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DNA的损伤和修复

合集下载

DNA的损伤、修复和突变【PPT】

DNA的损伤、修复和突变【PPT】

图5-16 哺乳动物细胞DNA双链断裂的非同源末端连接
损伤跨越 当损伤无法修复(如复制叉已经解开了母链,致
使切除修复系统无法利用互补链作为修复合成的模 板),或者修复系统还没有时机去修复,细胞利用两 套相对独立的损伤跨越修复系统——重组跨越、跨 越合成,先不管损伤,设法完成复制。
重组跨越
重组跨越又称为重组修复,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DNA 模板进行交换以克服损伤对复制的障碍,而随后的复制仍然 使用细胞内高保真的聚合酶。是一种无错修复,因为忠实性 未受到影响。
长期效应
老化
肿瘤
疾病
所以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细胞所获得的修复DNA损伤 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是生物能保持遗传稳定性之 奥秘所在。
在细胞中能进行修复的生物大分子也就只有DNA, 反映了DNA对生命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在生物进化中突变又是与遗传相对立统 一而普遍存在的现象,DNA分子的变化并不是全部都能
图5-2 活性氧造成的碱基损伤
(4) 碱基交联
紫外线照射可导致DNA链上相邻的嘧啶碱基,主要是T之间形成 环丁烷嘧啶二聚体或6-4光产物。
(5) 碱基错配 引起错配的原因有DNA复制过程中4种脱氧核苷三磷酸 浓度的失调、碱基的互变异构或碱基之间的差异缺乏 以让聚合酶正确区分。尽管聚合酶可纠正大局部错配 的碱基,但仍有“漏网之鱼〞。
光复活是针对紫外线引起DNA损伤而形成的胸腺嘧啶 二聚体,在损伤部位进行修复的修复途径。光复活作用在可 见光的活化下,由光复活酶(PR酶, 又称光解酶),催化胸腺 嘧啶二聚体分解成为单体。
PR酶先与DNA链上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结合成复合物; 复合物以某种方式吸收可见光,并利用光能切断二聚体之间 的两个C-C键,使胸腺嘧啶二聚体变为两个单体,恢复正常, 而后PR酶就从DNA上解离下来。

DNA损伤反应与DNA的修复(三)

DNA损伤反应与DNA的修复(三)

DNA损伤反应与DNA的修复(三)在3个DDR激酶中,DNA-PK和ATM主要被DNA的双链断裂(DSB)激活,⽽ATR主要被各种单链损伤激活,参与多种DNA损伤的修复,对于复制细胞的⽣存能⼒⾄关重要。

ATR的全称是ATM和Rad3相关激酶(ATM and Rad3 related)。

Rad3是⼀种酵母蛋⽩,与ATM蛋⽩相似。

rad3突变体对电离辐射敏感,并显⽰检查点缺陷。

ATR是其在⼈体中的对应基因,1996年被克隆。

ATR通过其伴侣蛋⽩ATRIP被募集到覆盖有复制蛋⽩A(RPA)的损伤区域。

RPA是真核⽣物的单链DNA结合蛋⽩,损伤处的单链DNA(ssDNA)被RPA包围后会募集ATR-ATRIP复合物。

RPA-ssDNA是许多DNA修复途径的重要结构。

除了HR外,RPA-ssDNA还参与核苷酸切除修复,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和复制叉重启。

ATR-ATRIP识别RPA-ssDNA的能⼒使其在感知DNA损伤和复制压⼒⽅⾯⾮常重要。

ATR的多步骤激活。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Biol. 2013ATR的激活是⼀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包括ATR的⾃磷酸化,Rad17-Rfc2-5募集到ssDNA和dsDNA之间的连接处,装载Rad9-Rad1-Hus1(9-1-1)检查点钳以及募集TopBP1等。

TopBP1(DNA topoisomerase 2 binding protein 1)具有刺激ATR激酶活性的ATR激活域,激活域的失活突变对哺乳动物细胞是致命的。

