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指导书

合集下载

教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实验指导书

教学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药品1. 实验器材:- 试管架、试管夹、玻璃棒、滴管等;- 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2. 实验药品:- 乙醇、盐酸、氢氧化钠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 准备所需药品,确保药品的正确性和有效期。

2. 实验操作:(这里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描述,确保每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记录:- 记录每个步骤的实验结果,包括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数据等。

2.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现象解释。

五、实验讨论与总结1. 实验讨论:-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探讨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实验总结:- 总结实验的目的、步骤和结果,指出实验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六、安全注意事项1. 实验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实验过程中应佩戴实验室必要的防护用具,如实验手套、护目镜等。

3. 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药品要小心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气体。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废弃物,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七、实验报告要求1.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与药品、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讨论与总结等内容。

2. 实验报告应规范书写,语句通顺,段落结构清晰。

3. 实验报告中的数据应准确无误,并配以合适的图表或图像进行展示。

4. 实验报告应标明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和实验人员姓名。

八、参考文献(根据实验内容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以上为《教学实验指导书》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具体实验内容和步骤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本指导书能够对您的实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三个实验,前两个必做,最后一个演示和选做)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三个实验,前两个必做,最后一个演示和选做)

实验一直线度误差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掌握按“节距法”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二、测量原理及数据处理对于很小表面的直线度误差的测量常按“节距法”,应是将被测平面分为若干段,用小角度度量仪(水平仪、自准直仪)测出各段对水平线的倾斜角度,然后通过计算或图解来求得轮廓线的直线度误差。

本实验用合像水平仪。

具体测量方法如下:将被测表面全长分为n段,每段长l=L/N应是桥板的跨距。

将桥板置于第一段,桥板的两支承点放在分段点处,并把水平仪放在桥板上,使两者相对固定(用橡皮泥粘住)记下读数a1(单位为格)。

然后将桥板沿放测表面移动,逐段测量下去,直至最后一段(第n段)。

如图1每次移l,并要使支承点首尾相接,记下每段读数(单位为格)a1、a2、……a n。

最后按下列步骤(见例)列表计算出各测量点对两端点连线的直线度偏差Δh i,并取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作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例]设有一机床导轨,长2米(L=2000mm),采用桥板跨距l=250mm,用分度值c=0.02mm/m的水平仪,按节距法测得各点的读数a i(格)如表1。

表1也可用作图法求出直线度误差,如图2。

作图法是在坐标纸上,以导轨长度为微坐标,各点读数累积为纵坐标,将测量得到的各点读数累积后标在坐标上,并将这些坐标点连成折线,以两端点连线作为评定基准,取最大正偏差与最大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再换算为线值(μ),即为所求之直线度误差。

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时,数据处理的根据,可由下图看出:(图3)A i — 导轨实际轮廓上的被测量点(i =0、1、2、……、n ); a i — 各段上水平仪的读数(格); Y i — 前后两测量点(i -1,i )的高度差;h i — 各测点(A i )到水平线(通过首点A 0)的距离(μ),显然1'in i i h y ==∑'i h — 在测量点A i 处,导轨的倾斜量(μ); Δh i — 测量点A i 对导轨首末两端点连线(A 0,A n )的直线度误差(μ)(显然Δh 0=0,Δh n =0);l — 桥板跨距,即各测量段长度l =L /n (mm),L ——导轨全长(mm ),n ——测量段数; c —水平仪的分度值0.01mm/米·格。

实验三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流体流动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

流体流动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流体流经直管、管件和阀门时阻力损失的一般实验方法。

2.测定直管摩擦系数λ与雷诺准数Re 的关系,验证在一般湍流区内λ与Re 的关系曲线,测定流体流经阀门时的局部阻力系数ξ。

4.学会倒U 形压差计的使用方法,识辨组成管路的各种管件、阀门,并了解其作用。

二、基本原理流体通过由直管、管件(如三通和弯头等)和阀门等组成的管路系统时,由于粘性剪应力和涡流应力的存在,要损失一定的机械能。

流体流经直管时所造成机械能损失称为直管阻力损失。

流体通过管件、阀门时因流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改变所引起的机械能损失称为局部阻力损失。

