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成就

(2)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 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2012年,中国作 家莫言获得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 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小结
原子弹 1964年
导弹 1966年
1956年,毛泽东提出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文学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毛主席题词
2、成果
《茶馆》
音乐舞 蹈史诗
《东方红》
电影 《林则徐》、《英雄儿女》
青
红 岩
春 之 歌
东
茶 馆
方 红
3、改革开放后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
神舟十一号飞船
2016年10月17日中国 的第十一艘太空飞船。 宇航员在太空驻留时间 将首次长达30天。
二、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杂交水稻 (1)概况: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 次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在观察两系法杂交晚稻的结实情况
(2)影响: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 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也有重要贡献。
—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
(2)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 族的精神。两弹的成功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 强了我国国防的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漫步太空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 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我 国的飞天之旅。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的航天事业简说范文

中国的航天事业简说范文
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自1956年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中国的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包括技术和经济方面的限制。
然而,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航天工程的发展,成立了中国航天局,并在1960年代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航天活动。
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一壮举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独立发射人造卫星技术的国家。
随后,中国开始研发并成功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2003年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个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多个重要里程碑,如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等。
201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完成这一任务的国家。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空间合作,与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合作项目,并在国际航天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航天技术和成就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
认可。
总的来说,中国的航天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就。
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投入,以及航天专家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和航天科学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航天事业将在未来继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与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
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
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
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
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与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与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
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及卫星的分类知识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意义“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其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东方红一号卫星,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打下了极为坚实的根基,带动了中国航天工业的兴起,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与世界航天技术前沿保持同步,标志着新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在哪里发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国家,中国也在航天事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其中,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被认为是中国航天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那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底是在哪里发射的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地点位于中国的北方,成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起点。
这个地点就是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郊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卫星发射的场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选址是有其独特优势的。
首先,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缘,地理位置优越。
由于地处高原平原过渡带,环境条件相对较好,有助于卫星发射和运行。
其次,酒泉的气候条件适宜,年平均降雨量较小,极少受到降水天气的干扰,这对卫星发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初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956年,中国成立了航空航天部,随之而来的是建立航天基地的计划。
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第一个专门用于卫星发射的场地,成为了我国航天尖端技术研究和试验的重要基地之一。
1958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性时刻。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出了崭新的步伐,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的航天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工作,致力于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
随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重要的航天科研基地之一。
除了卫星发射任务外,该中心还负责了众多其他任务,如实施火箭和航天器的测试试验,研究航天科技发射技术等。
这些工作不仅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展也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陆续建立了更多的发射中心和基地,如太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等。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练习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__1964__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导弹:__1966__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3)氢弹:__1967__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4)人造地球卫星:__1970__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东方红一号__,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5)代表人物:钱学森、__邓稼先__。
(6)历史意义:“两弹一星”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航天技术(1)1999年11月,__神舟一号__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2)2003年10月,航天员__杨利伟__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__三__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翟志刚__实现了太空行走。
易混易错我国是第一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提示: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被称为“__杂交水稻之父__”成就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__籼型杂交水稻__影响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__粮食短缺__问题的战略措施2.青蒿素(1)发明:20世纪70年代,__屠呦呦__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作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生理学或医学__奖。
【问题思考】1.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启示是什么?(1)原因:国家的独立;党和政府的重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

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发射时间、用途和意义我国人造卫星的种类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
简称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共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在人类发射的数千颗人造卫星中,90%以上是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卫星,称为应用卫星。
此外,还有科学卫星和技术试验卫星。
应用卫星按其用途可分为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通信卫星、天文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等。
人造卫星一般由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组成。
专用系统是指与卫星所执行的任务直接有关的系统,也称为有效载荷。
应用卫星的专用系统按卫星的各种用途包括: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等。
科学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
技术试验卫星的专用系统则是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
保障系统是指保障卫星和专用系统在空间正常工作的系统,也称为服务系统。
主要有结构系统、电源系统、热控制系统、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系统、无线电测控系统等。
对于返回卫星,则还有返回着陆系统。
人造卫星的运动轨道取决于卫星的任务要求,区分为低轨道、中高轨道、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大椭圆轨道和极轨道。
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速度快,低轨道和中高轨道卫星一天可绕地球飞行几圈到十几圈,不受领土、领空和地理条件限制,视野广阔。
能迅速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换、包括地面信息的转发,也可获取地球的大量遥感信息,一张地球资源卫星图片所遥感的面积可达几万平方千米。
在卫星轨道高度达到35800千米,并沿地球赤道上空与地球自转同一方向飞行时,卫星绕地球旋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完全相同,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此卫星在地球上看来是静止地挂在高空,称为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静止卫星,这种卫星可实现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不间断的信息交换,并大大简化地面站的设备。
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有

