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思考题_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合集下载

预习思考题_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预习思考题_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物理实验 预习思考题
【实验题目】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波长
1. 双棱镜是怎样实现双光束干涉的?干涉条纹是怎样分布的?干涉条纹的宽度、在视野中
的数目由哪些因素决定?
试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关光源,所以若在两束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分布:基本成等宽分布。

条纹宽度: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源的波长成正比。

条纹数目影响因素:在视野中的数目由光源的波长和光源、双棱镜和屏幕之间的相对距离决定。

2. 在实验时,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什么狭缝很窄时,才可以得到清晰的
干涉条纹?
放一狭缝:保证通过双棱镜折射的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射出的两束光是相干的。

狭缝要很窄:如果狭缝不够窄,来自狭缝两个边缘的光会分别通过双棱镜折射,不能保证光源的相干性。

3. 光路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狭缝、凸透镜、目镜、透镜、双棱镜等各个元件等高共轴。

4. 画出光路图,试证明公式21'd d d 。

(d ′为两虚光源的距离;d1、d2分别为两个虚光
源的放大的像和缩小像的距离)
成绩(满分20 分):。

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图38-1
图38-2

菲涅耳利用图38-1所示的装置,获得了双光束的干 涉现象,图中AB是双棱镜,它的外形结构如图38-2 所示,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个表面加工成双楔形板。 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较小(一般小于1o)。从单 色光源发出的光经透镜L会聚于狭缝S,使S成为较 大亮度的线状光源。从狭缝S发出的光,经双棱镜 折射后,其波前被分割成两部分,形成两束光,就 好像它们是由虚光源发出的一样,满足相干光源条 件,因此在两束光的交叠区域内产生干涉。当观察 屏P离双棱镜足够远时,在屏上可观察到平行与狭 缝S的、明暗相间的、等间距干涉条纹。

(3)用透镜两次成像法测两虚光源的间距d。参见图38-3, 保持狭缝S与双棱镜AB的位置不变,即与测量干涉条纹间 距时的相同,在双棱镜与测微目镜之间放置一已知焦距为 的会聚透镜,移动测微目镜使它到狭缝S的距离,,然后 维恃恒定。沿光具座前后移动透镜,就可以在的两个不同 位置上从测微目镜中看到两虚光源经透镜所成的实像,其 中—组为放大的实像.另一组为缩小的实像。分别测得两 放大像的间距和两缩小像的间距,则按下式即可求得两虚 光源的间距d。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38-2)

2.调节干涉条纹 (1)减小狭缝S的宽度,绕系统的光轴缓慢地向左或右旋 转双棱镜AB,当双棱镜的棱脊与狭缝的取向严格平行时, 从测微目镜中可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2)在看到清晰的于涉条纹后,为便于测量,将双棱镜或 测微目镜前后移动,使干涉条纹的宽度适当。同时只要 不影响条纹的清晰度,可适当增加狭缝S的缝宽,以保 持干涉条纹有足够的亮度。(注:双棱镜和狭缝的距离不 宜过小,因为减小它们的距离,间距也将减小.这对d 的测量不利。)
图3


(4) 用所测得的值.代八式(38-1),求出光 源的波长。 (5) 测量两虚光源的间距d,还可用另一种 方法。经计算可得。式中,A为双棱镜的锐 角,R为狭缝与双棱镜的距离,n为玻璃棱 镜的折射率。

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d U ud x D d ⋅=∆=,λ,UDx u d x D d ∆=∆=/λ222/22)()()()()(/v u u u du x u D u u v u d x D +++∆+=∆λλ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预习思考题]1、公式 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实验中需测哪些物理量?答:二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λ是待测光波长;d 是狭缝的两个虚像之间的距离;D 为狭缝到观察屏的距离;ΔX 为干涉条纹间距;U 为物距(狭缝到透镜的距离);υ为像距(透镜到测微目镜的距离。

目镜视场中有d 的像); d /为虚光源间距d 的像。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量有:D 、ΔX 、U 、υ、d 。

2、导出λ的不确定度传播式。

解:对上式取对数,求偏导,作方均根处理后即可得到:3、导轨上的光学器件都等高共轴后,仍看不到干涉条纹,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哪两个?答:① 狭缝过宽;② 双棱镜棱脊未与狭缝平行。

