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分析

合集下载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6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分析6.1 -.

毕业论文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班级11统计1班学号20114006姓名翁坤玲论文题目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余华银教授[总评成绩: ]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性分析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differenc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residents in our country翁坤玲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2011(1)班 20114006指导教师:余华银教授内容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对生命长短的追求也越加明显。

提高一个国家整体医学救治是当前一个重大课题。

国家层面近几年提出的有关医疗改革都是对城市和农村医学水平的巨大推动。

本文通过城乡之间主要疾病死亡率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未来我国居民疾病发病率的走向,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出针对性措施。

现阶段,根据统计年鉴官方发布的数据可知恶性肿瘤已成为城市居民死亡率的”罪魁祸首”,大约占总体疾病致死率的25.7%。

紧跟其后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其大约各占20%左右。

较2000年和2013年比较,2013年主要疾病的排位不仅有变化,死亡率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疾病种类的包含范围也随着实际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本文主要运用EXCEL软件分析近些年主要疾病的分布概况和变化,分析结果可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出建议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构成恶性肿瘤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medical level, the pursuit of life length is more obvious. To improve a country medical treatment is currently a major issue.Our country about health care reform is for the big push of urban and rural medical level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aims to know 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residents disease incidence;through the data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 study and analysis, and thus more effective targete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At present, according to official data released statistics yearbook malignant tumor has become urban mortality "culprit", about 25.7% of the overall disease mortality.Followed b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bout 20% or so.From 2000 compared to 2013, a change had happened in the position not only of major diseases, also have a rising trend of mortality .The types of diseaes include scope has made a adjustment accong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sistuation.In this ptext, by using of EXCEL software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the major diseases,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related department to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Key words:Residents ;The death rate ;Constitute;The malignant tumor mortality目录1、我国居民死亡率及构成概况 (1)1.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现状 (1)1.2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成因分析 (2)2、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差异析 (3)2.1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4)2.2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5)2.3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差异分析 (6)3、相关建议 (10)参考文献 (12)附录1 (13)附录2 (15)附录3 (17)1.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概况根据近几年研究表明,中国存在十大疾病是造成居民病死率的主要病症。

10-3-4 200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

10-3-4 200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44.71
女 构成 (%) 0.38 0.27 0.01 11.8 0.1 1.09 1.72 0.24 1.01 0.12 1.59 0.71 0.72 1.17 5.54 位 次 14 16 20 3 19 9 15 11 4 2 1 6 17 10 18 7 13 12 8 5
10-3-42005年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 合计 疾病名称 粗死亡率 (1/10万) 传染病(不含呼吸道结核) 3.18 呼吸道结核 寄生虫病 恶性肿瘤 2.89 0.1 105.99 构成(%) 0.6 0.55 0.02 20.08 0.11 1.17 0.44 0.9 11.77 21.17 23.45 3.24 0.17 1.32 0.08 0.79 0.39 0.92 1.7 8.47 位 次 13 14 20 3 18 9 15 11 4 2 1 6 17 8 19 12 16 10 7 5 3.77 2 5.02 7.37 55.89 0.67 0.35 0.89 1.3 9.89 13 16 10 7 5 粗死亡率 (1/10万) 3.93 3.81 0.12 130.26 0.56 5.14 2.11 4.92 58.5 116.46 119.81 21.75 0.6 7.18 男 构成 (%) 0.7 0.67 0.02 23.05 0.1 0.91 0.37 0.87 10.35 20.6 21.2 3.85 0.11 1.27 位 次 12 14 19 1 18 9 15 11 4 3 2 6 17 8 粗死亡率 (1/10万) 2.29 1.78 0.06 76.99 0.63 7.45 2.62 4.55 66.46 106.11 128.53 11.56 1.28 6.73 0.73 4.03 2.16 4.64 10.95 31.36 女

某区3年间居民疾病死因分析

某区3年间居民疾病死因分析

某区3年间居民疾病死因分析
肖知明
【期刊名称】《现代预防医学》
【年(卷),期】2007(34)23
【摘要】[目的]为评价苏州市平江区居民死亡水平,明确主要死因及其顺位。

[方法]将2003~2005年存档的"居民死亡原因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苏州市平江区居民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心脏病、内分泌
营养代谢疾病。

[结论]平江区人口死亡的疾病以老年人多发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这4种疾病合计死亡数超过总死亡数的70%。

