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中女侠形象的侠义特点

合集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我国著名作家冰心有句名言: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生活百分之五十的真,百分之六十的善,百分之七十的美。

用这看聊斋女性,大体不错。

蒲松龄是写女性的铁笔圣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涉猎的禁区,写出新人形象。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笔下的女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女性能顶半边天的商品经济时代,我们把女性放在爱情和社会的背景上,看看聊斋女性的真善美,这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爱情、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形象在爱情、婚姻、家庭中,聊斋女性形象各异,各有千秋。

我们先看在爱情生活中的聊斋女性对真善美、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

1、外貌和心灵皆美的狐女阿绣《阿绣》里有模样儿完全一样,个性很不相同的两个优美女性,其中一个就是美的追求者狐女阿绣。

男主角刘子固认识了美丽的杂货铺少女阿绣,却没有办法娶到她,在他沮丧的同时,希望能遇到个类似阿绣的。

这时,狐女幻化成阿绣的模样来和刘子固欢会。

狐女为什么这样做?只是艳羡阿绣的美,希望和她媲美。

刘子固的仆人很聪明,很快揭穿了狐女阿绣的身份。

刘子固本来跟狐女阿绣好得蜜里调油,一旦得知狐女的怪异身份,非常害怕,还让家人准备下兵器伏击狐女阿绣。

对这样的寡情郎,狐女阿绣采取忍让态度,说她知道刘子固一直想念阿绣,正打算帮助他们团聚,她虽不是阿绣,却自认为不比阿绣差。

狐女阿绣有神力,却不报复无情义的刘子固,而是把失落的爱,无私奉送他人。

当民女阿绣陷入被乱军俘虏的危难时刻,狐女阿绣却施展神力把民女阿绣从战乱中救出。

在她帮薄情郎和阿绣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后,真假阿绣开始了妙趣横生的比美。

开始,刘子固还能分辨真假,后来,连刘子固都分辨不清哪个阿绣是自己的妻子了。

这说明狐女的美已经修练得跟阿绣没有区别。

狐女为什么如痴如醉地要修练成阿绣的样子?据狐女说,她跟阿绣前世是姐妹,两人都模仿美丽的西王母,阿绣比她学得好。

她们转世之后,狐女仍然不忘对美的追求。

《聊斋志异-侠女》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侠女》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侠女》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聊斋志异-侠女》主要内容及人物形象分析【导语】:《侠女》是《聊斋志异》中一篇流溢着奇光异彩的小说。

初探《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初探《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初探《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分析了蒲松龄笔下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表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具有突破封建传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尊重女性《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了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文言小说的模式,并对之加以改造和创新。

作品所塑造的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子大都柔情似水仪态万千,除了外表美,更可贵的是她们都有着一颗美丽善良的心灵,是真、善、美的化身.她们大胆追寻心中所爱,勇于冲破封建藩篱,追求和向往自由自主的生活。

本文着重就小说中各具千秋的女性人物形象略加分析。

一、直接以人为载体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虽然以纪述狐鬼精魅故事而闻名于世,然而,有些作品中并没有狐鬼精魅出场,他们的主人公就是社会上的普通人,例如《连城》、《阿宝》、《瑞云》、《胭脂》等篇,和那些写狐鬼精魅的杰出作品一样,这些任务也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如《连城》之连城。

连城是史孝廉的女儿,“工刺绣,知书”。

父亲以女儿的“倦绣图”为女儿征诗求偶。

乔生的诗受到连城的赏识,连城便假借父命,给乔生“赠金以助灯火”。

乔生极为感动,称:“连城我知己也!”彼此未曾谋面已是心心相印。

但父亲史孝廉嫌贫爱富,将女儿许配给一个盐商公子王化成。

不久,连城患病,需要男子胸肉一钱,王化成不肯帮忙。

乔生欣而前往,割肉作药引。

但史家终不敢把女儿嫁给乔生。

后来二人偶遇,连城“秋波转顾,启齿嫣然”。

不久连城旧病复发而死,乔生往吊,“一痛而绝”,二人在已死顾生的帮助下复生终成夫妻。

在这里连城的爱情突破了传统的郎才女貌,他们意志坚定、一往情深,可以为情而生,也可以为情而死,因而敢爱敢恨的连城至今光彩熠熠。

二、美丽清纯,秀外慧中的女性形象《聊斋志异》理想女性多具姣好的容颜、娴静的妍姿,意态万千,光彩照人。

如《阿宝》写阿宝“娟丽无双”,令“众情颠倒,品头题足,纷纷若狂”;《青凤》写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公孙九娘》写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葛巾》言牡丹仙子“宫妆艳绝”、“纤腰盈掬,吹气如兰”。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

