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对象是棵树1

合集下载

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设计

采访对象是棵树 教学设计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理解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感受精神3、学习本文写作手法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教学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树,我们随处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要种活一棵树非常容易,也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疆,去采访采访那里的树。

(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1、简介:塔里木垦区2、简介:西部建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交流(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毫不觉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2、生自学3、检查学习情况(1)关于生字垦---恳树冠担负(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伤痕累累伫立屡次屈指可数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摇曳婀娜多姿(3)解决问题A、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划出文中能显示作者行文顺序的词语。

-----我采访的第一颗树-----我采访的第二棵树-----我采访的第三棵树-----按采访顺序及行踪的先后顺序行文B、探究本文材料的处理快速浏览全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老班长和军马的事略写,上海女知青的事详写)作用:有详有略,方能使文章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三、再读课文自由探究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一、复习导入1、(书写标题)齐读一遍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和材料的处理,现在请你说说你对哪个生字或词语印象最深刻?(相机用词语说话)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略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师:课文的标题是《采访对象是棵树》,(板书:画一棵树)“我”着重采访了几棵什么样的树?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真是树吗?请你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标记出有关词句。

采访对象是棵树课件小学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

采访对象是棵树课件小学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上册

杨树。这是一位少年栽的,去年,
他去南方上大学,临行前种下了
这棵树。
少年为什么在
临行前种下一棵白
杨树?这表达了他
绿化边疆、扎根的什边么愿疆望?、建设边疆
讨论交流
1.课文所写的人和事较多,材 料丰富,而我们读过之后丝毫不 觉得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
• 提示:画出文中显示作者写作顺序的语句
•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我采 访的第二个对象是棵树〞、“我采访的第 三个对象还是树〞、“沿着防风林向前 ……〞 、“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 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 织材料的方法。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 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崇高精神,激发建设西部的豪情
鞠躬尽瘁
热爱边疆
绿化边疆
任劳任怨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奋不顾身
随堂练习
想一想,写一写。
当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狂 风吹走的一刹那,她会想些什么?
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近些年来 我国西部发生的巨大变化。
青藏铁路
长江三峡
白 梭 梭 林
京 津 风 沙 源 治 理
板书设计
采 白杨树 访 对 象 是 沙枣树 棵 树
防风林 塔克拉玛干沙漠
湘教版六年级 语文〔上册〕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采访对象 白杨树
沙枣树 柳 树
人物
老班长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设计高效实施指南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设计高效实施指南

本文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份高效实施《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设计指南。

《采访对象是棵树》是一篇寓言文学,适合本科及以下级别的英语学习者阅读。

教案囊括了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目标、前置知识、教学流程、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估等。

以下是关于《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设计高效实施指南的全面内容。

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3.增强学生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认知。

二、前置知识:1.学生需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包括基础的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

2.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了解和认知。

三、教学流程:1.热身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热身活动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例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他们喜欢阅读的类型,并解释己喜欢阅读的原因。

2.阅读理解:教师应该让学生阅读过一遍《采访对象是棵树》。

为了确保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可以考虑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理解意识。

3.语法分析:文章中存在一些复杂的语句和词汇,教师应该通过分享相关的语法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讲解从句、分词或形容词和副词等。

4.文化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教师应该通过探讨文化和社会现象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可以讨论森林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评估:评估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制定,例如可以让学生表演文章中的剧情,或者进行一次简短的写作练习。

四、教学方法:1.问答法: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询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2.分组讨论:在进行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探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讨论。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主题。

3.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讲解文章中的剧情时,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并演绎文章中的情节。

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文章的内容。

五、学生评估: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评估,以确保目标达成。

高青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

高青县三小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
三、突破难点பைடு நூலகம்解读探究
思考讨论: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真的是树吗?这种命题有什么好处?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答案可以有差异.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点拨,最后用抒情的语言进行小结:每一棵树都携带着一段英雄的故事,每一棵树都生长着烈士不朽的精神,每一棵树都是烈士英魂的化身……
四、朗读体会,加深体验
1、自由读,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几段来读.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五、课堂小结
六、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课 时 教 案
课题:18采访对象是棵树 第2课时
课型:新授编写时间年月日 执行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组材方法及对材料剪裁的方法。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本单元的课文都侧重于写景,写作特点也大致相同,都采用优美准确、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描绘,为读者展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创设种种各具特色的意境,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因此,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17-2018年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7个生字,理解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感受精神。

3.学习本文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树,我们随处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要种活一棵树非常容易,也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疆,去采访采访那里的树。

(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交流,(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毫不觉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2.生自学课文,检查学习情况(1)本课的的主要生字词“垦”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注意归音;“葬”的声母是平舌音,韵母是后鼻韵,要读准确。

“屡、犁、蜡”的声母都是边音l。

注意多音字不能读错。

“树冠”的“冠”应读guān,“担负”的“但”应读“dān”。

字形上,虽然“屡、葬”的笔画较多,当如果能巧妙借助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记忆起来就轻松得多。

注意“垦区”的“垦”不能写成“恳”。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伤痕累累伫立屡次屈指可数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摇曳婀娜多姿驱车:驾驶或乘坐车辆(多指汽车)。

