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发作 , 包 括癫
持 续状态 ) , 发作
在脑实质损害中 , 以矢状窦和皮层静 脉血栓形成 时癫 。 其他临床表现
CV T 病 人有许 多其他 临床表现 , 如 伴
细胞中毒性脑水肿 , 这种不同解释了 为什么静 脉梗死有时 比 动脉梗死预良好 [ 9] 。 3 3 D 二聚体检测 由于 CV T 症状表现不一 , 在诊断上 有 一定兼容 性 , 非 侵入性、 廉 价、 方便的检 查能在 急诊科 完成。 某些研究检测 D 二聚体浓度 , 因为在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病 人 D 二聚体低于 500ng/ ml 有较高的 阴性预测值 , 实际上 , 最 近发生 CVT 的大多数病人 D 二聚体浓 度均升高 , 提示 D 二 聚体较低不可能做出 CV T 的诊断。然 而 , 对 D 二 聚体浓 度 较低而伴有脑部症 状的 病人 , 应 例行 头颅 M RI 检 查。对 最 近发生孤 立 性 头 痛 病 人 , D 二 聚 体 检 查 阴 性 也 不 能 排 除 CV T , 但不将 D 二聚体作为常 规的筛查性检查 [ 10] 。 4 治疗 4 1 急性期治疗 欧洲神经 协会联 合会 ( ENSC) 关于 CVT 防止血栓进 展 ; 对凝 的治疗指南已经公布 , 急性期主要是 肝素治疗 和其他血管 再 通程序。肝素治疗 CVT 的目的是 : 血酶原疾病的基本治疗 ; 或预防肺栓塞 ; 凝无禁忌证者 : 正常值的 2 倍 ) 。 预防机体 其他部位 静脉血栓形 成
促发因素 , 22% 病 人有先 天或遗 传性血 栓形成 倾向 , 除经 典 的抗凝血酶 、 蛋白 C 、 蛋白 S 缺乏 和 L eide 原基因突变外 , 最 近强调 血浆 因 子和 血浆 von Willebrand 因子
因子浓 度升 高的 作用 , 二 者也 与 CVT 危 险因 素增 加 有关。 然而 , vo n Willebrand 因子浓度 升高 似乎部 分是 通过 介导的 , 在凝血和纤 溶系 统发现 新的 基因 多态性 , 提 示蛋 白 C 的前体 CG 单倍型与 CVT 没有独立的关系 [ 3] 。但是 , 这种 多态性增加 了 因 子 G20210A 突 变 的 危 险 , 从 单 突 变 的 14 7% 增加 到联合突变的 19 8% 。对有 先天 性血栓 形成 倾 向和高同型半胱氨酸 病人 来说 , 应用 雌激 素治 疗时 , 蛋白 C 的前体 CG 单倍型的危险增 加。在一项 对 77 例病 人的研 究 中 , CV T 与被活化 的凝 血酶 纤维 蛋 白溶 解抑 制 剂或 蛋 白 Z 基因之间没有明显关 系 , 但这 可能是 统计 能力不 足的 结果。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专家组联合制定了CVST治疗的指导规范。

一起来学习一下最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

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CT平扫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

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其CT平扫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其CT平扫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为确定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基础治疗➤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碳酸酐酶抑制药物或利尿剂对于CVST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对急性CVST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来预防死亡或改善功能的转归;对于继发于CVST的孤立性高颅压引起严重头痛或危及视力时,如果乙酰唑胺相对安全,可考虑使用。

脑静脉血栓形成12例诊治分析

脑静脉血栓形成12例诊治分析

脑静脉血栓形成12例诊治分析作者:翟丰羽来源:《中外医疗》 2011年第17期翟丰羽(河南省方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方城 473200)【摘要】脑静脉血栓形成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方式变化多样,相当数量的患者病因不明,诊断也相当困难。

但随着MRI在基层医院的广泛应用,诊断病例也渐增多。

我科于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共诊治12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6(b)-0087-01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2例全部为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25~46岁。

