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特征研究概述
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

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生态系统恢复与植被重建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植被的重建成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就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未来的挑战进行讨论。
生态系统恢复是指将遭受严重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到一种经过自然演替过程或人为修复手段而达到的较为正常的状态。
生态系统恢复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的恢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系统恢复旨在恢复和加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植被重建是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种植和培育植物来恢复受破坏的植被群落。
植被重建有助于恢复土壤的保持能力、水循环和气候调节功能,提供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服务。
植被重建可以通过人为手段来实施,如种植防护林、造林和植被恢复项目等。
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不仅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还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它们可以改善土壤的质量和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提供洁净的水源和空气,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同时,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对于气候调节和碳储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全球变暖。
在实施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特点选择适宜的恢复方式和植被种类。
例如,在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中,可以采用湿地修复和湿地植被重建等方式;在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中,可以进行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植被重建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物种的选择和保护措施,确保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尽管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管理。
其次,由于人类活动的广泛干扰,很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恢复起来难度较大。
此外,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还面临着自然灾害、生物入侵和气候变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总之,生态系统恢复和植被重建是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

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自然单位。
它包括了有机体、非有机物质、能量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生态系统,许多科学家努力寻求方法来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意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指通过人类的干预,改善或恢复环境中的物种组成、生态功能、生态过程和生态服务,从而恢复或重建破坏的生态系统。
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不仅是一项伟大的能源挑战,也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贡献。
同时,这也是保障人类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方法1、植被恢复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循环利用水分和养分,还能保持土壤结构,防止土壤侵蚀。
而树木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许多物品的来源,如建筑材料、燃料、医药等,因此,植树造林是常用的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方法。
2、生态工程生态工程是一种自然恢复的加速方式。
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一个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例如,对于受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区域,可以进行固定沙丘、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和森林草原生态工程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
3、人工更新人工更新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加入种植的非本地物种,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速度。
通过引入快速生长的草、树种等外来植物和动物,可以更有效的在短时间内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
三、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案例1、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恢复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造成大量的生态系统破坏。
为了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对三峡库区进行生态治理,并采取了大量的植树造林、草场休养等措施,大力实施生态补偿和环境修复,使得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2、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重建青海互助州东南部一直以羊产业为主,土地退化严重。
为了恢复失去的草地和森林,采取实施荒山荒滩造林绿化、优化牧业结构、改善土地肥力等措施,有效重建了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成功恢复了草原景观和生态功能,助推了当地循环经济发展。
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一、引言植物群落是指由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生物量的植物组成,形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植物群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损失。
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成为了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植物群落的概念入手,探讨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方法和策略。
二、植物群落的概念植物群落是指由植物种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是由天然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和人为因素(如开发、放牧、人类活动等)共同形成的。
植物群落包括各种类型的植物,比如草原、森林、沼泽等,以及各种类型的生物,比如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演替是由种间相互作用和竞争导致的。
三、植物群落破坏的原因植物群落遭受破坏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自然因素是导致植物群落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会导致植物群落的物种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甚至消失。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植物群落破坏的重要原因。
人类清理原始森林、开垦荒地、排放工业废气等活动会对植物群落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放牧、矿业、道路建设等人类活动也会对植物群落造成破坏。
四、植物群落恢复的方法和策略植物群落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是一项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
要实现植物群落的恢复和重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策略。
1、物种保护物种保护是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的基础。
随着全球物种灭绝率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处于濒危状态。
要保护那些易受损物种,需要制定专门的计划,开展保护活动,保护他们的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对于濒危物种,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野外保护和繁殖保护等。
2、栖息地恢复栖息地恢复是保护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植物群落失去了栖息地。
栖息地的恢复需要从土地管理、植物固定、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体系。
在栖息地恢复过程中,需要科学、系统地评估复原能力和潜力,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栖息地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

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包括多种措施,如森林植被的再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等。
一、森林植被的再生森林植被的再生是林业生态系统恢复的首要任务之一。
通过合理的种植和培养,可以加速森林的生长和恢复。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适量的定期修剪和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都是确保森林植被再生成功的关键。
此外,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也是促进森林植被再生的重要一环。
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是维持林业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参数。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措施。
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合理的边界和管理规划,严禁非法砍伐和狩猎等活动。
同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监测,确保它们得到足够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此外,通过促进林间草本和灌木等植物的生长,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三、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是保护林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任务。
通过建立水土保持林带、修复受损的土壤和增加植被覆盖,可以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对于受污染的土壤,需要采取适当的修复方法,如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恢复土壤的肥力和功能。
四、生态功能重建生态功能重建是林业生态系统恢复的最终目标。
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复原和重建。
例如,建立湿地保护区、植被修复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
此外,加强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监测和预警,也是保护和重建生态功能的必要手段。
总结起来,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生态功能重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需要从森林植被再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改善,水土保持和土壤修复,以及生态功能重建等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研究

