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2-3天 形成纤维蛋白 网架,有利入 肉芽组织长入 ,也可暂时粘 合骨折端
2-3周 可将断骨连 接起来,但 连接不牢固 ,且无负重 能力。
长达1年 恢复原有 的结构和 功能
二、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Factors of affecting bone fracture healing 骨 折 愈 合 好
2、损伤范围大,创缘不整齐。 。
3、炎症反应重,有异物。
3、肉芽组织形成多。
4、瘢痕组织形成大。
二期愈合的特点
二期愈合(瘢痕疙瘩)
痂下愈合
a.伤口表面血液、渗出液、坏死物干 燥后形成褐色硬痂; b.保护创面,但感染渗出多则不利引 流,不利于愈合。
痂下愈合
浅表皮肤擦伤后,伤 口表面的血液、渗出 液及坏死物质干燥后 形成黑褐色硬痂,痂 下进行愈合过程
3、瘢痕粘连;特别是器官之间 或器官与体腔壁之间发生的纤维性粘 连,常常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功能。 4、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又称 肥大性瘢痕。如果这种肥大性瘢痕突 出于皮肤表面并向周围不规则地扩延, 称为瘢痕疙瘩,临床上又常称为蟹足 肿。
疤痕 挛缩 护 理 方 面 注 意 什 么
三、创伤愈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及时复位好
功能锻炼好
位置固定好
血供营养好
4.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1) 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儿童与青年强于老年。 (2)营养因素:蛋白质、维生素C、 锌元素。 (3)内分泌因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 的抑制作用,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和甲
2) 局部因素
(1)感染与异物:以清创术、抗感染处置。 (2)局部血液循环:营养、吸收,以药物
肉芽组织形态 : 常为鲜红色 , 颗粒状 , 质 地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故名。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接触性抑制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Fibrosis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概念: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 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伴有 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 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
肉芽组织中一些成纤维细胞 胞浆中含有肌丝,该类细胞 处了具有成纤维细胞的功能 外,还具有平滑肌细胞的收 缩功能
肝细胞再生
网状支架完整(范围小),恢复正常 网状支架塌陷(范围大) ,胶原化,结 节状再生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组织的再生
在损伤的刺激下,由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 行分裂、增生
静止状态纤维细胞 未分化间叶细胞
成纤维细胞(纤维母细胞)
纤维细胞
分泌胶原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肌组织的再生
骨骼肌
肌膜完整,肌纤维未完全断裂,可完全再生 肌膜破坏或完全断裂,形成肌蕾,纤维连接 血管型平滑肌经未分化间叶细胞分化、再生 胃肠道、大血管平滑肌由纤维连接 几乎不能再生,由瘢痕修复
平滑肌
心肌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神经组织再生
神经细胞(脑、脊髓)破坏后不能再 生,由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 胶质瘢痕 周围神经受损后,与其相连的神经细 胞存活,可完全再生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又称持续分裂细胞(Continuously dividing cell) 这一类细胞一生中不断地增殖,以代替衰亡或 破坏的细胞 干细胞(Stem cell)的存在是这类组织不断 更新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第七版)

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在脱离了组织, 处于悬浮状态时皆呈球形,且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及 膜皱襞,此时胞质中的细胞骨架呈解聚状态。脱离了
基质的正常细胞很快停止于G1或G0期。实验证明,细胞
只有粘着于适当的基质,才能保持正常形状,才能合成 蛋白质及RNA;只有铺展状态下才能复制DNA。基质表 面积与DNA的合成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细胞铺展 受到限制时,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丧失分裂能力 — 永久性细胞。
又称为周期性细胞
— 不稳定细胞。 再生能力强 表皮细胞、消化道、 呼吸道、泌尿生殖 道粘膜的被覆上皮。 淋巴造血细胞、间 皮细胞
又称G0 期细胞
— 稳定细胞。
较强潜在再生能力 没有再生能力 腺体、腺样器官的 神经细胞、骨骼肌 实质细胞、原始间 细胞和心肌细胞 叶细胞及分化的细 胞(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骨细胞、 软骨细胞、血管内 皮细胞)
纤维性骨痂 3、骨性骨 痂形成 成骨细胞 类骨组织 透明软骨 软骨化骨
结构疏松 骨小梁排 列紊乱
钙盐沉积
编织骨
4、骨痂改建
破骨细胞吸收骨质, 成骨细胞产生新骨质
板层骨
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年龄 营养
感染和异物 局部血液循环 (二)局部因素 神经支配 电离辐射
(三)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 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 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 肉眼观:鲜红、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肉芽。
肉 芽 组 织
镜下观:由内皮细胞索、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成纤维
损伤的修复学说基础