另⼀种ATR激活蛋⽩ETAA1含有与TopBP1类似的ATR激活域,但它可通过直接与RPA结合⽽被募集,可能负责不同类型的损伤。

ATR的激活导致多种下游靶标,如CHK1、SMC-1、ATM和p21等的磷酸化。

其中CHK1是最为重要的⼀个分⼦,它可以调控Cdc25A、RAD51、p53和DNA-PK等分⼦,调控多种细胞过程。

DNA的损伤与修复

DNA的损伤与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依赖于生物体内存在的 一类特异的DNA糖基化酶。 切除修复过程: (1)识别水解 (2)切除 (3)合成 (4)连接
(二)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识别DNA双螺旋变形
这是细胞内最重要和有效的修复方式。
其过程包括去除损伤的DNA,填补空隙和连接。
主要由DNA-polⅠ和连接酶完成。
错配 (mismatch)
缺失 (deletion) 插入 (insertion)
框移 (frame-shift)
重排 (rearrangement)
(一)错配可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DNA分子上的碱基错配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自发突变和不少化学诱变都能引起DNA上某一碱基的 置换。 点突变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可导致氨基酸改变。
正常
5’ ……G C A G U A C A U G U C …… 丙 缬 组 缬 5’ ……G A G U A C A U G U C …… 谷 酪 蛋 丝
缺失C
(三)重组或重排常可引起遗传、肿瘤等疾病
1、DNA分子内较大片段的交换,称为重组或重排。 2、移位的DNA可以在新位点上颠倒方向反置(倒位
(二)缺失、插入和框移突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 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1、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
消失。
2、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
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 。 3、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 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缺失引起框移突变:
嘧啶二聚体并与之结合形 成复合物;
⑵ 在 300 ~ 600nm 可见光照射
下,酶获得能量,将嘧啶 二聚体的丁酰环打开;

医学分子生物学 DNA的损伤和修复

医学分子生物学 DNA的损伤和修复

42
43
(四)、错配修复
错配修复碱基来源:校正活性所漏校的碱基
使复制的保真性提高102~103倍
错配修复 系统(MRS Mismatch Repair System)
+ ----- A----- ------C--DNA mismatch
DNApol (ξ = 10-8) 经第二次校正ξ = 10-11 44
CTC GAG
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 (HbS) β亚基 肽链 N-val · ·leu · · · · his thr pro val glu ······ C 基因
CAC GTG
18
(三) DNA链断裂

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脱氧戊糖的破坏是引起DNA链断
裂的直接原因。

碱基的破坏和脱落在DNA链上形成的不稳定位点是
5
紫外线的致损伤作用 ∧ ---嘧啶二聚体 (TT dimer )
…C T T A…
U.V.
6
(二)自由基致DNA损伤

自由基:指能够独立存在,核外带有未配对电子的
原子和分子。

自由基的产生可以是外界因素与体内物质共同作用
的结果。

自由基可导致碱基、核糖、磷酸基的损伤,引起DNA
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37
后复制修复、E.coli的挽回系统
E.coli 存活%
w.t. UvrA+ RecA+
uvr arec aU.V 计量
该 系 统 存 在 的 实 验 证 据
38
★ Rec-A. gene 以某种方式参与DNA损伤修复
♦ Rec修复系统比切除修复系统更有效 ♫ Uvr系统负责切除二聚体 ♫ Rec系统负责消除没有被切除的二聚体 可能造成的后果

20141105-15 DNA损伤与修复-甲

20141105-15 DNA损伤与修复-甲



2. 化学因素:
16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DNA的损伤

3. 生物因素:病毒、真菌等以及它们产生的此生代 谢物,如黄曲霉素等
17
二、DNA损伤有多种类型
根据DNA分子结构改变不同,DNA损伤分为
碱基脱落
碱基结构破坏
嘧啶二聚体形成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
DNA交联
18
第二节 DNA损伤的修复
29
二、切除修复是最普遍的DNA损伤修复方式

1. 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
① 识别水解: DNA 糖基化酶特异性识别 DNA 链中已受 损的碱基并将其水解去除,产生一个无碱基位点;
② 切除:在此位点的 5 端,无碱基位点核酸内切酶将 DNA 链的磷酸二酯键切开,去除剩余的磷酸核糖部 分; ③ 合成:DNA聚合酶在缺口处以另一条链为模板修补合 成互补序列; ④ 连接:由 DNA 连接酶将切口重新连接,使 DNA 恢复 正常结构
10

