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史之太原
太原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

太原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摘要: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召开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
这次大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从此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使中国的大门打开,走向世界。
这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划时代的事件。
因为这次大会是在中国历史朝何处走,以及向哪个方向走的十字路口徘徊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中国其他领袖共同所做出的伟大决策。
正是这个决策使中国人民在以后的30年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伟大变化,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还是民生方面,人们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与开放前的中国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字:改革开放经济科技持续发展30年来,我们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更新更强大的活力,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变成现实。
30的求索与奋斗,使一个经济上贫穷、落后的中国,迅速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所以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今天,我们再去回顾这段历史,是及其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现在我们从山西省太原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来展示中国的深刻改变。
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含义(一)、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背景及改革开放的含义认识一段历史,是要联系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和背景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去了解它。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来看,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太原行政区划的发展史

太原行政区划的发展史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其行政区划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太原就被划分为代国的地盘。
自汉代以来,它成为了太原郡的治所,这个行政区划一直持续到唐朝。
在宋代,太原被划分为太原府,这个省级行政区划在明清时期得以维持。
20世纪初,太原成为了山西的省会城市,全市受到了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
1928年,太原被划分为6个区域,分别为东、南、西、北、中、外。
1945年,太原市被划分为8个街区和10个镇。
此后,太原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多次,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1993年,太原市的行政区划再次进行调整,将原来的8个街区改为11个行政区,分别为迎泽、小店、杏花岭、万柏林、晋源、尖草坪、娄烦、古交、阳曲、清徐和大同路。
这个行政区划至今仍在使用。
总之,太原的行政区划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历史,不断适应着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太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1 -。
太原

顶豪市场 220平米以上 320-500万
客户特征
客户为首次置业,主 要满足自住需求或购 置婚房
客户有一定身身份地位, 拥有闲置资金,主要是 客户有一定存款, 客户有身份有地位,满 满足自身改善环境需求, 满足自身品质需求 足自身形象几圈层需求 寻求居住的品质感或养 老需求
市场部分| 住宅市场特征
政府供地速度降低,土地需求量增加,导致土地交易在2016年成交亩单价突破300万,达到325万的新高,2017年土地供求量接近,房地产
市场提速发展;
2013-2017年房价上升1859元/㎡,楼面价上升822元/㎡,2016年-2017年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为1350元/㎡,房地价比为5。
市场部分|土地市场
城市概述| 城市人口
政府导向:扩大太原城市规模/规划太原城市发展方向/落户政策快速执行/人才引进
截止2017年底统计太原市常住人口为437.97万 人,2018年3月根据已印发的《太原市推动非户 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太原将再一次放 宽城六区落户条件,具体涵盖: 全面开放四类人员落户限制
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城区合
——城市概述
城市概述| 城市占位
太原,山西省省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 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
2018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太原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 创新示范区”的建设; 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在太原举办
特征之一:总价结构呈现纺锥形,客户购房成本增加
两居、三居仍为市场主力,但两居占比下降,三居、四居占比均有所上浮; 市场主力成交套总价100-200万元,占比高达59%,比2016年上涨28%,套总价100万元以下成交占比23%,比2016年下 降28个百分点,客户购房成本增加,置业门槛提升。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 )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张国华内容提要: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列强为加强资本输出、攫取更多在华利益,在中国掀起了修筑铁路的热潮。
铁路的修筑实现了资源的高效运转和人员的迁徙流动,冲击了传统思想和封闭社会,加速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近代华北地区的铁路客观上也对本区域的经济转型、工业发展、城镇格局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1907年正太铁路的通车,带动了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影响了华北地区的人口布局,同时保障了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劳动力,促进了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发展和生活区域的扩展,扩大了城市的空间范围,推动了城市的外延型发展。
关键词:正太铁路华北城镇格局太原正太铁路东起河北正定(石家庄),西至山西太原,1907年建成通车后进一步稳固了太原在山西的政治中心地位,提升了太原的经济地位,同时对太原市的空间拓展、人口布局、工业建设和商业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目前关于民国时期山西铁路的研究成果,其一是山西省史志院编纂的《山西通志•铁路志》,该书完整叙述了近代以来山西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山西铁路建设、人才培养、机构设置的详细内容;其二是江沛教授等对华北主要城市在铁路通车后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如河北石家庄、山西阳泉都是铁路宜接促进了工业、商业、交通业发展,进而实现了城市的形成;①其三是江沛教授等曾就铁路①参见江沛、熊亚平《铁路与石家庄城市的崛起:1905-1937年》,《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江沛、李丽娜《铁路与山西城镇的变动:1907-1937),《民国档案》2007年第2期。
正太铁路与太原城市的变迁(1907~1937)对近代山西城镇影响做过专题研究,涉及榆次、太原的繁荣和太谷、平遥、忻县的衰落等内容,①但目前完整论述近代铁路与山西单一城市发展的研究成果仍显薄弱。
②本文试图探讨正太铁路对近代太原城市发展变迁的作用,进而解读近代铁路与山西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
太原历史概述

