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微生物

第四章微生物
第四章微生物

第二、三章(习题二)

一名词解释(20分):

①基因②严密型复制控制③松弛型复制控制④F质粒⑤基因突变⑥营养缺陷型

⑦转导⑧2μm质粒⑨转化⑩高频转导

二填空(15分):

1.,A.D.Hershey和M.Chase于1952年发表了证实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著名实

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实验所用的重要试验材料是噬菌体宿主大肠杆菌和放射性同位素

32PO

43-和35SO

4

2-。

2.基因中碱基的置换是典型的点突变,置换可分两类: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

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称为转换,DNA链中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嘌呤所置换,称为颠换。

3.基因突变的7个共同特点是:自发性、不对应性、稀有性、独立性、可诱变性、稳定

性、可逆性。

4.研究发现,两种菌种或菌株间凡能发生转化,其受体细胞必须处于感受态。

5.转化因子的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包括dsDNA、ssDNA和质粒DNA

光合作用固定碳反应中产生的重要单糖是葡萄糖。

6.当F+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而F’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Hfr

菌株与F-菌株接合后得到F-菌株。

7.进行酵母菌的显微计数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显微镜个血球计数板。

8.计算传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指数生长期进行。

9.细菌分裂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为代时,它用G表示。

10.一步生长曲线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延迟期、指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三、选择题(40分):

1.细菌转化过程不需要(C)

A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B离体DNA片段C病毒 D 一系列酶

2.质粒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核的(B)。

A.附加体 B. 复制子C. F因子D R因子

3.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为(B)。

A.野生型 B. 营养缺陷型C. 条件致死突变型D .抗性突变株。

4.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的经典试验是(B)。

A.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变量实验。

B. 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C. 变量实验,涂布实验,平板影印培养实验。

D. 平板影印培养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5.下列大肠杆菌细胞中F因子,发生重组频率最高的是(C)。

A F+细菌

B F-细菌 C. Hfr细菌D F’细菌

6.一个已经被转导的细菌含有(D)。

A、ATP的供应增加

B、许多新的质粒

C、比原有菌还小的DNA片段

D、新的DNA片段

7. 基因工程所用的限制酶功能是(D)。

A、将核酸连接在一起

B、在某一位点切割DNA分子

C、氨基酸接合形成蛋白质

D、限制质粒进入细胞

8.为缩短细菌培养的延迟期,菌龄应控制在(B)。

A.延迟期

B.指数生长期

C. 稳定期

D. 衰亡期

9.直接显微镜计数法可用来测定下面所有微生物群体的数目,除了(C)。

A. 细菌

B.酵母菌

C. 病毒

D. 大肠杆菌

10.紫外线辐射主要作用于微生物的(B)。

A. 糖类

B. 酶类

C. 核酸

D. 细胞壁

四简答题(25分)

1.简述HNO2导致基因突变的机制。

2.何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分哪几类?

3.简述指数期的特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微生物有何应用?

第四章 微生物反应器操作习题

第四章 微生物反应器操作 1.请用简图分别给出分批操作、流加操作和连续操作中反应器内培养液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用简图给出分批培养中初始基质浓度与最大菌体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请给出分批培养、反复分批培养、流加培养、反复流加培养和连续培养中产物生成速率,并进行比较。 4. 何为连续培养的稳定状态?当0][][===dt P d dt S d dt dX 时,一定是稳定状态吗? 5. 在微生物分批培养的诱导期中,细胞接种量X 0 ,生成的细胞量为X A 0 ,此间死亡细胞量为X DO ,已知A A f X X =00X 。生成的细胞在接种t l 时间后开始指数型繁殖, t l 以后的细胞量为X,请推导出的关系式。f A 分别等于0,0.2,0.4,0.6,0.8,并作图表示出。 )(l t f X =6.一定的培养体系中细胞以一定的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繁殖,如果计划流加新鲜培养基,同时保证细胞的生长速率不变,请问如何确定新鲜培养基的流加速度。 7. 试比较微生物分批培养与连续培养两种操作中的细胞生长速率。微生物的生长可采用Monod方程表达。 8. 面包酵母连续培养中,菌体浓度为10kg/m 3,菌体生成速度为10kg/h,求流加培养基中基质(乙醇)浓度及培养液的量。稀释率1.0=D h-1,Y X/S =0.5kg/kg (以细胞/基质计),可采用Monod 方程,已知μ max = 0.15h -1,K S = 0.05kg /m 3。 9.恒化器进行具有抑制作用的连续培养,比生长速率可由式S i i S C K C K S ++=)1(max μμ 给出,其中g g Y L g C L g K S X i S /1.0,/05.0,/0.1===( 以细胞/ 基质计), L g X L g C S /05.0,/0.100==,,求菌体的最大生产速率与相应的稀释率D max ,并与没有抑制时相比较。 10. 一种细菌连续(恒化器)培养中获得如下数据。μ 为比生长速率,S 为限制性基质浓 度,若反应适用Monod 方程,求 和 。 11. 以碳源为限制基质的连续发酵过程中,有一位研究者在研究温度对细胞得率的影响时,发现当温度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时,细胞得率下降。对此现象一般的解释是因为细胞内为维持细胞活力所消耗的能量增加的缘故。但是,有些研究者研究提出细胞得率在稳态下下降是因为细胞本身活力降低。这一解释也有道理,因为细胞的死亡率是温度的函数。(1)请你利用关于连续培养理论,解释上述温度对细胞得率影响的两种理由。(2)如何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在(1)中所导出的方程式的真实性?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步骤、所需的分析方法及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绪论_第四章)