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研究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给植物生长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恢复干旱地区的植被必须兼顾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进展。
首先,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需要解决水资源利用的问题。
由于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传统的灌溉方式并不适用。
因此,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利用雨水的植被恢复技术。
例如,利用集雨系统收集雨水,然后通过地下渗水或滴灌的方式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这种方法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土壤蒸发和水分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其次,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还需要考虑植物的适应性。
在干旱地区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是关键。
研究发现,某些多肉植物和耐旱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能够适应极端干旱条件下的生长。
因此,在干旱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选择这些适应性强的植物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植被恢复还需要关注土壤改良。
干旱地区的土壤贫瘠,营养物质含量低,往往不利于植物生长。
因此,改良土壤质量是植被恢复的重要环节。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土壤改良方法,如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激素来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物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
除了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重建也是干旱地区研究的重点之一。
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往往受到干扰和破坏,野火、过度放牧等现象常见。
因此,重建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需要恢复植被的同时,保护土壤、水资源和野生动物等重要生态要素。
此外,对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还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恢复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总结起来,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重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干旱地区植被适应性机制,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同时,注重土壤改良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建设,以实现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望为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修复研究

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近年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关注日益增加。
在环境保护领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话题,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研究表明,植被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植被面临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过度的土地利用、森林砍伐、干旱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了大片植被的消失和土壤贫瘠化。
为了恢复植被的生态功能,植被恢复研究应运而生。
植被恢复可以定义为通过人为干预手段,在人为或自然的扰动下,引入或促使原有植被类型恢复、重新建立或生态系统发展到与相邻的自然让生态系统相似的状态。
它既包括对天然植被修复的研究,也包括对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
植被恢复研究的落地实施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特点、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等因素。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与分析生物多样性、特有物种和群落组成的变化,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针对不同地域和生态系统类型的特点,开展合理的植物选种和种植方式的研究,以确保恢复工作的效果。
除了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修复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方向之一。
生态系统修复是指在人为或自然扰动或污染之后,利用生物和非生物手段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是使损害的生态系统尽可能快速地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水体修复、湿地修复、土壤修复等。
其中,植被的恢复在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入植物,人们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里的有机质,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减少水源蒸发量,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
在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技术的应用不可忽视。
例如,激光扫描仪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植被调查和监测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
同时,生物技术的进展也为植物的繁育和培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然而,要想推动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仅靠科研人员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企业、公众各方都应该共同参与进来,共同努力。
草原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新进展

草原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新进展草原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新进展引言: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功能和碳储存能力。
然而,由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原植被退化现象严重。
为了恢复草原植被和修复生态系统,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草原植被恢复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地下生态修复技术1. 复合菌剂技术:复合菌剂是将多种具有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混合在一起,通过喷洒或施加到土壤中,促进土壤中有益菌群的繁殖,提高土壤养分的利用率。
复合菌剂技术在草原生态修复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土壤改良技术:草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修复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土壤环境基础上。
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目前,常见的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肥施用、石灰施用和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等。
二、地上生态修复技术1. 种子漂洗技术:种子漂洗技术是先将采集到的草原植物种子进行清洗、除杂,然后再进行培养和选育。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去除种子表面附着的根系等杂质,提高种子的存活率和发芽率。
种子漂洗技术广泛应用于草原植物的繁育和恢复工作中。
2. 引种技术:引种技术是将本地或其他草原植物引进到植被恢复区域进行种植。
这种技术可以增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草原植被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在引种技术中,选择适应性强、抗逆能力好的品种和种质资源非常重要。
三、全面生态修复技术1. 堆肥技术:堆肥技术是将草原动植物的垃圾、废弃物等有机材料进行堆肥处理,形成有机肥料。
堆肥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此外,通过堆肥技术还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 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草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的基础。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避免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现象,保护土壤和植被的健康。
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因素,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
植被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研究