太原历史概述太原位于中国北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太原历史的概述:太原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那个时期,太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了陶器和石器。
周朝,太原属于晋国(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在这个时期,太原成为了晋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到太原进行过传道教育。
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其中一个是“中山国”,太原地区成为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公元前295年,中山国被齐国所灭,太原归属齐国。
公元前221年左右,秦朝统一了中国,太原地区成为了秦国的领土。
在秦朝时期,太原建立了许多城墙和军事要塞,以保护边疆地区免受外敌入侵。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太原成为了北方的重要城市之一。
汉武帝时期,太原城被扩建,并建立了太原县,太原开始成为了一个军事和政治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太原成为了魏国的首都。
在此期间,太原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太原城墙的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很多重要的宫殿和庙宇。
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太原的重建时期,太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
在唐代,太原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街道,而且还成为了一座文化名城。
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太原成为了内蒙古蒙古人的统治中心。
在此期间,太原发展得非常快,人口和经济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和文化场所。
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1年),太原成为了山西省的省会。
在此期间,太原城墙再次得到了扩建,而且在太原还建有了许多重要的宫殿、庙宇、寺庙和商业街道。
近代以来,太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在这些历史事件中,太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示了太原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勇气精神。
总之,太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太原府

太原府太原府:冲,繁,难。
隶冀宁道。
巡抚,布政、提学、提法司,巡警、劝业道驻。
初沿明制,领州五,县二十。
雍正中,平定、忻、代、保德直隶,割十县分入之;寻兴还隶。
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入徐沟。
距京师千二百里为省治。
广六百里,袤七百里。
北极高三十七度五十四分。
京师偏西三度五十六分。
领州一,县十。
阳曲冲,繁,难。
倚。
东北:阪泉山。
西北:崛唅。
北:梁鸿。
西南:汾水自交城入,迳冽石口,左合埽谷水,折东南,左合洛阴及石桥、真谷水。
水经注“迳盂县、狼孟故城南”者。
至城西北,左合石河、南社河,又南入太原。
天门关、石岭关二巡司驻。
王封镇,同知驻。
埽峪村、杨兴寨。
城晋、陵井驿。
太原冲,繁。
府西南四十里。
西南:尖山。
西北:蒙山,其南风峪、悬甕,晋水出焉。
东北:驼山。
汾水自阳曲入,左纳涧河,迳城东,至南张村与合,又西南入徐沟。
东:洞涡水自徐沟来,西南流,迳县南,仍入徐沟界。
榆次冲,繁,难。
府东南六十里。
北:罕山。
东南:麓台。
东北:小五台。
洞涡水自寿阳入,左纳金水河,古涂水,即水经注蒲水,合八赋岭、鹰山水今所谓大小涂,即水经注蒲谷水注之。
右合原过水四派,唐贞观中,令孙淇引以溉田,迳城南,西南入徐沟。
其涧水入蒜谷,又西入太原。
源涡、什帖二镇。
鸣谦、王胡二驿。
太谷繁。
府东南百二十里。
南:凤皇山。
北:壁谷。
东南:凤巢;大塔,大涂水出焉,西北流入榆次。
西:乌马河自榆社入,右合奄谷水,左咸阳谷水,迳城北入祁。
象谷水即古蒋谷水,入徐沟。
有马岭关、杏林寨。
主簿驻范村镇。
祁冲,繁。
府西南百四十里。
东南:竭方、帻山。
侯甲水自武乡入,迳龙舟峪,为龙舟水。
又盘陀水,西北为昌源渠,迳城北入平遥。
东北:乌马河自太谷入,又西入徐沟。
子洪、盘陀、团柏、贾令四镇。
安寨、盘陀二驿。
徐沟冲,繁,难。
府南八十里。
乾隆二十八年省清源为乡入。
训导及巡司驻。
西:壶屏山。
其北,白石、中隐。
汾水自太原入,迳孔村至西堡。
东北:洞涡水自榆次入,错太原,复入县西,左纳乌马及象河入焉。
社会地理学~~介绍龙城太原