1.直管阻力摩擦系数λ的测定流体在水平等径直管中稳定流动时,阻力损失为:2221u d l p p p h ff λρρ=-=∆=(1)即,22lu p d fρλ∆=(2)式中:λ—直管阻力摩擦系数,无因次;d —直管内径,m ;f p ∆—流体流经l 米直管的压力降,Pa; f h —单位质量流体流经l 米直管的机械能损失,J/kg ; ρ—流体密度,kg/m 3;l —直管长度,m ;u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平均流速,m/s 。

滞流(层流)时,Re 64=λ(3) μρdu =Re (4) 式中:Re —雷诺准数,无因次;μ—流体粘度,kg/(m·s)。

湍流时λ是雷诺准数Re 和相对粗糙度(ε/d )的函数,须由实验确定。

由式(2)可知,欲测定λ,需确定l 、d ,测定f p ∆、u 、ρ、μ等参数。

l 、d 为装置参数(装置参数表格中给出),ρ、μ通过测定流体温度,再查有关手册而得,u 通过测定流体流量,再由管径计算得到。

例如本装置采用转子流量计测流量V (m 3/h ),且已经校核,则2900d Vu π=(5)f p ∆可用U 型管、倒置U 型管、测压直管等液柱压差计测定,或采用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显示。

(1)当采用倒置U 型管液柱压差计时gR p f ρ∆=(6)式中:R -水柱高度,m 。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仿真实验三 絮凝沉降与沉淀池设计实验目的:絮凝沉降实验是研究浓度一般的絮凝颗粒的沉降规律。

一般是通过几根沉降柱的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降曲线。

为污水处理工程某些构筑物的设计和生产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1.加深对絮凝沉降的特点、基本概念及沉降规律的理解。

2.掌握絮凝试验方法,并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絮凝沉降曲线。

3.能够结合絮凝沉降规律进行沉淀池设计因素的分析。

实验要求:(1)学习和掌握絮凝沉降试验方法;(2)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絮凝沉降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3)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絮凝沉降的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绘制絮凝沉降关系曲线。

(4)根据絮凝沉降关系分析沉淀池的设计因素,给出专业的分析、结论。

实验原理:絮凝颗粒在沉淀过程中会互相碰撞形成新的颗粒,其尺寸、质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加大,水处理工艺中的许多沉淀都属于絮凝沉淀。

絮凝颗粒的沉淀轨迹是一条曲线,且难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因此要用实验来确定必要的设计参数。

絮凝沉降与自由沉降不同,去除率不仅与颗粒的沉速有关,而且与沉淀有效水深有关。

因此取样不但要考虑时间,而且要考虑取样的位置。

去除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深度的加深而减小,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多个取样口的沉淀柱来进行沉淀性能测定。

在不同的沉淀时间,从不同水深取出水样,测出悬浮物浓度,计算悬浮物去除率。

将这些去除率绘于相应的深度与时间的坐标上。

再绘出等去除率曲线。

最后借助于这些等去除率曲线,计算对应于某深度和停留时间的悬浮物去除率。

絮凝沉淀采用的方法是纵深分析法。

颗粒去除率按下式计算:()()()1n T n T 1T 2T 2T 1T 1T -+++++-++-+-+=ηηηηηηηηHh H h H h n 其中:η——沉降高度为H 、沉降时间为T 时沉淀柱中颗粒的总去除率;T η——沉降时间为T 时,沉降高度H 处被全部去除的颗粒的去除率,这部分颗粒具有沉速;T H u u /0=≥H ——沉淀高度(0、H 3、H 2、H 1、H 0),由水面向下量测取样口位置;h ——沉淀时间 T 对应各等效率曲线间中点的高度(h 1、h 2…h n )。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

《h3路由交换技术第三卷实验指导书》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h3路由交换技术的实验指导书。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h3路由交换技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技术。

一、h3路由交换技术概述h3路由交换技术是一种基于数据包交换的网络技术,它通过在网络中建立虚拟路径,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传输和路由选择。

h3路由交换技术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在不同网络环境中快速部署和调整,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网络设备和系统中。

二、h3路由交换技术的原理与实验1. 虚拟路径技术h3路由交换技术的核心是虚拟路径技术,它通过建立虚拟路径来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设置虚拟路径,模拟实际网络环境,从而深入理解虚拟路径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数据包交换与路由选择h3路由交换技术能够实现数据包的快速交换和路由选择,这得益于其高效的路由算法和数据包交换机制。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搭建实验环境,利用h3路由交换技术进行数据包交换和路由选择,从而深入理解其原理和实际应用。

