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志
氏族志内容

氏族志引言氏族志是一种记录氏族历史、家族传承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文献形式。
它以家族为单位,通过记载家族的起源、发展、人物、事件等内容,展现了一个家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氏族志不仅是一部家族的历史记载,更是一部家族的宝贵财富,是后人了解和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氏族的起源和发展氏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大家族。
氏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部落社会,当时人们以共同的祖先或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发展成为氏族,成为一个更加完整和稳定的社会组织。
氏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
家族制度包括家族组织结构、家族规则和家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它是氏族内部秩序和稳定的基础。
家族文化则是氏族的精神支柱,包括家族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它代表了氏族的特色和个性。
氏族志的作用与意义氏族志作为一种记录家族历史和文化的文献形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氏族志是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读氏族志,我们可以了解家族的起源、发展和变迁,了解家族成员的生活和事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家族。
氏族志记录了家族的兴衰荣辱,是家族历史的镜子,让后人能够从中吸取教训,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
其次,氏族志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依据。
家族文化是家族的精神财富,是家族成员共同的精神纽带。
通过编纂氏族志,我们可以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人了解和继承家族的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再次,氏族志是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资料。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家族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氏族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特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氏族志的编纂和保存氏族志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编纂氏族志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包括家谱、族谱、史书、文献记载等,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筛选和研究,再进行编写和编辑,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氏族志。
家族志——精选推荐

家族志家族志当今⽂明盛世,⼤⼒倡导⽂化⼤发展、⼤繁荣已成即定国策。
只有经济的腾飞⽽没有⽂化的繁荣就不是真正的⽂明,中华⽂化源远流长、博⼤精深,⽽名族⽂化之精髓却永远根植于各家族⽂化之中。
盛世修志,志载盛族,酝酿三⼗,历时五载的《景泰萧⽒家族志》,迎着祖国⽂化⼤发展⼤繁荣的曙光应⽤⽽⽣、圆满告成、可喜可贺。
在尊祖敬宗,弘扬宗族⽂化⽅⾯,当今盛⾏的⼗之有九是修撰家谱。
其规模之盛甚⾄涵盖到全国的同宗同族之众,但家族志却较少见。
其实家族志和家谱⼀样,是以⽂字和图标形式记载以个家族世袭繁衍,迁徙发展及重要⼈物事迹和姓⽒⽂化的资料汇编。
不同之处在于家谱侧重于先祖较为严肃,有的不沐⾹净⼿不准动谱,⽽家族志则侧重于当代,较为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收集⼀定数量的⽂艺作品,有⼀定的可读性。
即可当家谱供奉,⼜可做书籍观赏。
因此更适应于时代之要求。
⼈⽣在世,应通晓祖辈之来龙去脉,溯先⼈之⽊根⽔源。
