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史串讲讲义

合集下载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十三章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一、国防最高委员会的设立193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国防最高会议组织条例》决定撤消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设立国防最高委员会。

该机构为国防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副主席分别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政会主席担任,成员包括党政军最高领导机关官员。

国防最高委员会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统一党政军的指挥,并代行中央政治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执行委员会所属各部、会及国民政府五院、军事委员会及所属各部、会,兼受国防最高委员会指挥。

国防最高委员会长由国民党总裁兼任。

特点:1、集治权于一身,直接参与政府行政管理活动,这与中政会不对外发生关系不同;2、不仅有统辖一切政治、军事机关的权力,而且操有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一切党的机构均受其指挥,这与中政会仅居于党政联系地位也不同。

因此,它实际上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名义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就成为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独裁者。

二、军事委员会地位的提高1、改变领导体制;2、进一步扩大编制;3、进一步加重职权;可见,委员会在抗战期间也发展成为国民政府中地位最高权势最重的机关,它名义上直属国民政府,但实际权力远在国民政府之上。

三、设立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的民意机关。

参政员由国民政府遴选,政府对内外的方针政策应于实施前交国民参政会讨论决议,国民参政会可提出建议并向政府询问。

但国民参政会的决议须经国民最高会议同意后才可实施,有特别情况国防会议主席可依命令行事。

初期的国民参政会确为各党派、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公开发表意见的场所。

也通过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决议,推动了国家民主化的发展。

后来由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的发展,国民参政会逐步变成了国民党粉饰专制统治、欺骗人民的工具。

四、扩大国民政府的权力1、扩大了国民政府主席的职权;2、提高了国民政府委员会的地位;3、增强了行政机构运作上的效率;4、也加强了蒋介石个人对行政活动的控制,便利了他个人独裁。

中国行政史(1)

中国行政史(1)

中国行政史上篇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引论一、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奴与封共同核心观点——君权神授)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的“家天下”王朝。

政府和王朝的组织模式是——父系大家庭;政权系统、宗法系统紧密结合。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①会议制度;②采风之官。

二、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始于夏朝,亡于春秋战国)1、夏—初创时期2、商—发展时期——神权政治盛行,3、周—鼎盛时期——将奴隶制国家的行政管理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三、封建社会开始于战国时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

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首先在列国分国形成。

四、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是一种个人独裁管理体制。

1、奴隶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2、封建制国家,行政活动以皇帝为轴心。

五、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四个特点: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而且是惟一的政体形式。

西欧封建制度则呈现多样性政体形式,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持续时间短。

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

——教会、汉武帝“独尊儒术”。

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在逐渐形成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

以文官为主的专业化官僚体系。

六、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三个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分封制实际上是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

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奴隶制国家,巫史辅佐君王。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

——《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七、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矛盾主要有二: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更替辅佐机构、多设宰相。

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围绕这一矛盾展开。

(1)具有半自治性质的保甲乡里的乡治组织。

(2)执行地方政务的基本组织——秦汉之郡、隋唐宋元之州、明清之府。

中国行政史课件

中国行政史课件

一、母系氏族公社管理与后来国家行政管理区别
(1)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单位 (2)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 族、胞族和部落,而不是像后来的国家那样按地域划 分其国民,也不同于后来的经济、文化组织,以行业 来组织其成员 (3)它实行原始民主族管理,氏族成员一律平等,氏族全 体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重大事务由全体成年男女讨 论决定。氏族首领的管理不依靠强制手段,而是运用 首领的威望以及原始的习惯和道德的力量来进行管理
二、夏代对原有公共权力机构的改造 • (1)改造部落联盟“四岳”议事会。作为一种民 主决策机关,“四岳”议事会与专制皇权相 对立。为适合专制独裁的需要,最好的办 法就是改变“四岳”议事会的性质。改造后, “四岳”与军事首长的民主平等关系逐渐演 变为君臣关系,“四岳”变成君主的辅佐及 咨询顾问 。 • (2)设置了一套官僚机构。即所谓“夏后世百 官”。
四、西周的行政文书
西周时期各朝廷中都配有一定数量的史官,记录 君臣的言行以及作出的决议,并作为档案加以保存, 另一方面还将议决事项派使臣用各种形式传达或宣告。 这些记录或宣告的文书大休分为《诰》 、 《誓》、 《命》 、 《简书》、《》等。 《诰》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 令或布告;二是君臣相互勉励之词的记录,作为后世 君臣行为的规范。《誓》多为战时的动员令 。《命》 绝大多数为册命之书。《简书》是日常通告文书。《》 相当于今之契约,具有法律效力,这种文书形式在西 周时期极为盛行,为后世所少见。
二、中国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 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封建 制行政管理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1)从战国到秦汉是封建制行政管理的初创和 确立时期。战国时期,通过变法运动,我国中 央集权君主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得以形成。 秦统一后,将这种体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划一 的制度。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进 一步强化,封建行政管理体制得以全面确立, 奠定了隋唐时期行政管理制度发展和兴盛的基 础。