【总页数】2页(P4558-4559)
【关键词】居民;死亡率;死因顺位
【作者】肖知明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相关文献】
1.2008~2012年某区居民死因分析 [J], 梁景丽;李文玲;杨立娟
2.2019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与福海街道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 戴珂;康丽华
3.某镇居民2年间的死因分析 [J], 伍永明
4.2000年大连市某区居民病伤死因分析 [J], 赵喜桂;黄世领
5.1989~1998年间重庆市老年住院病人疾病谱及其主要死因动态分析 [J], 蒲霞;马厚勋;朱勤岚;曾繁荣;周平;王淑英;肖文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导致疾病谱和疾病负担的相应变化。

原来居死因前位的婴儿死亡及感染性疾病所致的死亡已明显减少,而由环境污染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10年来,苏州市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解和掌握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和疾病负担,以便合理的配置卫生资源以及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的对策和措施,我们对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人口资料由苏州市公安局提供。

1.2 死因分类及统计分析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死因分类及编码。

分别计算2002~2005各年的粗死亡率及平均死亡率,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为标准,计算标准化死亡率。

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Death Reg 2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1 总死亡率2002~2005年,全市年均监测人口数5 937 340人,年均死亡40 971人,年均死亡率为690.07/10万,标化死亡率为436.01/10万。

各年及男女性的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见表1。

男性的平均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 <0.01)。

表1 2002~2005 苏州市居民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1/10万)2.2 死因顺位2002~2005年,苏州市居民居前5位的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185.58/10万)、脑血管疾病(136.48/10万)、呼吸系统疾病(105.58/10万)、心脏病(64.45/10万)、损伤和中毒(55.71/10万)。

前5位死因占全部死因的79.38%。

男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恶性肿瘤(240.49/10万)、脑血管疾病(137.91/10万)、呼吸系统疾病(116.18/10万)、损伤和中毒(66.75/10万)、心脏病(61.77/10万);女性居民前5位死因的顺位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35.08/10万)、恶性肿瘤(131.5/10万)、呼吸系统疾病(95.15 /10万)、心脏病(67.08/10万)、损伤和中毒(44.85 /10万),见表2。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苏州市2007年居民全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i dm r lyr ew s12 7 / 0 。0 ) cri acl i ae ( 5 5 / 0 。0 ) r p a r ds ss(7 1/ z o a t a a 1. 9 10 0 0 。a o su rds ss 6 . 4 10 0 0 ,e i t y i ae 4 . 9 e ti t dv a e sro e
10 0 0 ,erdsa s(9 4 / 0 。0 ) i ui n tx a os3 .4 10 0 0 . [ o c s n N n 0 ,0 )h a i s 3 . 1 10 00 , jr s di oi t n (5 3 /0 。0 ) t ee n ea n ci C nl i ] o — uo
W N a ~ a , UY h Szo et fr ia o t l n r etn J ns 10 4 C i ) A GH i to L a (uhuCn r o Ds sC n o a dPe n o , i gu2 50 , h a e e r v i a n
A s at [ jc v 】 T nes n em jr asso da n i aebre uh uc y adt bt c : Obet e r i oudr adt a ue f et a dds s udni S zo i ,n t h oc h e n t o poi ai f a!g o c f r et nadcnr r i ae. [ to s C ue o da sadcdn rv eabs r kn l yo pe ni n ot lo s ss d so m pi v o o f d e Me d ] ass f et n oig h h
ifc o sds ae ,ijr sa dit iain r jrc u e fd ah ies ud na d i otn p bi el ne t u i ss nui n no ct saemao a sso et ,dsaeb r e n mp r t u l h at i e e x o a c h

城乡居民意外伤害年终总结

城乡居民意外伤害年终总结

城乡居民意外伤害年终总结意外伤害状况及变化趋势苏州市平均每年有34 334人死亡,其中死于意外伤害有3 155人,占总死亡的9、18%,在死因构成中居第四位。

一、伤害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1、伤害的主要原因和地区差别居民意外伤害致死的前三位死因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淹死。

在568、08万监测居民中(城市为106、43万,农村为461、65万)因自杀所致的10年平均年死亡人数为877人,其年平均死亡率为15、45/10万;交通事故为苏州市意外伤害的第二位死因,每年平均死亡675人,死亡率为11、89/10万;淹死为苏州市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三位死因,每年平均死亡630人,死亡率为11、10/10万。

城市居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44、24/10万,农村意外伤害死亡率为57、64/10万。

城市居民中意外伤害致死的前三位死因是意外坠落、交通事故和自杀;而农村居民中意外伤害致死的前三位死因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淹死。

农村居民自杀、交通事故和淹死,分别是城市居民三种伤害的3、29、1、5和3、77倍。

若以年龄标化的减寿年数为指标,前三位的自杀、交通事故、淹死没有变化,但在城市中意外坠落为居民家庭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死因,以老龄者居多,因此减寿年数较小,为城市的第三位。