⽔寻同源则千流万脉不能淆其源,⽊追其本则千枝万叶不能戕其根,⼈明世系则千秋万代不能乱其宗。
修撰族志之宗旨在于明列世系,宗族敬宗,睦族和亲,传承⽂明,收族旧宗。
倡⾏族⼈宁厚勿薄,宗亲⽆疏,长幼以序,尊卑以分。
临喜则庆,以笃其绸缪,遇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
故世系列⽽阖族亲亲之,族志成⽽阖族凝聚之。
溯我先祖,⾃东周萧叔⼤⼼封地得姓,由秦历汉,沿两晋南北朝,历唐宋元明清。
⼈才辈出,巨星闪烁。
有兴汉之名相,前齐创帝之祖,后梁建基之宗。
⽂著六朝,相传⼋叶,兰陵皇族,⾦城⾼楣。
萧⽒族众从⼭东枣庄播迁,越岱涉江,望出兰陵,涉皖豫晋陕⽢,踏遍青⼭迢迢路,世居边寨⾦城。
明末清初屯垦新疆永泰。
代兴叔侄四⼈⼤洪、⼤河携侄国成、国义来到⼭⽔宝地单墩,披荆斩棘,开辟基业,凿泉⽽饮,结庐为家。
历代耕读传家,仁孝为本,繁衍⽣息,门户昌⼤,⽽今已有千余⼈众。
福禄⽔萧⽒始祖有弟翁⾝系明末永泰城屯垦移民⾄押站帖主。
清初迁居福禄⽔,曾出⼆位将军,昭武将军萧应权,武毅将军萧⽟龙,同时有⼋品以上⽂武官员七⼈诰命恭⼈⼆⼈。
祖宗祠堂对联集锦

祖宗祠堂对联集锦
1. 祖德焕发家风光,宗谱流传富韵香。
2. 家训传承凝心志,宗风延续促家强。
3. 祖宗事业传家族,堂前香火继传承。
4. 世代相传弘家训,祖宗祠堂永流传。
5. 家族宗亲齐心力,祖宗祠堂久繁荣。
6. 孝道传承延百世,家风弘扬永不忘。
7. 家风厚重传千古,祖宗香火继万年。
8. 亲情传统代代传,祖宗祠堂永流传。
9. 家谱传承家族志,祖宗祠堂永流传。
10. 家族凝聚力传千古,祖宗祠堂永流传。
以上是关于祖宗祠堂对联的集锦,每个对联都表达了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家族传统的延续。
这些对联反映了祖德家风的传承、宗谱的流传、家族事业的发展以及亲情的传承等方面。
希望这些对联能够激发人们对祖宗的尊敬和对家族传统的重视,让祖宗祠堂成为家族凝聚力的象征,永远流传下去。
朱氏家谱诗句大全

朱氏家谱诗句大全朱氏家谱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家族的历史记录和血脉传承的见证,承载着家族的荣光和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氏家谱中的诗句也逐渐丰富多样,其中流传下来的经典篇章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为您整理了一些朱氏家谱中的经典诗句,希望能为您了解家族历史、凝聚家族情感带来帮助。
一、家族传承1. 四海宗亲齐古道,千秋血脉共长存。
2. 世代相承家道正,家谱传世永流传。
3. 九流同本朱家根,百世相传耀家名。
二、家族团结1. 分枝拂曰非分家,环环相扣才是家。
2. 罗网虽大织不破,骨肉相亲力量重。
3. 家和万事兴,兄弟一心铸辉煌。
三、家族荣耀1. 家谱不虚悬青史,让家族光辉永流传。
2. 世代相传家家有才,家谱记载沧海桑田。
3. 昔日风光今继承,朱氏家族永放光。
四、家族价值观1. 忠诚恪守家族义,品德家规代代传。
2. 传统家教铸精魂,家族荣耀万世存。
3. 立身行道家传统,修身齐家立世纪。
五、家族情感1. 血脉相通情不息,代代传承爱不移。
2. 家谱记载世家情,史册流传感恩深。
3. 骨肉至亲心相系,家族情感永不散。
六、家族使命1. 传胪萧散骨萧烟,血脉相传使命传。
2. 世代传承家族志,铸就家族的辉煌。
3. 家族荣辱归根立,自强不息传家训。
以上是一些朱氏家谱中的经典诗句,这些诗句传承着家族的荣光和传统,凝聚着家族成员的情感和责任。
希望这些诗句能够为您了解家族历史、感受家族情感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让我们一同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家族文化,为家族的进步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家庭传统教案——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人凝聚力

家庭传统教案——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人凝聚力增强家人凝聚力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也日渐淡薄,这样很容易导致个人与家庭的分离,影响了家庭凝聚力。
而家庭传统教育可以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家人之间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一、家族文化的意义家族文化是家族的精神财富,是由前人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括家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元素,可以为后人提供一个思想认同的基础,让人们将与家族共有的精神价值观当做自己的信仰,建立起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二、家族文化传承的量1.陶冶人的情操正面的家族文化能够对人的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家族重视孝顺、勤奋、礼貌,那么这些品质也会在家族之中代代传承,并且时间越久远,灌输的效果也就越来越深刻。