中国行政史串讲2

中国行政史串讲2

南面官制【名词解释】
南面官制是辽统治者模仿唐 朝制度而设立的一套管理汉 人的制度,以汉人为主。
简述辽朝行政决策中氏族制度残余的表 现【简答题】
(1)各部落酋长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朝廷在决策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太祖八年(914年),辽太祖平定化哥 叛乱,就曾“召父老群臣正其罪”。 (2)母权制的遗留。皇(太) 后在辽 朝具有异乎寻常的尊崇地位,她们常参 加军国大事的决策执行。太祖述律后、 景宗后萧燕燕、圣宗钦哀后均在辽朝政 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承天后萧绰 裁决国事达四十年之久。
3、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总管国家财政事务的是( C )
A:门下省 B:户部 C:三司 D:枢密院
提点刑狱司【名词解释】
俗称“宪司”,主管一路司法工作,主官 称提点某路。神宗以后职权扩大,对一路 治安、矿冶、兵器等事务均可过问,并有 举荐官员之责。
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论述题】 (一)台谏趋于合一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明的行政管理
司礼监【名词解释】
明朝宫中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 的机构。司礼监太监因掌提对内 阁票拟的批红大权而成为皇帝的 代言人。司礼监虽非正式政府组 织,但实际已成为中枢决策机构 的一部分。
思考:内阁制和宰相制度有什么区别?������ ������
思考:内阁制和宰相制度有什么区别?������ ������
封驳制度【名词解释】
明朝的内阁在行政决策过程中除 有票拟权外,还有封驳之权,即 内阁如认为皇帝诏书因不合时宜 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并 加以驳正。除内阁外,六科也有 封驳权。
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委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 称为( )
明朝时期宰相制被废除后,取而代之的是( )

1201中国行政史讲义

1201中国行政史讲义

中国行政史讲义框架:古代——近代关键词:时间、人物、改革、决策中枢、重要机构、官职、选拔、退休制度、薪俸制度线索:1时间顺序(以朝代为主)2中央决策中枢(执行机构)的更替3中央与地方的行政体制(权力关系——集中、分散)4官员管理——行政监督、选拔、回避、薪俸引言一、中古代行管的特色1、经历了奴隶主和封建主专政两个阶段(选择)2两个时期行管的相似点:(单)A高度集权的个人独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奴3奴隶社会始于夏朝(单),亡于春秋战国之际。

经历了夏商周(多选);三个时期,周是鼎盛时期(单),将奴隶制的行管推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4奴隶社会时期行管的特色(多选)A神权政治最盛时期(单)B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特色)夏商周实行的国家结构是等级君主制(单),是一种国家联盟。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单),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到封建社会时血缘关系表现为族权(单)奴隶社会以原始社会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与王朝(单)D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表现:会议制度、设采风官、施纳谏制度)(多选)5奴隶社会时期行政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血源性质,表现在三个方面(简答)A父家长制为君主制提供了原型(前者为后者的萌芽)(单)B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同上要点4)C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以父家长制为基础,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单)封:1封建社会始于战国,(单)止于鸦片战争2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各国的变法运动(单),通过变法各国中央集权得以确立3战国至秦汉是封建行政管理的初创和确立时期(单);两汉时期,是全面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是发展时期(具有过渡性质:三公列卿制过渡到三省六部制) (单)4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国家行政体制成熟和定型(单)《唐六典》是秦汉以来行政法规的集大成之作(单),标志唐代行政体制具有趋于法律化的特点5五代两宋至明清是行政体制逐步完备时期宋二府三司制(名)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以及元朝在积极汉化同时对境内少数民族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方针(单)6明代废除宰相制度(单)7清代军机处是中央集权发展到极致的产物(单)8相对欧洲,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自身的特点(论述A集权时间久,是惟一的政体形式B权力集中的程度有差别C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七章

