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

合集下载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汉语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门语言,其谚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谚语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汉英谚语的共性1. 反映生活经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例如,“一日之计在于晨”(A day's plan starts in the morning)和“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都强调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2. 表达普遍真理:汉英谚语都包含许多普遍真理,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

如汉语的“知人知面不知心”(You can't know a person's heart by his face)和英语的“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言辞)都表达了人的复杂性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汉英谚语的差异1. 文化背景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英谚语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画龙点睛”用来形容做事要抓住关键,而英语中则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反之,英语中的“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汉语中也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

2. 价值观念差异:汉英谚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谚语更强调家庭、亲情和道德观念,如“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而英语谚语则更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创新等观念,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和“Think big, dream big”(志存高远)。

四、汉英谚语的分类与比较根据内容和主题,汉英谚语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生活哲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自然现象等。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自二十世纪初至今,汉英对比研究已成为语言学、文化学和翻译学等学科领域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百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与拓展,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间的对比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并分析这一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以探寻其演进、特点和变迁。

二、早期汉英对比研究早期(约二十世纪初至五十年代)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词汇和文化等方面。

通过对比,学者们对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语序和语用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汉英语言教学的需求。

早期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基于语法结构的比对和语言的规律性特征。

三、中期汉英对比研究的深度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入七十至八十年代后,汉英对比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学者们开始从更深入的角度探讨两种语言的异同,如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社会习俗等。

同时,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功能主义、认知语言学等理论也被引入到汉英对比研究中。

这一时期的汉英对比研究呈现出更加多元和综合的特点。

四、现代汉英对比研究的拓展与创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汉英对比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学者们开始关注到语言与科技、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以及语言教学、翻译和传播的现代化趋势。

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应用到汉英对比研究中,如认知语法和语言感知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汉英对比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五、百年变迁的总结与展望百年的汉英对比研究经历了从浅入深、从宏观到微观的演变过程。

从早期的语法词汇比对,到中期的文化内涵探讨,再到现代的跨学科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在不断地拓展与创新中。

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深入,汉英对比研究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汉英对比研究将更加关注语言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作用,如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和翻译等领域的实践应用。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笔记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读书笔记文章: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年作者:潘文国发表时间:世界汉语教学20XX 年第1期(总第59期)定义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 —guistic)。

一、起源与发展1、国外19世纪 20世纪初 二战后洪堡特2、在中国的发展第一时期: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1898年 马建忠《马氏文通》,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1904年 严复《英文汉诂》1932年 赵元任《英汉语调初探》1933年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黎锦煕《比较文法》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第二时期: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1977年吕叔湘《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比较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

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我们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

二、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普通语言学观照下的对比研究1、普世语法观观照下的对比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

《马氏文通》因为过多的“模仿”而为时人所诟病,其实当时汉语没有现成的语法体系没有参考可循,起步之难而不得已而为之。

因而马建忠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汉语语法体系,并进行了最全面、最细致的对比。

不过它虽有首创之功,但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语法,忽略了汉语自身的特点,也是其一大弊端。

黎锦煕:给“比较文法”下了汉语的定义《新著国语文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之作,第一部将现代汉语与英语作对比的著作。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2)对比语言学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 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 1945: 9)。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 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现代学者一 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 到了‚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Lado, 1957: vii)
《国文法草创》是五万字左右的一本小书,但是里面包含许多宝贵的 东西。‘以少许胜人多许’的评语,著者是可以当之而无愧的。0(吕 叔湘,1982a:3-4)
这本书在对比研究上的贡献是彻底批评了《马氏文通》以 来的比附性做法,提出了以汉语为主的原则。可以说,这 本著作所显示的卓见预示着中国语法研究将开始向注重汉 语语法自身特点的方向发展。
‚思想的规律,并不因为民族而区分,句子底逻辑的分析,也不因语言而 别异,所以熟悉了国语的句法,无论学习何种外国语,翻译何种外国文, 自然要觉得工作容易些。‛(黎锦熙,1924:1)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2024年汉英谚语对比研究》范文

《汉英谚语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谚语是语言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各个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作为不同文化的缩影,汉英谚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人文思想。

