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肩风
漏肩风

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周围炎也称为“漏肩风”,漏肩风之名,见于《绛囊撮要》。
“漏”者,即暴露的意思,大凡因感受风寒湿邪,引起肩部疼痛,无能无力运动功能障碍等,称为漏肩风。
一般多发生于单侧,亦有两肩先后发病或交替发病者,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故有“五十肩”之称。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
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使肩关节发生粘连,形成所谓“冻肩”,严重影响生活。
【病因病理】漏肩风虽是局部病变,但一般认为他的发生主要与气血虚衰,正气不足有关。
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常为本病诱发因素。
1.气血不足经云:七七肾气衰。
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气血不足,筋脉得不到充分滋养,血虚生痛,日久筋脉拘急,营卫失调。
2.外感风湿寒邪居处潮湿,中风冒雨,或睡卧露肩,均可致外邪侵袭,留滞血肉筋脉。
血受寒则凝,脉络拘急则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关节,以致关节屈伸不利。
3.外伤劳损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广泛的大关节,其关节囊比较松弛。
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大部分依靠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
跨越肩关节的肌肉,韧带较多,而且大多是比较细长的肌腱。
青年人的肌腱是十分坚强的,但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应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常有退行性改变。
另一方面由于肩关节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活动比较频繁。
其周围软组织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牵拉和摩擦,容易引起慢性劳损,致使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充血水肿及渗出、增厚,久之则发生粘连,腱袖钙化,导致肩关节活动功能严重障碍。
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所致的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障碍常可相互影响,初起时是因肩部痛甚而不敢活动,肩关节自然的采取保护性制动,而长期的制动则更使肩部血运不畅,以致软组织发生粘连,使关节活动功能逐渐丧失,强制活动则疼痛更剧,造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本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
1.疼痛起初时肩部是阵发性疼痛,多数为慢性发作。
以后疼痛逐渐加剧,且呈持续性。
漏肩风

方义: 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 经、手太阳小肠经穴,与奇穴肩前、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 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痛经活血而止痛。阳陵泉为筋会,可 舒筋止痛;条口透承山可疏调太阳、阳明两经气血,为临床 经验效穴。
配穴
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手阳明经证者,加三间、合谷;
手少阳经证者,加中渚、外关。
肩周疼痛,活动 受限,后期可出 现肌肉萎缩。
肩周疼痛,活动 受限,后期可出 现肌肉萎缩。
兼证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 肩部酸痛,劳累加 寒史,遇风寒痛增,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 重,或伴见头晕目 得温痛缓,畏风恶 过度史,疼痛拒按, 眩,四肢乏力, 寒
舌脉象
舌淡红,苔薄 白,脉浮
舌淡,苔薄白,脉
细弱
舌黯或有瘀斑, 脉细涩
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 似拔”,当疼痛以肩疼痛以肩前部为主,为手阳明经证; 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其病"肩臑……外皆痛",当 疼痛以肩外侧为主,为手少阳经证。
【治疗】 基本治疗
治法 通经活络,舒筋止痛。以局部阿是穴为主, 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 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阿是穴 阳陵泉 条 口透承山