中国行政史记,讲义第七章

第七章明的行政管理第一节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朱元璋下令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度,并以祖训的形式重申以后不许讨论丞相的设立问题。

宰相制废除后设内阁。

翰林院与内阁的关系密切。

阁臣多出自翰林院,以至于时人称内阁是翰林院的内署,由此可见,翰林院不仅是文化机构,也是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更是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大臣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的个人顾问和助手。

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作用的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明代以内阁制度代替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二、司礼监是宫中的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员,秉笔、随堂太监若干名。

它以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而成为的代言人。

并且司礼监宦官参加内阁议事,享有决策权,其实权超过内阁,已成为中书决策机构的一部分。

三、六部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明代百官联名上疏,例以吏部尚书领衔为首。

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在的变化,但户、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重要性。

四、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

自考 中国行政史 朱亚平 精讲班 第十六章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自考   中国行政史  朱亚平  精讲班   第十六章 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史主讲老师:朱亚平第十六章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管理一、行政体制二、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三、行政干部的管理一、行政体制1、边区政府委员会2、行政公署3、专员公署4、县政府5、区公署6、乡(村)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年9月6日。

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既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根本的区别,也与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有所不同。

“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的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内涵: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它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

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一党的委员会。

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而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

下级党委无权改变或不执行参议会及政府的决议和法令。

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只能通过自己的党员和党团去实现。

党委及党的机关无权直接命令参议会和政府机关。

如果党团没有能够说服参议会和政府的大多数接受自己的意见时,必须少数服从多数,不得违反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边区政府委员会的地位、产生方式及职能部门:边区政府委员会是边区最高行政机关,由边区参议会选举若干人组成。

设主席1人,副主席1到2人,由边区参议会从边区政府委员会中选任。

边区政府下设各种职能部门,分工组织和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行政公署的两种类型:1、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2、本地区最高行政机关。

专员公署的性质:全称: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在陕甘宁、晋察冀和晋冀鲁豫等根据地,是边区政府的派出机关,在边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督察和领导所辖各县的行政工作。

在晋西北、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受行政公署的领导和节制,代表行政公署督查和领导所辖各县政务。

县政府:县政府是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也是全县行政最高领导机关,对上级政府和县参议会负责。

县参议会选举县长1人,必要时增选副县长1人,委员若干人,组成县政府委员会。

自考 中国行政史 朱亚平 精讲班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自考  中国行政史   朱亚平    精讲班    第五章 五代、宋的行政管理

中国行政史主讲老师朱亚平第五章五代、宋的行政管理第一部分五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二部分宋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一部分五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四、行政官员的管理第一部分五代的行政管理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五代时期是由隋唐三省宰相制向宋朝两府三司制的过渡时期。

五代中枢机构的名称及其职责:1、枢密院: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和皇帝共同决策,拥有军务方面的执行权;2、中书门下:行政执行的综理机构;3、三司使(名词解释):可单独与皇帝商量财政方面的决策,并负责财政事务的执行工作。

是掌管财赋的专门机构.二、五代时期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1、道道是节度使的辖区。

为了克服地方藩镇势力的倾向,中央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1)、充实禁军力量,使中央有足够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镇.(2)、限制和削夺节度使的各项权力,如移易镇帅,将方镇降格为防御州、刺史州,以亲王、宰相等遥领节度使以控制地方军权等。

通过这些措施,至后周时节度使的地位已大大下降,这为北宋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2、州五代的州实际也是军政合一的,州之长官仍为刺史,多有武人担任,并兼防御使、团练使。

刺史的实际任免权在节度使之手,到后周时,开始以文人为州郡长官,强调民事与军事分开,成为北宋州制的基础。

3、县在藩镇割据的五代期间,中央政府加强县级机构的各种措施往往难以取得实效。

三、五代的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1、行政决策比较混乱:(1)、旧的施政程序影响到新机构职能的发挥。