通过对汉英谚语的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两国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

本文将主要对汉英谚语的分类、内涵及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研究。

二、汉英谚语的分类及内涵(一)汉语谚语的分类及内涵汉语谚语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从内容上划分,汉语谚语可分为社会生活类、农业生产类、伦理道德类、知识智慧类等。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和谐重要性;又如“瓜田李下”,告诫人们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二)英语谚语的分类及内涵英语谚语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英语谚语主要涉及生活哲理、人际交往、自然现象等方面。

如“Time is money”,强调时间的宝贵;又如“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告诫人们任何成就都需要时间和努力。

三、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一)表现形式汉英谚语在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汉语谚语多采用四字格、对仗工整的形式,如“勤能致富”、“知足常乐”等。

而英语谚语则更注重句式结构,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Love is like a butterfly, which goes where it pleases”(爱情就像蝴蝶,随心所欲)。

(二)内涵意义汉英谚语在内涵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不同,汉英谚语所表达的观念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例如,汉语中的“谦虚使人进步”强调谦虚的重要性,而英语中的“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则强调骄傲可能导致失败。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谦虚与骄傲的不同理解。

(三)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汉英谚语在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上也有所不同。

汉语谚语往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如“一日之计在于晨”,强调了时间的宝贵。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2024年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范文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篇一一、引言作为两种文化传承的代表,汉语和英语各自承载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特色。

本文将探讨汉英对比研究的发展历程,对这两种语言的历史演变、结构差异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加深人们对这两种语言的了解和运用。

二、汉英对比研究的百年发展1. 早期阶段(1920s-1950s)早期汉英对比研究以语种介绍和文化比较为主,致力于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此阶段的学者如梁实秋等对英语的规则和技巧进行探究,以及针对汉字语法结构的特色展开深入探讨。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少中国学生从阅读诗歌开始学习英文。

此时期为汉语及英语的后期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2. 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发展(1960s-2000s)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对比研究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如翻译、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

学者们开始从语言结构、词汇、句法、修辞等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深入对比,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汉英语言结构与词汇的对比1. 汉语与英语在结构上的差异汉语与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具有较为灵活的语序和丰富的语调变化;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具有形态变化丰富的特点。

在句法结构上,汉语多采用意合而非形合的方式,而英语则注重形式上的严谨和逻辑性。

2. 词汇的对比在词汇方面,汉语和英语也存在较大差异。

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而英语则以多音节为主。

此外,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而英语则更注重词汇的形态变化和词义辨析。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词汇差异,以达到更准确的翻译效果。

四、文化内涵的对比汉英两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各具特色。

例如,汉语中的“和为贵”强调和谐的重要性,而英语中的“peace”也表达了相似的理念。

此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魅力。

1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

1英汉对比研究与翻译

课内练习
现在请大家通过翻译以下的简单句子熟练掌握 这一技巧
1.I would not believe what he said.
2.I did not remember a single point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3.I know Mr. Wang.
4.He is the best singer.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 过了一些时候, 从远方传来消息: 小铜球坠落那天, 人们感受到了地震.这 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 (3) Let everybody share the food if there is any . 有饭大家吃
• 英语国家1沿,袭形了古合代希与腊意人非合常严格和规范的语
词系统。古代希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 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 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无条理的陈述 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 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 一种背景之下形成的。

1)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
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
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 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1)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 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

由此可见,比较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1.2 比较方法的使用范围
1)从语言种类划分:在同种语言内部;或不同语言间展开 2)从时间概念上划分:历时或共时
1.3 对比研究的定义及目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比较研究方法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 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 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 供理论上的指导。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CA),也称作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1.6 我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划分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中国英汉对比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 “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 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 末。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 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 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1949-1976年这个 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第三个时期 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 始的。”(刘重德,1996:v)
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并且得到了杨自检、连淑 能等众多学者的赞同。但这三个时期各有特点(我们撇开 了第二时期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 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 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 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 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 实践目标。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 时期分别称之为“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有自觉学 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 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潘文国提要 本文总结了上个世纪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历史。