而在农村,自杀、交通事故和淹死的减寿年数损失较大,居前三位。

2、伤害的性别与年龄苏州市10年的男性意外伤害状况与女性意外伤害状况基本相似,男性略多于女性。

除自杀外,其余均为男性高于女性,以交通事故的差别最大,男性为女性的2、08倍。

女性自杀死亡率为18、78/10万,男性自杀死亡率为12、13/10万,女性高于男性。

意外伤害死亡在不同年龄段也不同。

99、29%的自杀者均为15岁以上的居民,15~34岁为自杀高发年龄段,占35、11%,该年龄段女性高于男性,女性自杀死亡率为男性的2、49倍;60岁以上为自杀的第二高峰,占31、93%。

机动车车祸是苏州市意外伤害死亡的第二位死因,但在男性为第一位死因,男性以20~59岁年龄段为最多,占机动车交通事故的69、86%。

常熟市2000-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

常熟市2000-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

常熟市2000-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了解常熟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死因谱变化与疾病的危害程度,我们根据生命统计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常熟市2000--2008年常住居民的病伤死因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人口数据根据常熟市公安局每年年报数。

标准人口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构成资料。

死因资料根据各市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调阅公安局的死亡档案,补充遗漏的未及时上报的死亡者,剔除重复和非常住人口,经调查核实后,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汇总年报表。

1.2方法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

死亡原因按ICD-10分类。

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及标化减寿率(sPYLLR)等指标计算公式如下:PYLL=∑(YLi×di)YLi为第i年龄组死亡者的剩余年龄,YLi=70-(i+0.5);di为第i年龄组死亡人数;i为年龄组的平均年龄,70为减寿年的上限年龄。

PYLLR=PYLL/N×1000‰N为1~69岁总人口数。

SPYLLR=∑YLi×di/Ni×Wis×1000‰Wis为标准人口构成比;Ni为第i年龄组实际人口数。

2结果2.1人口及死亡人口概况常熟市2000--2008年累计人口数为9414701人,其中男性4603403人,女性4811298人;性别比值为0.96。

9年累计死亡72950人,其中男性38512人,女性34438人。

总人口粗死亡率为77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5.72/10万,其中男性为836.60/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2.24/10万),女性为715.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8.79/10万)。

全人群死亡PYLL、PYLLR及SPYLLR分别为361255年、42.06/‰和35.94‰,其中男性为228590年、53.57‰和46.06‰,女性为132665年、30.69‰和26.03‰。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

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分析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张伟东【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年(卷),期】2010(005)010【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我国居民主要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趋势,为我国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0~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0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2002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2007年我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3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原因以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为主,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的变化等均为可能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的疾病防控工作也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总页数】3页(P15-17)【作者】姚建义;苗树军;纪雪梅;张伟东【作者单位】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天津市宁河县中医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1991年大城市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调整率、构成比和位次 [J],2.1991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的死亡率、调整率、构成比和位次 [J],3.1990年至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比变化 [J], 王文;胡大一;陈伟伟;郭艺芳;王增武;刘力生4.我国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分析 [J], 麻新梅;刘煜5.我国居民1995年主要疾病死亡率统计分析 [J], 郭秀花;胡良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分析
发表时间:2009-12-14T16:22:57.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姚澄1 费小兢2
[导读] 对主要死因别进行死因顺位、死亡率变化Cox-Stuart显著性检验和对总标化死亡率下降贡献百分比的性别差异分析
姚澄1 费小兢2
(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苏州 215128)
(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苏州 215128)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064-03
【摘要】目的了解各类死因在一定时期对居民生命威胁的程度。

方法对主要死因别进行死因顺位、死亡率变化Cox-Stuart显著性检验和对总标化死亡率下降贡献百分比的性别差异分析。

结果吴中区城区男女性居民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前五位死因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其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心脏病死亡率变化对总死亡率男女呈负贡献;死亡率变化对总死亡率呈正贡献百分比的消化系病和精神病均男性小于女性,损伤中毒以女性小于男性;死亡率变化对总死亡率呈负贡献百分比的神经系病和内分泌系病均女性大于男性。

结论今后要重点加强全人群恶性肿瘤、心脏病的防治,在加强对男性前五位死因防治的同时,要关注消化系病、精神病对男性和神经系病、内分泌系病及损伤中毒对女性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分析死因顺位显著性检验贡献百分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社会环境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的明显变化,居民的病伤死亡模式正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为反映各类死因对居民生命威胁的程度,以便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订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吴中区城区1996~2008年居民病伤死亡资料进行主要死因别死亡率的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996~2008年死亡数据及人口数分别取自吴中区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年报和公安人口年报资料。