附:西医治疗方法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
手法松解、关节扩张造影、关节镜下松解、 开放手术松解和非手术治疗。
手法松解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肩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可在全麻下手 法松解。
全麻下患者取仰卧位或者沙滩椅体位,术者一手按住肩
部,固定肩胛骨,另一手握住上臂,肘关节屈曲90°,先使肱 骨内外旋转,然后慢慢外展肩关节,整个过程中可感到肩关节 粘连撕开声。手法由轻至重,反复多次,直至肩关节达到正常 活动范围。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

漏肩风病辩证要点漏肩风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疼痛疾病,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僵硬、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漏肩风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肩颈部肌肉、经络受阻有关。
针对不同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一、气滞血瘀型漏肩风气滞血瘀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肩颈部肌肉紧张,触痛明显,疼痛部位常常有淤血瘀斑。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肩井、风池、肩髃、天宗等,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紧张,减轻疼痛感。
同时,中医药中的桃仁、红花、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加快淤血瘀斑的消散。
二、肝肾亏虚型漏肩风肝肾亏虚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长,肩颈部肌肉无力,患者常感到乏力、腰膝酸软。
治疗时,中医通常采用补肝肾、益气血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太冲、肾俞、腰眼等,调理肝肾功能,增强气血补充,提升肌肉力量。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精、党参、当归等药材也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煎煮的方式,增强患者的体质。
三、湿热蕴结型漏肩风湿热蕴结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剧烈,伴有红肿、瘙痒等症状,肩颈部皮肤潮湿,局部可能有疮疖。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方法来治疗。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大椎、肩髎、天柱等,清热解毒,祛除湿热。
同时,中医药中的黄连、金银花、苦参等也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通过口服或外用的方式,消除湿热蕴结的症状。
四、寒湿凝滞型漏肩风寒湿凝滞型漏肩风的特点是疼痛重,肩颈部冰冷,肌肉僵硬,伴有寒湿症状如畏寒、肢体困重等。
治疗时,中医常常采用温经散寒、祛湿通络的方法来改善症状。
可以选择针灸穴位天鼎、肩髎、风池等,温经散寒,活络通血。
同时,中医药中的附子、艾叶、独活等也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煎煮或外敷的方式,缓解寒湿凝滞的症状。
针对漏肩风病的辨证要点,中医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来调理患者的身体,改善症状。
漏肩风

9
3)五输之“输穴”(“输主体重节 )五输之“输穴”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通”“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手太阴: 手太阴:太渊 手阳明: 手阳明:二间 手少阳: 手少阳:中渚 4)经验用穴:肩痛穴、中平、颈中。 )经验用穴:肩痛穴、中平、颈中。
10
2.其他治疗 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 (2)穴位注射法 ) (3)小针刀法 ) (4)物理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疗 )物理疗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法(TENS)、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 (SSP)韩氏经皮穴位及神经刺激疗 ) 法(Hans) )
2
二、病因病机 1.西医病因
1)主要是肩关节周围组织结缔组织、 肌筋膜的退行性病变 2)颈椎变性及不稳定 3)肺结核及胃肠或颜面疾患而引起的 关联痛 4)高血压及代谢性疾患,引起肩关节 周围肌肉充血和异常紧张。