聊斋志异文学评论
B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蒲松龄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这是一个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一方面,男权意识中的女性隐退于社会生活的舞台幕后,不再直接参与社会的重大事件和政治生活.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在封建社会末期,另一种社会因素也在悄然滋长,那就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还有随之而来的思想上的启蒙.尽管只是不自觉的,或许不能成功破土而夭折.但它们真切地萌动了。蒲松龄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敏感的观照.他所塑造的女子无论是足愧须眉的巾帼英雄,还是坚贞热烈的爱情女神,抑或是秀外慧中的经济独立者,她们所体现出来的觉醒性,解放性都是植根于当时社会而超乎时代的。
文案是由标题、副标题、广告正文、广告口号组成的。它是广告内容的文字化表现。在广告设计中,文案与图案图形同等重要,图形具有前期的冲击力,广告文案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广告标题:它是广告文案的主题,往往也是广告内容的诉求重点。它的作用在于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目,留下印象,引起人们对广告的兴趣。只有当受众对标语产生兴趣时,才会阅读正文。广告标语的设计形式有:情报式,问答式、祈使式、新闻式、口号式、暗示式、提醒式等。广告标语撰写时要语言简明扼要,易懂易记,传递清楚,新颖个性,句子中的文字数量一般掌握在12个字以内为宜。
—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或为轻解罗裳夜伴枕席的人生知己,或为排忧解难的侠女,真可谓顾盼生情、光彩照人,这些女性熔铸了作者的理想和愿望、思想和品格。从这些女性身上我们来探究蒲松龄的心理世界。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斐声中外的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其一生心血之结晶,它不仅是蒲的“孤愤”的释放,而且也是他在寂寞塾师生活中的幻影。

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塑造了一系列狐鬼花妖的女性形象。

她们大多温柔美丽、闲雅大方、精明能干以及自主自立,体现了一些可贵的进步思想。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在意识观念、言行举止等方面仍受到偏见的压迫和种种歧视,在情感生活、家庭生活等方面依然背负着传统的重荷。

可以说,在绚烂多彩的女性光环下时时晃动着男权意识的精神枷锁。

《聊斋志异》中众多男女形象,细细品味,别有风味。

但是比较一下男女形象,就会感到诧异,男性往往不如女性强,是相当弱小、需要帮助的人物。

女性则是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强者形象。

这无疑是对“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的传统的改变。

作为生物性别(sex)和作为社会性别(gender)的女性是混淆的。

《聊斋》中女性的主体意识觉醒了,首先表现在自主意识上,她们具有不依赖外在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的一切活动的意识。

在婚恋问题上,女性可以大胆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男女间由“君子好逑”转为“女子好逑”,由“仲可怀也,畏我父母”到“仲可怀也,即可思嫁”。

女子成了求偶的主动者,常是无媒自嫁。

这种情况在《聊斋》中比比皆是。

《红玉》中的红玉是主动爬上冯家的墙头,对冯生含笑示爱;《莲香》中的莲香、李氏都是主动扣开桑郎之斋而求桑郎眷注;《鸦头》中的鸦头接客第一夜就与情人一起私奔了;《翩翩》中的翩翩也是主动让“疮瘠余生竟遇怜”的;《云萝公主》中的云萝公主、《蕙芳》中的蕙芳更是带着婢女、嫁妆主动上门;《白秋练》中的白秋练既主动登舟依慕,更以自己经营预测之长助心爱者之父赢利,终于使一心注重门第的父亲回心转意;还有《细侯》中的细侯,《菱角》中的菱角,《嘉平公子》中的鬼女温姬都是这一类女性。