植被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研究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扩张,许多地区的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与破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植被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
植被生态恢复指的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手段,将受到破坏的植被修复到原有的状态,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目标。
而环境保护则是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植被生态恢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植被恢复方法的研究,包括种子播种、人工造林、植物移栽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恢复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重建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其次是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研究,了解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对于植被生态恢复至关重要。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它的质量和结构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再次,植被生态恢复的机理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仅仅知道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植被恢复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探索植被生态恢复的机理,以提高恢复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最后,植被生态恢复的评估和监测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恢复效果的评估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环境污染控制研究。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控制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
其次是自然资源保护研究。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再次,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对环境进行全面的管理和保护。
植被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恢复受损的植被和保护环境,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地表层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态 服务价值。近几十年来,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植被 大规模的破坏和消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失调问 题。全球生物多样性在不断丧失,生态系统在逐渐 退化, 局部退化已相当严重,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基础受到了极大威胁 0 "1 - 2 。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 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 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 0 %1 / 2 。 研究退化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问题的恢复生态学 , 34567896:7; 4<7=7>? .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并在上世纪 *$ 年代得 到了有力发展,显示出它在退化环境治理中的明显 的指导作用
O73=4636 )林皆伐形成的草地的初渗率和稳渗率只相 当于原始红松林的 ’"- ) *"- ,大大地降低了土壤 的渗透性能 % ’* & 。 据卢培俊( 研究, 在热带山地雨 !/?+) 林破坏进行轮歇耕作后 " ) ’"<, 土层渗透能力提 高,但 ’"<, 以下土层渗透能力显著降低,这是由于 表层耕垦增加了土壤孔隙度,而底土层渗透性恶化, 加之垦地径流多, 底土的上层补给水相应减少, 深层 % ’+ & ( ) 渗透量下降 ; 王国梁、 刘国彬 #""’ 研究黄土丘陵 沟壑区小流域植被恢复对土壤稳定入渗的影响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的稳定入渗速率产生显著 差别, 其相差幅度可以达到 # ) 1 倍之多 % ’? & 。 其次森林植被变化影响土壤蓄水量, 土壤是涵养
。暗针叶林下地被层发育, 苔藓层生物量常可
达到 ’ ) 1 > A :,#, 而且吸水力高达 *""- , 是一个重 要的保水层, 黄礼隆( 在米亚罗的测定表明, 岷 !/?/) ) ( 江冷杉 BC3=6 D5E;85E3747 苔藓层可以涵养水源 +’$ ?> A :,# % ’1 & 。 王佑民、刘秉正 ( !//()对黄土高原南部刺槐 ( F8C3437 G6=5D87<7<37 )林凋落物截留水量得出以下 回归式,此式反映了刺槐林下凋落物生长季节截留 水量 H . I A ,# 0 与降雨量 2 . ,, 0 、 林分郁闭度 9、 地 % ’( & # 面坡度 ! 及枯落物贮量 J . I A , 0 的关系 。 H K !*?$ /’ L ?$ 1!;42 L 1*$ (( . ! A ;49 0 @ 1’/$ * . ! A 634! 0 L ’$ ’!J 可见, 凋落物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 特别在降水 量较大的西南山地暗针叶林区具有很强的水分涵养 功能, 其凋落层是巨大的水分蓄积库, 这是农耕地无 法比拟的,也是退耕种植植被恢复后在对凋落物的 管理上需要注意的。 #$ ’ 植被对土壤水文作用的影响 森林土壤疏松, 物理结构好, 孔隙度高, 具有较 强的透水性。植被破坏后, 凋落物减少, 还会影响到 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土壤的孔隙度等物理结构,从 而影响到土壤渗透性和土壤的蓄水、 保水能力。 首先植被变化影响土壤渗透,土壤对水分的渗 透性是植被水文特征的重要反映,土壤渗透能力主 要决定于非毛管孔隙度,通常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显 著正线性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阔叶红松 ( 23456 M8N
0 /1 # 2
。
" 植被恢复与重建概述
概括地说,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 结合 利用植物措施和其它措施,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 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 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植被恢复与植被重建、植被 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生物工程治理等都是内 涵基本相同的词语