绪论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折。也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由核仁核染色质。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第一章 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一下的超微小微生物。特点:大小在0.2微米以下,故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方可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

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专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除细小病毒组的成员是单链DNA 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双链DNA)和RNA病毒(除呼肠孤病毒组的成员是双链RNA外,其余所有的病毒都是单链RNA)。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寄生在植物体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

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教学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 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 B、属 C、目 D、种 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 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 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C、个体微小 D、细胞结构简单 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 B、真核生物 C、多细胞 D、单细胞 三、填空题 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 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五、论述题 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 保持生态平衡 污染物的降解 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 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 2、研究内容包括: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 饮用水卫生细菌学 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 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 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 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防止、控制、消除微生物的有害活动,化害为利。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试题一.选择题: 40680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1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2E.coli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答:( ) 40683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A.构成细胞物质 B.B.提供能量 C.C.A,B两者 答:( ) 40684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A.碳素物质 B.B.氮素物质 C.C.水 答:( ) 40685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酵母菌 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 答:( ) 40686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A,B两者 答:( ) 40687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A.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B.所需碳源不同 C.C.所需氮源不同 答:( ) 40688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B.需要消耗能量 C.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答:( ) 40689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B.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 40690 40691 40692 40693 40694 40695 40696 40697 40698 40699C.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

答:( )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 A.A.微量元素 B.B.氨基酸和碱基 C.C.维生素 D.D.B,C二者 答:( )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 B.C源 C. N源 答:( )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A.单纯扩散 B.B.促进扩散 C.C.主动运输 D.D.基团转位 答:( ) 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 A.A.糖类物质 B.B.碳酸盐

第四章 微生物营养试题

第四章微生物营养试题 一.选择题: 40680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1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2 E.coli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答 :( ) 4068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构成细胞物质 B.提供能量 C.A,B 两者 答 :( ) 4068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 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碳素物质 B.氮素物质 C.水 答 :( ) 4068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酵母菌 B.蓝细菌 C.苏云金杆菌 答 :( ) 4068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A,B 两者 答 :( ) 4068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所需碳源不同 C.所需氮源不同 答 :( ) 4068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需要消耗能量 C.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答 :( ) 4068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前者不需能量 , 后者需要能量

C. 前者不需要载体 , 后者需要载体 答 :( ) 4069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 ( 生长因素 ) 是: A.微量元素 B.氨基酸和碱基 C.维生素 D.B,C 二者 答 :( ) 4069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A.生长因素 B.C 源 C. N 源 答 :( ) 4069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答 :( ) 40693 制备培养基中常用的碳源物质是: A.糖类物质 B.碳酸盐 C.农副产品 答 :( ) 40694 微生物细胞中的 C 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A.10% B.30% C.50% D.70% 答 :( ) 40695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A. C 源 B.N 源 C.生长因素 D.A,B,C 都提供 答 :( ) 40696 协助扩散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细菌 B.放线菌 C.真菌 答 :( ) 40697 主动运输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厌氧菌 B.兼性厌氧菌 C.好氧菌 答 :( ) 40698 基团转位的运输方式主要存在于: A.厌氧菌 B.兼性厌氧菌 C.好氧菌 D. A 和 B 答 :( ) 40699 缺少合成 AA 能力的微生物称为:

第二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培训资料

第二章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2

1.试解释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 真菌:是一类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菌体主要以菌丝状态存在,异样生活的一类微生物。 真菌特点:1、有边缘清楚的核膜包围着细胞核,而且在一个细胞内有时可以包含多个核 2、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3、产生大量无性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 4、除酵母菌为单细胞外,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酵母菌:一类非丝状真核微生物,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酵母菌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 2、多数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 3、能发酵糖类产能4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5、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霉菌:一些丝状真菌的通称,指那些菌丝体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 霉菌的菌丝:霉菌的营养体由菌丝构成,可以无限伸长和产生分枝,分枝的菌丝相互交错在一起,形成菌丝体。 蕈菌:又称伞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子实体的真菌。 菌丝体:菌丝体是菇菌的营养器官,菌丝体是由无数纤维的菌丝组成。一边吸取营养,一边繁殖向四周扩展,并在一定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产生繁殖器官——子实体。 2、简述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可以作为食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美味的食品和蛋白质、维生素等资源,同时还可以为人类提供真菌多糖、低聚糖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的真菌可以产生抗生素、酒精、有机酸、酶制剂等。用作名贵药材的灵芝、茯苓等。真菌可以将环境中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复合物和无机小分子,在自然界的转化作用不容忽视。真菌还是基础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研究工具。 真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许多真菌可以引起人畜的疾病、植物病害、导致工业原料及农产品的霉变、食品和粮食发霉,甚至在食品和粮食中产生毒素,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3、简述酵母菌的一般构造及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分析其生活史的特点。 特点:一般情况下都以营养体状态进行出芽繁殖,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也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繁殖。 4、解释: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菌丝、牙痕、蒂痕。 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 菌丝体: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组成地营养体。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的菌丝体.

微生物学习题与答案4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A部分习题 一、选择题 1. 大多数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属于:()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 蓝细菌的营养类型属于:() A.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C.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3. 碳素营养物质的主要功能是:() A. 构成细胞物质 B. 提供能量 C. A,B 两者 4. 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5. 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苏云金杆菌 6. 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 A,B 两者 7. 自养型微生物和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是:() A. 所需能源物质不同 B. 所需碳源不同 C. 所需氮源不同 8. 基团转位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差别是:() A. 运输中需要各种载体参与 B. 需要消耗能量 C. 改变了被运输物质的化学结构 9. 单纯扩散和促进扩散的主要区别是:() A. 物质运输的浓度梯度不同 B. 前者不需能量,后者需要能量 C. 前者不需要载体,后者需要载体 10. 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生长因子(生长因素)是:() A. 微量元素 B. 氨基酸和碱基 C. 维生素 D. B,C二者 11. 培养基中使用酵母膏主要为微生物提供:() A. 生长因素 B. C 源 C. N 源 12. 细菌中存在的一种主要运输方式为:() A. 单纯扩散 B. 促进扩散 C. 主动运输 D. 基团转位 13. 微生物细胞中的C素含量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A. 10% B. 30% C. 50% % 14. 用牛肉膏作培养基能为微生物提供:() A. C 源 B. N 源 C. 生长因素 D. A,B,C 都提供

最新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教程文件

填空题 1.动植物的研究能以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使容器中不含。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和。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不和不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保藏效果越。 8、、和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索。 9.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是,这时一般使用 x的目镜,和 x的物镜,并应在物镜镜头和玻片之间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和都没 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或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与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 15. 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大多数都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器具中,()是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 (1)平皿(2)试管(3)烧瓶(4)烧杯 2.( )可用来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1)选择平板(2)富集培养(3)稀释涂布(4)单细胞显微分离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稀释倒平板法的缺点?( ) (1)菌落有时分布不够均匀 (2)热敏感菌易被烫死 (3)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4)环境温度低时不易操作 4.下面哪一种方法一般不被用作传代保藏?( ) (1)琼脂斜面(2)半固体琼脂柱(3)培养平板(4)摇瓶发酵 5.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以长期保藏微生物的原因是微生物处于( )的环境,代谢水平大大降低。 (1)干燥、缺氧、寡营养(2)低温、干燥、缺氧 (3)低温、缺氧、寡营养(4)低温、干燥、寡营养 6.对光学显微镜观察效果影响最大的是( )。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推荐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原理;理解环境微生物在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以及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作用;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微生物在环境工程领域应用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 三、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重要概念和研究任务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历史和发展 1.人类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3.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习题要点: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1.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 2.环境微生物的分类; 3.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 4.微生物的环境适应性。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主要特性。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1.环境微生物学的范畴; 2.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3.环境微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促进;