4、使用测微目镜时应注意什么?答:① 消除目的物与叉丝之间的视差(二者处于同一平面);② 消除空回误差(鼓轮应沿一个方向转动,中途不能反转);③ 叉丝的移动范围必须控制在毫米标度线所示的区域内(视场中的,dD λ,x Dd∆=λ0~8mm 以内),以防损坏读数机构。

[实验后思考题]1、为什么双棱镜的折射角α必须很小?答:双棱镜的折射角α如过大,形成的虚光源的像就大而散,导致干涉条纹不清晰;另外,干涉条纹间距ΔX= 若折射角α增大,虚光源间距d 就随之增大,ΔX 就会变小,ΔX 太小则无法分辨,故双棱镜折射角α一般为0.5°~1°。

2、根据实际情况,说明狭缝宽度与干涉效果的关系。

答:狭缝过宽,则干涉条纹不清晰;狭缝过窄,又会因光通量太少使视场过暗,干涉条纹亮处不亮。

3、移动双棱镜,增大或缩小双棱镜与狭缝的间距、干涉条纹的疏密将如何变化?为什么?答:当狭缝和测微目镜都固定后,若增大双棱镜与狭缝的距离,干涉条纹将变密,反之变稀。

试验八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试验八用双棱镜干涉测钠光波长

双棱镜干涉菲涅耳双棱镜实验是一种分波阵面的干涉实验,实验装置简单,但设计思想巧妙。

它通过测量毫米量级的长度,可以推算出小于微米量级的光波波长。

1881年菲涅耳用双棱镜实验和双面镜实验再次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为波动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双光束干涉现象,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2. 学会用双棱镜测定光波波长。

二、实验仪器双棱镜、扩束镜、辅助透镜(两片),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激光光源三、实验原理将一块平玻璃板的上表面加工成两楔形板,端面与棱脊垂直,楔角A 较小(一般小于1︒)(如图1)。

从激光器S 发出的光经扩束镜到达狭缝S ,使S 成为具有较大光亮度的线状光源。

当狭缝S 发出的光波投射到双棱镜AB 上时,经折射后,其波前便分割成两部分,形成沿不同方向传播的两束相干柱波。

通过双棱镜观察者两束光,就好像它们是由虚线光源1S 和2S 发出的一样,故在两束光相互交叠区域1P ,2P 内产生干涉。

如果狭缝的宽度较小且双棱镜的棱脊和光源狭缝平行,便可在白屏P 上观察到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如(图2)。

将白屏放到1P 、2P区域中的任何位置,均可以看到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设'd代表两虚光源1S 和2S 间的距离,d 为虚光源所在的平面(近似的在光源狭缝S 的平面内)至观察屏P 的距离,若观察屏中央O 点与1S 、2S 的距离相等,则由1S 、2S 射束的两束光的光程差等于零,在O 点处两光波互相加强,形成中央明条纹;其余的明条纹分别排列在O 点的两旁。

假定Q 是观察屏上任意一点,它离中央点O 的距离为x 。

在'd d =时,121Δ'S S S 和ΔS O Q可看做相似三角形,且有δ'x d d=(因Q S O ∠很小,可用直角边d 代替斜边), 当 'δλx d k d==(0,1,2,3k =±±±…)或λ'd x k d ==(0,1,2,3k =±±±…)则两光束在Q 点相互加强,形成明条纹。

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

实验八 用双棱镜测钠光波长【实验目的】:1.观察双棱镜产生的光的干涉现象和特点,掌握获得双束光干涉的一种方法,进一步理解产生干涉的条件。

2.用双棱镜测定钠光的波长;3.学习测微目镜等光学仪器的使用与调整方法。

4.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实验仪器】:双棱镜、可调狭缝、辅助透镜、测微目镜、光具座、白屏、钠光灯。

【实验原理】:由双棱镜干涉条件,光源发射的单色光经会聚透镜后会聚于单缝S 而成线光源,光从S 发出经双棱镜后,形成二虚光源S 1、S 2,该虚光源所发出的光满足干涉条件,在交迭区内产生干涉,成为平行于狭缝的等间距干涉条纹,由此可得:xDd ∆=λ 其中:λ :光源之波长。