3
5)交感神经过渡紧张型者 )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 病位:肩部的经脉和经筋 病位: 病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 病机: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 足、复感风寒湿邪 三、辨证 主症 :1.疼痛 疼痛 2.功能活动受限 功能活动受限
4
早期以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早期以疼痛为主,功能活动尚可。 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疼痛反而减轻。 分度: 分度: 1)轻度 ) 2)中度 ) 3)重度 )
5
1)手太阴经证:疼痛主要在肩关节 )手太阴经证: 及手臂内前侧。 及手臂内前侧。 2)手太阳经证:疼痛以肩后肩胛及 )手太阳经证: 为主。 为主。 3)手阳明经证:疼痛以肩前部为主。 )手阳明经证:疼痛以肩前部为主。 4)手少阳经证:疼痛以肩外侧为主。 )手少阳经证:疼痛以肩外侧为主。
漏肩风的自我防治

漏肩风的自我防治漏肩风又叫“冻结肩”,“肩凝症”属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
常见于中年以上50岁左右者居多,故又有“五十肩”之称。
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亦有两侧先后发病者。
发病原因迄今尚未清楚,但大家比较公认的与肩部受风寒湿刺激和外伤因素有关。
肩部组织扭伤,炎症扩散出现肩部疼痛而活动减少,加之风寒湿乘虚而入导致本病发生。
临床表现:肩周围疼痛广泛,初期为酸痛怕冷,疼痛逐渐加重,阴雨天气及夜间疼痛为甚。
疼痛可向颈或上臂部扩散,活动时疼痛加重;肩关节周围有广泛性疼痛,病程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因肩部疼痛而不敢活动,出现肩部活动逐渐受限,严重时不能梳头,穿衣,脱衣,洗脸,日久肩部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一、治疗方法:1.推拿手法治疗:患者取坐位,施法者站于患侧略偏后,一手将患侧肘托起,一手于肩关节周围施用揉捻(在痛点部位),滚法,提捏法。
手法由轻而重,自浅而深,反复操作15分钟后用摇法,摇动肩关节,摇动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患者能耐受为度。
摇毕后再行捋顺手法。
2.中药胡蜂醋热敷:把胡蜂醋倒入干净的器皿中(能浸湿纱布即可,不要倒过多,用过后不能再倒回瓶中),取医用纱布浸入器皿,待纱布完全浸润后捞出挤压至不滴水为准,把药液浸泡过的纱布敷在患处,用热水袋敷在上面(温度以患者皮肤能耐受为适宜),一日3次,每次30分钟,15天为一疗程。
二、功能锻炼:1.手指爬墙:患者面向墙壁站立,双手上抬,扶于墙上,努力向上爬,要努力比前一天爬得更高一些。
2.后伸下蹲:患者背向站于桌前,双手后扶于桌边,反复做下蹲动作,以加强肩关节的后伸活动。
3.两手抱头:两足站立与肩同宽,两手紧抱后脑;两肘拉开,与身体平行;两肘收拢,似挟头部,周而复始。
4.单手压肩:以右肩为例。
两足似弓步,右脚在前,离桌尺余;左脚在后伸直。
右手收于桌上,左手掌按右肩,利用身体向下向后摆动。
5.扩胸分肩:两足站立,与肩同宽,两手放于胸前,两肘与肩平直,手背在上,掌心朝下。
漏肩风

漏肩风常见西医类属疾病
肩关节周围炎(黏连性关节囊炎)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肩峰下囊炎 肱二头肌腱短头损伤 冈下肌腱炎
冈山肌腱炎
颈椎病
流行病学
好发于 40 岁-60 岁的中老年人,发病率约为2% ~ 5% ,女性 较男性多见;
左右肩无明显差异,约 20% 在一侧发生肩周炎一段时间后 对侧再次罹患肩周炎;
劳累过度 扭挫伤
肩部脉络气血不利, 不通则痛
气血衰退
【辨证】 主症 :肩周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 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 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中医辨证要点
证型 主证
风寒侵袭 气血虚弱 气滞血瘀
肩周疼痛,活动 受限,后期可出 现肌肉萎缩。
肩内陵:又名肩前穴,该穴位于肩关节 内侧喙突处。垂臂,在肩前腋前纹端与 肩髃穴连线中点取穴。 肩髃: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此腧穴在肩 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 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秉风:属手太阳小肠经,在肩胛部,岗 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肩贞: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肩贞穴位于 人体的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 纹头上1寸
关节囊:盂肱关节囊大而松弛,肩活动范围很大故易受 损伤。
滑囊结构
肩峰下囊 喙突下囊 三角肌下囊 肩胛下肌囊 背阔肌囊 胸大肌囊
滑囊的作用