1. 物理因素:电离辐射--各种射线 电离辐射如X射线和γ射 线等,可以引起DNA的 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 DNA链的断裂会随着 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加剧。 若DNA双链中只有一条 链断裂,称为单链断裂, 若两条链在同一处或紧 密相邻处同时断裂,则 为双链断裂。
1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日本福岛核电站
The repair of DNA damage
DNA修复(DNA repair)是指纠正DNA两条单链 间错配的碱基、清除DNA链上受损的碱基或糖基 、恢复DNA的正常结构的过程。 DNA 修复是机体维持 DNA 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 性,保证生命延续和物种稳定的重要环节。

dna受损后的主要修复方式

dna受损后的主要修复方式

dna受损后的主要修复方式
通常情况下,DNA损伤修复的主要方式包括光修复以及切除修复,具体分析如下:
1.光修复:光修复主要是指细胞在光解酶的作用下,直接对损伤
的DNA进行修复。

光修复主要依靠细菌中的DNA光解酶,光解酶能识
别核酸链上相邻嘧啶共价结合的二聚体,并与其结合,结合后受300-600nm波长的光照射,细菌中的DNA光解酶被激活,进而从DNA链上释放,促进DNA恢复正常结构。

2.切除修复:细胞内有多种核酸内切酶,可识别DNA的损伤部位,将DNA单链切开,再由外切酶将损伤链切除,由聚合酶进行修复合成,最后由连接酶进行封口,完成修复。

分子生物学第六章:DNA损伤与修复

分子生物学第六章:DNA损伤与修复

48
4.直接插入嘌呤
DNA链上嘌呤的脱落造成无嘌呤位点,能被
DNA嘌呤插入酶(insertase)识别结合,并在K+
存在下催化游离的嘌呤碱基或脱氧核苷与DNA无
嘌呤部位形成糖苷键。且催化插入的碱基有高
度专一性、与另一条链上的碱基严格配对,使
DNA完全恢复。
49
三、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
35
第二节
错配修复
DNA修复
DNA的修复主要类型:
直接修复
切除修复 重组修复 跨损伤修复 (SOS修复)
36
一、错配修复
在DNA复制过程中, DNA聚合酶能够利用
其3ˊ一5ˊ外切核酸酶活性去除错配核苷酸,但
是这种校正作用并不十分可靠, 某些错配核苷酸
可能逃避检测, 出现于新合成的DNA链中。 错
胞嘧啶
O6-乙基鸟嘌呤 胸腺嘧啶
25
(一)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2.碱基脱落 烷化鸟嘌呤的糖苷键不稳定,容易脱 落形成DNA上的无碱基位点,复制时可以 插入任何核苷酸,造成序列的改变。
26
(一)烷化剂对DNA的损伤
3.断链
DNA链的磷酸二酯键上的氧也容易被 烷基化,结果形成不稳定的磷酸三酯键, 易在糖与磷酸间发生水解,使DNA链断裂。
不识别任何特殊的碱基损失,而是识 别双螺旋形状的改变;修复时切除含有损 伤碱基的那一段 DNA。
54
55
56
核苷酸切除修复 (大肠杆菌)
紫外线诱导uvrA、 uvrB、uvrC和uvrD 四种基因表达
UvrA:识别损伤 部位 UvrB:解旋双链
57
UvrC:
5ˊ末端内切

DNA损伤与修复ppt课件

DNA损伤与修复ppt课件

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
① 首先,由一个酶系统识别DNA损伤部位;
② 其次,在损伤两侧切开DNA链,去除两个切口之间的 一段受损的寡核苷酸;
③ 再次,在DNA聚合酶作用下,以另一条链为模板,合 成一段新的DNA,填补缺损区;
④ 最后由连接酶连接,完成损伤修复。
缺失或插入都可导致框移突变 。 框移突变是指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造
成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缺失引起框移突变:
正常 5’ ……G C A G U A C A U G U C ……
丙 缬 组缬
缺失C 5’ ……G A G U A C A U G U C ……
谷酪蛋丝
(三)重组或重排常可引起遗传、肿瘤等疾病
复制或重组中的碱基 大肠杆菌中的MutH、MutL、MutS,人
配对错误
的MLH1、MSH2、MSH3、MSH6等
双链断裂
RecA蛋白、Ku蛋白、DNA-PKcs、 XRCC4
大范围的损伤或复制 RecA蛋白、LexA蛋白、其他类型DNA聚 中来不及修复的损伤 合酶
第三节
DNA损伤和修复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DNA damage and repair
基因
CTC GAG
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Hb (HbS) β亚基
肽链 N-val ·his ·leu ·thr ·pro ·val ·glu ······C
基因
CAC GTG
(二)缺失、插入和框移突变造成蛋白质氨基酸 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缺失: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 上消失。
插入:原来没有的一个碱基或一段核苷酸链插 入到DNA大分子中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线照射还能引起DNA链断裂等损伤。
2. 电离辐射
直接效应:DNA直接吸收射线能量而遭损伤。 间接效应:DNA周围其他分子(主要是水分子)吸收射线能
量产生高活性自由基进而损伤DNA。
结果:碱基脱落、碱基破坏、嘧啶二聚体形成、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DNA交联。
DNA链断裂:
电离辐射引起的严重损伤,断链数随照射剂量而增加。 单链断裂 双链断裂
2)无义突变:
某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多肽链合成提
前终止,产生没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片段,称为无义突变。
3)错义突变:
碱基序列的改变使一个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 引起了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错义突变可导致机体某蛋白结构及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疾病。

