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贫血的治疗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大细胞 性贫血
红细胞平均常数
MCV MCH MCHC (fl) (pg) (% )
红细胞形态
病因学
<80
<26
<32
大小不等,以 小细胞为主, 中央淡染区扩 大
缺铁性贫血、 慢性病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80— 100
大小均匀一致 26—32 32—35 ,形态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 血、白血病、 急性溶血、大 出血
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壤学说)
? 骨髓活检:脂肪组织增多、静脉窦水 肿、充血、毛细血管坏死。
?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差, 分泌各类造血调控因子的能力差
? 骨髓基质细胞有缺陷的患者造血干细 胞移植不易成功
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内科学教研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造血的调控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造血微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10
实验项目选择 有的放矢,结合临床。
参考区间 方法,仪器不同,各实验室有一定差异。 局限性 某些项目特异性不强,病人反应性不一,
技术误差。 质量保证 前:正确采集标本,
中:人员、检测方法、仪器、试剂 后:及时正确报告结果
第一节 概述
一、适应症 二、标本采集与保存 三、测定方法
一、适应症
v 血液系统疾病(贫血、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实验诊断
Laboratory diagnosis
检验系实验诊断教研室 罗春丽
实诊
第一讲
总论 血液一般检查
(上)
思考题
1. What is Laboratory diagnosis ?
2. 传统的血常规包括? 3. RBC、Hb、PCV、Reti概念及临床意义 4. RDW、 MPV 、PDW概念及临床意义
Clinical significance
1. Reti ↑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各类贫血。
① 诊断和贫血鉴别
急性溶血↑障病例可正常或↑
急性白血病↓
② 疗效判断
1) 缺铁贫治疗 前Reti↑,治疗 7-10天高峰, 2周↓ ,此时RBC↑,Hb↑,治疗有效。
共 5型,网状结构越多,细胞越幼稚。
W right染色嗜多色性红细胞。
贫血诊断及预后观察。
检测方法
手工---显微镜(毛细管采血) 仪器---血细胞分析仪
(静脉采血EDTA-K2抗凝)
7
参考区间 百分数: 成人 0.5%-1.5% Reti count 新生儿 2%-6% 绝对值: ( 24-84)×109/L Absolute Reti count , ARC
自测题
1. HCT增高常见于
A.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B. 再生障碍性贫血
C. 巨幼细胞性贫血
D.缺铁性贫血
E.大面积烧伤
E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 A.溶血性贫血 B.地中海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A
9
3.某女性患者血红蛋白60g/L,红细胞3.1× 1012/L,红细胞压积20%。属于何种贫血?
第一章 实验诊断学总论 P 259
Ø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Ø 标本送检 Ø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1. 定义
Ø 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 感官、手工、仪器分析等手段; 病人 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组织细胞等标本检验; 协助临床诊断疾病、疗效及预后判断。
Ø 提供可靠实验室数据,解释疾病规律, 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理论和方法
了解 目前最新检测的动态及方法。
2008-11-21
9
2008-11-21
10
2008-11-21
11
2008-11-21
12
2
2008-11-21
13
2008-11-21
Ø 仪器自动化,多功能,智能化,可靠性 Ø 方法学标准化 Ø 床边检验,一组简单方便试验。 Ø 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A),
14
“遵循证据的医学”
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
临床实践(临床经 验、临床决策)
患者价值观(关注, 期望,需求)的结 合。
第一章 实验诊断学总论
Ø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 Ø 标本送检 Ø 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1. 标本的种类 P 261
Ø血液(全血、血清、血浆) 静脉及动脉采血
Ø 骨髓标本—骨穿 Ø 脑脊液——腰穿 Ø 胸腹水——浆膜腔穿刺 Ø 尿、粪——自然排泄物
Reference interval
7-11fl
Clinical significance
(1)鉴别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①当骨髓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少时,MPV减少
②血小板破坏致血小板减少,MPV增大
③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大)PLT↓,MPV正常
(2)判断骨髓功能恢复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与PLT同时下降 ②造血功能恢复,MPV↑常先于PLT