1.2 病因妊娠原因6例,外伤2例,口服避孕药3例,感染1例。

1.3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6例,抽搐3例,发热6例,肢体瘫痪3例,失语3例,眼痛1例,眼肌麻痹1例,昏迷1例。

1.4 体征(1)运动性失语3例。

(2)浅昏迷1例。

(3)视乳头水肿6例。

(4)动脉神经麻痹1例。

(5)球结膜充血3例。

(6)偏瘫3例。

(7)巴氏征阳性3例。

1.5 辅助检查(1)白细胞增高12例。

(2)12例头颅CT中8例显示在脑实质内散在点状出血,并排除脑瘤、脑囊虫等。

(3)腰穿脑压测定:12例脑压全部增高(190~250mmH2O)。

(4)头颅MRI联合MRV:12例全部诊断为脑静脉血栓形成。

2 治疗(1)抗凝(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

(2)静脉溶栓(尿激酶100万u应用)。

(3)降颅压(20%甘露醇静脉滴注)。

(4)控制癫痫。

(5)抗感染。

(6)平衡水盐。

(7)防治并发症。

3 结果12例存活11例,死亡1例。

存活11例中,遗留动眼神经麻痹1例,遗留失语1例。

4 讨论4.1 流行病学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和发病过程差异性大,常发生于年青人和儿童。

据统计,在普通人群中CVT的年发病率(3~4)/100万,儿童为7/100万,其中75%为女性。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研究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研究进展
静脉 血流迅速恢复 , 可获得 良好 的效果 , 对局限性 狭窄 , 抗凝 治 疗 3~6个 月 以 上 症 状 不 缓 解 , 局部狭窄两侧的压力差 > 1 5 0 mm H O, 可行静脉窦 内支架 置入 术。 目前 尚缺乏 支架治疗 的长 期随访和疗效评估 的研究 。 总之 , 对 C V S T患者 尚缺乏 全面 、 统一的治疗指南 , 也无 足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C V S T ) 是 由多种病 因所致 的以脑静
脉 回流障碍伴颅 内压升 高的一种 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 病 , 约 占 全部脑 血管 疾病 的 0 . 5 %一 0 . 1 % , 颅 内静 脉窦血 栓好 发于 年轻 女性 , 一旦 明确 诊断 , 立 即给予抗凝 、 溶栓 及对 症处理 , 可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4月 第 7卷 第 4 A期
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 Ap r i l 2 0 1 4, V o 1 . 7 N o . 4 A

1 7 3・
凝禁忌证 的患者及早 接受抗凝 治疗 给予 B级推荐 、 Ⅱ级证据 ; ( 2 ) 对于伴发少量 颅 内出血 和颅 内压 升高 的 C V S T患者 , 抗 凝 治疗给予 B级推 荐 、 Ⅱ 级 证据 ; ( 3 ) 急性 期使 用低 分子 肝素 或 肝素 , 急性期 过后继 续 口服抗 凝 药物 , 给予 D级推荐 、 Ⅳ级 证
无颅 内出血 的重 症患 者 , 可 在监 护下 慎重 使用 局部 溶栓 治疗
( D级推荐 , I V级证据 ) 。介入技术 的成熟 和广泛应用 , 介 入接 触性 溶栓将成为治疗 C V S T最具 前景 的方法 , 随着 接触性溶 栓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病因研究:探索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 因和机制
诊断技术:开发新型、无创、准确的诊 断方法
治疗方法:研究新型、安全、有效的治 疗方法
预防策略:制定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的策略和措施
临床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 性的临床研究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 果和经验
诊断困难: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不明显,难以早期诊断
分类和症状
分类:根据血栓形 成的部头痛、恶心、 呕吐、视力下降、 意识模糊等
诊断:CT、MRI 、DSA等影像学检 查
治疗:抗凝、溶栓 、手术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CT、MRI、 DSA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 血功能、抗凝治疗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 惯,如戒 烟、限酒、 合理饮食 等
定期进行 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 在的疾病
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 一姿势, 如长时间 站立、久 坐等
避免头部 外伤,如 交通事故、 运动损伤 等
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 态,避免 过度紧张 和焦虑
遵医嘱服 用抗凝血 药物,如 阿司匹林、 华法林等
预防重点人群
老年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肥胖人群:肥胖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人群:吸烟会增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家族史: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预防效果评估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 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溶 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鉴别诊断
脑出血: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出血灶 脑梗死: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缺血灶 脑肿瘤: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肿瘤病灶 脑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膜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积水: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脑积水病灶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9-14T08:38:18.470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2期作者:左鹏1 肖深1[导读] 总结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流行病学特点左鹏1 肖深11.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总结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的最新进展,研究发现,CVT患者出现局灶性缺损或昏迷的频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一种特殊解剖位置的特殊类型中风,较少见,与动脉系统的中风截然不同[[[] Ageno W , Beyer-Westendorf J , DA Garcia, et al.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venous thrombosis in unusual sites[J].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2016, 41(1):129-143.]]。