习题要点:环境微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难点:重点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专业术语以及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难点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微生物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发展趋势及研究意义;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基本特征。 第一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特征; 2.研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3.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40分) 1.蓝细菌属于(?A?)型的微生物。??正确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C?) ??正确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3.实验室培养酵母菌的常用培养基是(?A?)??正确 A.麦芽汁培养基 B.查氏合成培养基

C.高氏1号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4.水分子可以通过(?B?)进入细胞。??正确 A. 主动运输 B. 扩散 C.促进扩散 D. 基团转位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C?)??正确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 6.硝化细菌属于(?C?)型的微生物。??正确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7.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D?)??错误??正确答案:C A.逆浓度 B.需载体 C.不需能量 D.选择性强 8.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A?)??正确 A.天然培养基 B.半合成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加富培养基 9.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C?)??正确 A.硅胶 B.明胶

C.琼脂 D.纤维素 10.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C?)??正确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D.无机盐 11.真菌的营养类型为(?D?)??正确 A.光能自养型 B.光能异养型 C.化能自养型 D.化能异养型 12.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C?)??正确 A.基础培养基

微生物学习题 第四章至第七章

选择题 1. 噬菌体是一种感染______的病毒。 (a)酵母菌 (b)霉菌 (c)放线菌和细菌 (d)原生动物 2. 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______生长。 (a)在高浓度盐中 (b)在低浓度氧中 (c)没有ATP或葡萄糖 (d)只在有病毒时 3. 深层穿刺接种细菌到试管固体培养基中______。 (a)提供厌氧菌生长条件 (b)除去代谢废物的一个机会 (c)增加氧气 (d)增加钾和钠离子的数目 4. 微生物分批培养时,在延迟期______ (a)微生物的代谢机能非常不活跃 (b)菌体体积增大 (c)菌体体积不变 (d)菌体体积减小 5. 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______。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6.属于病毒界的微生物是 ①放线菌②立克次氏体③噬菌体④藻类 7.中温微生物的最适生长范围是 ①4℃左右②10℃~20℃③25℃~30℃④45℃~60℃ 8.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①微生物病毒②昆虫病毒③植物病毒④动物病毒 9.配制1000ml的固体培养基需加琼脂为 ①0②2~7克③15~20克④50克 10.碳源和能源来自同一有机物的是 ①光能自养型②化能自养型③光能异养型④化能异养型 11.以氧化无机物作为主要能源的营养类型为 ①光能自养型②化能自养型③光能异养型④化能异养型 12.好氧微生物在液体培养基中常表现为 ①菌膜②沉淀③混浊④三者都有 13.高压蒸汽灭菌,常用的温度和时间为 ①70-80℃,30分钟②121℃,30分钟③160-170℃,2小时④100℃,30分钟 14.果汁的消毒或灭菌方法为 ①间歇灭菌②高压蒸汽灭菌③巴氏消毒④干热灭菌 15.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 ①105℃,2小时②121℃,30分钟③160℃,2小时④160℃,4小时 16.噬菌体属于 ①动物病毒②植物病毒③昆虫病毒④微生物病毒 17.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元素组成以干物质计最多 ①N②C③O④H 18.下列属于生长因子类物质的是 ①氨基酸②维生素③嘌呤碱基④三者都是 19.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 ①有营养不良症的菌株②培养基中缺少某种成分才能生长良好的菌株 ③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缺少时获得的菌株④丧失了合成某种营养成分能力的菌株 20.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①硅胶②明胶③琼脂④纤维素 21.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 ①天然培养基②半合成培养基③合成培养基④加富培养基 22.鉴别培养基是一种培养基,