①、皇帝为控制决策过程,有意将制诏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廷殿学士和中书舍人分掌;②、保持内外朝机构和人员共同执掌发令权和执行权的状况,令内廷枢密使直接向政府机构发令,同时又不废止中书门下发诏旨的权力;③、继续保持最重要的中枢决策机构枢密院官员职务的临时差遣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战国时期各国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郡县两级行政管理体制。
2、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组织。乡有三老、啬夫、游檄, 分掌教化、税收、狱讼及捕监事务。
五、战国时期的行政决策
1、国君在行政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有最后决断权。 2、人治倾向明显。
六、战国时期的行政执行中的文书制度
1、玺、符(虎符)、节(使者通行文书)。 2、《行书律》 3、《传食律》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 1、选官制度: ⑴唯才是举(曹操)。 ⑵九品中正制:北魏初年,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 中正制度。由中正官综合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分为九品,后 来品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⑶停年格制:北魏宣武帝时,以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 唯一标准。 2表现:
⑴在官员管理上,由家臣制向官僚制转化.(世卿世禄制瓦解)
⑵在中央朝廷组织上,由家臣聘任制向客卿制转化。 ⑶在地方管理上,由国鄙制向郡县制转化。
二、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变法的实质: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
2、变法的内容与影响:
七、战国时期的行政监察制度
1、监察制度初步形成。
2、御史(国君秘书,监察百官) 3、殿中“执法”(群臣在殿上的纪律和礼仪) 八、战国时期的行政官员管理 1、选官方式:荐举之法;自荐;因功授官;葆子。 2、任命官员方式:拜(罢免则称为夺玺或收玺)。 3、官员考核的主要形式:上计。
第三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
2、地方政府的行政监察:六条问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 的监察法规。
五、秦汉时期行政官员的管理 1、官员选拔制度 ⑴任子和訾选:西汉初年主要途径。 ⑵察举制:汉武帝以后的主要选官途经(自下而上) ⑶征辟制(自上而下,由分为皇帝的征聘和府州的辟除) ⑷荐举制(没有诏令而主动推荐,对察举制的补充) ⑸博士弟子(太学学习一年后接受考试) 2、官员的任用制度: ⑴任用官吏:拜、除。 ⑵候补:待诏。 ⑶试用:守、假。 ⑷不称职:罢归。
3、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⑴侨州郡县
⑵左郡县: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 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
4、基层行政组织:
⑴宗主督护制:北魏初年,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中, 各地豪强聚众结坞自保,北魏政府只得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坞主 为宗主督护,让他们行使基层政权的职能。 ⑵三长制:(孝文帝改革后)邻长、里长、党长。
概括而言,就是行政体制、行政过程、官员管理三个方面。
《中国行政史》内容串讲
引言
一、中国奴隶制国家行政管理的特点(与封建制相比)
1、神权政治色彩最浓厚。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本质:国家联盟) 3、以血缘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表现:原 型、组建模式、统治观念)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表现:民主议事、纳谏制度) 二、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与奴隶制相比) 1、神权政治色彩淡化。 2、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3、法制日趋完备。(唐六典、明会典、清会典)
2、地方基层行政组织:乡、里、亭。(乡里与春秋战国时期 相同,官员设置也相同,不同的是亭。亭是独立于乡里之外的另 一行政系统,是县廷的派出机构,分为市亭和乡亭。 3、少数民族的地方行政组织:
⑴杂居区:郡下设道。
⑵南方归附区:采用郡县制和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共治的双轨 制度。
⑶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保留原有属国,但派官吏监督。
二、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1、夏代中央行政体制:王位继承制度是兄终弟及制;把四岳 议事会改为四辅臣;设置了一套官僚机构。 2、商代中央行政体制:王位继承制度是王子继承制;突出商 王的独尊地位;按职能设官定制,职官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 类。 3、周代中央行政体制:王位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政务官系统(三司,司徒、司马、司 空);文化教育官系统;以宰为首的宫内事务官。
五、我国封建社会行政系统的稳定因素 1、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组织保证。(官员的录用、行为、 待遇) 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国家肌体的净化剂。 3、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A、施政过程中的“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 B、提高君主素质。 C、神权抑制君权。 D、心理压力:尊号、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 E、开国皇帝制定的制度。
六、奴隶制时期采用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组织形式的原因
1、从经济环境看,中国的奴隶制度存在早熟的一面。表现为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是在青铜时代这样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和很低的 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商品经济不发达。 2、从政治环境看,中国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要是种族奴隶。
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行政管理