与动脉卒中相比,CVT有以下特点:(1)发生率较低;(2)发病年龄较轻,女性居多;(3)一般非中风发作;(4)很少表现为卒中综合征;(5)临床表现多样;(6)诊断较困难,经常出现延误甚至漏诊,(7)危险因素多,且相关情况,(8),动脉的血管危险因素大部分不是CVT的危险因素,(9)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类似于系统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口服抗凝剂,降低颅内压升高,(10)有良好结局[[[] Muhammad A , Muhammad A , Fatima M , et al. Prevalence of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among patients with 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venous infarcts[J]. The Neuroradiology Journal, 2018:197140091878306-.]]。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

目前 采 用 的 治 疗 措 施 包 括 : 凝 、 栓 、 科 手 术 、 械 抗 溶 外 机
和超声消融等。
21 抗 凝 治疗 : . 由于 静 脉 血栓 为 纤 维蛋 白聚 集 , 分抗 凝 已不 充
仅是 D T的预 防措施 , V 而且 已成 为 D T的常规治疗手段[] V 1。 4 普通肝素是通过静脉或非 胃肠道给 药 , 主要不 良反应 为致命
中国药物与临床 2 1 年 1 月第 1 卷第 1 期 C i s R m d s C n sN vm e 2 1,0 1 , .1 00 1 0 1 h e e ei & l i .oe b r 0 0 1 0N 1 ne e ic V . 0
静脉 血栓 形 成 的治 疗 及预 防研 究 进展
1 VT 的预 防 E
休克患者 v E的发生率降低 , T 反而增加 了皮肤破溃 、 水疱及 局部坏疽等软组织损伤 『 , l 故不推荐在长期卧床 的危重患者 2 ]
中使用 G S C 。加之患 者的非依从 性及 各种装置本 身的差异
( 不合适 的环周压 力及特定泵参 数等 ) 使其正确 、 适的发 , 合
究 显示 , 在非外伤患者中下腔静脉滤器移位 的发生率是 3 %~ 8 下腔静脉 阻塞的发生率为 4 5 使放置永久 滤器的 %, % 1%,
患者长期处于并发症的发生危险之中 。故术前常规造影了 解下腔静脉及 肾静脉解剖情况 、 娴熟 的操作技术及术 后合 理
的 抗 凝 治 疗 、 分 评 估 、 握 下 腔 静 脉 滤 器 置 入 术 的适 应 证 充 把
死性 P E已被公认为有效 的方法 ,并得到广泛应用 。适应证 为 : 凝禁忌者 ( 抗 尤其对 于肿瘤或 术后有 出血倾 向及抗 凝禁 忌的患者_ )反复下肢 D T造 成的 P 大范 围的下肢 D T l; 3 V E; V 使用抗凝溶栓的同时;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后无效者 I 其并发 8 ] 。 症为下腔静 脉滤器移位 或穿破 血管壁 、 下腔静脉阻塞等 。研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论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论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论文【摘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医院神经科难治性疾病之一,由于患者发病原因、病程以及血栓累及程度不同,采用单一治疗方法未必会取得良好疗效。