∆x :干涉条纹的间距。

d :虚光源S 1、S 2间距。

D :虚光源(狭缝S )至观察处之距离。

∆x :可由测微目镜测量求出;D :可由光具座标尺读数读出;d :由二次成像法求出: 21d d d =其中:d 1、d 2为辅助透镜二次成像成像到测微目镜分划板的二虚光源S 1、S 2之间的距离。

【实验步骤与内容】:一、测钠光波长:1.按实验要求安置光学元件,进行共轴调节 ,使光束能对称地照射于双棱镜之棱脊上;2.调节测微目镜,使之能观察到清晰的干涉条纹;3.按要求测量n 条条纹间距x ,测量5—7组数据(填入记录表格)。

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单次测量) D , ∆ D (填入记录表格)。

按二次成像法测d 1d 2测量3—5组数据(填入记录表格)二、数据处理要求:参照相关教材不确定度计算举例处理数据。

【注意事项】:1.严格进行共轴调节该实验对共轴性要求非常严格,调节时可用白屏在外观察双缝所产生之光束是否亮波均匀,狭缝宽度必须适当;2.测微目镜读数时,必须顺一个方向旋转,以免产生回程误差;3.旋转读数鼓轮时,动作要平稳、缓慢。

4.测虚光源到测微目镜之距离时要注意修正值。

复习思考题:1、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什么狭缝要很窄才可以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2、试证明公式21'd d d。

大学物理实验答案2

大学物理实验答案2

实验二十七 动力学共振法测定材料的杨氏弹性模量【预习题】1.外延测量法有什么特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所谓外延测量法,就是所需要的数据在测量数据范围之外,一般很难测量,为了求得这个数,采用作图外推求值的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先使用已测数据绘制出曲线,再将曲线按原规律延长到待求值范围,在延长线部分求出所要的值。

使用外延测量法时应注意:外延法只适用于在所研究范围内没有突变的情况,否则不能使用2.悬丝的粗细对共振频率有何影响?答:在一定范围内,悬丝的直径越大时,共振频率反而越小。

因为共振频率与阻尼的关系为2202βωω-=,悬丝直径大时,阻尼相应较大,即β大,则共振频率应该较小。

当然,悬丝直径也不可过粗,太粗的悬丝对于棒振动时振幅的影响很大,即2222204)(p p mA ωβωω+-=变小,而不利于信号的拾取。

【思考题】1.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如何辨别共振峰真假?答:理论上认为,“改变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的频率,当其数值与试样棒的某一振动模式的频率一致时发生共振,这时试样振动振幅最大,拾振器输出电信号也达到最大”。

实验中,并非示波器检测到信号峰值处频率都为样品棒的共振频率,由样品支架和装置其它部分的振动也会导致示波器检测到极值信号。

因此正确真假判别共振信号对于测量相当重要。

真假共振峰的判别方法有好几种,如预估法和撤耦法,预估法指利用已知的金属杨氏模量,利用公式估算出共振频率,撤耦法指用手托起试样棒,此时拾振信号应消失,反之为假信号。

预估法和撤耦法结合起来用比较好:预估法可判断出共振频率的大致范围,而撤耦法则可做进一步精确判断。

另外,还可以在不放铜棒的情况下先做一个粗略检测,即将可能的干扰信号频率做一个排除。

2.如何测量节点的共振频率。

答:从实验装置图中可以看出,试样振动时,由于悬丝的作用,棒的振动并非原理中要求的自由振动,而是存在阻尼下的受迫振动,所检测共振频率随悬挂点到节点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若要测量(27-1)式中所需的试样棒基频共振频率,只有将悬丝挂在节点处,处于基频振动模式时,试样棒上存在两个节点,它们的位置距离分别为0.224L 和0.776L 处。