2.增强家庭凝聚力家族文化传承能够让子孙后代感受到与家族的联系,感受到相同的脉联系与精神纽带。
这样做就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增强家庭凝聚力,使家族成员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3.丰富家族文化除了要传承家族文化外,家族成员也可以借此机会来了解其他家族的文化,并与家族互相交流沟通,这也能够丰富家族文化,使家族成员更加机智、文化素养也更丰富多彩。
三、如何传承家族文化1.通过口述传承的方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传统方式,由家族老人向后辈讲述家族的历史、风俗习惯、品德准则等内容,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
2.组织家族文化节日例如:家族年会、家族日等,并在这个时候强调家族的重要价值观与文化传承,加深家族成员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
3.编写家族志家族志是以家族为主要内容的书籍,记录了家族的来源、宗族分支、家谱、家成员的重要事迹等内容。
可以根据自己的家族情况和需求,编写个性化的家族志,这是一种有收藏价值的家族文化。
四、结语家族文化对于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家庭传统教育可以将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家人之间也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
TIPS POLO家族志

垒球 商 步的 先 进 科技 和 典雅 时 尚 的设 计 风
、 遵中国市场。在中德双方的合作下.上海大 。
0 P O通过离科技装备、精良制造工艺以厦 OL
格. 达到7当代世界汽车工业先进水平。自 此.中圜的A 级车市升启了崭新的篇章。 o 2 0 年,第四代P O经历7一次中 05 OL 期发敖。2 年6 2 8,上海大众正式推 ∞6 , 3  ̄
 ̄ O Oso y 缠正 P L pn相 袁上市. 呲 为
羲 薯
旅洼八了全新的活力,满足7年轻消费者避
求个性和运动的需求。并形或了P O家族 OL 口小天王 齐头并进的有利局面,大幅拓
展 了P O豪旅在 A 级 市场 的 占有率 OL O
1 2
糟 b詹备箱更加跬直,此设计目的在于增大内部空间 提高整车 实用性。尤萁是行李空间,在放倒后排座椅后。空间能飙2 5 6 升打
: ; :
一 ’
一
誊≤要≥ : 0 l I 2D 今) 皇 薄 代 L f0z o 年堇
玉一 . 一 三
鬈
一
20笨问世. 年由上 02 同 海太众同 步引
出 了在原 有 四代P L 基 础 上进 行了优 化提 OO
升的P O OL 劲情和P L 劲取.速两戢事型 OO 在继承了上一代P L 圆满造型风格女基础 O0 上。线采处理更加荆落、成熟.整体气糠、 强悍、千练、动麟十足 2 0 年1 搏鲫旧0 07 2
和2 0 年5 0 9 M.备受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C 08 OL 0 矗 P
杨氏家族的家训传承研究家族价值观在杨氏家族中的传承与发展

杨氏家族的家训传承研究家族价值观在杨氏家族中的传承与发展杨氏家族的家训传承研究——家族价值观在杨氏家族中的传承与发展家训是每个家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家族文化的精髓。
它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经验,传达了家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杨氏家族中,家训一直被视作宝贵的财富,并不断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杨氏家族的家训传承及其对家族价值观的影响。
一、家训的起源与传承家训起源于古代中国,是对家族道德规范和家族经营经验的总结。
杨氏家族的家训传承可以追溯到多年前,始祖杨老爷创立家族时就制定了明确的家训。
家族中的每一代继承人都被要求严格遵守家训,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这种传承形式使得家训在杨氏家族中代代相传。
二、家训的内容与特点杨氏家族的家训内容丰富、具体,并贯穿于家族的各个方面。