本文主要综述了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特点、血管内溶栓治疗,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诊断;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临床少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诊断较困难,误诊率与死亡率非常高。

由于该病的病因、病程、以及血栓涉及范围不同,采用单一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下面本文主要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其治疗,以期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有效参考。

1发病原因及病因机制(1)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可以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其中感染性发病原因的患者容易形成横/海绵窦、或者乙状窦血栓等。

肺感染性病因主要有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等,容易引发患者上矢状窦血栓形成[1]。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血液异常、开颅手术、血流动力学因素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创伤性血管损伤等等都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2]。

(3)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恢复期、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病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抗凝血酶原缺乏征、口服避孕药、凝血因子基因突变、蛋白S与蛋白C缺乏症、凝血酶原基因突变、妊娠并发症、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理衰竭等都可能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2临床表现特点崔芳,周志彬[3]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中青年患者较多,并且女性高于男性,患者起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急性或者慢性起病占大多数,急性起病患者较少,其病情呈现出缓慢发展的特点。

患者若首发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眼睛、乳头水肿,并伴随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者癫痫发作等,也有少数患者表现为视力模糊、四肢无力或者精神失常。

王中原,李敬伟[4]等人通过检查患者的脑脊液发现,大多数患者颅内压升高超出300cmH2O,蛋白以及白细胞显示正常或者有轻微升高,癌症性或者感染性患者的蛋白、白细胞有明显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治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1-04T14:22:57.9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6期作者:刘一尔
[导读]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复杂,特征为脑静脉回流障碍伴有颅内压升高,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

(广西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玉林 537000)
【摘要】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病,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病因复杂,症状严重,治疗也较为棘手,探讨该病有效的诊疗方法,对该病的整体治疗有利,并且可总结现有诊疗方法的优劣,为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010-02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复杂,特征为脑静脉回流障碍伴有颅内压升高,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并且早期的明确诊断对该病的治疗有着显著的帮助,探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并且为进一步改善现有诊疗方法提供参考,现综述如下。

1.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研究进展
1.1 CT诊断
CT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法,直接CT征象包括索状征:皮层静脉内存在条索状高密度血栓影。

空三角征:增强CT扫描中,可见上矢窦存在三角形环状样增强,并且于三角形中央可见低密度或者等密度影[1]。

而间接征象主要包括局部脑回肿胀、颅内出血以及脑膜强化、弥漫性脑回肿胀、脑室扩大等。

1.2 MRI诊断
MRI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准确的方式之一,在血栓形成的早期,即可见留空效应消失,而主要可确诊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也包括直窦、横窦、下矢状窦、脑内静脉闭塞。

可见脑静脉血流信号消失[2]。

1.3 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技术
DSA是确诊颅内静脉血栓的可靠手段,可发现静脉窦的狭窄以及梗阻、不显影和显影浅,并且优于MRV,其优势在于不会漏掉深部小静脉和皮层静脉,并且DSA可发现白质内小静脉起始部位淤阻,以往曾是颅内静脉血栓检测最为可靠方法,但其昂贵的检查费用和有创成为了主要弊端,仍然需要继续发展,以减低成本,减少创伤[3,4]。

2.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进展
2.1 针对颅内静脉血栓病因的治疗
颅内静脉血栓病因较为复杂,对于明晰疾病成因的颅内静脉血栓,针对病因的治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一般颅内静脉血栓成因主要包括血液成分改变(如孕产妇)、感染、炎性疾病、机械损伤、药物不良反应等,积极查找相关病因,进行应对治疗[5]。

2.2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治疗颅内静脉血栓行之有效,可改善高凝状态、预防肺栓塞、阻止血栓进展,临床存在许多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目前国内对抗凝药物治疗颅内血栓的研究也较多,多方研究显示[6,7],法华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改善患者高凝状态。