(2)病理性再生 是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坏死或缺损后
发生的再生。 如皮肤烫伤,基底细胞以上 各层细胞坏死,由基底细胞增生、分化,可 完全恢复表皮的原有结构和功能;病毒性肝 炎时,坏死的肝细胞可由周围的肝细胞增生 补充,以恢复肝细胞的原有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细胞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构成。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程 长短不同,在单位时间里可进入细胞 周期进行增殖的细胞数也不相同,因 此具有不同的再生能力。
二、骨折愈合
骨折通常可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 性骨折两大类。骨的再生能力很强。骨 折愈合的好坏,所需的时间与骨折的部 位、性质、错位的程度、年龄及引起骨 折的原因等有关。
1.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⑴血肿形成:1-2天 ⑵纤维性骨痂形成:
2-3天开始机化,肉芽组织形成 ⑶骨性骨痂形成:
分化出骨母细胞和软骨母细胞, 形成类骨组织,以后钙盐沉积,
1.肝脏在部分切除后,通过肝细胞分裂增生,短期内 就能使肝脏恢复原来的大小;
2.肝细胞坏死时,不论范围大小,只要肝小叶网状支 架完整,从肝小叶周边再生的肝细胞可沿支架延伸, 恢复正常结构;
3.肝细胞坏死广泛,肝小叶网状支架塌陷,或者由于 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形成肝小叶内间隔,导致再生肝 细胞难以恢复原来的小叶结构,而成为结构紊乱的肝 细胞团,如肝硬化时的假小叶。
转变为编织骨,形成骨性骨痂。
⑷骨痂改建或再塑:
编织骨改建成板层骨,皮质 骨和髓腔的正常关系重新恢复。 通过破骨细胞吸收,骨母细胞形 成新骨质,协调而成正常结构。
骨折各期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一)全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与青年强于老年 2.营养因素: 蛋白质、维生素C、锌元素 3.内分泌因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的抑制 作用, 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和甲状腺素促 修复作用。
第三章 损伤的修复

(一)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s,PDGF)源于血小板α 颗粒, 能引起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单核细 胞的增生和游走。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在毛细血管的新生过程中, 能使内皮细胞分裂并诱导其产生蛋白溶 解酶,溶解基底膜便于内皮细胞穿越生 芽。 ◆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对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 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有促增殖作用。
◆ 纤维组织再生 纤维细胞、间叶细胞→ 纤维母细胞分裂增 生→ 合成分泌前胶原蛋白、胶原纤维→ 纤 维细胞。可有两种情况:根据不同的部位。
◆ 血管的再生 小血管再生: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分裂 增生→ 幼芽、细胞索→ 出现管腔→ 新生 的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网 →小动(静) 脉。 大血管的修复:需手术缝合,两侧内皮 细胞分裂增生,恢复原来内膜结构,离 断的肌层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
神经组织的再生
1.神经细胞: 2. 神经纤维的再生:神经细胞存活,可再生性修复。
神经轴突长的很慢,1天1-2毫米,很细,需慢慢增粗。 需3个基本条件:相应神经元活着;断端不能太远 (<2.5cm); 断裂处不能有增生的纤维阻隔。否则,可 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创缘不整、缺损较大、无法整齐对合或有感染。与一期 愈合不同。由于坏死及炎症反应,需控制感染、清 除坏死,再生才能开始。需多量肉芽组织将伤口填 平。愈合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也大。
医学-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二、 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
结缔组织称为瘢痕组织。
形成和形态 毛细血管
瘢痕
改建、减少 组织
炎细胞
消失、减少
间质水分 吸收、减少
成纤维细胞 产生大量胶原纤维
变成纤维细胞
Mac: 瘢痕局部呈收缩状态,苍白或 灰白色,半透明,质硬、韧,缺乏弹性。
第二节 纤维性修复
损伤局部由纤维结缔组织(肉芽 组织 granulation tissue)进行修 复的过程称为纤维性修复。
什么情况下出现纤维性修复?
组织缺损范围较大 缺损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
一、 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 (一)肉芽组织的形态
定义:由新生薄壁毛细血管以及 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 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 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
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1.不稳定细胞(持续分裂细胞)
再生能力很强,总在不断的增殖, 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包括表皮细胞、被覆上皮(消化、 呼吸、生殖道管腔)、淋巴造血细胞、 间皮细胞
2.稳定细胞(静止细胞) 再生能力较强。包括各种腺体或
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非分裂细胞) 无再生能力的细胞。受损后不能 分裂增生而成为永久性缺损。 包括:神经细胞、心肌细胞、
Mic:组织由大量 平行或交错分布的 胶原纤维组成,呈 均质性红染(玻璃 样变),纤维细胞 稀少,血管减少。
瘢痕组织
1. 瘢痕对肌体有利的一面 (1)填补连接创口,保持组织
器官的完整性; (2)抗拉力强度增加,保持组
织器官的坚固性。
2.不利或有害的一面
病理-损伤的修复

