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模式


编辑本段一、“东亚模式”的含义
对“东亚模式”的解释不尽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论点: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2、“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体制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是指近几十年来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整套发展措施和体制结构,其最显著的特色是强力政府具有强烈的经济建设意识和强大的导向作用。 3、“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具有许多要点,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和调整的产业政策,温和极权主义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强有力的政府公营经济与民营经济相互合作,以及政府同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与协调、技术引进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较高的国民教育水平、倡导文化多元和民族文化的复兴等等。 4、“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模式。即认为东亚工业化地区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儒家传统是保持东亚工业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决定意义的天生本性。 5、“东亚模式”是“制度模式”。即认为“东亚模式”作为一种制度模式,其特征表现为:东亚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是它们致力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政府理性地进行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并有效地予以实施的结果,制度是其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原因。 以上诸多观点,从不同的视角、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总结和概括,有些观点和分析还相当深刻而精辟。笔者认为,这些模式都强调了政府在“东亚模式”中的核心作用,即政府要想尽快赶超发达国家、实现高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就必然要制定一套保证高速增长的制度安排,若想行之有效,要求政府高度理性。当然不可否认,这种政体和相应制度安排下的政府理性和自律是相当脆弱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东亚模式”必然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制度模式”的说法只不过更多地强调了成功的制度因素而已,其核心还在于权威政府。因为,短期内完成这样的制度创新,必须依赖于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大规模地调动生产资源用于经济增长目标。因此,“东亚模式”可以表述为一种制度模式,但最根本的是“强政府”,或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的集权政府。
编辑本段二、“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分析
尽管笔者不同意制度模式分析的某些结论,但不否认其中对东亚市场和体制的剖析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在这种观点看来,任何市场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西方国家发达的市场调节机制也有死角,在这些领域会产生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和垄断市场等等方面。这时政府就有责任弥补市场的缺陷,使经济体系趋向于均衡和充分就业,这种行为是顺应市场的干预模式。而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市场失灵”的问题,而是市场发育不健全或市场缺损问题,两者不能等同。“市场失灵”是在正常的市场状态下产生的,任何市场经济国家都会存在,而市场发育不完全或市场缺损,意味着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正常运作的状态。 因此,以“政府替代”来替代古典经济学中所谓的“市场失灵”在发展中国家是恰如其分的。类似的政府替代,是为了解决制度稀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基于一种战略目标所形成的制度需求大于现存的制度供给,所以政府才会千方百计地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制度稀缺问题。进一步说,所以做这样的制度安排,政府并非要弥补缺损的市场而是要创造出一个能迅速发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但这种制度安排绝不是发育完好的市场体系。因为,即使一个发育完好的市场在支持政府规定的高速增长目标方面也无能为力。所以,归根到底,“强政府”是实施政府替代的基础,有强政府才有发动经济增长的制度创新。东亚国家的“强政府”既发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又实现了其目标。但是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特点与发达国家不同,它是一种即时的、迫不及待的增长,本质上摆脱不了高投入——高产出的增长特征,整个过程伴随着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编辑本段三、“强政府”与政府自律的削弱
这种制度安排暗含着这样一个假定条件:政府目标与社会目标是一致的,即政府是理性的。但集权政府的理性从长期来看是脆弱的,即使政府有理性,这种理性可能与市场理性并不一致,所以这种制度安排存在着严重缺陷。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最终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产业扭曲、结构失衡的危险等等,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以及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则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寻租”行为。而这类国家的通病在于它们的政府都是集权型的统治者,缺乏强大而有效的外在约束机制。“寻租活动”不仅会侵蚀政府的机制,而且还会导致大量经济资源的耗费,严重扭曲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的均衡结构。当一个社会或国家的腐败被普遍接纳为一种行为方式时,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甚至完全失去其自律性。由于政府手中过度集中的权力损害了经济增长的自然秩序,会给一国的现代化进程