而肝素类药物目前也有较大进步,主要以低分子肝素治疗为主,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抗栓作用更强,并且出血风险更小,半衰期也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因此下降,但单独使用一种抗凝治疗药物部分时候并不能满足治疗需求,适当调整治疗方案,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可能对提高治疗效果有更好的作用。

2.3 溶栓治疗
溶栓是治疗颅内静脉血栓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存在的治疗药物包括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尿激酶,主要用于经过系统抗凝治疗后无效或者病情加重的患者。

但全身静脉溶栓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由此导致的并发症频发问题尚未解决,并且局部用药量较低,目前已经较少使用[8]。

而局部介入溶栓治疗的原理为溶栓药物随着血液循环,自颅内静脉系统进入静脉窦,达到溶栓治疗目的,目前仍然使用广泛,但该方法不适用于静脉窦完全闭塞的患者[9,10]。

2.4 支架置入
置入支架是目前尚在继续研究完善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将支架置入静脉窦释放,连同微导管一起拉出,利用支架网眼拉出大量血栓,配合术中局部溶栓达到溶栓治疗目的[11-13]。

该方法效果优秀,可直接增大静脉窦内径,快速恢复血流,一般用于系统抗凝治疗无效的患者。

2.5 机械碎栓治疗
机械碎栓是指利用微圈套器、球囊机械等对较大血栓进行破坏的治疗方法,一般用于病情迅速进展并且抗凝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患者,治疗后有较高的再通率,并且该方法可增大溶栓药物和血栓的接触面积,改善溶栓药物效果,因此和药物联合使用可能效果更为显著[14]。

但该方法目前仍然不属于一线治疗方法,其主要弊端在于操作难度高,费用昂贵,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较为严重,因此仍然需要继续研究。

3.小结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因多而复杂,并且治疗棘手,早期明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缺一不可,随着对颅内静脉血栓的研究加深,诊疗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通过CT配合MRI基本可做到早期明确诊断,并且采用抗凝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目前国内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研究仍然较少,部分新型的治疗仍然缺乏权威的疗效评估,因此仍然需要进行继续研究,为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朱继红,李炳强,汪砚雨.长期口服华法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起搏器植入围手术期不同抗凝方式的比较[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8,(3):84-86.
[2]阎仁福,邱晟,陈钟樑.口服抗凝药物患者轻型颅脑损伤病情变化特点[J].中华创伤杂志,2015,(7):612-613.
[3]傅世龙,李军,袁邦清,等.创伤后颅内皮层静脉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7):733-737.
[4] Zakai,N.A.,Callas,P.W.,Repp,A.B. et al.Venous thrombosis risk assessment in medical inpatients: The medical inpatients and thrombosis (MITH) study[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JTH,2013,11(4):634-641.
[5]包菊,曲元.孕妇硬脊膜穿破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二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2):202-203.
[6]谢三平.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4):501-503.
[7] Galanaud,J.P.,Holcroft,C.A.,Rodger,M.A. et al.Predictors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a population with a first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no primary venous insufficiency[J].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JTH,2013,11(3):474-480.
[8]庄乃君,翟晓东,万红燕,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首次影像诊断的漏诊及误诊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1):118-122.
[9]封学伟,冯欣,刘小艳,等.新型口服抗凝药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时对异常子宫出血的影响[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2):27-30.
[10]俞英欣,姚生,郑奎宏,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及T2*梯度回波序列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4):330-333.
[11] Wilson,T.J.,StetlerJr.,W.R.,Fletcher,J.J. et parison of catheter-related large vein thrombosis in centrally inserted versu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lines in the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3,115(7):879-882.
[12]张素爱.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医学,2015,(12):127-128.
[13] Ribeiro,D.D.,Lijfering,W.M.,Barreto,S.M. et al.Risk of recurrent venous thrombosis related to past provoking risk situations: Follow-up of a cohort study[J].Blood coagulation & fibrinolys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n haemostasis and thrombosis,2013,24(5):562-566.
[14]谭小嫣,吐尔逊·沙比尔.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J].血栓与止血学,2016,(1):88-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