斐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

斐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
1.等高共轴调节 参照4.15斐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相关章节,做好激光源、圆孔衍射屏和测
微目镜的共轴调节。 2.观察衍射图样 将测微目镜由近及远向远离圆孔方向移动,观察并记录衍射图样的变化。 注意:用测微目镜观察衍射图样前,必须插入并转动偏振片使出射光减至最
弱,再根据观察需要适当调整光强; 3.测量激光波长 把测微目镜置于距衍射屏(圆孔)1~1.5m处,测量并记录中心亮斑的直径d
和衍射屏到观察屏的距离D(均只作单次测量);已知圆孔直径约为 0.5mm(准确值需用读数显微镜测量)。 4.数据处理 (1)记录并叙述当接收屏逐渐远离时,圆孔衍射的观察结果; (2)由圆孔衍射的测量数据计算激光波长,并与标称值进行对比。 不要求计算不确定度,但要给出正确的有效数字。 5.选做实验 (1)利用本实验装置测定细丝的直径。 (2)研究圆孔的费涅耳衍射并用于测波长。要求见现场说明,方法自拟。
测出成缩小像和放大像时的物距S、S',则物到像屏之间距离(即虚光源到测微
目镜叉丝分划板之间距离)D=S+S'。根据式(4-67),得波长与各测量值之间
关系为
x bb
(4-68)
(3)光路组成
S S
图4-77 双棱镜实验光路图本实验的具体光路布置如图4-77所示,S为半导体激光器,K 为扩束镜,B为双棱镜,P为偏振片,E为测微目镜。L是为测虚光源间距a所用 的凸透镜,透镜位于L1位置将使S1、S2在目镜处成放大像,透镜位于L2位置虚 光源在目镜处成缩小像。所有这些光学元件都放置在光具座上,光具座上附有 米尺刻度,可读出各元件的位置。
斐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实验内容
4. 设计性实验(选做) 用双孔杨氏干涉测量光的波长。方法自拟。
斐涅耳双棱镜干涉测波长--- 预习思考题

用双棱镜测钠黄光波长

用双棱镜测钠黄光波长

评阅教师签字: 在实验室预习的时间
批改时间: 在实验室预习好后 指导教师签字
次数 1 2 3
狭缝 (cm)
目镜 (cm)
D
(cm)
x (mm)
一、 实验目的
2、 测量两虚光源间的距2 3
透镜 (cm)
l (mm)
a(cm)
起 至 平均
b(cm)
l (cm)
六、预习思考题
实验总评成绩
四、 实验内容及步骤
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第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个实验报告
用双棱镜测钠黄光波长 实验日期 指导教师
开课院系及实验室 姓名 教师评语:
数理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专业班级 学号
五、数据记录表格
1、测量条纹的间距 位置 双棱 镜 (cm) 8 x (mm) 起 至 平均
1. 实验中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哪些因素有关?当 s 和 B 的距离加大时,条纹间是变小还是变大?试 说明之。
三、 实验仪器(型号、量程、精度或仪器误差等)
2.实验中干涉条纹的宽度和哪些量有关?为获得宽度合适的干涉条纹应如何调节?
八、数据处理
七、数据记录
九、实验结果与分析
十、实验小结与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基础物理实验 预习思考题
【实验题目】用菲涅耳双棱镜测量钠光波波长
1. 双棱镜是怎样实现双光束干涉的?干涉条纹是怎样分布的?干涉条纹的宽度、在视野中
的数目由哪些因素决定?
试验原理:菲涅尔双棱镜可以看成是有两块底面相接、棱角很小的直角棱镜合成。

若置单色单色光源S0于双棱镜的正前方,则从S0射来的光束通过双棱镜的折射后,变为两束相重叠的光,这两束光仿佛是从光源S0的两个虚像S1和S2射出的一样。

由于S1和S2是两个相关光源,所以若在两束相重叠的区域内放置一个屏,即可观察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分布:基本成等宽分布。

条纹宽度: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源的波长成正比。

条纹数目影响因素:在视野中的数目由光源的波长和光源、双棱镜和屏幕之间的相对距离决定。

2. 在实验时,双棱镜和光源之间为什么要放一狭缝?为什么狭缝很窄时,才可以得到清晰的
干涉条纹?
放一狭缝:保证通过双棱镜折射的两束光来自同一光源,射出的两束光是相干的。

狭缝要很窄:如果狭缝不够窄,来自狭缝两个边缘的光会分别通过双棱镜折射,不能保证光源的相干性。

3. 光路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狭缝、凸透镜、目镜、透镜、双棱镜等各个元件等高共轴。

4. 画出光路图,试证明公式21'd d d 。

(d ′为两虚光源的距离;d1、d2分别为两个虚光
源的放大的像和缩小像的距离)
成绩(满分20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