造成严重破坏,在亚洲和拉美国家中不乏这样的先例。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东亚模式”最终不得不归因于权威主义政府,权威主义政府既是东亚曾经辉煌的原因,也是这种辉煌遭受挫败的原因。
编辑本段四、对“东亚模式”的再思考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东亚国家的脚步走在了欧美国家的后面,被称为一种后发的现代化,后发自然也有后发的优势,因为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吸取教训。尤为可贵的是东亚国家的文化中汲取了西方文明的因子,这个过程从“明治维新”就开始了。应当说,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冲淡了东亚国家传统的文化观念,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的行为模式。但是,文明引入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了东西方物质财富的巨大差异,在对比中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对财富和物质生活的渴望,平等、民主、自由则放在了次要地位。除了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传统的统治方式并未得到彻底改变。所以,即使受过正统西方教育的人执掌这些国家的政权,依然是在民主的店铺里经营着古老的专制主义,并且试图凭借专制的力量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富国强民的梦想,于是将政治权力延伸到了经济领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东亚国家一直把它看作自己的特色,但这实际上意味着东亚国家不但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而且也没有实现经济民主化。 经济民主化并不排斥政府的干预,排斥的是以政府的意志替代市场主体的意志。经济民主化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条件,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市场便必然遭到践踏。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更大范围的危机迹象,已使人们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正确关系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了。在这个问题上,人们早就应该从哈耶克甚至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吸取一些深邃的思想,然而经济学家和政府都过于重视了各自国家的特殊性,忽视了经济成长自身的内在逻辑。所以非民主的经济导致了“欲速不达”,而非民主的经济背后又是集权政治。但是,想让政府在政治上变得更明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较短的时间内,民众的呼吁和政府的自律所能产生的效果,可能只是经济民主化一定程度的推进,这是东亚国家短期内较为现实的目标。而彻底的经济民主化,最终要依赖于政治民主化。所以东亚各国民主化的进程还很漫长,其公民和政府都有责任对此进行反思。‖《宏观经济研究》(2003年第12期)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最近几年经济学界不断有人在讨论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不知道未来还没有下文,但愿有,但愿她的持续性没有折扣。不过,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主体所开创的

、近年来在新兴经济体印度逐渐得到印证的“东亚模式”(East Asian Model,EAM),似乎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虽然对两种“模式”的优劣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也可以做些对比。根据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华裔教授黄亚生(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和哈佛大学政府学博士)的总结,“东亚模式”以下几大特征:

1、以民营企业为主导。民营经济是主导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非政府主导。

2、在“三农”问题上,注重扶持农业,保护农民利益,兼顾农民和农村的收入。例如,韩国在1970年代的人均收入里,农民就已经赶上了城市。近期中国海峡两岸签订了ECFA,不过,看看我们台湾那边是如何不遗余力保护农民利益的,大陆这边的农民肯定会心酸的。

3、金融体系受管制,但逐步开放。更重要的是,在所谓的“东亚模式”中,银行贷款很积极倾向非国营企业。

4、从政治管制、经济管制逐渐走向透明、多元化,要GDP的增长,也达到普惠的效果。

对比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2010年8月25日黄亚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视频专访时表示,国家主导的经济虽然能带来GDP的增加,但国民财富的增加并不明显;而以私人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既能带来经济增长又能带来财富的明显增加。黄亚生的研究助手做了一项研究,比较了1992-2010年期间中国印度两国的股票市场回报情况,发现年平均回报率中国还不到1%,而印度是10%。黄亚生表示,GDP非常受投资的影响,中国很多地方都在填沟、挖沟,会增加GDP,但不见的会增加人民的福祉。黄亚生还指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改革开放早期的1980年代,属于“东亚模式”,是一种普惠的发展。这和许多学者的看法是一致的,难怪很多人在呼吁向1980年代学习。
浅谈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二战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短短的30余年间创造的东亚奇迹被誉为东亚模式,东亚模式以其自身固有的特征成就了“亚洲四小龙”,但东亚模式自身亦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形成了集竞争、学习和创新于一身的“中国模式”。但“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还需汲取东亚模式的合理内核,拼弃其消极方面,这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东亚模式 “中国模式” 中国经济发展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亚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

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 “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同。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国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可见,资本、技术、专业人才、更好的投资环境及更有效的管理和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其技术含量低而使得产品竞争力后劲不足。
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

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中国模式”尝试性概括
关注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并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寻觅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国的发展之路。回顾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我们把中国发展之路姑且称作“中国模式”。简言之,“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其特征是:
首先,“中国模式”是一种学习模式。一是向历史学习,从历史中获取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二是向他国学习,取他国之长,补己之短;三是学习自己的教训,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进;四是在学习中创新。中国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试验场,既是学习大课堂,也是实践大课堂。一旦学习比较成功的话,就很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规模效应。
其次,“中国模式”是一种竞争模式。一是国家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的挑战,都构成一种强有力的国际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会激发从决策层到广大民众的改革愿望。二是市场竞争。即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的竞争,迫使不同的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展开学习和竞争。三是社会竞争。社会竞争容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迫使各类社会阶层不断展开学习和竞争。这既是中国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发展的基本活力和动力所在。
再次,“中国模式”是一种创新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或者模仿外国发展模式,只能寻找与中国国情相符合、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不同的发展模式。这是理解中国发展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外来的现代化因素只有适合、适应于中国的发展实际和条件,才会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反之,就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甚至会出现历史的倒退。
综上所述,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符合本国发展实际,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模式,才是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的并存、竞争、此消彼长和相互借鉴。在此意义上,东亚模式对中国发展仍不失借鉴意义。
三、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
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

