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4篇

《一滴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字音创新设计自主学案2、熟悉文章内容,按小说三要素在文中划下关键内容。
一、上课检查预习情况,理清文章思路。
解题:两位主人公——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重要事件——爱斯梅拉达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给伽西莫多伽西莫多喂水注:点明相关段落二、研习文本过渡:两张图片1、填空,要求——表情围观的群众嘲笑口干舌燥的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2、图中中同学们最感动的表情是什么?最厌恶的表情又是什么?明确:笑过渡:同是“笑”,却各不相同。
验3、且先看围观群众的“笑”——嘲笑,落实到言行有怎样的表现?提示:阅读体验三次请求换来的是什么?(抓住变化,揣摩伽西莫多的心理)伽西莫多——动物似的咆哮声“给水喝”群众——笑的更厉害了伽西莫多——更另人心碎的声音“给水喝”群众——一阵哄笑伽西莫多——喘息着“给水喝”群众——(想象)三求三笑苦——乐(对比)思考:体现了围观群众怎样的人性?明确:愚昧、无知,缺乏同情心4、再看看“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一情节爱斯梅拉达——温柔、微笑思考,她的人性又如何?明确:善良联系围观群众美——丑(对比)温柔的爱斯梅拉达微笑着给伽西莫多喂水,他哭了。
笑——哭(对比)泪——水5、受尽围观群众嘲笑时,伽西莫多没有委屈流泪,为何现在会流泪呢?那姑娘的水不仅滋润了他干渴的喉,那姑娘的善举滋润了他因受尽嘲弄而干渴的心灵这是他感动于那姑娘善举的眼泪,眼泪中映着水。
点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6、美德的力量是有感召力的,受到感动的不仅仅是伽西莫多,还有围观群众。
对“围观的群众看爱斯美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感动的拍手叫好”这一情节,你有怎样的理解、感悟?(自由讨论)提示:抓住群众前后变化的反差,谈谈自己想法。
此处情节安排正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作者有意凸显爱斯梅拉达的美德,是作者对人性美好的期望。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当今社会,水资源匮乏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这样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尤其在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珍视和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共同的责任。
高一必修教材中便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本文主要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分享该课进行教学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受到污染的危害2.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3.激发学生对保护环境、水利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导入:出示图片-干涸的河流,让学生就此发表感想,引起学生的思考2.学习内容: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水是易受污染的物质。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会“一滴眼泪”和“一滴水”的关系,同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并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出自己的看法。
3.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如何节约水资源,并用PPT将讨论的结果呈现出来。
4.引导学生探究对策:学生在对话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行动计划,以及总结出“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方案”。
同时,引导学生合作,组织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以图片为引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去开展教学活动。
2.访谈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小组内得到认识和坦诚地交流,促进思维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PPT展示法。
让学生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第四部分: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播放图像和视频等多种媒介,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上占有先机,加入大量的图片、实物和新颖的表现形式,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高中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导学案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预习导读】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举世闻名的法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笔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1832年)奠定了雨果著名小说家的地位。
他的不朽名著还有小说《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笑面人》,歌剧《欧那尼》(1830年),诗歌《秋叶》、《静观》、《光与影》、《街道与园林之歌》等。
1827年,雨果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写了长篇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艺宣言的标志。
他在序言中提出了坚持不要公式化地而要具体地表现情节的文学主张,还特别宣扬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照原则。
1885年5月22日,雨果去世,法国政府和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地的200万人为他送葬。
2.背景探寻(1)《巴黎圣母院》这部长篇小说,初版于1831年,它的创作时期,正当雨果在政治上逐渐脱离保守派而倾向自由民主、文艺上逐渐脱离伪古典主义而提倡浪漫主义之际。
在这部小说里,雨果用他擅长的诗歌和戏剧的文笔,把400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艺术地再现于读者的眼前。
(2)《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为背景,表现了反封建的现实主题。
(3)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基础梳理】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①笞.刑( ) ②粗糙..( ) ③镂.刻( ) ④砌.成( )⑤菲.薄( ) ⑥伽.西莫多( ) ⑦牛虻.( ) ⑧赤裸.( )⑨刽.子手( ) ⑩蜷.缩( ) ⑪抽搐.( ) ⑫垂头耷.脑( )⑬黝.黑( ) ⑭轧轧.( ) ⑮创.伤( ) ⑯怜悯.( )⑰扫帚.( ) ⑱诅.咒( ) ⑲虫豸.( ) ⑳恫吓..(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笞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款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草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听之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哄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蜷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黝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⑩出人意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互动】一、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简析“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含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用)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
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故事。
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作品简介《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
它以离奇的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482年的愚人节这天,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之王”(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被抬到格雷沃广场。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必修4目标展示: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预习思考:1、有人说,雨果的作品里渗透着对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
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的对比描写有哪些?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3、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知识扫描:1、作者:雨果(1802 —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3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语言和人物形象所展示出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人性光辉。
2理解对比和细节描写的目的和意义,欣赏对比和细节描写的艺术。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有条件的同学通读小说《巴黎圣母院》,尽量弄清楚小说的故事梗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和语言艺术。