家训注重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鼓励忠诚、守信、勤劳、友善等品质。
它还强调家族的团结与友爱,提倡亲情和和睦相处。
此外,家训还包括对家族发展的规划与要求,如经营原则、产业扩张等。
家训的内容丰富而细致,为杨氏家族提供了清晰的道德指南和经营方向。
三、家训传承的方式与途径家训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杨氏家族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家训的传承。
首先,家族长辈会亲自传授家训给下一代,并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示范。
其次,家族成员会定期召开家庭会议,交流家族的发展情况和家训的重要性。
此外,杨氏家族还通过制定家族规章制度和家族志等形式,将家训与家族制度结合起来,确保家训的深入传承。
四、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家族价值观是杨氏家族长期传承和发展形成的,它体现了家族历经岁月的智慧和经验。
杨氏家族的价值观强调家族成员间的关爱和支持,注重家族和谐与稳定。
杨氏家族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主要依靠家训的传承。
家族成员通过学习和遵守家训,逐渐内化家族价值观,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在这个过程中,杨氏家族的价值观不仅得以传承,还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家族的需求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发展。
五、杨氏家族家训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尽管杨氏家族一直致力于家训的传承与发展,但也面临一些现状与问题。
湖南氏族志之谢氏(二)

湖南氏族志之谢氏(二)谢湘乡谢氏始祖惟兴公,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水北保梅子坡圳上,第三子汉三郎迁徙湖南宝庆邵湘两界地名界牌铺。
第三子政三郎,字安诚,元皇庆二年(1313)迁居湘乡新田云岭,今属双峰吴湾。
子应德,谱尊为一代祖。
应德五子:祖五郎、祖六郎、祖七郎、祖九郎、祖十一郎。
祖五郎又三子:宗五郎、宗七郎、宗八郎。
共衍为腾、财、胜、隆、通、贞、贤七房。
财裔居新田,隆裔居云岭,通裔居鹦口西冲、划舡塘,贤裔居黄檀、云路、乾冲,腾裔十代至通添公,字政天,始由暮潭迁青山。
清康熙元年(1662)应德公派下合修通谱,乾隆五十九年(1794)、嘉庆七年(1802)宗五郎、宗七郎派合修,至1917年宗五郎派六修,2001年宗五郎派下青山侯堂支又续修。
乾隆七年(1742)建大宗祠于羊牯峒。
班行:惟汉政应,祖宗必达,思彦敏永,通文元武,显添顺再振,兴仁徵国瑞(邦嗣克家),合续肇南方,惠直声闻远,蕃宣世泽长,佐时毓哲辅,立学茂贤良,尚冀光先德,用期久发祥。
通添公派下十八代孙振定,字一斋,又字竹湖,号芗泉,乾隆进士,曾官江南道御史,署兵科给事中,人誉为“烧车御史”,著有《知耻斋集》,子兴峣,亦有名。
二十二代国光,字炳硅,曾任零陵镇守使,湘南护国军总司令。
湘乡案山谢氏始迁祖锦材公,字楚一,明宣德二年(1427)携长子广生自本邑西阳枣子坪徙居案山。
清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五年(1879)、1937年纂修族谱。
班序:锦广允仲,宗祖兴旺,福德思先,昌大万代,俊杰振卓,延承世泽,忠厚传家,文章徵国,敦笃伦纪,崇尚清白,玉树光荣,芝兰秀特。
湘乡白石谢氏始迁祖梦来公,南宋末年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行仁里水百保梅子坡因避兵乱,迁居湘乡扶洲。
传至祥钦公,元明之交迁居白石,定居分水坳乌竹山。
生八子:昌信居洞上,昌侣居观山,昌杰居白石,馀迁安化等地不详。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始修墨谱,乾隆二十九年(1764)一修,咸丰元年(1851)二修,宣统元年(1909)三修,时人口9996人,1994年四修,时人口28761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族志当今文明盛世,大力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即定国策。
只有经济的腾飞而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是真正的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名族文化之精髓却永远根植于各家族文化之中。
盛世修志,志载盛族,酝酿三十,历时五载的《景泰萧氏家族志》,迎着祖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曙光应用而生、圆满告成、可喜可贺。