三、h3路由交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h3路由交换技术在当今网络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实验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h3路由交换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并掌握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文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相信读者对h3路由交换技术已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也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进一步加深对h3路由交换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为网络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我个人对h3路由交换技术的理解和观点,我认为这一技术在未来的网络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h3路由交换技术将成为网络架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网络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h3路由交换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深入的探讨,希望读者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网络技术。

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实验三

课程实验教学指导书-实验三

实验三ARCGIS空间分析的综合演习【实验内容与学时】(4 学时)[1] ArcGIS空间分析基本数据计算;[2] 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综合应用;【实验目的】[1] 掌握ArcGIS空间分析基本数据计算;[2] 掌握并熟悉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应用。

【实验要求】按照要求上交上机实验报告【实验步骤与过程】注意:所有实验数据源在“Arcgis应用与实践/实验三”里。

要求:实验问题中有要输出地图的,不要与指导书中地图颜色一致。

练习问题①:找出在宅儿童数多的场所。

提示:在宅児童数=“0~5岁人口”ー(幼稚園児数+保育園児数)练习问题②:计算出“限界集落”所的个数。

提示:限界集落:65岁以上人口/总人口×100≥50%注意:选择总人口为0的地方,能否用上面公式计算?【結果】38个练习问题③:用buffer工具,做出幼稚園・保育園周围500m的缓冲区域。

所用数据:「町丁目界」,「幼稚園保育園」提示界面:结果界面:练习问题④:用dissove工具,将「水害想定区域」属性数据中相同预想水深的图形合并,然后选择预想水深小于50cm的区域。

使用数据:「浸水想定区域_100年に1度の大雨」提示界面:结果界面:练习问题⑤:用clip工具,将佐贺市道路网中被洪水(平成20年6月19日の水害)淹没的道路切出。

使用数据:「平成20年6月19日の水害」,「道路網」提示界面:结果界面:练习问题⑥:用intersect工具,提取出佐贺市道路网中被百年不遇洪水(浸水想定区域_100年に1度の大雨)淹没的道路,并将提出的道路,按照预想水深进行分类。

使用数据:「浸水想定区域_100年に1度の大雨」,「道路網」提示界面:结果界面:实验问题①:提取出平成20年6月19日水害淹没的福祉施設。

实验问题②:如果发生100年一度的水害,提取出水深小于50cm区域淹没的福祉施設的分布。

实验问题③:如果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提取出可能会遇到水深50cm以上洪水的福祉施設,从施設的定員计算可能遭遇洪水的施設利用者总人数。

电子EAD技术实验指导书3

电子EAD技术实验指导书3

电实验三原理图元件库设计一、实验目的(1)了解建立/打开元件库文件的方法。

(2)熟悉元件库设计常用工具。

(3)熟练编辑元件库。

(4)掌握建立自定义元件库,并把自定义元件库添加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

二、基本要求在自己的工程组建立PCB工程文件,在PCB工程文件中建立一个原理图元件库文件。

按实验内容,在原理图元件库工作窗口中编辑元件,给元件命名并保存。

将建立好的原理图元件库添加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以备绘制电路原理图时调用该元件。

三、实验器材P4计算机、Protel DXP软件四、实验内容1. 绘制分立元件——NPN型三极管,如图2-1所示。

2. 绘制集成块器件——TLC2274,如图2-2所示。

3. 将绘制好了的自定义元件库加载到元件库引用列表中。

图2-1 NPN型三极管图2-2 TLC2274管脚排列五、实验步骤1. 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步骤:(1) 运行Protel DXP,进入ProtelDXP设计环境。

(2) 新建PCB工程文件(如:“我的PCB工程”):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PCB Project】,建立PCB Project1.PrjPCB工程文件,如图2-4所示。

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 Project】,在弹出的“Save [PCB Project1.PrjPCB] As…”对话框的文件名输入框中输入文件名(如输入:“我的PCB工程”),然后选择保存路径,再单击“保存”按钮。

这样即可建立并更改工程文件名。

(5) 在“我的PCB工程.PrjPCB” PCB工程文件中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文件(如:“我的原理图元件库.SchLib”):执行菜单命令【File】->【New】->【Schematic Libraries】,建立原理图元件库文件Schlib1.SchLib,如图2-5所示。