2.认真阅读课文,从整部小说的角度和人物关系的角度研读、体会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相关的具体描写。
3.评点相关的描写,尤其是体现人物个性、表达十分精致的部分。
4.在此基础上试着解答文后的相关问题。
5.如有兴趣,还可以将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孔乙己》等小说进行对比阅读,看能否发现什么。
第一课时一、查看预习情况二、根据预习要求和预习情况,回顾和梳理与本文相关的《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三、师生一起梳理本文的基本故事梗概,在梳理特别是绘制“路线图”的过程中。
理解本文的结构安排,发现其中的音疆分对比关系,最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张“对比框图”四、采取多种方式朗读全篇,对某些语言表达在本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价值能获得更深入和清晰的理解五、学生自主理解阶段1.要求在比较宏观的背景下对预习时初步认识、理解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调整,对某些刚刚的印象特别深、感觉特别好的新的语言点进行点评分析。
2.发现问题,准备小组质疑。
3.准备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六、小组交流1.交流各自学习中感觉最有深度和最有价值的体会和收获。
2.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3.相互帮助解决各自的问题,对交流的体会和收获发表意见。
4.形成本小组在全班研讨交流中的意见和问题。
七、班级交流、研讨1.各小组交流自选点评的语言点和段落。
2.对各小组交流的问题中难度较大、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可集中整理:1伽西莫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2怎样看待“官方”对伽西莫多的施刑3对巴黎市民围观伽西莫多被施以酷刑时的表现,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么分析评价4从本部分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审美视角和批判精神八、课后继续思考1.集中点评文章第9段、第25~28段、第58~60段、第66~67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案苏教版教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案诸城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组教师寄语: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学习目标:.了解本文作者雨果以及其作品?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
.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爱斯美拉达的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内涵。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对照式阅读,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集体探讨的合作精神,认识人性这一永恒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学习和掌握小说阅读欣赏方法,注重细节欣赏、体味感悟。
学习方法:四读法:“课文概述式〞阅读、“人物素描式〞阅读、“问题探究式〞阅读、“体味感悟式〞阅读,在四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伽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精神世界。
把握“眼泪〞的丰富内涵和人性的复杂。
课前延伸:.明确自读要求——读字音;读注释;读人物;读情节。
〔〕字音:唆使〔〕笞刑〔〕粗糙〔〕镂刻〔〕垂头耷脑〔〕.....蜷缩〔〕牛虻〔〕恫吓〔〕黝黑〔〕懊丧〔.......虫豸〔〕虐待〔〕缄默〔〕咆哮〔〕.....〔〕读注释:了解雨果和?巴黎圣母院?的大致情节以及节选局部相关情节。
〔〕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最简略的情节概括:〔课文概述阅读〕抽搐〔〕.〕憎恨〔〕..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并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档案〞假设干,了解文本知识。
.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关人性缺乏的典型案例,课堂交流。
自主研讨:.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等;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诗集有??和?暮歌集?、??等;他还是一位戏剧家,作品有??等。
.我眼中的伽西莫多;我眼中的爱斯梅拉达。
〔“人物素描式〞阅读:学生阅读描写人物的细节段落,讨论人物形象。
〕①阅读第——段、第——段、第——段。
〔据此讨论概括伽西莫多形象〕②阅读第——段。
〔据此讨论概括爱斯梅拉达形象〕.与爱斯梅拉达对待伽西莫多态度相比,观众对待伽西莫多的态度如何?〔“问题探究式〞阅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看客〞形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案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案命制人:马锡刚审核人:李丽学习目标:1.品读细节,把握人物形象。
2.了解创作原则,理解主题。
课前预习1.了解作品:《巴黎圣母院》(1831)描述的是一个美丽、浪漫但又悲惨的爱情故事。
被父母遗弃的驼背卡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又当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伽西莫多虽然长相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却始终保持着一颗高尚、纯洁的心。
长年流浪街头的吉普赛姑娘艾斯梅拉尔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且心地淳厚。
赤贫的青年诗人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欣赏到艾斯梅拉尔达的歌舞,点燃了他心中埋藏已久的欲望之火,于是,他千方百计想要把艾斯梅拉尔达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和陷害,同时还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和利用他的义子卡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同时,传卫队的队长菲比斯虽然已有娇美的未婚妻,却因为生性风流而意图染指艾斯梅拉尔达。
艾斯梅拉尔达爱上了菲比斯,这使孚罗洛非常嫉恨,他趁着艾斯梅拉尔达与菲比斯幽会时,刺伤了菲比斯,然后嫁祸给艾斯梅拉尔达,要挟她以身相许,否则就要将她处死。
但是,艾斯梅拉尔达拒绝了,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艾斯梅拉尔达的罪恶企图,孚罗洛最后竟亲手把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卡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美丽的艾斯梅拉尔达,但因为自惭形秽,而把这份爱深埋在心里,眼看姑娘遭到陷害,伽西莫多用巧计救出了她,并让她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
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
不久吉普赛人的领袖克娄潘率众攻打圣母院,意图解救艾斯梅拉尔达。
菲比斯率领卫队击溃了吉普赛人。
卡西莫多以为菲比斯是来解救姑娘的,便让孚罗洛把艾斯梅拉尔达交给了菲比斯。
没想到菲比斯由于不敢再触怒未婚妻,而宣布将艾斯梅拉尔达处死。
当悲愤之中的卡西莫多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吉普赛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他明白了一切,亲手将孚罗洛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了解作者雨果及其作品《巴黎圣母院》。
2、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知识扫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
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
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
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
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毋宁说是搜索——圣母院时,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A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不知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
近两百年来,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
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
在这墙上写下这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3、背景: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
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
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
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
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
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碍疏通:
字音:
草拟()垂头耷()脑抽搐()牛虻()跛()脚恫()吓()犄()角腋()下蜷()缩笞()刑
缄()默菲()薄镂()刻创()伤虫豸()磨()坊
多音字:轧轧()轧()账倾轧()轧()钢
预习思考:(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1、从文中找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代。
2、本文出现了哪些人物?核心人物是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3、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加西莫多受刑时其他人的表现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