一、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体制 1、军事首长。(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通过禅让制继承) 2、部落酋长议事会。(常设权力机关) 3、人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三、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特点(与欧洲相比) 1、持续时间长,政体形式唯一。(欧洲:时间短,政体形式 多样) 2、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欧洲:王权受限制) 3、思想控制方法: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欧洲为宗教) 4、完善的官僚制度。(欧洲文官制度形成很晚) 四、中国封建集权专制体制的两大主要矛盾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扩大, 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变更) 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矛盾焦点是中央政府与中 央和地方之间的中介地方组织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地方行政体制 的变更)
三、夏、商、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1、夏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保持联盟关系。 2、商的地方行政体制: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区 域,即王畿所在地直接派官员进行管理。外服是诸侯国统治区域, 诸侯与商王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3、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封制(分封制成熟的表现:对分 封的范围、仪式、依据和原则等方面规定详明;宗法制度和礼乐 制度等配套制度的完善,宗法制度从血缘关系、思想上维护分封 制度,礼乐制度从行为上去维护这种制度);基层行政区实行乡 遂制(乡为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地,国都及近郊化为 若干乡,偏远的农村地区划为若干遂)
四、西周的行政决策与联络 1、纵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中央与地方之间): ⑴、决策与联络的共同特点:实行君主专制,即最后决策权 由君主掌握。 ⑵、决策与联络的形式: A、直接联络形式:巡狩(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 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诸侯定期朝见 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 B、间接联络形式:聘(派使臣慰问) 2、横向的行政决策与联络(诸侯之间、卿大夫之间): ⑴直接联络:朝(地点在宫廷)、会(地点在郊野)、盟 (神前发誓的杀牲饮血) ⑵间接联络:聘问(问是小聘,大聘称殷聘)
4、相府分曹和尚书台分曹 ⑴二者的区别:相府诸曹是丞相的幕僚机构,诸曹人员不是 国家的正式公职人员,而尚书诸曹已经是政府的公职人员。 ⑵相府分曹理事的内容与隋唐三省六部的分工已经基本相同, 但体制上有很大差异。尚书分曹制度则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的雏 形。 二、秦汉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1、郡县两级体制逐渐演变为州郡县三级体制 ⑴州。汉武帝时设置,长官为州刺史,为监察官员,东汉末 年成为成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长官为州牧。 ⑵郡。最重要的一级行政区,长官成为守或太守,有两类属 官,一是佐官,由中央任命,二是属吏,由郡守自行辟除。 ⑶县。也有两类属官,一是佐官,由中央任命,二是属吏, 由县令自行辟除。
3、官员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4、官员的退休制度:致仕制度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行政管理
一、春秋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1、春秋时期的赋税改革: ⑴改革内容: A、田税改革(履亩而税); B、军赋改革(将军赋落实到田亩上) ⑵改革的意义或影响: A、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国家的主要社会职能仅剩下政 治和行政事务性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B、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井田制趋于瓦解,庶民社会地位提 高。 C、引起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产生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 的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由乡遂双轨制转变为乡里单一制。
隋唐的行政管理
一、隋唐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 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分权: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 ⑵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 ⑶中书门下(又叫政事堂)专职宰相体制。 ⑷六部二十四司。 2、翰林院:唐玄宗时,设置“翰林待诏”,后正式设立翰林 学士院,具有草诏权,时称内相。 3、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唐代时为宦官差遣之职,参与政 务决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决策 1、权臣迭出。 2、门阀势力膨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执行 1、最高行政机关是尚书省。 2、尚书省拥有对诏敕的解释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行政监督 1、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皇帝的耳目)。 2、御史台不再隶属于少府,行政与监察的分离最后完成。 3、御史台长官:御史中丞。 4、御史中丞的属官分为三种:侍御史(纠劾官员);诒书侍 御史(监察司法);殿中侍御史(监督朝仪)。
一、秦汉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1、中央行政体制的核心:皇帝(拥有最高的立法、司法、军事、 决策、考察等权力) 2、宰相制度的变迁: ⑴丞相制:独相制。 ⑵中外朝制:汉武帝时,中朝掌握国家政务的决策权,丞相 为首的外朝官退居执行政务的地位。 ⑶三公宰相制:(西汉成帝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 御史大夫为大司空,独相制变为集体宰相制) ⑷尚书台 (东汉刘秀正式设立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行 政机关,三公官名誉化) 3、列卿
中国行政史串讲
主讲人:范广军
一、串讲目的:
二、串讲教材:
虞崇胜主编:《中国行政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 月版。
三、串讲知识点:
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和历代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2、中国历代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执行和行政监督
3、中国历代政府的官员选拨、任用、考核、回避、升迁、待 遇、品级、退休、休假等制度
五、西周的行政文书
1、诰(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或布告;君臣之间的勉励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