资环二组
太原为“并州”之来源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 国,复设太原郡,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 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 郡治。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在北攘匈 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为加强中央 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 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 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 阳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 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也是原由于 此。
十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扩建呼延水厂、加压站及给水管网建设;新建4座污水处理厂。 加快热源建设并引进电厂冷凝热供热项目,确保2-3年内实现集中供热 全覆盖,同时,尽快完成古交电厂向太原供热的可行性研究。 在现有气源的基础上,引进陕京三线天然气和煤层气等气源,实现多 气源供气。新建陕京三线阳曲门站;新建煤层气门站1座;新建罗城 等4座高中压调压站。用2-3年的时间,气化率达100%。 新建500千伏太原南变电站;新建经济园区等8座220KV变电站;新建 老军营等21座110KV变电站。 十三、城 市安全 防洪工程:汾河南段拓宽工程;大黑水河防洪工程;太钢防洪工程; 城南地区防洪工程;武宿地区防洪工程;其他地区重要防洪工程; 人防工程:人均建筑面积1.0 m2,新建太原市人防指挥中心6000m2, 人防工程54万m2,伪装楼11.29万m2,人防疏散基地66.13公顷。 消防工程:新建28个消防站;在晋阳湖、汾河公园等设置消防车取水 码头,道路消火栓的设置间距不大于120米;建立总队、支队、中队 消防三级网;确定滨河东、西路为危险品运输路线,并规定危险品运 输时间。 防震减灾:近期规划建设避灾面积建设总量2032.79公顷;建设太原 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防震综合观测中心;新建太原市气象防灾 减灾指挥中心。
介绍太原历史