《聊斋》所反映的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与异性不论是结合或离异都迅速、果断。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侠女形象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侠女形象

略论《聊斋志异》中的侠女形象摘要:《聊斋志异》作为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一直以曲折离奇故事情节为人所称道,作者借书中具有美好品质的女性形象抨击黑暗的世界,抒发自己的社会理想,而书中涌现出的一批带有神奇属性的侠女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女以性解困侠及侠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

司马迁在《史记》中单设《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开辟了我国侠文学的先河。

《聊斋志异》中共有92篇故事涉及侠女的形象,塑造了一批奇特的侠女形象。

本文选取其中较为典型的篇章,分析论述聊斋侠女的独特之处。

一、侠女故事的情节模式《侠女》篇的女主人公并为报顾家斗米之恩为顾生操持家务,又因其贫困无力娶妻而为其生育子嗣,大仇得报后飘然远去。

《霍女》篇的女主人公秉持“于吝者则破之,于邪者则诳之”的行为准则,三易其夫,败吝啬鬼朱大兴家业,为黄生妻时却变成一位安于贫困的温良贤妇,前后之举简直判若两人。

复又骗巨商之子钱财充实家业,为黄生求娶新妇生子后借故远走。

《红玉》中的女主人公是位狐仙,她与相如两情相悦,却因无媒苟合离去,赠银助其娶妻,在冯家遭难时替相如抚养幼子,又在相如丧妻后帮其打理家业,助其考取功名。

由此可见《聊斋志异》的侠女故事有一套自己的情节模式,与传统侠文学作品有较大的差别,但更贴近侠女作为封建女性的实际情况。

主人公是采用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打破了侠女只能配侠士的藩篱。

但传统侠文学不同的是,侠女的仗义行为从国家或江湖层面下移到日常生活层面,使得故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她们以解决寒士经济、后嗣之难为宗旨,基本情节模式为:女子委身于寒士,行妻子之职,操持家事并赠与财物,解决经济上的困顿;或亲自生儿育女,或助其娶妻生子,解决后嗣的困厄,之后飘然远走,以献身自己的方式完成侠义之举。

二、聊斋侠女的人物形象聊斋侠女中最富有侠义色彩的是《侠女》篇的女主人公,她并不是最典型聊斋侠女,但却是传统侠元素遗留最多的人物。

作者不仅直接使用“侠女”作为题目,更在篇末以此来称呼这位传奇女性,可见此女侠义精神之浓厚。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作者:陆甜甜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5期摘要:《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群追求自由、思想独立的女性。

她们刚毅决绝、自立自尊、自强勇敢、聪颖过人,展现了纯粹的人性美,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她们抨击了封建礼教,充满了“狐性”与“野性”,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了解她们的“狐性”与“野性”。

从而加深我们对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性格、感情、地位及愿望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自由独立一、《聊斋志异》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封建社会时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直是女性,她们的苦楚数不胜数。

蒲松龄开始关注女性的生活状态,他注入所有热情,刻画了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

蒲松龄刻画的女性形象,寄寓了作者对幸福的人生和社会的憧憬,呈现了百态人生,为中国文学的女性文化倾注了新的生命力。

《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使我们得到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