滑囊是由内皮细胞铺盖,内部含有少许滑液的封闭性囊; 少数与关节相通,位于关节附近的骨突与肌腱或肌肉及 皮肤之间;在摩擦力或压力较大的地方都存在有滑囊。 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滑动,并减少人体软组织与骨组织 间的摩擦和压迫。
漏肩风
漏肩风
针灸临床常见病…
概 述
1、定义: 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 受限为主症的病证。
漏肩风概念

漏肩风概念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针灸治疗技术漏肩风概念漏肩风(periarthritis humeroscapularis)是以肩部疼痛,痛处固定,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
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漏肩风其他治疗(1)刺络拔罐取肩部阿是穴,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取肩部阿是穴,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1~2ml。
漏肩风文献摘录1.《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2.《玉龙赋》:风湿搏于两肩,肩髃可疗。
3.《针灸集成》:肩痛累月,肩节如胶连接,不能举,取肩下腋上两间空虚针刺,针锋几至穿出皮外,一如治肘之法,慎勿犯骨,兼刺筋结处,神效。
4.《循经考穴编》:肩贞,直刺入二寸五分,治肩骨一点大疼,宜单泻之。
5.王文远等用平衡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80例,与对照组300例进行比较,平衡针灸组主穴肩痛穴(BP-LE6,位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侧1寸),配颈痛穴(BP-UE9,位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当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采用提插针刺手法,肩痛穴以远距离(足面足趾)触电式针感为佳,对照组针肩贞、肩髃、肩髎、肩井、手五里、手三里、支沟。
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21次为1个疗程。
1疗程后平衡针灸组临床治愈率63.20%,无效1.95%,治疗组临床治愈31.67%,无效6.33%;2疗程后平衡针灸组临床治愈率84.30%,无效0.00%,治疗组临床治愈55.33%,无效3.00%,两组疗效差异明显(P<0.01)。
(王文远,田波,刘岚等.平衡针灸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8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20,24(4):4-5)6.贾春生等将66例肩周炎患者依据性别相同、年龄同组、疼痛程度同级一一配对,将每对受试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入试验组(耳针沿皮透刺组)和对照组(耳针沿皮直刺组),所有患者均以耳针治疗。
漏肩风

• 以上可以交叉施行。
治疗操作过程
肩部摇法(大幅度或小幅度)。 肩部扳法 内收、前屈、外展、后伸、后 弯等。在生理极限内,以病人能够忍受 为限。 搓抖等结次或隔日一次, 一次 15~20min。 如果在 粘连期 ,可选用全部手法及过程。 如果处在 疼痛期 ,可不用弹拨、扳法等, 而使用揉搓等手法。
2、其他治疗
(1)刺络拔罐法 (2)穴位注射法 (3)小针刀疗法 (4)物理疗法
推拿治疗——分 期
疼痛期 疼痛为主,功能受限不明显。持续13月。 粘连期 功能受限明显,疼痛可以稍减轻。持 续3月-1年。
恢复期 疼痛减轻,功能逐渐恢复。 疼痛期手法轻柔,避免重刺激,以防加速粘连。 粘连期多用扳法、摇法,手法稍重,以松解粘连。
病因病机
上述诸因素所造成的韧带、肌腱、关节 囊的充血水肿、渗出、增厚等炎性改变 久之则发生粘连、腱袖钙化。 同时患肩的保护性的活动限制和长期固 定,促进了粘连的形成,最终导致肩关 节的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症状:
–肩关节疼痛。 –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
临床表现
一般情况
治 疗
自限性疾病。1~2年内恢复。 推拿可以明显的减轻痛苦,缩短病程。
治 疗
常用手法 滚、按揉、摇、扳为主。搓、 抖为辅。 治疗原则 滑利关节,松解粘连,解痉止 痛。
治疗操作过程
按揉/推揉肩部和上肢,重点在阿是穴,3~5遍。 滚肩部(前、外、后侧),注意配合被动运动, 5~10min。 点按或弹拨阿是穴及上肢常用穴曲池、合谷等。 1~2min.
