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典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可见虚实结合得好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有"飞动之趣"。

又可以大大丰富诗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使其获得充盈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方法而言,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当前为实,追忆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本文拟就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作初步的探讨。

1.详写为实,简略为虚详写可以细致入微,如在目前,略写则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中,实写作者与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却省略掉了,采用虚写。

隐者是什么样子,采药去了哪里,多久回来都没有介绍。

但山峰高峻,云海茫茫,童子天真纯朴,隐者仙风道骨,诗人寻访隐者时平和的心情与闲雅的态度,则是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的。

诗歌通过虚写给我们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读诗时我们通过补充(即想象)能得到美妙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2、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抽象的情况大致可分为哲理和志向二端。

①、哲理为虚在诗歌中,抽象的哲理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表现出来。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中,作者登楼所见的具体形象为实,抽象的说理为虚。

虚实结合的意思解释

虚实结合的意思解释

虚实结合的意思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虚实结合,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独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其表象、现象,又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实质,将虚和实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虚实结合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深刻的内涵,而且在文学、艺术、管理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虚实结合一直被看作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周易》中就有“以虚为实,以穷为不穷”之说,强调了在认识事物时要善于捕捉其虚实之间的关系。

道家学说更是着重强调了虚实结合的重要性,认为“虚空万物之所待”的观念,即认为在万物兴起前存在一种虚空的状态,而所有万物的产生,都是由虚空所引发的。

虚空也代表一种空灵之境,一种思绪豁达的状态,而实则是指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虚实二者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

虚实结合的思维方式也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虚幻的想象和真实的情感相结合,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

比如明清小说中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极具生命力和情感深度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情世故。

又如在绘画艺术中,虚实结合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水画中的虚实结合,通过恰到好处的留白和虚实互补,使得画面更加具有神韵和内涵,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在管理领域,虚实结合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维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需要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眼前的问题和困难,又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只有虚实结合,才能更好地把握企业的发展脉络和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虚实结合,这种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事物的表象和现象,又可以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和实质,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世界。

在文学艺术领域,虚实结合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比如在小说中,作者往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塑造出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有趣的情节。

表现方法之虚实结合

表现方法之虚实结合

的山的肌肤。
——《济南的冬天》
赏析:本段是作者写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的 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 手法,虚实结合,表现了薄雪覆盖下的山坡上的美 景,表现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
找出朱自清的《春》中 “春花图”虚实结合的句子, 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 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实写,前面是颜色,后一句是味道,色味结合)闭了眼,树上仿 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相反相成形成 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
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实写) 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
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虚写)
——鲁迅《雪》
赏析:作者虚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切”说 明“仿佛看见”,以记忆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真切、 自然,有冬花枝头春意闹的诗意之美,虚实结合,突出了江南 美丽雪景中的春意。
结合课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选文内容。
答案示例:安塞腰鼓是一个虚 实相生的范例。它在实的描写 给人以最强悍、最直观的视听 冲击,又把读者带入到一个虚 的境界:实写形体,虚写感受 突出腰鼓的强大震撼力。这种 虚实结合,使安塞腰鼓蒙上了 一层迷人的光晕,充满了艺术 的张力。
答题格式:
答题格式: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实 写 ......,虚写......,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 想像,表达了作者......之情。
作者由眼前蓬勃盛开的紫藤萝花,联想到“生死谜、手足 情”,睹物释怀,虚实结合,进而感悟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从而使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一、二句实写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 吟的情景,三、四句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 地未眠的景况,是虚写。虚实结合,(使怀人 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表达了异地相思的 深情,)传达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问题:试简要评析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
指出下列诗歌哪些是“实”,哪些是“虚” 1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虚 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虚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实 4 念去去千时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 虚 5 飞流直下三千尺, 实 疑是银河落九天。 虚 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虚 实 8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虚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9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实 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10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虚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 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 的孤独。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 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 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抒发了相思之情。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邱二十二员外,作者的朋友,当时正在 临平山学道。
2. 设想的未来之境(或对方处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 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能强化 感情,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 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是设想别 后的景物。

虚实结合的概念的解析

虚实结合的概念的解析

虚实结合的概念的解析虚实结合是指在某种表现形式中,既有现实的事物和现象的再现,又有虚构的、非现实的元素的出现。

这种结合在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创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让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想象力。

在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通过虚构的元素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比如在奇幻小说中,作者可以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幻世界,通过描述那些奇特的生物和魔法的存在,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在这种虚幻的世界中,作者可以突破现实的限制,创造一个更加完美或者更加糟糕的社会形态,用反差的方式来展示现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另一方面,虚实结合还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

在影视作品中,虚实结合经常被用来制造出梦幻般的画面效果。

通过使用特殊的摄影技术和特效的加入,导演可以创造出逼真又超乎寻常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奇幻感。

