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的对象是棵树讲解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湘教版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驱车”、“垦区”、“树冠”、“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婀娜多姿”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有效的处理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人物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学具】字幕投影片,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树,我们随处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要种活一棵树非常容易,也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疆,去采访采访那里的树。
(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1.出示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简介塔里木垦区2.简介:西部建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交流(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毫不觉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2.生自学3.检查学习情况(1)关于生字垦---恳树冠担负(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伤痕累累驱车树冠屈指可数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摇曳婀娜多姿(3)解决问题A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划出文中能显示作者行文顺序的词语。
——我采访的第一颗树——我采访的第二棵树——我采访的第三棵树——按采访顺序及行踪的先后顺序行文B探究本文材料的处理快速浏览全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老班长和军马的事略写,上海女知青的事详写)作用:有详有略,方能使文章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5.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湘教版 (共17张PPT)

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蓬 勃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是一棵白杨树。 这是一位少年栽的,去年,他去南方 上大学,临行前种下了这棵树。
小练笔: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 象的写作手法。文中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 的精神品质,我也会运用这种写法来烘托人物形象:
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是棵枝繁叶茂的柳
树。栽下这棵树是为了纪念一位上海女知青,她的名字 叫李月娥,死时年仅18岁。她是炊事班战士,进疆的第 二年春天,正赶上垦区修建南干大渠。她所在的连队, 担负沙漠中段的大渠加固任务。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 了沙暴。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 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 向人们推进。 连长吹响哨子,命令战士迅速到渠中躲避。 手里拿着锅铲的李月娥猫着腰躲进了渠中,突然她发现 行军锅飞滚在沙尘中。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 风吹走的锅……
他进疆时,任务是在这千里沙漠前沿植树。连续三年 他都没能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最后, 由于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临死前,他对连长 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 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 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读句子作比较
(1)连续三年他都没能完成任务。 (2)连续三年他都没有完成任务。
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了沙暴。地平线上凭空出现
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 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
这棵垂柳被 人精心修剪过。 尽管是深秋9月, 片片柳叶依然鲜 绿翠嫩,柳枝在 微风中低垂摇曳, 显得婀娜多姿。
沿着防风林向前,树的种类多了 起来,看上面的标牌知道,有湖南女 兵栽的榆(yú)树,有甘肃老兵栽的 胡杨树,有河南支边青年栽的白蜡 (là)树……
采访的对象是棵树讲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邹志红1、认识、会写“驱、垦、屡、犁、葬、榆、蜡”7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西部建设者们哦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在建设和保卫西部的过程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长大后建设西部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西部建设者们哦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1年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兵团官兵在这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了整治沙漠,垦区官兵在这里栽种防护林。
2、出示防护林的图片。
3、导入。
防风林的栽种是很不容易的,每棵树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赶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采访。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三、初读感知。
读通读顺课文,完成学习任务: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自查字典,并用横线标好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伫立屈指可数风餐露宿婀娜多姿枝繁叶茂犹如万马奔腾摇曳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下列生字新词埋葬屡立战功伫立摇曳呼啸伤痕累累苍劲威武屈指可数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婀娜多姿蓬勃生长并肩拉犁2、理解词语的意思驱车:驾驶或乘坐车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采访对象是棵树教课设计湘教版采访对象是棵树【教课目的】学会本课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驱车”、“垦区”、“树冠”、“跋山涉水”、“枝繁叶茂”、“万马奔跑”、“婀娜多姿”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人(物)的崇敬精神。
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迹的先后次序组织资料的方法,叙事详略有效的办理资料的方法。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觉人物精神质量。
【教课难点】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教具学具】字幕投电影,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
【讲课种类】新讲课。
【教课方法】指引研究、议论沟通。
【课时安排】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觉人(物)的崇敬精神,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树,我们随地可见,在我们生活的四周,要种活一棵树特别简单,或许不用你管理就能成活,可在有些地方要种活一棵树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就是在我国的西部边境,今日,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边境,去采访采访那边的树。