严重影响蛋白活性甚至完全失活,影响表现型。
胞嘧啶
腺嘌呤
次黄嘌呤
次黄嘌呤
例2: 胞嘧啶C脱氨基后变成尿嘧啶U。
例3:
鸟嘌呤G→黄嘌呤X
鸟嘌呤 G
黄嘌呤 X
氧化脱氨 引起双链碱基配对的变化:
5’…C… → …U… 3’…G… → …A…
5’…A… → …H… 3’…T… → …C… 5’…G… → …X… 3’…C… → …C…



这些交联是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染色体畸变
的分子基础,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DNA链的交联:
损伤
交联
两条双链DNA 这种“X”型的交联,导致染色体畸变,细胞容易死亡。
三、化学因素对DNA的损伤 1. 碱基类似物
皮肤、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
生育能力受损、致癌和胎儿死亡和畸形。
时间防护 + 距离防护 + 屏蔽防护
人类史上的灾难

1945.8 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当地居民受核辐射影响,肿瘤、
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986.4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2011.3,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DNA的损伤与修复
刘国红
第一节
DNA损伤的概念、类型、意义
一 DNA损伤的概念

DNA损伤 (DNA damage) :
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DNA核苷酸序列的改变。 从分子水平看,指DNA分子碱基顺序或数目的改变。

DNA损伤又称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插入和缺失等,从而引起 基因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显性致死: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 隐性致死:纯合态时才有致死效应
4)条件致死突变:
在某些条件下致死,而在另些条件下成活的突变。
(二)从对遗传信息的改变:
1)同义突变:
碱基臵换后,原密码子变成了另一个密码子,但由于密码子 的简并性,因而改变前、后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不变,故 实际上不会发生突变效应。 同义突变约占碱基臵换突变总数的25﹪。
变化规律: 嘧啶1→嘧啶2 嘌呤1→嘌呤2 都是转换型突变。
突变产物“U、H、X”都 不是DNA的常规碱基。 只有第三种变异危害小些。
b 脱嘌呤---碱基脱落
碱基和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破坏,引起一个鸟嘌呤或腺嘌 呤从DNA分子上自发脱落或水解,造成某些位点无碱基存在。 这些空缺位点称无碱基位点(apurine site),简称AP位点。 嘧啶碱基与脱氧核糖间的糖苷键稳定程度高,不易脱落。 生理条件下,嘌呤容易脱落且速度较快,是嘧啶的20倍。
O N R P R N O N N O R N O N O CH3 CH3 O R N N CH3 O O
UV
CH3
P
胸嘧啶二聚体 ( T T )
)
T
T
A A ----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减弱了双链间氢键作用,引起DNA变形。 如果生物体内修复系统失灵,则细胞走向死亡。


人皮肤因紫外线照射形成二聚体频率可达每小时5×104细胞, 局限在皮肤中,因为紫外线不能穿透皮肤。 但微生物受紫外线照射后,就会影响其生存。
C 碱基的互变异构
由于碱基氢原子位置的可逆性变化,导致基因发生酮式-烯醇式 或氨式-亚氨式间的结构互变。 导致A-C错配或G-T错配。
正常
正常
如: 腺嘌呤A的互变异构体A’ 可与胞嘧啶C配对,致A-C错配。
A’ 异构 A A 异构 T T A’ 复制
C
A T
C
3 自由基对DNA的氧化损伤
O2 ,OH ,H2O2等 如:造成DNA链上脱氧戊糖C-3或C-5磷酯键断裂。 自由基还可引起碱基损伤或脱落。
地中海贫血
(三)重排(rearrangement)
指DNA分子内发生较大片段的交换,也称重组。
移位的DNA片段可在新位点颠倒方向反置(倒位),
也可在染色体之间发生交换重组。
DNA转座
DNA断裂错接
Hb Leporeδβ基因的形成的机制
二、突变的意义(后果)
1.产生新基因,出现新性状。