4、捏拿手臂法: 取坐位,以左手捏拿右手手臂,从肩到手腕,再由手腕到肩, 反复捏拿5一10遍,换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本病的发病过程,临床要经过三个阶段。在慢性 患者身上,这三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解这个发病 过程,对于防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①冻结期或疼痛期:病期约1-2月,亦可延续4- 5个月。是以无菌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阶段,没有 形成软组织的品质性病变,没有形成粘连。临床以疼 痛为主,因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②稳定期或粘连期: 病程约 4 - 5 月,是急性到慢性发病过程的阶段,这时 肩痛有所减轻。主要以活动受限为主。③解冻期或缓 解期:炎症逐渐消退,症状得到一定缓解。如果能坚 持锻炼,肩关节功能可逐渐得到恢复。
3、退变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肩部等软组织都有一个自然的退变过 程。目前已知的肱二头肌腱鞘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囊 炎都与退变因素有关,而这些疾病如不及时治疗,逐渐可发 展为本病。 4、内分泌因素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这个年龄的人体有什么 特殊变化呢?更年期的内分泌紊乱,进而导致运动系统整体 都受到影响,本病之外,还可以见到膝关节的关节炎等。当 然,非更年期的患者也不少,所以只能说内分泌紊乱是本病 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六、治 疗
注意:
1.应当按按照其所属经证(太阴、阳明、少阳、太阳) 的不同进行远端的配穴。如太阴经证配取尺泽、阴陵 泉(配阴陵泉属“同气相求”配穴方法)。 2.重视远端取穴:如阳陵泉、条口透承山等。
3.重视应时取穴:即最痛时辰对应的值日经输穴
针灸治疗
七、功能锻练
1、直立爬墙法:患者面对墙壁直立,两下肢自然分开.并保 持与肩同宽,用患手扶墙,逐渐向上移动,作爬墙动作,直 至以手臂能伸直,或有痛感并能耐受力度。接着将自己的身 体向前轻压3~5次,然后缓缓放下。 2、悬吊自牵法:患者取站立位.用一根木棒在门框上安臵成 一个单杠,患者用两手握杠,两腿离地,将身体悬吊于单杠 上,进行此项锻炼,动作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逐 渐延长悬吊时间。
针灸治疗
五、鉴别诊断
1 、颈性肩痛 颈椎病、颈部炎症等均可反射 性引起肩痛,称为颈性肩痛。其特点除肩痛外,多数 伴有患肢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如感觉异常、腱反 射改变、肩动脉博动改变等。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及 肩关节周围压痛不明显,而颈项部有相应的阳性体征 出现。 2 、内脏疾病引起的反射痛 如心血管疾病引 起的左肩部向上臂尺侧放射;肝胆疾病反射引起的右 肩痛。基特点是除肩痛外,肩部活动功能正常,肩关 节周围无任何阳性体征。而内脏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 征比较突出。
针灸治疗
二、病
因
本证确切病因至今没有统一认识。一般认为与以下几方面 相关: 1、风寒湿侵袭 久居湿地、夜寐露肩当风,流注脉络,致气血运行不畅,筋 失濡养,经脉拘急而疼痛。 2、解剖特点 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关节类型属于 球窝关节,关节盂小而浅,活动时关节头又无深嵌阻挡的限制, 这样肩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互相协 调的收缩力。因此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容易损伤。加之肩关节周 围有很多滑囊分泌滑液以利于肌肉和肌腱的运动。当这些滑液囊 病损后,肌腱得不到润滑,易产生粘连性改变。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本病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轻型:前屈、外展正常,上举不超过150度,后 伸伴内收摸不到第10胸椎棘突(以拇指尖为标准)。
2、中型:前屈、外展正常,上举不超过120度,后 伸伴内收摸不到第12胸椎棘突。 3、重型:前屈不受限,伴疼痛,外展时,出现典 型“扛肩”现象。上举不超过 100度,后伸摸脊柱不及 第1腰椎棘突。 病程长者,由于制动,肌肉废用性萎缩,以三角肌 为最明显,肩峰突起。少数病人可突然发病,肩部严重 者,盂肱关节几乎不能活动。发病1.5至2年后,疼痛可 自行缓解,功能障碍也可得到一定缓解,但仍会存在。
3、甩手锻炼法:站立,两脚同肩宽,两臂轻轻前后摆动,并 逐渐增加摆动幅度, 每天早晚两次,每次练习10-20分钟。
针灸治疗
七、功能锻练
4、捞物锻炼法:站立,两脚同肩宽,上身向前宽,患侧前臂 向下做捞物动作,每天早晚两次,每次练习10-20分钟。 5、划圆卷锻炼法:站立,两脚同肩宽,身体不动,两臂分别 由前向后划圆圈, 划动范围由小到大,每天两次,每次练习 10-20分钟。 6、摸墙锻炼法:站在墙根,患侧手扶住墙壁,由低向高摸, 直摸到最高点不能再上摸为止然后把手放下,反复练习。每 次练习10-20分钟。 7、摸高锻炼法:以树枝或屋内悬吊一物为标志,用患侧手臂 尽量向上摸,并逐渐增加摸的高度,每天两次,每次练习1020分钟。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四、诊
断
1、多发生于老年人,以50-60岁为多见。
