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设计】
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赵明
课标要求
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及图片、视频等,学生能说出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的议程及西藏的和平解放。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史料实证理解《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人民日报》(中国)
料:这在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阵线上又打开了一个缺口;中国人民的胜利,乃是本世纪继苏联十月革命和消灭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后的伟大事件。
——《人民论坛报》(波兰)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阅读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教材回答
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史料实证
教师在幻灯片中展示材料: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提问:三年、三十年、一千八百年指什么时期
为了更好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
新民主主义胜利的原因
培养学生多思多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对过去学习过的知识的回忆,帮助理解本课的内容。
2.影像辅助法。可以向学生放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制品,增强直观教学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范文

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说课稿范文我今天要说的课程内容是《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人教版小学历史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历史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对祖国和人民共和国的尊重和珍惜。
③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式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素材,包括图片、视频和音频,以直观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准备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工具,如时间轴和地图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开始前,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视频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来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我会询问学生对于视频中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于中国人民和国家发展的意义。
环节二、探究新知,理解成立背景和意义。
人教新课标历史初中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案示例之一教案示例之一第18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杨子坤(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与主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总结。
它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中国新民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基本经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主要内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难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备录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录相《开国大典》。
(幻灯片、图片也可以。
)教学要点(板书)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新政协筹备会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2)会议的主要内容二、开国大典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2.开国大典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1.国内意义2.世界意义3.基本经验(二)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也就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军事上和政治上所取得的胜利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明)在军事上:(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主力决战,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设计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内容;2.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3.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内容,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句话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开国大典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视频片段,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2022年的国庆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举办了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建国60周年阅兵式。
相信同学们大多数都通过电视或者网络观看了,而且非常兴奋和激动。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今年是建国的第63年了。
每当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的那一瞬间,同学们想必也是心潮澎湃。
对于个人来说,63年已经步入暮年,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下面就让我们回忆一下年轻的新中国在半个多世纪前经历的建国历程吧。
一、建国的条件师:建立一个国家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那么49年新中国的建立有哪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呢?政治上:国民党在全国人民面前失去民心,腐朽政权土崩瓦解。
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政治上有相当大的主动权。
经济上:国统区经济通话膨胀严重,经济面临崩溃。
解放区经过土改和中国共产党的经营,经济形势优于国统区。
军事上:国民党军在全国的军事一败涂地,不堪一击。
解放军在军事上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势不可挡。
意识形态:国民党的统治彻底失去信任,共产党的政策获得拥护师:同学们,除了上面的这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教师作适当点评)二、建国步骤师: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
建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那么在半个多世纪前我们国家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工作?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讲述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通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插图丰富,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程。
此外,教材还设置了“思考与探讨”栏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筹备过程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
2.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筹备过程,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以及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中国成立的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让学生感受新中国成立的喜悦氛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筹备过程和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本课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新中国成立的细节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出发,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感悟新中国的伟大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及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
2.教学素材:收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文献、新闻报道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图片,如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形势等,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播放新中国成立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时刻。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主要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材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对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新中国成立的历程、历史意义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课内容相结合,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和宣告成立的过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筹备过程、宣告成立的过程。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史料分析: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程。
4.口述历史:邀请见证新中国成立的老一辈人士,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图片,如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的瞬间、天安门广场上的庆祝活动等,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如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政府的垮台等,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
《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设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过程,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等。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标志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文献、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开国大典的盛况和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是如何成立的?它的成立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授1、新中国成立的筹备(1)讲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时间:1949 年 9 月。
地点:北平。
主要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共同纲领》的重要性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
2、开国大典(1)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流程。
时间:1949 年 10 月 1 日。
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
流程: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后,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2)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热烈氛围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年级
八年级下册
备课人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4)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问题一:《共同纲领》有哪些主要内容?为什么说它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问题二:你能说说国旗的寓意有哪些吗?
教师适当补充资料,供学生讨论上述两个问题时参议有何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析以上问题。待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讲解: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在全国人大召开以前,它代行人大的职权,由它制定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政协会议还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歌、国旗和纪年法。所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准备。
1、会议的召开
提问: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哪些方面的代表?这体现了会议的什么特点?
2、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会议的几项主要内容:
(1)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
(2)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和副主席;
(3)决定了共和国的首都、纪年法、国歌和国旗;
通过阅读课文及所附图表,探讨课中思考题,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动人场面,加深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培养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和平解放使西藏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和西藏农奴主势力的控制和掠夺,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成果。
二、开国大典
问题一:看了开国大典的几幅插图,联想到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片段,然后展开讨论。
教师适应提示和点拨。
三、西藏和平解放
提问: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西藏和平解放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关历史资料,然后分组展开讨论。
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问题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问题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问题三:西藏是怎样实现和平解放的?其意义是什么?
课后作业
1、识记本课的主要内容。
2、完成练习册。
教学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
讨论、探究、交流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
个性化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能概括一下建国前夕解放战争的形势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
探究新知
(授新课)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