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
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
损 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
伤 的
髓间充质干细胞。
修
复
角膜缘干细胞还能阻止结膜 上皮细胞移行至角膜表面,对保持 角膜的透明与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 意义。
损 伤 的 修 复
(6)骨骼肌干细胞
骨骼肌细胞属于永久性细胞,
但损伤的骨骼肌的再生可由干细胞来
的
修
复
答案:A
2、肉芽组织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中不会发生:
A. 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增多
B. 炎症细胞消失
C. 玻璃样变
D. 毛细血管闭合、退化
损 E. 纤维母细胞减少
伤
的
修
复
答案:C
3、下列具较强再生能力又有很强分化能 力的细胞是:
A. 表皮细胞
B. 呼吸道黏膜被覆细胞
C.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D. 原始间叶细胞
复
第一节 再 生
再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本节主要 讨论病理性再生。
一、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
一)细胞周期:
损
细胞增殖周期由间期和分裂期(M期)构
伤 的
成。间期又可分为为Gl期(DNA合成前期)、S
修 复
期(DNA合成期)、G2期(分裂前期) 。
在生理状态下,静止细胞处于Go期。
不同种类的细胞,其细胞周期的时程长
损 E. 内分泌腺上皮细胞
伤
的
修 复
答案:D
4、关于创伤一期愈合正确的是:
A.无感染故无炎症,仅有表皮再生,无肉芽组 织生长
B.无感染,有轻度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 织生长
C.无感染故无炎症,表皮再生先于肉芽组织生 长
损伤的修复

Tissue Repair
概 述:
修复(repair):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 组织缺失后,机体对缺损部 位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 损伤 缺损 修复 修复 再生(regeneration):—修复的基础 损伤周围同种细胞修复-完全再生 Repair by same tissue 纤维性修复(fibrous repair) -瘢痕修复 纤维结缔组织修复 Replacement by fibrous tissue 通常两种修复同时存在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 (healing by first intention) 伤口状态:无菌性手术切口,组织缺 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特点: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 结局:线状瘢痕,不影响功能。
一 期 愈 合
2.二期愈合
(healing by second intention) 伤口状态:缺损较大、创缘不整、伴有明 显感染的伤口; 特点:①坏死组织多,有感染—需首先控 制感染、清楚异物; ②伤口大,长出多量的肉芽组织将 伤口填平。 ③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 大。常影响外观和功能。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 非分裂细胞(non-dividing cell) ——微弱或无再生能力细胞
特点:在出生后不能分裂增生,一旦 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 见于:中枢神经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横纹肌、心肌细胞
细 胞 周 期 及 组 织 的 再 生 能 力
二、各种组织的再生方式
细胞周期(cell cycle) 间期:G1期(合成前期) S期(合成期) G2期(分裂前期) 分裂期:M期
再生能力: (Regenerative potentials of tissu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伤的修复
损伤的修复
一、再生〔regeneration〕:组织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一〕再生的类型
1、完全再生:指再生细胞完全恢复原有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再生:经纤维组织发生的再生,又称瘢痕修复。
〔二〕组织的再生能力
1、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如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等。
2、稳定细胞〔stable cells〕: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
3、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包括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三〕各种组织的再生
1、上皮组织的再生:
〔1〕被覆上皮再生:鳞状上皮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2〕腺上皮再生:其再生情况以损伤状态而异。
腺上皮缺损腺体基底膜未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可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腺体构造〔包括基底膜〕完全破坏时那么难以再生。
2、纤维组织的再生: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在刺激作用下分裂、增生。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软骨起始于软骨膜增生,骨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完全修复。
4、血管的再生:
〔1〕毛细血管的再生:出芽方式。
〔2〕大血管修复:大血管离断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内膜结构。
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
5、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组织再生能力很弱。
横纹肌肌膜存在、肌纤维未完全断裂时,可恢复其结构;平滑肌有一定的分裂再生能力,主要是通过纤维瘢痕连接;心肌再生能力极弱,一般是瘢痕修复。
6、神经组织的再生:脑及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
外周神经受损时,假设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假设断离两端相隔太远、两端之间有瘢痕等阻隔等原因时,形成创伤性神经瘤。
〔四〕再生的调控
1、与再生有关的几种生长因子:PDGF、FGF、EGF、TGF、VEGF、CK等。
2、抑素〔chalon〕与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
抑素具有组织特异性。
皮肤创伤,缺损部周围上皮细胞分裂增生迁移,将创面覆盖而相互接触时,细胞停止生长不致堆积的现象称为接触抑制。
3、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组成ECM的主要成分有胶原蛋白〔collagen〕、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粘连蛋白〔adhesive glycoproteins〕。
二、纤维性修复
〔一〕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结构:新生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炎细胞
2、作用:〔1〕抗感染保护创面
〔2〕填补创口及其它组织缺损
〔3〕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它异物。
〔二〕瘢痕组织:是由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对机体有利也有弊。
三、创伤愈合
〔一〕根本过程
1、伤口早期的变化:伤口局部坏死、出血及炎症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