介绍太原历史太原,古称晋阳,是中国山西省的省会,也是山西省最大的城市。
作为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太原的起源、历史沿革、文化传承等方面,详细介绍太原的历史。
一、太原的起源与发展太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夏朝,当时的太原地区属于夏王朝的疆域范围。
随着历史的演变,太原陆续成为了商朝、周朝、战国时期的重要政治中心。
公元前386年,晋国的晋文公将太原定为国都,自此太原开始了长达800年的晋阳时期。
在晋阳时期,太原逐渐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太原城规模逐渐扩大,城墙建设得更加坚固,城内出现了许多宫殿、庙宇和商业贸易区。
太原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了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促进了太原的繁荣和发展。
二、太原的历史沿革在太原的历史长河中,最有名的就是北魏时期。
公元386年,北魏的祖先拓跋珪迁都太原,开始了太原的北魏时期。
太原成为了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建设了一批宏伟的建筑物,如永固、太庙等。
北魏时期的太原,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随着历史的推移,太原在唐朝、宋朝、金朝、元朝等时期都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和人口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元朝时期,太原成为了元朝官方设立的行都,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三、太原的文化传承太原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有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
其中,太原的建筑艺术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太原的建筑风格兼具北方的雄伟和南方的精致,以木结构和青砖为主要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太原建筑风格。
例如,太原的古城墙和古建筑群体就是太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除了建筑艺术,太原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太原的曲艺、民间音乐、民俗习惯等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太原人民热爱歌舞和戏曲,喜欢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举办各种文艺演出,传承和弘扬着太原的传统文化。
四、太原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太原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1644年,清军 攻陷太原。 清代仍置太原府, 府治设在阳曲县, 下辖10县1州。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玖
明清---九边重镇、晋商故里
走西口的晋商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 速发展,其矿业、商业、 手工业均对全国影响很大 。晋商更是开辟了多条商 道,成为当时中国与俄罗 斯、国内南部与大西北、 内蒙等地区的贸易使者。 此时太原是我国北方重要 的商业城市。
唐 俭 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渊父子因其进言“隋室昏乱,天下可图”,起兵反隋。
唐代诗人王翰、王昌龄、王维、王之涣、白居易
狄仁杰 杨 业 米 芾 乔 吉 罗贯中
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北宋将领,太原人。 北宋书画家。祖籍太原。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 也称乔吉甫,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 太原清徐人。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 《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公元742年,唐玄宗下诏,晋阳城由“北都”改称“北京”。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捌
五代十国---虎踞龙盘之城
五代十国时期,河东晋王李克用、石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高祖刘知远、北汉刘崇等人轮流盘踞晋阳城,与 中原形成旷日持久的争霸战。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均以晋阳为国都,依托晋阳 而称雄天下。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伍
两晋南北朝---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307年,西晋并州刺史刘琨首次扩筑晋阳城, 扩建后的晋阳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 在南北朝时期漫长的战乱年代,晋阳成为北方少数 民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公元318-396年,后赵、 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等交替占据晋阳。 公元545年,东魏大丞相高欢在并州城西北,兴建晋 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公元567年,北齐后主 高纬历时27年,在晋阳城中建成大明宫,因此晋阳 城又称大明城。
宋太原府
公元982年,宋太宗 又命部下在晋阳故城东北 20公里的唐明镇(今太原 市关帝庙一带)重建新城 ,是为今日太原城之雏形 。为避“晋阳”“太原” 旧名,宋在这里设置阳曲 县,从此太原又称“阳曲 ”。 宋中期,太原商贸发达、风光秀丽,被誉 嘉祐四年 (公元1059年),置太原 为“锦绣太原城”。 府。
元朝时改名为冀宁路。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拾
明清---九边重镇、晋商故里
公元1383年,朱元璋第三子 晋王朱木冈扩筑太原城。 明太原城周12公里、高12米 ,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 、92座敌楼,是长江以北仅 次于北京的大城,为“九边 重镇”之首。
明代太原城图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太原 府治
拾
明清---九边重镇、晋商故里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壹
今太原城简介 --太原市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 域中部,西、北、东三面环山,中、 南部为河谷平原,濒临汾河。整个 城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海拔约 800米,区域轮廓呈蝙蝠形,东西横 距约144公里,南北纵约107公里, 总面积6956平方公里。 太原城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 史(公元前497年—公元2015年)。 李白曾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 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
古城发展史之太原
——城规XX班 XXX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对于太原,你了解多少?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山西省会? 能源之都?
北唐古国? 三家分晋?
李唐王朝发家于此?
老陈醋?
日升昌?
历史文化名城? 晋祠? 常家庄园?
双塔寺? 乔家大院?
天龙山石窟? 平遥古城?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太原自古人杰地灵~
廉 颇 郭 淮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战国时赵国将领,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 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市)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叁
晋阳古城遗址
战பைடு நூலகம்国 七 雄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肆
秦汉---始称“太原”
公元前248年,秦国攻打赵国, 占领晋阳一带共三十七城。 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在晋阳首置太原郡。 此时北方匈奴渐强, 晋阳成为北部边防重镇, 战略位置十分显要。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肆
秦汉---始称“太原”
公元前106年,大汉王朝统治时期,汉武帝刘彻 在晋阳置并州刺史部治所,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 从此太原也称“并州”。 当时晋阳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陆
隋---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
隋朝统一全国后,废并州总管府, 在晋阳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晋王杨广为尚书令。 公元589年,杨广扩建东魏所修晋阳宫。 初名宫城,后更名新城。 不久,隋朝又在晋阳新城之西筑“仓城”, 东城墙与新城相连。 晋阳成为隋朝时全国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长安、洛阳。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玖
宋---“锦绣太原城”
公元979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火焚晋 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将晋阳 夷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历 史的古城被彻底毁灭。
之后,宋移并州治于榆次,废 晋阳、太原二县,于晋阳故城 东10公里处筑平晋县城。
宋代平晋城图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玖
宋---“锦绣太原城”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远古---古国北唐
约4500年前, 唐尧(尧,姓伊祁,也作伊耆,名放勋, 初封于陶,又徙于唐,故号陶唐氏,唐尧是其帝名)西迁太原, 创建唐城(今太原西南古城营村)。“初都”于此。 太原由此产生了“唐”、“北唐”的古名。
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叁
春秋战国---晋阳古城
公元前497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令家丞董安于 在依山临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 (今太原古城营一带)修建城池,取名“晋阳”。 春秋末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战国初期,赵国以晋阳为国都, 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发展,跻身战国“七雄”之列。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陆
隋---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
西城为两晋时期 晋阳城址。 新城为隋朝在东 魏晋阳城基础上 扩建,仓城为隋 代新建。 东城为唐代晋阳 城址。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柒
唐---“天王三京,北都其一”
公元617年,李渊父子从晋阳起兵讨伐隋王朝,创大唐基业。 因晋阳古称唐国,故定国号“唐”。 646年,唐太宗东征还师晋阳,亲笔御书《晋祠之铭并序》, 歌颂唐王朝的统一大业。 公元692年,武则天下诏置晋阳为“北都”,与西都长安、 东都洛阳合称“三都”。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来个总结吧~~~
太原城址变迁图
春秋时期晋阳城 东魏晋阳宫
(后隋朝在原址扩建,改称“新城”)
五台山
北齐大明城 隋所筑“仓城”
(其东城墙与新城相接)
唐代晋阳城 宋代平晋城
宋代阳曲县,为重建之太原 城,现代太原城市雏形 明清太原城,为朱元璋第三 子朱木冈扩筑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
完~
中南大学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