特效的运用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加生动,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虚实结合还可以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

通过使用幻想的场景和象征性的元素,导演可以直观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情感变化,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性。

虚实结合还可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通过将现实元素与虚构元素相结合,作品可以在视觉和思想上给观众带来一种冲击和震撼。

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会不断产生疑问和思考,试图寻找虚构元素与现实元素之间的联系。

这种思考过程可以激发观众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观赏虚实结合的作品,观众可以获得一种触动和启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是一种融合了现实和虚构元素的表现方式。

它在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被广泛运用,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

虚实结合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创造出虚拟的世界,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制造出逼真而奇幻的画面效果;可以激发观众的联想和思考,引导他们思考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例子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例子

古诗中的虚实结合例子1. 嘿,你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啊,“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实写眼前所见之景,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不就是虚写嘛,把瀑布想象成银河从天上落下,多有意思啊!2. 咱再说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实在的感受,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就是他想象兄弟们过节的情景嘛,这虚实结合得绝了吧!3. 哎呀,杜甫的《春望》也有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可是真实的景象,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对家书的渴望不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虚写嘛,你说妙不妙?4. 王昌龄的《从军行》也值得一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实实在在的边塞风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就带有战士们决心的虚写成分了呀,这组合多棒!5. 还有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多真实啊,“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就是他想象家里人对他的思念,这虚实结合真有味道!6. 苏轼的《水调歌头》也不得不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实景,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就是他奇妙的想象啦,是不是特别吸引人?7. 柳永的《雨霖铃》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可是亲眼所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不就是虚写喝酒醒来后的情景嘛,太有感觉啦!8. 辛弃疾的《破阵子》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是真实的军中生活,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就是他心中的壮志豪情呀,这虚实结合多带劲!9. 李煜的《虞美人》也有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是现实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虚写对过去的回忆,能不让人沉浸其中吗?我觉得古诗中的虚实结合真的是太神奇了,让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和感悟啊!。

虚实结合鉴赏

虚实结合鉴赏

1、虚实结合(1)定义(虚实的内涵)总体说明: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分类说明: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例2:《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

例3: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例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例5:《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2)“虚”的三类内容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1:《梦游天姥吟留别》:【析】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例2:李白《蜀道难》:【析】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例3:李商隐《锦瑟》:【析】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运用虚实结合的古诗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 诗中实写了赤壁的险峻景色与自身状况,虚写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通过虚实对比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2. 《乌衣巷》 - 刘禹锡
- 诗中“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则是虚景,通过虚实对比表现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3. 《望江南·多少恨》 - 李煜
- 诗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三句虚写往昔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凄凉处境形成对比,凸显出梦醒后的悲哀。

4. 《西塞山怀古》 - 刘禹锡
- 诗中前四句虚写西晋王濬率大军征服东吴的情景,为后文议论做铺垫,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5. 《越中览古》 - 李白
- 诗中前三句虚写越王勾践破吴归的往事,与今日王城故址的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6. 《月夜》 - 杜甫
- 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两句虚写未来团聚的喜悦,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

7.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苏轼
- 词中虚实结合,上片实写对亡妻的思念,下片虚写梦中相见的情景,表达了词人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8. 《夜雨寄北》 - 李商隐
- 诗中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9. 《虞美人》 - 李煜
- 词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等句虚写故国的繁华景象,与词人当前的凄凉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亡国之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结合
作者:柴晓山
来源:《作文周刊(初一·读写强化版)》2015年第02期
【阅读前言】
虚实结合,就是作者将眼前所见的实实在在的人、事、物、景,与作者通过联想、想象而虚构出来的景象结合在一起,以扩大文章内涵的写作手法。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经说道:“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运用虚实相生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入虚写。

1.借助侧面描写,虚写人物。

借助旁人的讲述或反应,虚写主要描写对象的生活状况或其他特征,虚实相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

2.发挥联想、想象,虚写场景。

在实写中,运用联想、想象的手法,插入与之相似、相反或相关的其他场景,造成虚实相称或虚实对比,以突出描写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直接凸显主题。

3.创设虚幻梦境,虚写作结。

正文结束后,以描绘梦境或其他虚幻场景作为文章结尾,可以抒发强烈的思念、怀念之情或表达美好的愿望。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飘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
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变得一个个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取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有谁夜半耳语:“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第6期)
【专项训练】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学生欣赏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时一要认真阅读,体悟其内涵;二要对照“阅读前言”中的有关理论,确定文章中的“实”与“虚”;三要结合语境,体会虚实结合的传神之处。

【拓展练习】
2.请解释第二段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赏析。

解题思路:要明白画线句子的含义,必须在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思考。

赏析句子则应该从修辞手法、所含意义和在文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进行解答。

3.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解题思路:此题的考点在于对文中的信息进行搜索和归纳。

答题时要注意认真阅读,从文中筛选出有用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