执行菜单命令【File】→【Save】,在弹出的“Save [Schlib1.SchLib] As…”对话框的文件名输入框中输入文件名(如输入:“我的原理图元件库”),然后选择保存路径,再单击“保存”按钮。

实验三 扭转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 扭转实验指导书

扭转实验指导书(试验三)实验三扭转实验在实际工程机械中,有很多传动是在扭转情况下工作。

设计扭转轴所用的许用剪应力,是根据材料在扭转破坏试验时,所测出的扭转剪切屈服极限τS或剪切强度极限τb 而求得的。

在扭转试验时,即使韧性极好的金属也能在扭转时发生断裂,由于扭转断裂后外形无明显变化,从而可以精确地计算应力和应变情况。

一、试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材料的扭转时剪切屈服极限τs,剪切强度极限τb。

2、测定铸铁材料的扭转时剪切强度极限τb。

3、观察两种材料扭转时现象,断后断口情况,进行比较。

二、试验设备1、NJ—50B型扭转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扭转试样根据国家标准,扭转试样一般采用圆形截面试样,与拉伸试样相似。

不同的是两端加持部分被磨出两平行平面,以便装夹。

本次试验也用低碳钢与铸铁材料两种材料作为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代表。

图3—1 扭转试样四、扭转试验机扭转试验机用于实施扭转试验以测定材料的抗扭力学性能。

本次扭转试验采用NJ-50B型扭转试验机。

见图3-2。

图2—3 NJ-50B型扭转试验机1、构造原理由加力装置和测力装置组成。

加力装置由机座及装于其导轨上的溜板和加力机构组成,溜板可沿导轨(即试样轴线方向)自由移动以保证试样只受扭矩而不受轴向力的作用,加力机构由直流电机经两级蜗杆传动减速后,驱动加力夹头转动从而对试样施加扭矩,加力夹头上安装有360°分度环以显示试样产生的扭角。

测力装置为游砣重力平衡式,来自加力夹头的扭矩T通过试样传给测力夹头,加头受力后经过传感器反映到测力表盘的指针上。

当需要变换测力量程时,转动量程选择旋钮。

2、扭转试验机操作规程1)试验前检查设备情况,加油润滑。

2)估算所测材料断裂时的最大扭矩,选择量程。

3)根据试样大小决定夹块的大小。

4)装夹试样:将试样一端夹入被动夹头,另一端夹入主动夹头。

5)主动针定在零点,将被动指针转至与主动指针重合。

6)选定主动夹头的转速,根据需要选好旋转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扫描矢量化一、实验目的1.通过投影选择了解GIS中投影的概念。

2.利用影像配准(Georeferencing)工具进行影像数据的图像配准。

3.编辑器的使用(点实体、线实体、多边形实体的数字化)。

二、实验准备预备知识:(1)扫描矢量化栅格数据通常是通过扫描纸质地图或采集航空及卫星照片获得,对其进行矢量化的步骤:①配准影像;②新建图层;③在ArcMap中加载已配准的影像和新建的图层;④在ArcMap中使用“编辑器”,分层提取实体。

(2)影像配准影像配准是为了使影像数据(栅格数据)具有参考坐标系,可以和GIS矢量数据集成。

在配准中我们需要知道一些特殊点的坐标,即控制点。

控制点最好选择经纬线网格的交点、公里网格的交点或者一些典型地物点。

控制点的数目取决于你打算使用哪一种数学方法来实现坐标转换,本实验中控制点数目至少为4个。

要尽可能使控制点均匀分布于整个栅格图像,要有较好的离散性。

通常,先在图像的四个角选择4个控制点,然后在中间的位置有规律地选择一些控制点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可以在系统中增加、修改、删除控制点,并把控制点保存在工作空间中。

(3)影像配准工具条打开ArcMap,在工具栏空白处点右键,勾选Georeferencing(“影像配准”),可调出影像配准工具条,如图2-1。

图2-1 Georeferencing 工具条“添加控制点”按钮,可添加控制点;“查看链接表”按钮,可查看已添加的控制点,并可对这些控制点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4)快捷键在绘图编辑的过程中,可以通过“Z”、“X”、“C”快捷键实现图形的放大、缩小、移动。