树冠:树干上部连同所长的枝叶。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屈指可数:成语。

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形容数目很少。

风餐露宿:在风口吃饭,在露天过夜。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辛苦劳累。

枝繁叶茂:成语。

枝叶繁密茂盛。

万马奔腾:非常多的马在奔跑跳跃着。

形容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或发展迅速。

婀娜多姿:成语。

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8《采访对象是棵树》课件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18《采访对象是棵树》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动地复述这三个故事。 3.从故事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1)对老班长的故事,抓住关键情节,即老班长死后用自己的身子捂熟了一块地,真可 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对军马的故事,抓住关键词“屡立战功、并肩拉犁、风餐露宿”来感悟。它战功赫 赫,却不居功自傲,贪图享受,而是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对女知青的故事,抓住沙暴的恶劣环境描写以及她冒着生命危险追赶被风吹走的锅 的动作描写。为了连队的利益,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四、课堂小结 1.作者采访的三棵树,每棵树下都埋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学完这三个人物的故事后, 你对他们分别想说些什么? 2.学完了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
塔里木区防护林
• 这就是塔里木垦区,他曾经是一片寸草不 生的广袤无垠的沙漠,但是现在你看,这 一片枝繁叶茂的防风林就像一堵绿色的城 墙,给沙漠带来了无限生机。
塔里木区防护林
• 这一片防风林是谁摘种的呢?要知道在这里 栽种树木是很难成活的。
塔里木公路,每一棵 树都携带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总结回顾
第一棵树 采 访 对 象 是 棵 树 老班长 鞠躬尽瘁
热爱边疆
第二棵树 军马 战功赫赫
绿化边疆 扎根边疆
第三棵树
女知青
奋不顾身
建设边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延伸
1.想一想,当上海女知青发现行军锅被狂
风吹走的一刹那,她会想些什么?试着写一写。
2.阅读类似的颂扬西部建设的故事。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 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多音字 冠 guān (树冠)(皇冠) guà n (冠军)(夺冠)

《采访对象是棵树》

《采访对象是棵树》

根据采访对象的日程安排和采访者的采访 计划,需要协商安排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采访现场细节描述
采访现场环境
描述采访现场的环境,例如是室 内还是室外,周围的环境如何, 采访对象所在的地点有什么特别
之处等。
采访对象状态
描述采访对象的状态,例如是紧张 还是放松,态度如何,穿着打扮等 。
• 致谢:首先感谢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员,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使得这篇文章得以顺利完成。特别感谢编辑和校对人员的 细致工作,确保文章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感谢其他协助人员,他们的支持使得这个项目更加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推广环保意识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向更多人推广环保意识,让更多 人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探索更多自然景观
我希望在未来能够探索更多的自然景观,与更多的自然生物交流和 互动,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类更好地融 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
采访对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01 02
重新认识自然
通过对树木的采访,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神秘。树木作为自 然界的一部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基础条件,还以其独特的 生命状态和智慧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尊重与合作
我们应该尊重树木的生命和权利,与它们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通过保 护和维护现有的森林和植被,我们可以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
树木的社会性
树木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它们通过根系连接在 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树木 之间互相支持、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和环境压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湘教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5.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湘教版 (1)

18.采访对象是棵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懂得作者采访树的原因是为了赞美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建设边疆作出无私奉献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默读课文,懂得作者采访的对象其实是与树有关的人。

2、难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采访对象是棵树》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知道了其实采访的对象不是树而是采访、怀念与树有关的人。

那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采访了那些树,这些树都与谁有关。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1、细读课文,说一说这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小组交流)⑴老班长最后,由于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沙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①说一说老班长做了什么事使你的印象深刻?②我们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概况老班长的一生?③让我们带着对老班长的敬佩之情,读一读这段话。

⑵军马它屡立战功。

有一次,在战斗的危急关头,这匹马载着一个负伤的通信员,用两天两夜的时间,顺着河谷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将消息传出。

到塔里木后,它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它倒下的时候,战士们将它葬在这里,并栽了这棵树。

①为什么对军马的印象深刻,这是一匹怎样的军马?②总结,这是一匹战功赫赫、任劳任怨的军马。

③让我们带着对军马的敬佩之情,读一读。

⑶女知青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了沙暴。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手里拿着锅铲的李月娥猫着腰躲进了渠中,突然她发现行军锅飞滚在沙尘中。

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风停了,人们几乎找遍了整个大漠,找到了那口行军锅,那把锅铲,却没有找到她①为什么女知青李月娥使你印象深刻?②她遭遇的是一场什么的风暴?③她为了连队的利益,奉献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2、这棵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时间11/8执行时间11/11编写者姚剑群执教者姚剑群
_总序第—个教案


采访对象是棵树共12课时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 占 八、、 难 占 八、、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的品质。
2、检查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部分轮流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检查自读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和事?
(2)读后你又什么感想?
谈你对每个故事里的人物的看法。(答案可以是多种多 样的)
3、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真的是树吗?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与生子新词。
五、课堂小结
六、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课 后 反 思
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很重 要。因而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出示塔里木垦区的防风林图片,给学生以感 性认识,然后配以文字讲解、描述让学生的认识又上升一个台阶,相机出 示课题、解题。
教 学尺S
策 略
师生共议/多媒体
教学活动
课前课中反 思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根据课题质疑,(树又不会说话,为什么采访的对 象是棵树呢?)
3、播放西部大开发的场面剪辑。
4、启发谈话:画面上展现的是什么场面?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结合文中的句
子, 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边读边动笔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