2、可有肩部劳损或轻微外伤史或感受风寒湿邪史。 一定程度下,能被很小的外伤或气侯及环境变化而诱发。 如行走时肩或上肢撞到行人、风扇吹肩部时间较长、夏 日房间空调温度过低等均可诱发本病。也有患者无明显 诱因,缓慢发病。
3 、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可单侧发病,也可双侧同 时发病。疼痛位臵多固定不变,夜间常加重,起床活动 后可自行减轻。可以先出现肩痛,后出现肩功能障碍, 也可同时出现。
5、损伤因素 ①超强度损伤:指在瞬间受力超过了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负 荷,引起损伤。②无备过载损伤:指在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受 到突发力的作用,力量可以不大,但却可以造成软组织损伤。因 为人体在有精神准备的情况所能承受的外力刺激要高出几倍及至 几十倍。③慢性疲劳性损伤: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或周而复始地做 某一单调动作,肩关节虽然受到的力刺激并不大,尚在能承受的 强度之内,但却可使某一组肌肉或肌腱出现慢性疲劳,抵抗力降 低而发病。如侧卧睡眠时,一侧肩关节受压时间较长,易疲劳而 损伤。 在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损伤后,对肩关节保持各功能的平 衡力就会出现薄弱环节,影响肩关节的平衡稳定,因此某一方面 的损伤都有损伤程度及范围继续增大的可能。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
六、治 疗
主穴:阿是穴+ 肩三针(肩髎、肩前、肩贞)+ 阳陵泉 + 中平穴(足三里穴下 1 寸,外一寸;另说为足三里与 阳陵泉的中点)
配穴:太阴经证者加尺泽、列缺;阳明、少阳经证者 加合谷、外关;太阳经证者加后溪、小海;痛在阳明、 太阳经者加条口透承山。
针灸治疗
六、治 疗
分期治疗: 1.早期(疼痛期):以止痛为主,局部取穴为主。 2.中期(粘连期):以恢复功能为主,以毫针+ 推拿为 主,毫针刺法局部痛点以止痛,推拿手法以拔伸为主。 [多用运动针法:即针刺阳陵泉、或中平穴,强刺激 的同时,进行肩部的拔伸。] 3.后期(恢复期):以推拿和自我锻练为主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表现为慢性发病,隐袭进行。开始患肩的 酸胀、不适感,不愿抬高上肢或不能持久抬高上肢。常 因上举外展动作引起局部疼痛或夜间因体位压迫患侧肩 部引起疼痛,甚至被痛醒,才引起者的注意。 疼痛初时,以一侧肩部阵发性钝痛为主,以后逐渐 发展至持续性隐痛或刺痛、刀割样疼痛、冷痛等,疼痛 可向肩胛部、肘部和前臂放散,昼轻夜重,难以入睡, 患者不能向患侧侧卧休息。还可因劳累或天气变化而加 重。症状时轻时重,病程半年至一年时最重。病重者难 以忍受,多采取保护姿势,将患肢紧靠于体侧,常以健 手托扶患侧肘部对患肩加以保护。
七、注意事项
1 、漏肩风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引起的疼痛与功 能障碍范围较广,注意其阿是穴的选取以最为疼痛点为 要。 2 、本病的治疗,功能受限者应配合推拿(先针刺 后推拿)。推拿不可发力过猛,治疗可能引起患者疼痛 感加重,应予以说明。 3、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以不引起剧烈疼痛为准。 4、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应积极补钙。 5、改变睡眠习惯,多采用仰卧位。 6、慎用加热理疗法。
针灸治疗
4、肩部压痛广泛,一般以喙突、大小结节间沟、冈 下窝、肩胛骨脊柱缘等部位压痛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各 肌肉的附着点。
5、检查可见肩部活动明显受限,可用两个常用动作 判断。 (1)摸口试验:正常时,手在肩外展上举,中指尖 或触及对侧口角。患者可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轻度仅 能触及对侧耳翼;中度仅能触到顶枕部;重度手仅及同 侧耳翼。(2)摸背或摸肩胛试验:为肩内收、内旋动作。 正常情况下中指尖可经背后触及对侧肩胛下角。轻度可 屈 90度,中指尖能过背中线;中度者中指达不到背中线; 重者仅能过同侧腋后线。 X线检查可能无异常。
漏肩风
主讲:陈文
一、概 述
本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的关 节囊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一种广泛的无菌性炎病反应,以 及这些组织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软组织广泛性粘连等病理 变化,而产生的肩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冬春两季为多发季节。因其常因风 寒所致而被称为“漏肩风”、“露肩风”;因其功能障碍等 被称为“肩凝肩”、“冻结肩”;因其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 右,又称为“老年肩”、“五十肩”。但有关资料显示,发 病年龄最大至80岁,最小仅17岁。该病有一定的自愈倾向, 但亦可反复发作或左右交替发作。该病体力劳动者多见,女 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