功能获得或功能丧失
如果该基因是必须基因,则称为致死突变。

产物仍有部分活性,表型介于野生型与突变型之间,称渗漏突变。 不影响或基本不影响蛋白活性,无明显表型变化,称中性突变。
(三)按其发生的原因:
1)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2)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人们有意识地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因素引起的突变 。

时间: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则影响其功能和生存。 可导致疾病甚至癌变或死亡。 不遗传

若发生在生殖细胞,则可能影响后代。可遗传
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的形式 ┯┯┯┯
┯┯┯┯ ATGC TACG ┷┷┷┷
ACGC TGCG ┷┷┷┷ 替换 ┯┯┯ 缺失 AGC TCG ┷┷┷ 插入 ┯┯┯┯┯ ATAGC TATCG 重排 ┷┷┷┷┷ ┯┯┯┯ AGTC TCAG ┷┷┷┷
.
.
核苷 核苷酸:磷酸-----戊糖-----含氮碱基
磷酯键 N糖苷键
核苷酸与核苷酸之间是磷酸二酯键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DNA损伤
1
紫外线(UV)
短波紫外 220-320nm 基因 嘧啶二聚体形成 光化学产物 蛋白和酶的改变 活性氧自由基
长波紫外
320-400nm
DNA损伤主要是形成嘧啶二聚体。 DNA同一条链上,相邻的嘧啶受诱变因素作用, 以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形式共价相连。 如TT、TC、CC等二聚体。
AT→TA或CG, GC→CG或TA
点突变-镰刀形细胞贫血
常染色体隐性、单基因遗传病,携氧功能只有正常红细胞的一半
正常红细胞
镰刀形红细胞
异常血红蛋白β链的第6位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导致红细胞形状改变。 碱基颠换 AT→TA
(二)插入(insertion)和缺失(deletion)
插入:DNA大分子上多了一个碱基对或一段核苷酸片段 缺失:一个碱基对或一段核苷酸链从DNA大分子上消失
插入
1 2
3
4
1 2
3
4 5
改变了基因核苷酸的数目
框移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缺失和插入引起的三联体密码的阅读方式改变,
造成蛋白质氨基酸种类、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正常 5´… …GCA GUA CAU GUC … … 丙 缬 组 缬 缺失C 5´… …GAG UAC AUG UC … … 谷 酪 蛋 丝
3’
3’ 5’
5’外切酶 3’
32
错配修复

错配修复可以纠正几乎所有的错配。 错配修复是以底物链上的信息为模板进行的,因此这个系 统有区分底物链和新合成链的机制,细胞通过识别DNA链 的甲基化状态来区分底物链和新合成的链。


整个修复过程可以分为识别、切除和修补等步骤。

大肠杆菌: 无修复机制时---错配率10-2 DNA聚合酶“校读“后---10-6 错配修复系统的校改后---- 10-10
(由于环境的恶化,基因突变的频率越来越高)
4、可逆性
野生型基因
正突变 回复突变
突变型
回复突变率一般低于正突变率。
5、多害少利性
五、突变的类型
(一)从突变的表型:
1)形态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
2)生化突变: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
导致某特定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3)致死突变:突变影响生物个体的生活力。
有些疾病已知其遗传缺陷所在。但大多数尚在研究中。
三、引发突变的因素

内部因素:
大量的突变都属于由遗传过程自然发生的,叫自发突变 或自然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发生频率为10-9。

外部因素:
主要有物理和化学因素。 这些因素可诱发突变,称诱变剂。
物理因素:
紫外线和各种电离辐射
(一)点突变 (point mutation)
指DNA分子上一个碱基对的变异:碱基替换 base substitution
1. 转换 (transition):
同型碱基间的置换: 嘌呤代替另一嘌呤,嘧啶代替另一嘧啶
AT→GC 及 GC→AT
2. 颠换 (transversion):
异型碱基间的置换:嘌呤变嘧啶,嘧啶变嘌呤
波长100-400nm
1.紫外线(UV)
真空紫外 短波紫外 长波紫外
100-200nm 220-320nm 320-400nm
2.电离辐射
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 一切能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总称。 种类很多
带电粒子: α 粒子、β 粒子、质子 不带电粒子:中子、 γ 射线、X射线 天然辐射: 太阳、宇宙射线、地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人造辐射: 医院 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