六、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278
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PDW Concept 反映外周血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参数,
以血小板体积变异系数表示。 Reference interval 15-17%
Clinical significance
PDW↑ 见于急性髓系化疗后,巨幼细胞性 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 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P281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 RDW
Concept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 Reference interval
11.5—14.5%
Clinical significance
(1)用于贫血的分类 P281(自学) (2)缺铁贫早期诊断:缺铁贫早期RDW↑,但
不排除其它贫血可能(只能筛选),但RDW 正常,缺铁贫可能性不大。
(3)用于缺铁贫与轻型地贫的鉴别:两者均为小 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RDW↑↑↑ 地贫:基本正常
8
五、血小板平均体积 P278
(mean platelets volume,MPV)
v 各组织器官的病变(感染、中毒) v 健康体检
临床最常用和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
二、标本采集与保存
v 静脉血采血法(EDTA-K2抗凝) v 毛细血管采血法(末梢血) v 抗凝全血室温保存,采血后6h内测定。
三、测定方法
手工法
仪器法(多用)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全血细胞计数
5
一、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u count, RBC) 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b) P266 红细胞比容(hemotocrit, Hct) P280 (packed cell volume, PCV)
二、红细胞平均指数 P280
1.平均红细胞容积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ean corpuscular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Ø 科学研究基本手段
1
2. 要求
3.历史和现状
掌握 Ø 检验适应症、选用原则、填写化验单。 Ø 常用参考区间及检验项目原理及临床意义
(常用专业外语)。 Ø 标本采集方法及影响因素。
1673年荷兰人发明显微镜开始RBC观察; 1749年 WBC;1842年 PLT 1900年发现ABO血型系统 20世纪初开始生化检验 20世纪30年代光电比色计开始应用
2.病人血浆容量改变:失水,水储留 3.性别、年龄、居住海拔差异
P266 、P280
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
RBC (×1012/L) Hb(g/L)
Hct(%)
成年男性 4.0-5.5
120-160
40-50
成年女性 3.5-5.0 新生儿 6.0-7.0
110-150 170-200
37-48
cubic millimeters(mm3) 立方毫米
Liter L
升
临床意义 ( clinical significance )
1. RBC↓、Hb↓、Hct↓ 单位容积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下限 称贫血(anemia),是一个症状不是一个疾病。 生理性贫血(physiogical ):
检测方法
仪器(静脉采血EDTA-K2抗凝)
手工(RBC、Hb、Hct计算)
Clinical significance P281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贫血的形 态学分类 正常细胞
MCV
MCH MCHC
病因
(80-100fl) (27-34pg) (32%-36%)
80-100
27-34 32-36
再碍、急性失血、白血病等
大细胞
> 100
>34
32-36
小细胞低色素 <80 单纯小细 <8 胞性贫血
<27 <27
<32 32-36
巨幼贫。
缺铁贫、地贫、铁粒幼 慢性感染、肝病、尿毒症 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
三、Reticulocyte Count (Ret)
概念
P 277
晚幼红到成熟红之间未完全成熟红细胞,胞体稍大,
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 活体染色 胞质 兰色网状结构
妊娠中晚期、婴儿及老人 病理性贫血(pathological):
(1)RBC生成↓ P268
Hb 合成障碍:缺铁(缺铁贫)、铁粒幼贫血
DNA合成障碍:B12、叶酸(巨幼贫)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其他:慢性感染、肝病伴贫血 、肾性贫血
6
(2)RBC过度破坏
遗传性:遗球(膜)、G-6PD(酶)、 地贫(珠蛋白生成异常)
获得性:免疫(溶贫)、机械(DIC)、物 理及化学(大面积烧伤、苯)、脾亢
(3)RBC丢失
急、慢性失血性贫血(外伤、手术)
2. RBC↑Hb↑Hct↑ P267
相对性: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严重呕吐、 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尿崩 症等。
绝对性: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造血干细胞受损)
继发性--慢性心肺疾患、新生儿、 高原居住 、肾癌、肝癌
2)溶贫、失贫治疗前Reti↑↑↑,治疗后, Reti↓,表示溶血控制,不减低,甚至↑ 示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