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 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所以中国应该借鉴东亚这一跨越性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这种合力、这种体制的作用,使中国人民可以直接运用发达国家现成的科技成果、经营管理的制度结构及管理方式、经验,并结合本国的实际进一步创新,从而用几十年的时间实现西方国家用几百年的时间完成的现代化道路。
2、协商性特征。同契约型的“西方模式”相比,“东亚模式”在注重契约合同的同时,更注重以协商的方式协调各种经济关系。(1)政企间的协商关系。在东亚,政府对私人投资所进行的较复杂的协调,一般是通过各界参与的审议商谈体制实现的。概括说,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通过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使命同企业追求市场获利的目的的结合,使政府和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普遍形成了合作与伙伴关系,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2)劳资间的协商关系。东亚的许多国家、地区的企业劳动者的工资确定与变动也由有关的协商机构审议。劳资间的协商内容主要是利润的分配和工资提高的幅度和速度。协商的出发点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通常政府也参与这种协商。例如,新加坡的国家工资理事会就是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代表组成的,工资的提高(幅度与速度)及冻结都由这个机构商议决定。所以中国可借鉴这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企业的主动性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保障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生产力的更大更快的发展。
3、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追求这一兼容的结果,所以这一兼容的特征应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借鉴,推进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
4、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

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例如,日本的企业制度更多地表现为财团型特征,而东亚的华侨企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家族网络型特征(当然二者各自的特征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日趋高级化及微观体制的变革而发生趋同的变化)。东亚的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与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相似。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5、政府注重培育市场的特征。在“东亚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常常结合为一体,由于东亚是市场经济后发育地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设施(包括通讯设备、交通工具、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和软件设施(包括商务法律、行业成规、企业监管条列、信息服务系统、国民的市场意识等非物质设施),因此政府的干预常常是一种重市场的干预,即用政府的干预培育和扶植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消费和支配的国民财富较少,而留给市场调节的比重较大;从政府财税上看,战后,东亚的税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轻,这是因为东亚国家、地区没有设立危害市场机制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引进市场的民营机制,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这种小规模、高效率的政府则为经济主体的自主积累和投资提供了体制上的前提条件。所以,中国政府应借鉴东亚模式中这种注重培育市场的优点,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留给市场较大的调节空间,切实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东亚教训,值得中国经济发展警惕
1、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类型。
在增长方式上,表现为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普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过度引进资金,普遍走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由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有关资料显示,1970年到1990年的20年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期美国为53%,相去甚远。时至今日,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同当初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相似之处,普遍是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

、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应引起中国的警惕,中国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走一条集约型的、绿色环保的、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2、东亚模式过分依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到市场无不依赖西方,本国科技和教育严重滞后,长期地法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这一点应值得中国警惕:因为中国的外贸从总体上看一直处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上升的阶段;同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很大部分来源于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03年为55.2%,即使高新技术产业也仅从事一些产品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以研究、开发和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格局才初显雏形,有着较大的进口依赖度,不利于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身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性。从金融层面上说,资金筹措过分依赖短期外资,债务负担过重;过分倚重房地产等投机性强的产业,股市畸形繁荣;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贷款审查不严;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银、政、企、关系不正常;资本市场开放过度;汇率制度僵化等。从增长模式的层面说,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和产能扩张,也是造成金融风险积累直至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坚持做到人民币不贬值,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上还是多少受到了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在今年,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更应该进一步健全金融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安全。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

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

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

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
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

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4、政府注重培育市场的特征。在“东亚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常常结合为一体,由于东业是市场经济后发育地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因此政府的干预常常是一种重市场的干预,即用政府的干预培育和扶植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消费和支配的国民财富较少,而留给市场调节的比重较大;从政府财税上看,战后,东亚的税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轻,这是因为东亚国家、地区没有设立危害市场机制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引进市场的民营机制,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东亚教训,值得中国经济发展警惕

1、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类型。在增长方式上,表现为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普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过度引进资金,普遍走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由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有关资料显示,1970年到1990年的加年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期美国为53%,相去甚远。时至今日,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同当初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相似之处,普遍足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

略应引起中国的警惕,中国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走一条集约型的、绿色环保的、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2、东亚模式过分依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到市场无不依赖西方,本国科技和教育严重滞后,长期地法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这一点应值得中国警惕:因为中国的外贸从总体上看一直处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上升的阶段;同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很大部分来源于加工贸易。

3、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身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性。从金融层面上说,资金筹措过分依赖短期外资,债务负担过重;过分倚重房地产等投机性强的产业,股市畸形繁荣;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贷款审查不严;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银、政、企、关系不正常;资本市场开放过度;汇率制度僵化等。从增长模式的层面说,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和产能扩张,也足造成金融风险积累直至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坚持做到人民币不贬值,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上还是多少受到了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如今,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更应该进一步健全金融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安全。
亚洲四小龙指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总称,这些国家或地区在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飞速成长,但在这之前他们只是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地资本和技术,利用本地的劳动力优势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引起世界瞩目。

参考:亚洲四小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亚洲四小虎 是指 泰国 、 马来西亚 、 印尼 和 菲律宾 四国。这四个国家的经济在 1990年代 都象 1980年代 的 亚洲四小龙 一样突飞猛进,因而为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