(一)人格独立。

在《张鸿渐》中,女主角舜华是极具现代独立意识的女性。

文中她在张鸿渐已经娶妻的情况下自荐和张鸿渐结婚,愿意成为他的妻子且并不在意。

后来张鸿渐想与妻子见面求助于舜华,舜华说:“妾有褊心:于妾,愿君之不忘;于人,愿君之忘也。

”即使说了这番话,她最终还是帮张鸿渐完成了与妻子相见的心愿。

之后舜华又将再次被抓的张鸿渐救出。

可这次,舜华被问再次相见是何时时,舜华却是决然离去没有回应他。

蒲松龄刻画得这些狐仙形象大多不依附于男性,她们极具现代女性的独立意识,果敢聪颖,总是在需要的时候现身帮助男主人公解决困难。

(二)纯真善良。

在《聂小倩》中,女鬼聂小倩极其貌美且本性善良,却年纪轻轻就死了,死后被葬于萧索的金华城北的寺庙旁,却又悲惨的被妖怪夜叉威胁害人。

进京赶考的宁采臣路过时暂居于此,遭遇了受妖怪指使前来谋害的小倩,可小倩被宁采臣的正气所打动,最终告诉了宁采臣实情。

宁采臣也没有辜负小倩的托付,帮助她逃离了夜叉的胁迫,还留下了小倩帮忙照顾老母亲与久病的妻子,善良勤快的小倩深受宁家人的喜爱。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特点

《聊斋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尹德存蒲松龄用毕生心血凝成的《聊斋志异》以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开创性手法把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既属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有其社会本质,又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众多的聊斋形象群中,女性形象以其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和特有的魅力,屹立于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人物形象之林,栩栩生辉,光彩照人,是《聊斋志异》中的核心和精华。

自从《聊斋志异》问世以来,这些女性形象就一直受到广大中外读者的喜爱。

尽管作为文言短篇小说集的《聊斋志异》所塑造的单个女性形象各具特点,千差万别,可是,做为《聊斋志异》全书的整体女性形象,其总体特征还是极为鲜明和突出的。

单个的女性形象构成了整体的女性形象,整体的女性形象代表了单个的女性形象的特点,二者共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之中。

本文就《聊斋志异》中整体的女性形象的特点做一简单的分析。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年轻美丽,纯洁无邪,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如《娇娜》中的娇娜,“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阿松是年十八岁,“画黛弯眉,莲钩蹴风,与娇娜相伯仲也。

”《青娥》中的青娥,“年十四,美异常伦。

”《蕙芳》中的蕙芳,“年可十六七,椎布甚朴,而光华照人。

”《阿纤》中的阿纤,“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风致嫣然。

”《西湖主》中的公主,“秀袖戎装,年可十四五。

鬟多敛雾,腰细惊风,玉蕊琼英,未足方喻。

”她们或是生长在虚幻的仙界,或是生长在远离尘世的深山幽冥,单纯明净,天真可爱,没有受到世俗的玷污和封建礼教的毒害。

如《狐梦》篇,在庆贺三娘与毕怡庵的婚礼的宴席上,三娘姊妹相互取笑斗乐,无拘无束,气氛欢快融洽,大娘的热情、二娘的泼辣、四妹妹的娇憨絮语,无不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这种情态与气氛是在清规戒律颇多的封建社会中所少有的。

《小翠》中的小翠,天真活泼,嬉不知愁,喜爱游戏玩耍,是一位聪慧纯真的女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聊斋志异》中女侠形象的侠义特点内容提要:本文以《聊斋志异》中涉及女侠形象的八个篇章:《女侠》、《商三官》、《庚娘》、《细侯》、《梅女》、《妾击贼》、《大人》、《农妇》为研究对象,分析蒲松龄笔下女侠独特侠义特点。

共分三个部分,从中透视出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侠义弱势群体传统道德
作者:金天,辽宁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从侠的渊源来看,侠的产生源于善良的人们对合理社会秩序的渴望。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当普通人们被强大的邪恶势力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而陷入绝望时,他们自然而然的渴望一种强大有力的力量来拯救自己并重建社会秩序,于是,侠产生了,武侠小说中的侠形象也成了呼唤正义的载体。

通常来说,侠客往往以暴力、非正常的手段打破不合理的事物,他们是非法的,但事实上,他们在破除的同时正是在维护或重建合理的社会秩序。

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侠客行侠行为,无不是在突破与重建中进行的。

《聊斋志异》中的女侠亦如此,但由于传统习俗的对女性的要求和性别的不同,《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在突破与维护社会秩序时,其侠义行为更具特殊性。

(一)对传统侠义的继承
蒲松龄少年时代“最爱《有侠传》,五更夜读,恒以一斗酒佐读……”(《蒲松龄全集〈题吴木欣“班马论”〉》)可见,他对古代侠义行为充满无限向往。