(板书课题《采访对象是棵树》)出示塔里木盆地的防风林图片,简介塔里木垦区简介:西部建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要求:(1)画记不懂的词语,准备沟通2)课文中所写到的人和事许多,资料丰富,而我们读后丝绝不觉凌乱无章,这是为什么?生自学检查学习状况1)对于生字垦---恳树冠担负2)沟通不理解的词语遍体鳞伤驱车树冠寥寥可数万奔餐露宿曳枝繁叶茂婀娜多姿(3)解决研究本文的写作序划出文中能示作者行文序的。
——我采的第一——我采的第二棵——我采的第三棵——按采序及行迹的先后序行文研究本文资料的理迅速全文,哪些内容写,哪些内容略写?(老班和的事略写,上海女知青的事写)作用:有有略,方能使文章构得疏密有致,富于化。
三、再文自由研究文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采访对象是棵树 PPT精品课件3湘教版

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 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 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从老班长的话中我们感受到建设者治理 沙漠的那坚定的决心及鞠躬尽瘁的崇高精 神。
阅读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 (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 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1 年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兵团官兵在这里建立了不可磨灭 的功勋,为了整治沙漠,垦区官兵在这里栽种防护林。
为了边疆的建设,连一匹军马都通人性,和老兵们 一起作战,最后劳累而死,立下赫赫战功。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了沙暴。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 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 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连长吹响哨子,命令战士迅速到渠 中躲避。手里拿着锅铲的李月娥猫着腰躲进了渠中,突然他发 现行军锅飞滚在沙尘中。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 走的锅…… 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女知青毫不犹豫、奋 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句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赞美、敬佩。
阅读思考
自由朗读5-8自然段,自主交流学习: 找出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用“——”画出,读一读,并 说说分别体现了军马、女知青的什么精神?
它屡立战功。有一次,在战斗的危机关头,这匹马载着 一个负伤的通信兵,用两天两夜的时间,顺着河谷穿过塔克 拉玛干沙漠,将消息传出。到塔里木后,他和老兵们并肩拉 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词语积累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 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采访对象是棵树》

根据采访对象的日程安排和采访者的采访 计划,需要协商安排采访的时间和地点, 以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
采访现场细节描述
采访现场环境
描述采访现场的环境,例如是室 内还是室外,周围的环境如何, 采访对象所在的地点有什么特别
之处等。
采访对象状态
描述采访对象的状态,例如是紧张 还是放松,态度如何,穿着打扮等 。
• 致谢:首先感谢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人员,他们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使得这篇文章得以顺利完成。特别感谢编辑和校对人员的 细致工作,确保文章的质量和表达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感谢其他协助人员,他们的支持使得这个项目更加完善。
THANKS
感谢观看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推广环保意识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向更多人推广环保意识,让更多 人意识到保护环境和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探索更多自然景观
我希望在未来能够探索更多的自然景观,与更多的自然生物交流和 互动,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人类更好地融 入自然环境,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
采访对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01 02
重新认识自然
通过对树木的采访,我们重新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神秘。树木作为自 然界的一部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基础条件,还以其独特的 生命状态和智慧启迪着我们的心灵。
尊重与合作
我们应该尊重树木的生命和权利,与它们建立和谐共生的关系。通过保 护和维护现有的森林和植被,我们可以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作出贡献。
树木的社会性
树木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它们通过根系连接在 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树木 之间互相支持、合作,共同抵抗外敌和环境压力。
湘教版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

湘教版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湘教版十一册《采访对象是棵树》教案一、教材分析《采访对象是棵树》是湘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高原,走近西部"为主题,选取西部几个不同区域的人和事为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西部人民的精神品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垦区采访树,其实是为了怀念与树有关的人,着重描写了长眠在边疆的英灵们,他们的奉献精神尤其令人感动。
这些人扎根边疆、绿化边疆,为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作者赞颂了这群为建设边疆而默默奉献的人们。
整篇文章按作者的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和行文的,中间有详有略。
六年级的学生属于高年级学段,每读完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一定的初步认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简单想法,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难点是"以采访对象是棵树"来命名和行文的写作技巧。
而我要做的就是带着他们深入文本,去揣摩文章中作者在采访这几棵树时所流露出的另一层情感,感悟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读懂这采访的真正对象是什么?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及写作手法。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本节课的学习中领悟到边疆建设者的艰辛,能感悟到为边疆建设默默奉献者的精神品质,学到相关的写作手法,那这堂课的效果便是可观的。
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采取了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分享体会→情感升华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崇高精神。
2.学习相关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文中故事,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8采访对象是棵树.