百年汉英对比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77年以前,主要是由一些语言学家个人为了探讨汉语的特点而进行的研究; 1977年以后,是为了建立汉英对比语言学而进行的大规模的研究。

作者收集了90多本专著、1300多篇论文,以从中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和预测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史一 对比与对比史的研究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中国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

(引自王力,1983:40)吕叔湘先生更把比较看作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他说:假如能时时应用这个比较方法,不看文法书也不妨;假如不应用比较的方法,看了文法书也是徒然。

(吕叔湘,1942:7)语言研究中的比较,可以是在同一种语言内部进行的,也可以是在不同的语言之间开展的;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

所谓对比研究,是其中的一种,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比较研究,描述它们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以促进人们对所对比语言的研究,并为语际翻译、语言教学和双语词典的编纂等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语言学中的这种比较研究,称作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C A),也称作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 tics),已成了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他最早提出了语言比较与探索人类精神的关系的思想:不计其数的民族作为人,以各种不同的途径担负着创造语言的任务,而比较语言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详尽地探索这些不同的途径;倘若忽略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力量的形成之间的联系,比较语言研究便会丧失所有重大的意义。

(Humboldt,1836:21;中文译文见洪堡特, 1997:16)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却是20世纪以来的事,它在欧洲与美国可说有两个源头。

在欧洲,关于对比语法的设想是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最早提出来的,他在其名著!语法哲学∀一书末尾曾指出:比较语法和历史语法生气勃勃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但是请允许我在结束本书之前指出,这本书观察语法事实的方法可能会为比较语法创造一种新方法,或者创造一种新的比较语法##这种比较不必局限于属于同一语系、同一起源而通过不同道路发展起来的语言,对差异最大、起源迥然不同的语言也可以加以比较。

我在这里所做的可以当作一种意念性比较语法的简单雏形,我希望那些眼界比我开阔、语言知识比我更丰富的人能接过这项工作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以便帮助我们比本书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的思维的最内在的本质。

(叶斯柏森,1924:500∃501)叶斯柏森创立的这种 新的比较语法就是对比研究。

同时,他还具体指出了进行对比的方法:如果我们采用本书使用的方法,即从C(意念或内在意义)出发,探讨全人类共有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在各种语言里是如何表达的,由此通过B(功能)到A(形式),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新的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并能在事实上创立一种新的句法学。

(同上)叶斯柏森主张的是一种多语言的对比。

所以,我们在!语法哲学∀一书中可以看到丹麦语、古丹麦语、英语、古英语、法语、古法语、德语、古高地德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挪威语等不下二十种语言的用例。

正是通过这种多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许多语法现象与问题在叶斯柏森笔下得到了清晰的展示与阐述。

而美国的对比语言学肇始于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与叶斯柏森相同,他是把对比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并且最早提出了 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 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为了研究世上的物种,开始是描述全球每个角落现存的物种,后来又考虑到历史的因素,加上了化石;接着他们觉得有必要对这些物种进行比较和对比,于是为之分门别类,理清进化过程,研究其形态和类型。

语言科学也正在做同样的工作,而且现在我们正在采取一个新的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方法去研究距离较远的语言事实。

把地球上的语言分成语系,每一语系内的语言都来自同一个祖先,研究他们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这样的研究叫做%比较语言学&,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

而更重要的是将要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对比语言学&,它旨在研究不同语言在语法、逻辑和对经验的一般分析上的重大区别。

(Whorf,1941:240)二次大战以后,由于外语教学的需要,语言学家弗里斯在!论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一书中提出了以对比作为教学基础的设想(Fries,1945:9)。

根据这一构想,拉多于1957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一书,全面讨论了如何对语音、词汇、语法、文字、文化进行对比。

现代学者一般以此作为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正式成立的标志,尽管此书并没使用 对比这一字眼,而其实际所做的只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把比较扩大到了 任何两个语言与文化之间。

(La do,1957:vii)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虽然年轻,但对比的方法在语言研究中的运用,却有着相当漫长的历史。

有的语言学家明确地指出:语言之间的比较源远流长。

自有语言研究以来便有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与语言研究可以说是同时开始的,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J.Ellis,1966;转引自许余龙,1992:21)王宗炎先生也说:对比分析是古老的,因为自有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