而其塑造的女侠形象也秉承了源远流长的侠义传统,许多方面都表现了与传统侠客的一致性。

陈颖在《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中曾将侠义传统归纳为三点:(1)对社会公正、社会正义的朴素的政治愿望。

(2)以“侠义”为核心的民间社会的道德系统。

(3)敢说敢为、表里如一的人格。

蒲松龄笔下的女侠形象这是在继承这些侠义传统上塑造出来的。

我们仔细阅读作品,不难将《聊斋志异》中女侠的侠义特点与上述三点一一对应。

首先,《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大都是为了反抗强暴和压迫而进行侠义行为的。

如侠女为报父仇而杀人;庚娘为给家人雪冤而杀人;梅女则是为报复贪官而起鬼神于地下等等。

她们的行为无不基于外界强加的绝望和困厄,她们的目的也正是用一种激烈的方式宣告了公正和正义的追求。

其次,《聊斋志异》中的女侠身上也体现了朴素的民间取向。

《大人》中的大力女子是助人为乐、急人之所难、除暴安良的化身;《农妇》的主人公更以自己对友人的惩戒行为表现了她的道德和人格取向。

最后,那种敢说敢为、率真洒落的人格在《聊斋志异》中也不难发现。

《妾击贼》中“我不杀汝,杀嫌辱我”的慷慨谈吐;侠女快意恩仇的潇洒行径;以及农妇对朋友的坚决态度,都可看出侠女们刚强不屈、率真洒脱、我行我素的人格特征。

(二)侠义行为的被动性
在唐传奇中不乏女侠形象,像红线女、聂隐娘等都是女子,但作为行侠者来说,他们与其他的侠客并无太大区别:都有超人能力,克敌制胜皆如探囊取物,从容不迫,潇洒自如,;即便普通谢小娥的复仇也有神秘力量相助。

但《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则不同,她们大都无超人本领,行侠也是迫不得已、情非所愿。

其行侠之路也更为艰难曲折。

《庚娘》是蒲松龄笔下典型女侠复仇篇章。

主人公庚娘是太守之女,她“丽而贤”,与其他若女子一样,没有什么特异功能。

她是在一家遭到奸人陷害后才走向了侠义复仇的道路,虽然蒲松龄赞扬她“谈笑不惊,手刃仇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但是其中的具体行动,比起唐传奇中的红线、聂隐娘与敌人针锋相对的冲突方式来说,她的复仇就十分曲折艰苦,甚至是狼狈不堪、忍辱含垢的对敌人假意应承,等待时机,并不能潇洒自如的复仇。

这样的侠女形象与以往仙侠形的侠女比较就更为贴近现实,更加真实可信。

其他的篇章,除《大人》和《农妇》(事实上,《农妇》一篇表现的主要是侠义道德,而非以激烈的行为与势力做正面冲击,故其阻力小,也谈不上用曲折的行为抗争)外,都是如此。

她们的身份都是
普通人:商三官是带字闺中的少女,细侯是追求幸福爱情的妓女,梅女是受贪官诬陷的良家女儿,妾是贵贾偏室;她们安于生活现状,渴望在顺从原有平淡生活秩序的条件下过普通的生活,只有当自身遭遇极大冤屈和苦难且以平常方式不能解决时,才迸发出对不公正的迫不得已的反抗,所以她们行侠的目的不是路剑不平拔刀相助,只是为争取自己的合理要求而抗争。

所以她们的侠义行为都是复仇,具体表现为或报夫仇,如《庚娘》;或报父仇,如《商三官》;或惩戒使自己蒙受不公的恶势力,如《梅女》。

总之,是以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这样看来,《聊斋志异》中的女侠是被动的、有局限的,但这种被动与局限正和生活实际相符。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女性属于弱势群体,她们受束缚最多,承担义务最多,而权力最少,普通百姓中的女性更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很难有冲入广阔社会的机会,亦很难有洒脱不羁的性格。

基于这种条件,她们很难成为主动抗争社会的侠客,其被动性来源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其局限性亦来源于其社会地位。