拓展:
学习课文后,你想对像老班长,女知青等 那样的无名英雄们说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再展示: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能否仿照下面的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给文中的人(物)写 一段颁奖词?
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精选: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 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 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 变的选择。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的 “最美教师”张丽莉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 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 不会倒下!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 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为建设边疆牺牲的老马
不是惊天动地,却是感动天地,再普通不过的“一 跃”,谱写了平凡人生的最后也是最美篇章。不求名利, 只为祖国,边疆成了她第二个故乡,最终成了她最终的归 宿。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弱小,看不到胆怯;看到的是 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绿化边疆的坚定决心,看到的是一排又 一排屹立不倒的中华脊梁。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它高大粗壮,我双臂环抱它都有 些困难。它虽然伤痕累累,树干上有 被火烧伤的痕迹,但树冠仍然茂盛, 充满生机。它伫(zhù)立在由不同树 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 威武,像个将军。
长眠在这棵树下的是一位老班长,名叫赵喜顺。他 进疆时,任务是在这千里沙漠前沿植树。连续三年他都 没能完成任务,所植的树成活的屈指可数。最后,由于 旧伤复发和劳累,他倒下了。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 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 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 养不活一棵树。 这棵树果真活了,成了塔里木垦区第一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邹志红
1、认识、会写“驱、垦、屡、犁、葬、榆、蜡”7个生字,
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西部建设者们
哦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
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3、学习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在建设和保卫西部的过程中那些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长大后建设西部的豪情壮志。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西部建设者们哦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通读顺课文。
2、理清课文条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简介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维吾尔语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的地方”,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它位于南疆(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为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1951年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兵团官兵在这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了整治沙漠,垦区官兵在这里栽种防护林。
2、出示防护林的图片。
3、导入。
防风林的栽种是很不容易的,每棵树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同赶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塔里木垦区去采访。
二、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方
法,叙事详略地处理材料的方法。
三、初读感知。
读通读顺课文,完成学习任务: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自查字典,并用横线标好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伫立屈指可数风餐露宿婀娜多姿
枝繁叶茂犹如万马奔腾摇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下列生字新词
埋葬屡立战功伫立摇曳呼啸
伤痕累累苍劲威武屈指可数
风餐露宿枝繁叶茂万马奔腾
婀娜多姿蓬勃生长并肩拉犁
2、理解词语的意思
驱车:驾驶或乘坐车辆。
树冠 :树的地上部分包括主干和树冠两部分。
从根颈到第一主枝(或第一个分枝)的部分叫主干。
主干以上的部分叫树冠。
风餐露宿: 风里吃饭,露天睡觉。
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
万马奔腾: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着。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枝繁叶茂:形容树木生长得很好。
犹如:如同,好像。
摇曳:摇晃,摇动。
婀娜多姿:婀娜:柔软而美好。
形容女性、花木等姿态轻盈美好。
4、认读多音字。
guān 树冠鸡冠
冠
guàn 冠军夺冠累
léi 果实累累硕果累累
累 lěi 罪恶累累
lèi 劳累
五、理清课文条理。
第一部分(1自然段)交代采访的地点。
第二部分:叙述采访的过程。
(2-4自然段):老班长养活的白杨树。
(防风林的最前端)
(5自然段):纪念军马栽下的沙枣树。
(6-8自然段):纪念女知青栽下的柳树。
(9自然段):众多人栽下的众多的树。
(10自然段):少年上大学临行前栽下的白杨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西部建设者们
哦开发祖国边疆的豪情壮志以及祖国建设的崇高精神;
增强改造自然,加强环保的意识。
2、学习由点到面,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快速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讨论:作者采访了哪些树?其中哪些是作者重点采访的对象?(白杨树、沙枣树、柳树、榆树、胡杨树、白蜡树……)
重点采访的对象:纪念军马栽下的沙枣树。
纪念女知青栽下的柳树
二、阅读思考。
三、大声朗读课文2-4自然段,自主交流学习:
1、用“——”画出描写这棵白杨树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2、你能从哪些词语看出在沙漠前沿栽树的困难?用“△”标出。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找出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四、汇报交流。
1、它高大粗壮,我双臂环抱它都有些困难,它虽然伤痕累累,树干上又被火烧伤的痕迹,但树冠仍然茂盛,充满生机。
它伫立在由不同树种组成的防风林的最前端,显得苍劲威武,像个将军。
白杨树长势很好,生命力旺盛。
2、“连续三年、屈指可数、果真”这些词语,写出在沙漠前沿恶劣的环境及栽树的种种困难。
从中我们体会到这第一棵树是老班长用生命换来的。
3、最令人感动的句子。
临死前,他对连长说,开出一块熟地不容易,我死了就埋在大漠的最前端吧,再栽上一棵树,我就不信,五尺的汉子还捂不熟一块地,养不活一棵树。
★从老班长的话中我们感受到建设者为治理沙漠。
征服沙漠,绿化沙漠那坚定的决心及鞠躬尽瘁的崇高
精神。
4、作者在这一部分里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赞美、敬佩。
四、阅读思考。
1、自由朗读5-8自然段,自主交流学习:
找出让你最受感动的句子用“——”画出,读一读,并说说分别体现了军马、女知青的什么精神?