0! @ +2
, 它既是一种治理手段, 同时
也是治理的过程和目的。植被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和能量交换的枢纽,是防止生态退化的物质基础。 因此,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前提, 同时也 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 比如徐玖平 ( 依据生态经济学特征, 以战 -$$") 略的眼光、 系统的观点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以长江上
收稿日期: -$$’ @ $! @ -$ 作者简介: 张学权 ( "+!’ @ ) , 男, 四川富顺人, 教授, 博士, 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
・!"・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 卷
#$ ! 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 降雨落到植被的表面受到截留,于是产生降雨 的第一次分配。在降雨继续期间某时段内林冠上空 的雨量即林外雨量,从中减去林内雨量和树干茎流 雨量,剩下部分雨量即称为该段时间内的林冠截留 雨量 % #" & 。林冠的截留以及截持雨量的蒸发在森林植 被生态系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第一, 林冠使雨水在向林地下落过程中, 在数 量上、空间上重新进行分配,一部分雨水被暂时容 纳, 并通过蒸发返回到大气中; 第二, 林冠在这个过 程中使雨水下落时所具有的动能发生重新分配,改 变和调节了降雨动能 % #! & , 从而对林地起着各方面的 作用; 第三, 这个分配过程增加了雨水下落时所需要 的时间, 使得有很大一部分降水变成了水蒸气, 增加 了林冠层的大气湿度,而这将引起一系列的其他生 态效应。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林冠截留量平均为 截留率平均为 !!$ ("- ) ’($ ’- 。 !’($ " ) *#*$ +,,, 马雪华等 . !//’ 0 在亚热带地区研究的结果表明, 郁 闭度为 "$ *1 的马尾松 ( 人工林和 23456 ,766843747 ) 杉木 . 954434:7,37 ;7<=8;7>7 0 人工林平均林冠截留率 分别为 !"$ #*- 、 !1$ ++- 。林冠截留率随郁闭度的 增加而增加
, 赵鸿雁 . !//’ 0 研究表明, 油松人工
林郁闭度从 "$ +1 增加到 "$ ?1 时,截留量和截留率 增加显著, 分别增加 1$ *,, 和 +$ + 个百分点 % #’ & 。刘 创民等 . !//( 0 对北京九龙山的研究表明, 林冠对降 水的截留率与降水的特点密切联系,降水量大截留 量大, 但截持率却小 % #( & 。 很多学者认为影响林冠截留的因素主要是降水 量和林冠郁闭度, 大量的研究也表明
$%& ’
态等影响土壤的肥力状态,土壤 67 既可间接也可 直接地影响林木生长,植被状况对土壤 67 也有一 定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人工林不仅具有显著的水土保 持功能, 而且能明显改善土壤肥力。 有关人工林地土 壤养分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多集中在林地开垦后土 壤养分退化和不同利用年限人工林地土壤养分演变 研究上,对不同林型下或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养 分动态特征少见报道 $ -. 8 -- ’ 。 因此,研究不同植被种类或类型的植被恢复后 土壤养分变异特征不仅可以反映植被恢复对土壤养 分的影响状况,也可为植被恢复的环境评价提供依 据。 %+ . 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 植被可以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增加地面覆盖防 止水土流失。改良植被状况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 措施。 植被保持水土机理、 功能历来是水土保持研究 的一项重要内容。 植被的减蚀作用表现为五个方面: 一是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消减作用;二是对 降雨的截留作用;三是植物茎及枯落物对径流流速 的减缓作用;四是植物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冲抗蚀性 的作用; 五是改良土壤结构, 增加水分入渗 $ -5 8 -0 ’ 。 一般认为,植被覆盖的面积和密度是控制坡面 稳定和径流产生的主要因素 $ -) ’ 。9:; 8 <( 研究 !&&)) 尼日利亚地区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影响 指出,当地土壤的理想覆盖为每个季节的植被生物 量达 -= > ?#. $ -& ’ ; 试验表明原始 3@A;B 8 C+ 等 ( !&&!) 森林年土壤侵蚀量为 %#% > D#.+ :,原始牧草地和改 进牧草地分别为 - #% > D#. + : 和 5 #% > D#.+ :,过度 放牧草地和人工落叶松林地是原始森林土壤侵蚀量 的 ." 倍, 有效养分损失是原始森林的 !"" 倍 $ 5" ’ 。据 研究, 干旱地区植被消失地表径流增加, 土壤侵蚀加 重, 土内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退化将在很大程度上 不可逆转 $ 5! ’ 。草层的控制侵蚀作用远不如林地植被 落叶覆盖,王金叶等 ( !&&)) 研究表明藓类云杉 ( 林地不发生地表径流, 云杉幼林地、 4A*@: :E6@F:=: ) 灌木林地很少发生地表径流,但牧草地均有不同程 度的地表径流产生
第!期
张学权等: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功能特征研究概述
・!!・
水源的主要场所, 土壤蓄水量与土壤的厚度和土壤的 孔隙状况密切相关。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相 差较大, 统计表明, 热带、 亚热带森林, 特别是阔叶林 生态系统, 土壤孔隙度发育好, 林地蓄水能力强, 非毛 管蓄水量在 !""## 以上; 而寒温带、 温带山地针叶林 和温带山地落叶阔叶林, 非毛管孔隙蓄水量较低, 多 在 !""## 以下
层是巨大的水分蓄积库, 增强了系统水分涵养功能; 植被的恢复和重建, 通过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达到在一定 程度上增加土壤水分的入渗和土壤储水量, 减少地表径流。 【 关键词】 植被恢复;生态功能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游地区经济生态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 恢复与重建的原则、 层次、 结构与功能, 经济子系统 与生态子系统互相促进与制约的机理及结构的优 化,对经济 @ 社会 @ 生态复合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及 数学模型群进行系统探索 0 "$ 2 ; 胡泓 ( 研究了川 -$$") 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过程的土壤性质变化情况 0 "" 2 研究了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 ; 谢宝平 ( -$$$) 对黄土高原草地 对土壤条件影响 0 "- 2 ; 刘国彬 ( "++’) 植被恢复与土壤抗冲性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0 "% 2 ; 费世民 ( 、 温绍龙 ( 和张建平 ( -$$%) -$$-) -$$") 等分别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了适 度造林技术、退耕种植模式以及农林复合经营模式 与技术的研究等等 0 "/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