(王宗炎,1983:3)如果说,在西方语言学研究中,对比方法先于学科而存在,那么,同样的情况在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中也存在。

早在1932年,赵元任先生就发表了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汉语调初探∀。

1933年,林语堂和黎锦熙分别出版了以对比为主要方法的!开明英文文法∀和!比较文法∀。

20世纪40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汉外对比,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汉语语法体系。

可以说语言学家们在具体的对比实践方面早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对比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70年代末的事情。

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后来整理成文在!语言教学与研究∀试刊1977年第2期上发表。

文中吕先生提出: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 无论语音、词汇、语法都可以通过对比来研究。

(吕叔湘,1977)吕叔湘先生的这篇文章可说发表得正是时候。

因为其时及以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异军突起,十余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正急需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理论的支撑,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工具。

正是在吕叔湘先生这篇文章的指引之下,对比语言学在我国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汉语界、对外汉语界、英语界乃至理论语言学界各方面力量的一支合力,二十多年以来,研究者们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等许多方面的汉外对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从最初单纯的微观研究逐步扩展到了中观和宏观研究。

讲中国的对比语言学学科形成以这篇文章为标志,是可以为全体研究者接受的。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在长沙成立,组织队伍,提供阵地,出版会刊!英汉语比较研究∀,更将汉外对比、特别是英汉对比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潮。

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因为学科史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在总结以往的成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好地看清学科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老会长、八十多岁高龄的学界前辈刘重德先生最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第一个提出了中国汉外对比研究史的框架,他指出:我国的对比研究可分如下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应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文汉诂∀算起,到四十年代末。

在这一时期,赵元任、黎锦熙、王力、吕叔湘等都对汉外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对比研究做出了可观的贡献,可惜对这段历史我们还没有人认真总结。

1949∃1976年这个时期,中国的对比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第三个时期是从1977年5月吕叔湘先生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开始的。

(刘重德,1996:v)刘老的这一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尽管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于1977年,但在回顾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历史,挖掘和总结中国对比语言学形成、发展的历史资源时,我们无论如何不应忽略自上世纪末以来众多语言学家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就。

刘先生之外,还有不少学者表示了同一观点,如杨自俭指出:在国内说到汉英对比研究,恐怕应从马建忠和严复算起,在他们之后有黎锦熙、刘复、王力、吕叔湘等,为了创建汉语语言学和汉语语法体系,他们拿Nesfield,H.Sweet,Jesperson, Bloomfield等人的语言学理论和语法著作跟汉语作了大量的比较,找到了英语和汉语的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写了许多著作。

(杨自俭,1992:45)连淑能指出: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马氏文通∀(1898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年),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年)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年)等语法名著都是通过汉语和外语的对比研究产生的。

(连淑能,1993:2∃3)因此,一部汉外对比研究史,应该从马建忠写起,这是没有疑义的。

但是,第一时期与第三时期相比,毕竟有着很不相同的特点(我们撇开了第二时期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一时期的特点是大家林立,巨人辈出,但是他们的如椽之笔主要在于从总体上构建汉语语言学,并没有以对比研究或构建对比语言学作为根本追求,因此他们的对比思想、对比理论,乃至对比实践,往往掩藏在对汉语的具体分析之中,不像第三时期的诸多研究者那样有明确的理论追求和实践目标。

因此我们觉得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把这两个时期分别称之为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和 有自觉学科意识的时期比较好。

对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二 以对比实践为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对比研究,学者并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只是感到在汉语语言自身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而自觉地将汉语与各种外语特别是英语作比较,并关注如何将国外的种种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汉语。

正如杨自俭和李瑞华所说:他们的对比研究虽有移植的问题,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独特创造,对汉语语言学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创了择善化用的传统。

(杨自俭、李瑞华,1990:2)第一时期的研究,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因此可以说是人自为战,但由于这个时期语言学大家辈出,我们觉得在研究时不妨采取以人为中心、适当加以拓宽的方法,选择在现代中国语言学史上成就最为卓著的几位大家,研究他们在汉外对比研究上的贡献,然后穿插其他学者一些比较突出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