3、细读感悟:
★它屡立战功。
有一次,在战斗的危机关头,这匹马载着一个负伤的通信兵,用两天两夜的时间,顺着河谷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将消息传出。
到塔里木后,他和老兵们并肩拉犁,风餐露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为了边疆的建设,连一匹军马都通人性,和老兵们一起作战,最后劳累而死,立下赫赫战功。
●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一天中午,大漠突然起了沙暴。
地平线上凭空出现了一道黑色的墙,那是风暴卷起的沙尘组成的墙,它挟着犹如万马奔腾的呼啸声,向人们推进。
连长吹响哨子,命令战士迅
速到渠中躲避。
手里拿着锅铲的李月娥猫着腰躲进了渠中,突然他发现行军锅飞滚在沙尘中。
她起身跃过了渠埂,去追赶那被风吹走的锅……
环境的恶劣,更能突出女知青毫不犹豫、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讨论:女知青冒着生命危险去追赶那口行军锅值吗?
★这棵垂柳被人精心修剪过。
尽管是深秋九月,片片柳叶依然鲜绿翠嫩,柳枝在微风中低垂摇曳,显得婀娜多姿。
1、这段话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人们对女知青的敬仰与怀念。
★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蓬勃生长在沙漠边缘的是一棵白杨树。
这是一位少年栽的,去年,他去
南方上大学,临行前种下了这棵树。
●少年为什么在临行前种下了一棵白杨树?这表达了他的什么愿望?
立志要像老班长、军马、女知青等前辈一样,用青春和生命去捂熟这片土地,建设好边疆。
●文章最后写少年栽树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结尾暗含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他们会发扬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加美好。
同时也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投身到边疆建设工作之中,深化了课文主题。
五、你认为作者采访的对象是树吗?
作者采访的不仅仅是树,也是千千万万新疆建设者的缩影,是艰苦创业的精神。
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讴歌了中华民族勇于牺牲,敢于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启迪我们要绿化世界,珍爱人类生存的环境。
六、写作方法探究。
1、课文所写到的人和事较多,材料丰富,而我们丝毫不
觉得杂乱无章,这是为什么?找出能体现作者行文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作者按采访及行踪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和行文的。
“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棵树”,“我采访的第二个对象也是棵树”,“我采访的第三个对象还是棵树”,“沿着防风林向前……”,“我终于来到了林带的另一头……”。
2、作者除了写军马、老班长、女知青,还采访了那些
树木?
点面结合
3、课文主体部分所写的人和事有没有详略之
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详写了女知青的事迹,老班长和军马的略写。
★叙事有详有略,才能使文章结构显得疏密有致,富于变化。
七、拓展练习。
1、谈谈治沙造林、保护植被的意义,说说你能为此做什么?
2、查阅资料,了解建国以来我国西部发生的变化。
3、欣赏歌曲《天路》
板书设计
白杨树—老班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采访对象是棵树沙枣树—军马(战功赫赫,任劳任怨)
柳树—女知青(奋不顾身,自我牺牲)
…………
白杨树——少年大学生
建设边疆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