数据准备:仓前镇小班栅格数据:org.img;仓前镇镇驻地Shape文件:仓前镇镇驻地.dbf,仓前镇镇驻地.shp,仓前镇镇驻地.shx,仓前镇镇驻地.prj。

软件准备:ArcGIS Desktop三、实验内容及步骤第1步影像配准-加载数据和影像配准工具所有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图像配准,对扫描后的栅格图进行检查,以确保矢量化工作顺利进行。

●打开ArcMap,调出影像配准工具条Georeferencing,如图2-1。

●把需要进行配准的影像—org.img添加到ArcMap中,会发现“影像配准”工具栏中的工具被激活。

图2-2 加载影像数据第2步输入控制点控制点应该选择已知准确实际地理坐标的点,如经纬线交点或公里网格交点。

选取控制点时,应尽量将图片放大后选取,以尽量减小误差,如图2-3。

●在“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点击“添加控制点”按钮;●使用该工具在图上精确地找一个控制点后点击,然后右键选择“Input X andY…”,调出Enter Coordinates对话框,输入其实际坐标,如图2-4。

图2-3 选取控制点图2-4 输入实际坐标用相同的方法,在影像上增加多个控制点(>=4个),输入它们的实际坐标。

点击“影像配准”工具栏上的“查看链接表”按钮。

注意:在链接表对话框中点击“Save”按钮,可以将当前的控制点保存为磁盘上的文件,以备使用。

图2-5 查看链接表检查控制点的残差Residual error和总的RMS。

残差(residual error)表示单个控制点坐标转换的误差,均方差RMS表示所有控制点的总误差。

RMS较小,说明控制点的选取是比较准确的。

对于残差特别大的控制点,可选中后点击右侧删除按钮将其删除,然后添加新的控制点。

转换方式设定为“一次多项式”。

第3步设定数据框的属性●增加所有控制点,并检查均方差(RMS)后,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Update Display”。

执行菜单命令“View”-“Data Frame Properties”,弹出“数据框属性窗口”;●“常规”选项页,将显示单位设置为“米”,如图2-6;●“坐标系统”选项页,导入坐标系统:点击图2-7中“导入”按钮,弹出选择数据源窗口如图2-8,选择“仓前镇镇驻地.shp”。

●“更新显示”后,就变成了真实的坐标。

图2-6 设置地图显示单位图2-7 导入坐标系统图2-8 导入坐标系统图2-9 设置单位和坐标系统后第4步矫正并重采样栅格生成新的栅格文件●在“影像配准”菜单下,点击“矫正”(Rectify),对配准的影像根据设定的变换公式重新采样,另存为org1.img,如图2-10。

图2-10 图像另存●将原始的栅格文件org.img从ArcMap中移除,并加载org1.img和仓前镇镇驻地.shp,查看两图层中的仓前镇驻地是否重合,能够重合说明配准的准确度较高。

图2-11 查看配准结果通过上面的操作已经完成了配准工作,下面将以org1.img为底图,分别对仓前镇的村政府(点)、乡村(面)、小班(面)进行输入,所有图层的投影坐标系应与仓前镇镇驻地图层的投影坐标系一致。

第5步分层矢量化-村政府图层(1)新建村政府图层●在ArcCatalog中新建点图层。

在左侧的Catalog Tree中选中文件夹“实验三”,右键->New->Shapefile,弹出新建文件窗口,如图2-12。

●填写名称“学号_村政府”,实体类型“Point”;●设置投影坐标系。

点击右下角“Edit”按钮,弹出“空间参考属性窗口”,如图2-13,可以“选择”、“导入”或“新建”坐标系;本实验中所有图层的坐标系应该与仓前镇镇驻地图层的相同,所以使用导入方式较好;点击“Import”按钮,弹出窗口如图2-14,选择“仓前镇镇驻地.shp”,然后点“Add”按钮,图2-13中会显示出当前坐标系的详细参数。

图2-12 新建点图层图2-13 空间参考属性窗口图2-14 导入空间参考添加字段。

在Catalog Tree中选中新建的图层,右键菜单中选择“属性”,弹出属性窗口,如图2-15。

“XY Coordinate”选项页同图2-13,也可在此处设置投影坐标系。

“Fields”选项页,显示当前图层的属性字段名称及数据类型。

添加字段“Name”,只需选中空白行,输入“Name”,选择数据类型“Text”即可;点击“应用”或“确定”后,新添加的字段不可以再修改,若想删除,可以点击左侧突出的小方块,选中该行,然后按“Del”键。