在尊祖敬宗,弘扬宗族文化方面,当今盛行的十之有九是修撰家谱。
其规模之盛甚至涵盖到全国的同宗同族之众,但家族志却较少见。
其实家族志和家谱一样,是以文字和图标形式记载以个家族世袭繁衍,迁徙发展及重要人物事迹和姓氏文化的资料汇编。
不同之处在于家谱侧重于先祖较为严肃,有的不沐香净手不准动谱,而家族志则侧重于当代,较为灵活,内容丰富多彩,收集一定数量的文艺作品,有一定的可读性。
即可当家谱供奉,又可做书籍观赏。
因此更适应于时代之要求。
人生在世,应通晓祖辈之来龙去脉,溯先人之木根水源。
水寻同源则千流万脉不能淆其源,木追其本则千枝万叶不能戕其根,人明世系则千秋万代不能乱其宗。
修撰族志之宗旨在于明列世系,宗族敬宗,睦族和亲,传承文明,收族旧宗。
倡行族人宁厚勿薄,宗亲无疏,长幼以序,尊卑以分。
临喜则庆,以笃其绸缪,遇戚则相怜,以通其缓急。
故世系列而阖族亲亲之,族志成而阖族凝聚之。
溯我先祖,自东周萧叔大心封地得姓,由秦历汉,沿两晋南北朝,历唐宋元明清。
人才辈出,巨星闪烁。
有兴汉之名相,前齐创帝之祖,后梁建基之宗。
文著六朝,相传八叶,兰陵皇族,金城高楣。
萧氏族众从山东枣庄播迁,越岱涉江,望出兰陵,涉皖豫晋陕甘,踏遍青山迢迢路,世居边寨金城。
明末清初屯垦新疆永泰。
代兴叔侄四人大洪、大河携侄国成、国义来到山水宝地单墩,披荆斩棘,开辟基业,凿泉而饮,结庐为家。
历代耕读传家,仁孝为本,繁衍生息,门户昌大,而今已有千余人众。
福禄水萧氏始祖有弟翁身系明末永泰城屯垦移民至押站帖主。
清初迁居福禄水,曾出二位将军,昭武将军萧应权,武毅将军萧玉龙,同时有八品以上文武官员七人诰命恭人二人。
曾红极一时。
尚坝萧氏始祖世禄世居兰州条城一世裔孙,义浩携子万仁在民国十八年背井离乡历尽艰辛在景泰二龙山定居现有后裔子孙四十多人。
今天,景泰萧氏精诚团结,亲如一家,虔诚敬祖,共同修志,洋溢着一股和谐的宗亲气氛。
人生苦短,族寿无疆。
回顾历史,先祖奋发图强,历经艰辛,留给我们无群无尽的精神瑰宝和物质财富。
随尽全力,不能彰昭其宏德,颂扬其功绩。
唯先祖之高风亮节,崇德尚文之遗风,溶在每个后裔子孙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这就是我们修撰家族志的初衷,也是始终贯穿于族志中的红线。
作为族志,宏扬宗族姓氏文化必然是其重点。
也是每个萧氏子孙应尽的责任。
吾萧氏祖先有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从家谱溯源“望出兰陵”根在兰陵。
谱序中载二祖为南齐创帝之业,后梁建基之宗,四世有勋,文著六朝,相传八叶。
而萧姓之位帝王、名臣、良相、豪士、者,概难备述。
位于南兰陵丹阳市萧氏宗祠,有一楹联高度概括了萧氏辉煌的历史“汉则相唐则元试问三代下孰执乎佑,齐之高梁之武且看六朝中世济其昌。
”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只是一朵浪花,一代代先祖把自身镌刻成他自己的样子,已定格在岁月的某一时光中,成为他们的不朽,成就他们的光环。
今天我们兴修族志,追述先祖的功德业绩,记载家族繁荣昌盛。
首先就是要以赤诚之心,挖掘、探究、提升、传扬、继承祖先丰富的文化遗产。
因为姓氏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灵魂,是氏族文化圣殿中一颗璀璨的瑰宝,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根,折射着传统文化中最亮丽的部分。
萧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姓氏,我们的祖先曾在各个历史阶段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曾论“世家之盛,古未有也”在古代无数世家之中时独一无二的,极具典型性。
从秦汉至后梁后唐历时1100余年传世39代,世系代代不乱,极为罕见,绝无仅有。
萧氏祖先以博大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风范创造了光彩夺目无与伦比的萧氏文明。
是我们拥有其它姓氏无可比拟的广博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殷商王族初入文明时代的脚步声,到大汉王朝,兰陵世家大族的形成;从齐梁皇室独领风骚的辉煌文采到盛唐十位宰相的门第;从宋辽征战的金戈铁马到太平天国的隆隆炮声;以及近代革命中涌现出的近百颗灿烂耀眼的将星中。
我们得到一个奇迹——悠悠五千年文明,浩瀚二十五史。
萧氏文化尽领风骚,拥有十分重要的分量。
这是萧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后裔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足以自豪的资本,也是我们永远繁荣的根本。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更使我们深深的感到时不我待。