作为深谙生活苦难的作者蒲松龄对此有深刻了解。

她把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特点溶入其女侠侠义行为中,使女侠形象更加真实动人,那种弱者迸发出的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反抗行为也就更加有震撼力量。

(三)对传统道德的复归
《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在行侠时,还表现了在传统道德束缚下的屈服、无奈,以及对传统道德的维护。

如果说前面两点共同组成了《聊斋志异》女侠侠义内涵的主干,那么,对传统道德的态度则是主干的枝叶,它们一同成了《聊斋志异》女侠侠义的内容,使之丰富充实而具有人性化。

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性受束缚最多,承担的道德责任也更重。

社会的主流道德把女性纳入规范,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对这种传统道德表现出认同和维护。

表现在《聊斋志异》的女侠身上就是她们一方面以超出常规的行动突破原来的道德规范,如抛头露面、以武犯禁、复仇杀人等;另一方面,在她们身上又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的屈从甚至向往。

如商三官女扮男装;梅女以认同节烈观的态度对待爱人和仇人之妻;而细候以杀掉自己亲生骨肉的方式宣告与商贾的决裂,则有女子“出嫁从夫”以及对封建宗法制度的认同——因为女子既然从一而终,那么她就只能属于一个姓氏、一个家庭,而她与商贾所生的孩子既然不属于其丈夫满生的家族,那在理论上也不是细候的孩子,基于此,细候杀害亲子的行为连官府都“置不问”。

对于传统道德认同最突出的是《妾击贼》。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击杀盗贼是意气洋洋,颇具豪侠风范,但她平时却安于屈辱的地位,被冢室“鞭挞横施”而毫无怨言。

这一方面让人对其同情惋惜,使读者感到她面对传统道德习俗的无奈,但更表现了她对传统礼教的安顺、甚至渴望,正如她说:“是吾分耳,他何敢言。

”这种身具侠客素质,而心安传统道德正是蒲松龄笔下女侠形象的典型,她们受环境逼迫发出“不平则鸣”的呐喊,但又受环境约束,不能真正的自由,在她们的身上承担着难以摆脱的道德重担。

《侠女》一篇表现似乎稍为洒脱。

主人公隐姓埋名为报父仇,与顾生交往而不受传统约束,最后葬母、报恩、复仇,飘然而去,她快意恩仇的潇洒、慷慨激昂的谈吐,使其侠义风范有超尘脱俗、从容不迫的特点,让人感到她似乎以超脱了一切世俗道德而趋近于理想的完美。

但细细品味,在这种理想的完美背后,还隐藏着一种对传统道德的认同和无奈的辛酸。

在她的行动中,并未突破主流道德对女性的约束,她的报恩方式是全其子嗣,为并没有感情的恩人生一个儿子,而且在恩人怀疑自己不忠时极力辨白,她对待男女关系的这种态度,似乎很符合“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而最后飘然而去的结局,更隐然着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归属的意味。

试想,倘侠女并未离去,那么她只能在顾生的家里作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地位虽比妾好,但恐怕依然逃不掉《儿女英雄传》中侠女何玉凤的结局——受人摆布,委身于一个并不能欣赏自己的男人。

所以,侠女的隐去是明智的,也是无奈的,她在报恩时表现了对世俗道德的顺从甚至羡慕,但也以“不复见”的结局对约束女性的主流道德进行了反抗。

也许作家也使用这种飘然而去、不知所终的结局寄托了希望女性自由、打破束缚的理
想吧。

作为文言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并不以武侠著称,但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其武侠小说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塑造女侠形象时,更是把女侠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使其身上的侠义特点更显人性化,更有真实性,更具艺术震撼力。

当然,其中也有将侠女神化的篇章,如《大人》,其中大力女子的能力与以往仙侠类女侠接近,而除恶助善的行为亦与《聊斋志异》中其他专业男侠的行径类似,这里恕不赘述。

参考书目:
《蒲松龄全集》盛伟编校学林出版社1998年12月1版
《中国英雄侠义小说通史》陈颖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
《中国武侠小说史》罗立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聊斋志异创作论》马瑞芳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1版
《中国公案武侠小说鉴赏大观》华森文熔主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5月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