按ICD-9国际疾病分类法及卫生部居民病伤死亡原因统计要求进行死因归类及汇总,采用199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死亡率[1],然后进行标化率差异间的U检验和变化趋势的Cox-Stuart显著性检验,同时进行主要死因别标化死亡率对总标化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百分比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总死亡水平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累计死亡3058人,粗死亡率362.98/10万,标化死亡率304.80/10万,男性死亡1651人和女性死亡1407人,粗死亡率男女性分别为397.02/10万和330.44/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386.48/10万)显著高于女性(241.04/10万)(U=10.26,P<0.01)。

2.2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顺位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男女性总的前十位死因别相同,其前五位男性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女性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历年死因顺位的变化中,男性恶性肿瘤始终徘徊于第一、二位,脑血管病和损伤、中毒均分别于1996年的第二、三位后移至2008年的第三、五位,心脏病、呼吸系病分别于第五、四位前移至第四、二位;女性肿瘤也始终徘徊于第一和第二位,脑血管病、精神病和消化系病分别于第一、四、五位后移至第二、五、六位,心脏病和损伤、中毒分别于第八、七位前移至第三、四位。

2.3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标化死亡率性别比较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消化系病标化死亡率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男女性均U>1.96或2.58,P<0.01或0.05)。

2.4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动态变化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男女性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速度男女性分别为4.08%和2.85%。

其中,男性心脏病死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χ2Cochran值为9.47,P值<0.01),平均每年上升速度4.62%,脑血管病和损伤、中毒死亡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速度分别为6.23%和12.53%,其他各类死因别死亡率均无显著的趋势性动态变化。

女性心脏病死亡率亦呈显著上升趋势(χ2Cochran值为13.93,P值<0.01),平均每年上升速度8.61%,脑血管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病和精神病死亡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速度分别为4.53%、5.54%、15.39%和16.68%,其他各类死因别死亡率均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2.5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主要死因别标化死亡率对总死亡率下降的贡献
1996~2008年男女性心脏病、内分泌系病、神经病标化死亡率分别增加12.39%、4.95%、32.16%和47.37%、9.75%、29.35%,对各自总标化死亡率下降的贡献比分别为-0.85%、-0.06%、-0.63%和-2.10%、-0.19%、-0.81%。

其余各类死因别标化死亡率对各自总的标化死亡率下降男女均呈正贡献,男性以脑血管病和损伤中毒的贡献比最大,贡献比分别为16.50%和37.88% ,女性以脑血管病和精神病的贡献比最大,贡献比分别为17.11%和6.29%。

3 讨论
1996~2008年吴中区城区居民总的标化死亡率(304.80/10万)显著低于吴中区(585.31/10万)居民的总体死亡水平(U=39.42,P <0.01),而且,历年各类死因别的标化死亡率均始终低于吴中区的总体死亡水平,造成这一显著差异是否与城乡区别所引起,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吴中区城区居民标化死亡率的变化相同于吴中区全区以及全国居民总死亡率的下降趋势。

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病、损伤和中毒、心脏病仍是目前威胁居民生命的前五位死因,尤其是对男性居民危害更大。

恶性肿瘤:男女性历年均占各类死因的一、二位,但死亡率无显著的趋势性变化,其死亡率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的贡献起下降作用。

心脏病:男女性死因顺位逐年前移。

死亡率变化呈上升趋势,对总死亡率的贡献起上升作用。

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但女性死亡率上升速度快于男性。

女性死亡率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贡献的上升作用大于男性。

脑血管病:男女性死因顺位均逐年后移,死亡率变化呈下降趋势,对总标化死亡率的贡献起下降作用。

男性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快于女性,但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死亡率变化对总标
化死亡率贡献的下降作用小于女性。

损伤、中毒:男女性死亡率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其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的贡献起下降作用。

男性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快于女性,死亡率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贡献的下降作用大于女性。

死因顺位男性逐年后移,女性逐年前移。

消化系病和精神病:男女性死因顺位均居后五位。

死亡率变化女性均呈下降趋势,男性均无显著的趋势性,男女性死亡率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的贡献均起下降作用,但女性的下降作用均大于男性。

神经系病和内分泌系病:男女性死因顺位均居后五位,死亡率变化无显著性趋势,死亡率变化对总标化死亡率的贡献起上升作用,女性的上升作用均大于男性。

提示:在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中,在重点加强全人群恶性肿瘤和心脏病防治的同时,要关注脑血管病、消化系病和精神病对男性居民的威胁程度,关注神经系病和损伤中毒对女性的威胁程度。

参考文献
[1]四川医学院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47: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