大力发展萧氏文化是历代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修撰族志,兹事体大,非一人一夕所能为,非群策群力不能办。
工程之浩瀚,任务之艰巨,非举全族之力而不能为。
族修其志,犹官修其史,官修其史,多避讳扬弃,而族志之撰,则兼收并善。
以一族之志观时代之变,查社会细微,不逊于官史也!《景泰萧氏家族志》的志成,虽然在史料钩沉,语言锤炼上还不尽人意,叙载方面也有诸多纰漏,但作为第一次尝试,大胆走到前面,其胆识魄力和赤诚令人刮目相看。
《景泰萧氏家族志》经几代人的努力,酝酿三十余载,历时五个春秋,有其重要的背景和深刻的内涵。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转型,政策的宽松。
奉祖敬宗,宏扬宗族文化,修撰家谱有了可能,单墩三支派先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修了家谱。
其间发现深藏数百年的“经牒”并以此正本清源,整理了单墩萧氏三支的亲族关系。
澄清了多年困扰族众的疑虑,并召开劝族代表会议,决定以各支谱和经牒为据,撰写一篇全户族统一的,宗旨明确的材料《考证序》告成。
这部具有标志性的文献是以后各项宗亲活动的基础和标准。
这是家族志修撰的酝酿阶段。
二0 0七年正月在县城条山进行了一次单墩萧氏家族代表聚会,这次空前的家族盛会,主要审定了本族三十六代宗讳派字,重新印发了《考证序》,决定了编撰“萧氏家族志”和装裱保存祖传经牒等事宜。
随后在全户族内进行了材料征集和人口统计工作,这是启动阶段。
二0一0年由上海、广东、兰州、白银等地的族内骨干力量的积极投入,使家族志的编撰工作全面展开。
在九月份召开全族代表会议,成立了编撰委、顾问委员会和联络员等四十多人的领导组织机构。
十一月份在景泰川大酒店召开了景泰福禄水和尚坝萧氏代表参加的景泰萧氏代表会。
会上接纳了福禄水和尚坝各支萧氏参加族志编撰的要求。
因为福禄水萧氏和单墩萧氏双方一直相传为同族。
尚坝则是金城萧氏六大支之一,榆中上花岔支派属单墩萧氏原祖籍族人。
景泰两大支萧氏的加入,扩大了家族志编撰的整容,并将原“单墩萧氏家族志”改变为“景泰萧氏家族志”且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
二0一一年九月,景泰萧氏家族代表一行五人到皋兰县城召开金城萧氏宗亲联络会。
会上景泰和金城六大支萧氏宗亲代表亲切会面,相互沟通交流,圆了景泰萧氏多年寻宗问祖,寻找族人之梦。
会上成立了“甘肃金城萧氏宗亲会”。
决定在家族志中设“金城萧氏增篇”一章。
专题撰叙双方寻宗联谱的材料和有关文章。
不但扩大了我甘肃金城萧氏的族容而且对于祖德传承和宏扬萧氏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使《景泰萧氏家族志》的影响扩展到兰州周边十几个县区。
编撰族志的速度质量均得以提升。
家族志的出版发行,集中体现了景泰萧氏家族的赤诚和奉献精神,体现了阖族的素质和实力。
洋洋数十万言,洒洒数百篇文。
绝非几家几户修一部家谱那样简单。
要将二十多部家谱归纳综合在一起,理清其世系传承和来龙去脉。
要将一千多现有人口的基本状况、来去行踪、迁徙播布交代清楚,将祖先的遗迹残篇展示于众,并将全族文化艺术成果公之于众,绝非朝夕之功所能奏效。
首先拥有一批热心宗族事业虔诚敬祖的族内贤达和有志之士。
同时必须具备一批较高素质、不图名利、不计报酬的人才队伍,特别我们拥有一批年逾古稀、耄耋之年的族内长者。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一生热衷于敬奉祖先,致力于家族团结。
跑遍山前岭后,翻遍祖传遗迹残篇,不顾年迈体弱,不畏严寒酷暑,感念赤诚,不遗余力,无私奉献。
他们是编修族志的精神支柱。
是可敬的长者,也是战士。
修志是自觉、自愿、自发的,所以是一个无私奉献,刻苦努力的过程。
其间有全家动员父子攻关的;有夫妻比肩共同努力的;有一家三代祖孙合力修志。
感人之举,不胜枚举,同时还有原祖籍金城萧氏宗亲的热情关心,积极参与和无私援助,极大地增添了《景泰萧氏家族志》的声色。
所以家族志的出版时经过三十多个春秋,几代人不懈努力之心血结晶。
家族志的告成,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无疑是空间的盛举,阖族的大事。
在萧氏宗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宗亲活动中是一站立足甘肃走向全国的牌证。
她比一般的盖庙修祠、树碑立传意义深远的多。
这部志书几乎涵盖了本地萧氏从古到今所有的要素和概况,其内容之丰,范围之广是一般家谱无法比拟的,具有很强的涵盖性、前瞻性和延伸性。
同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她是树立在每个萧氏后裔子孙心中的丰碑。
作为萧氏子孙应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珍视自己的文献,以此为契机激活族人沉睡的文化基因。
使之树起自尊、自强、自信,让家族复兴如蓬勃欲出的朝阳,冉冉的升腾。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