图2-15 添加字段(2)在ArcMap中添加新建的村政府图层,并且调出“Editor”工具条图2-16 添加村政府图层(3)编辑村政府图层●开始编辑。

点击编辑工具条中的编辑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StartEditing”,激活编辑工具;任务选择“Create New Feature”;目标选择村政府图层,如图2-16。

图2-17 编辑工具条●输入第一个点——连县塘村政府(左上角),使用拉框放大其所在区域;然后按下编辑工具栏中的,对准地图中的连县塘圆圈正中心,按下鼠标左键,则第一个点输入成功,如图2-18中的圈出的蓝点。

图2-18 输入点●点击编辑工具条中的按钮,弹出属性编辑框,输入“Name”的值“连县塘”。

●以上输入了第一个村政府,点击ArcMap工具栏中的全景按钮,可将地图恢复到全景显示,然后重复前两步的操作输入其余的9个村政府。

●若移动或删除已输入点,可按下按钮,选择要移动或删除的点,直接拖动可改变其位置,按“Del”键可将其删除,右键菜单提供复制、粘贴等更多功能。

●10个村政府输入完成以后,点击“Editor”->“Save Edits”,最后“Stop Editing”。

●对本图层利用“Name”字段标注。

第6步分层矢量化-乡村图层乡村和小班为面,对面图元的矢量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建立面图层,绘制面;另一种是先建立线图层,绘制边界线,然后通过相应的工具自动生成面图层。

本实验中主要练习第二种方法。

(1)新建乡村边界图层●在ArcCatalog中新建线图层:在左侧的Catalog Tree中选中文件夹“实验三”,右键->New->Shapefile,弹出新建文件窗口,如图2-19。

●填写名称“学号_乡村边界”,实体类型“Polyline”;●设置投影坐标系与点图层的设置相同。

图2-19 新建线图层(2)在ArcMap中添加乡村边界图层,并进行编辑●将乡村边界图层添加到ArcMap中。

●开始编辑。

点击编辑工具条中的编辑按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StartEditing”,激活编辑工具;任务选择“Create New Feature”;目标选择乡村边界图层。

●设置捕捉环境“Snapping environment”。

当绘制的曲线有公共结点或者有公共线时,为了绘制的准确,要用到自动跟踪捕捉功能,则需要设置捕捉环境。

点击“Editor”->“Snapping”,可弹出Snapping environment设置窗口,如图2-20。

窗口上半部分选择的是可跟踪的图层和实体,此步骤中选择乡村边界图层,可跟踪其节点、边、终点。

下半部分是选择“编辑草图”,在绘制图形时可捕捉自己的节点和边。

●设置显示Snap Tips。

点击“Editor”->“Options”,弹出选项窗口,在“General”选项页中勾选“Show snap tips”,如图2-21。

通过设置此,在绘制图形时,捕捉到点时会给出提示,效果如图2-22。

图2-20 设置Snapping图2-21 设置捕捉提示输入第一个村边界——连县塘村边界(地图左上角)。

将图像放大到一定比例后,按下,沿着连县塘村边界逐点进行绘制,单击开始;绘制过程中,使用移动地图,然后再按下,可继续绘制;撤消可用“Ctrl+Z”;绘制结束时,需首尾相连,如图2-22,提示“Edit sketch vertices”表明捕捉到了此线上的点(此处是始点),双击绘制结束,效果如图2-23。

图2-22 结束时捕捉到始点图2-23 第一个村边界绘制其他边界。

图中所有的线条只需绘制一次,公共边界不需要重绘,每条曲线不需要是闭合线,但需保证最后所有的曲线构成的图形边界是闭合的,不能出现缺口,如图2-24。

图2-24 缺口●绘制完成后,“Save Edits”并“Stop Editing”,效果如图2-25.图2-25 乡村边界(3)生成乡村图层●打开ArcCatalog,点击工具栏中的按钮,调出ArcToolbox;●找到Data Management Tools->Features->Feature To Polygon,双击FeatureTo Polygon,弹出数据转换对话框,如图2-26;●点击将乡村边界图层添加到“Input Features”中,设置Output Features的路径及名称(学号_乡村.shp);点击“OK”即可,生成的面图层如图2-27。

●对生成的乡村图层也可以添加属性字段并赋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