世界上能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有
世界上能自主发射卫星的国家有7个,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只有四个。
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应用是现代空间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类走向太空的一大步,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人造卫星是人类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自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人类就拥有了探索太空的能力,为了保护太空、防止人了因为争夺太空资源而产生冲突,实际而各国签署了《外太空公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20个国家和组织发射了几千颗卫星,其中,完全依靠本国力量独立发射的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中国、印度、日本、巴西七家。
英国也能发射火星探测器,但由于可能是成本或其它问题,其卫星不自己发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
苏联(1957)、
美国(1958)、
法国(1965)、
日本(1970)、
中国(1970)、
英国(1971)、
印度(1980)、
以色列(1988)、
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
伊朗(2009),
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
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
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
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
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
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
(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
*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
*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
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
*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
俄罗斯,美国,中国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
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
*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
这个真没有
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
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
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起前苏联开始实行颇具政治色彩的Intercosmos计划,从社会主义同盟国家选拔宇航员,接受训练后再乘坐苏联飞船进入太空。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来自越南的范遵居然成为了全亚洲、乃至第三世界国家远征太空的第一人,在航天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范遵1947年生于越南太平省,1965年加入北越空军,1972年他在河内上空击落了美军的B—52轰炸机,成为击落此
类军机的第一人,随后他获得过胡志明勋章、列宁勋章、苏联英雄勋章等。
范遵于1979年4月获选进入苏联的太空计划,其后备人选为Bùi Thanh Liêm(译音:裴清廉)。
1980年7月23日范遵乘坐联盟37号飞船发射升空,与苏联人戈尔巴特科同行,前往礼炮6号太空站执行任务,包括测试矿物样本在微重力状态下的溶化实验,又在越南上空拍下照片作测量之用,至7月31日完成任务改乘联盟36号返回地球,前后在太空共逗留7天20小时42分,绕地球转了142圈。
以下是各国宇航员首次上天时间表(按时间先后顺序):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尤里·加加林
1961年5月5日美国:艾伦·谢泼德
1978年3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弗拉迪米尔·列梅克(Vladimir Remek)1978年7月5日波兰:米罗斯拉夫·赫尔曼谢夫斯基(Miroslaw Hermaszewski)1978年9月3日东德:西格蒙德·雅恩(Sigmund Jähn)
1979年4月12日保加利亚:格奥尔基·伊万诺夫(Georgi Ivanov)
1980年6月3日匈牙利:Bertalan Farkas
1980年7月31日越南:范遵(Ph Tuân)与礼炮6号-联盟36号联合体对接。
1980年9月26日古巴:曼德斯(Arnaldo Mendez)与礼炮6号-联盟37号联合体对接。
1981年3月30日外蒙古:古尔拉格查(Jugderdemidiyn Gurragcha)与礼炮6号-联盟T4联合体对接。
1981年5月22日罗马尼亚:普鲁纳里乌(Dumitru Prunariu)与礼炮6号-联盟T4联合体对接。
1982年7月2日法国:Jean-Loup Chrétien
1983年12月8日西德:Ulf Merbold
1984年4月11日印度:拉克什·沙尔玛(Rakesh Sharma)与礼炮7号对接。
1984年10月13日加拿大:Marc Garneau
1985年6月24日沙特阿拉伯:Salman al-Saud
1985年11月6日荷兰:Wubbo Ockels
1985年12月3日墨西哥:Rodolfo Neri
1986年1月12日哥斯达黎加:张福林(Franklin Chang-Diaz,华裔,升空时已归化美籍)
1987年7月30日叙利亚:穆罕穆德·法里斯(Mohammed Faris)这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次接待外国航天员。
1988年9月7日阿富汗:阿卜杜拉·艾哈德·穆罕穆德(Abdul Mohmand)
1990年12月10日日本:秋山丰宽(Toyohiro Akiyama)
1991年5月26日英国:海伦·莎曼(Helen Sharman)
1991年10月10日澳大利亚:Franz Viehböck
1992年7月10日俄罗斯:Alexandr Kaleri
1992年4月2日比利时:Dirk Frimout
1992年8月8日意大利:Franco Malerba
1992年8月8日瑞典:Claude Nicollier
1994年11月4日哈萨克斯坦:Talgat Musabayev
1997年12月5日乌克兰:Leonid Kadenjuk
1998年11月7日西班牙:Pedro Duque
1999年2月28日斯洛伐克:Ivan Bella
2002年5月5日南非:Mark Shuttleworth(以太空游客身份)
2003年2月1日以色列:Ilan Ramon(返回地球时因“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而丧生)
2003年10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杨利伟
2006年4月8日巴西:马可斯·庞特斯(Marcos Pontes)
2007年10月10日马来西亚:谢赫·穆扎法尔·舒库尔
2008年4月8日韩国:李素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