微生物学第二章原核微生物习题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一、名词解释: 原核微生物;芽孢;菌落;细菌L型;伴孢晶体;糖被 二、填空题 I.证明细菌存在细胞壁的主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等4种。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为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等。 3.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_____与_____,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就是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 4.肽聚糖单体就是由____与____以_____糖苷键结合的_____,以及_____与____3种成分组成的,其中的糖苷键可被_____水解。 5.G+细菌细胞壁上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_、_____与_____等几种。 6.G-细菌细胞外膜的构成成分为_____、_____、_____与_____。 7.脂多糖(LPS)就是由3种成分组成的,即_____、_____与_____。 8.在LPS的分子中,存在有3种独特糖,它们就是_____、____与____。 9.用人为方法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____,未除尽细胞壁的细菌称为____,因在实验室中发生 缺壁突变的细菌称为_____,而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稳定性缺壁细菌则称为_____。 10.细胞质膜的主要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 三、选择题: 1.G-细菌细胞壁的最内层成分就是( )。 (1)磷脂(2)肽聚糖(3)脂蛋白(4)LPS 2.G+细菌细胞壁中不含有的成分就是( )。 (1)类脂(2)磷壁酸(3)肽聚糖(4)蛋白质 3.肽聚糖种类的多样性主要反映在( )结构的多样性上。 (1)肽桥(2)黏肽(3)双糖单位(4)四肽尾 4.磷壁酸就是( )细菌细胞壁上的主要成分。 (1)分枝杆菌(2)古生菌(3)G+ (4)G- 5.在G—细菌肽聚糖的四肽尾上,有一个与G+细菌不同的称作( )的氨基酸。 (1)赖氨酸(2)苏氨酸(3)二氨基庚二酸(4)丝氨酸 6.脂多糖(LPS)就是G+细菌的内毒素,其毒性来自分子中的( )。 (1)阿比可糖(2)核心多糖(3)O特异侧链(4)类脂A 7.用人为的方法处理G—细菌的细胞壁后,可获得仍残留有部分细胞壁的称作( )的缺壁细 菌。 (1)原生质体(2)支原体(3)球状体(4)L型细菌 8.异染粒就是属于细菌的( )类贮藏物。 (1)磷源类(2)碳源类(3)能源类(4)氮源类 9.最常见的产芽孢的厌氧菌就是( )。 (1)芽孢杆菌属(2)梭菌属(3)孢螺菌属(4)芽孢八叠球菌屑 10.在芽孢的各层结构中,含DPA—Ca量最高的层次就是( )。 (1)孢外壁(2)芽孢衣(3)皮层(4)芽孢核心 四、判断题 1.古生菌也就是一类原核生物。 2.G+细菌的细胞壁,不仅厚度比G-细菌的大,而且层次多、成分复杂。

环境微生物学

。 第四章微生物的处理 1.根据碳源和能源的不同可将细菌分为哪四类? 根据能源不同分为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型微生物;根据碳源不同分为光能异养微生物和化能异养微生物。 2.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属于哪一类?有何用途? 光能自养微生物只有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用途:依靠体内的光合作用色素,利用阳光(或灯光)做能源,以H2O和H2S作供氢体,CO2为碳源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物质。 3.无机自养型细菌在环保中有哪些用途? 固氮,除硫 4.有机污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细菌营养型是哪一种? 有机营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异养菌是有机污水处理的主角。 5.红螺菌属于哪一类细菌?有何用途? 光能异养微生物:主要指红螺菌(有氧无光时可化能异养生存)。用途:不受氧气限制,尤其适于高浓度有机废水(食品行业)的高效处理。 6.在液体培养基中添加%的可制得固体培养基? 向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左右的琼脂,加热至100℃溶解,40℃下冷却并凝固。 7.废水好氧、厌氧活性污泥生物处理时BOD5:N:P分别为多少? 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要求为BOD5:N:P=100:5:1 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N:P=100:6:1 8.比较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 无载体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单纯扩散 不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促进扩散 有载体 耗能溶质分子不变主动运输 溶质分子改变基团移位 9.按照微生物和氧的关系如何进行呼吸的分类?每种呼吸类型属于哪种微生物? 按与氧气关系分为好氧呼吸和厌氧呼吸。 好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好氧无机盐呼吸:化能自养型; 厌氧有机物呼吸:化能异养型;厌氧无机盐呼吸:化能异养型。 作业:为什么水处理中都是先异养菌脱碳再由自养菌脱氨? 1.自养菌反驯化,利用有机物,不再利用氨氮; 2.有机物为主时自养菌生长慢竞争不过异养菌; 3.异养菌分解蛋白质等产生的氨再被自养菌利用; 4.异养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碳酸盐作为自养菌碳源。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因子 1.生长繁殖灭菌消毒世代时间 生长——微生物体积的增长; 繁殖——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增长; 灭菌——通过超高温或其他的物理、化学因素将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所有的芽孢或孢子全部杀死; 消毒: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代时(时代时间)——细菌两次细胞分裂之间的时间; 2.细菌数量生长曲线。说明细菌的各个生长时期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迟滞期:

第四章__微生物的生理_练习题(答案)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一、名词解释 1. 酶:是由细胞产生的、能在体内或体外起催化作用的一类具有活性中心和特殊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酶和核酸类酶。 2. 酶的活性中心:指酶的活性部位,是酶蛋白分子中直接参与和底物结合,并与酶的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部位。酶的活性部位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结合部位和催化部位。 3. 辅酶:全酶中与酶蛋白结合的非蛋白质的小分子有机物或者金属离子,全酶一定要在酶蛋白和辅酶或辅基同时存在时才起作用。 4. 酶的专一性:一种酶只作用一种物质或一类物质,或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产物。酶的第五专一性包括结构专一性和立体异构专一性。 5.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从外界环境中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转变成细胞的组分,同时产生废物并排泄到体外,这是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6. 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碱基、嘌呤、嘧啶、生物素和烟酸等。 7. 培养基:根据各种微生物对营养的需要,包括水、碳源、氮源、无机物及生长因子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的,用以培养微生物的基质。 8. 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各种化学物质敏感程度的差异而设计、配制的培养基。可在培养基中加入染料、胆汁酸盐、金属、酸、碱或抗生素等其中的一种,用以抑制非目的微生物的生长,并使所要分离的目的微生物生长繁殖。 9. 鉴别培养基:几种细菌由于对培养基中某一成分的分解能力不同,其菌落通过指示剂显示出不同的颜色而被区分开,这种起鉴别和区分不同细菌作用的培养基叫作鉴别培养基。 10. 加富培养基:由于样品中细菌数量少,或是对营养要求比较苛刻不易培养出来,故用特别的物质或成分配制而成的促使微生物快速生长的培养基,这种用特别物质或成分配制而成的培养基称为加富培养基。 11. 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 12. 促进扩散:又称易化扩散、协助扩散,或帮助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 如氨基酸、糖和金属离子等借助细胞膜上的膜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顺电化学浓度梯度, 不消耗ATP进入膜内的一种运输方式。

微生物学第四章

选择题(每题1分,共40题,40分) 1.蓝细菌属于( A )型的微生物。正确 A. 光能自养 B. 光能异养 C. 化能自养 D. 化能异养 2.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 C )正确 A.简单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3.实验室培养酵母菌的常用培养基是( A )正确 A.麦芽汁培养基 B.查氏合成培养基 C.高氏1号 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4.水分子可以通过( B )进入细胞。正确 A. 主动运输 B. 扩散 C.促进扩散 D. 基团转位 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放线菌的培养基是( C )正确 A.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 麦芽汁培养基 6.硝化细菌属于( C )型的微生物。正确 A.光能自养 B.光能异养 C.化能自养 D.化能异养 7.下列不属于主动运输特点的是( D )错误正确答案:C A.逆浓度 B.需载体 C.不需能量 D.选择性强 8.用化学成分不清楚或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配成的培养基称为( A )正确 A.天然培养基

B.半合成培养基 C.合成培养基 D.加富培养基 9.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C )正确 A.硅胶 B.明胶 C.琼脂 D.纤维素 10.占微生物细胞总重量70%-90% 以上的细胞组分是:( C )正确 A. 碳素物质 B. 氮素物质 C. 水 D.无机盐 11.真菌的营养类型为( D )正确 A.光能自养型 B.光能异养型 C.化能自养型 D.化能异养型 12.用来分离固氮菌的培养基中缺乏氮源,这种培养基是一种( C )正确 A.基础培养基 B.加富培养基 C.选择培养基 D.鉴别培养基 13.能用分子氮作氮源的微生物有:( B )正确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苏云金杆菌 D.霉菌 14.腐生型微生物的特征是:( A )正确 A. 以死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B. 以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作营养物质 C. A,B 两者 D.属于化能自养型 15.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D )正确 A.葡萄糖 B.纤维素 C. NaCl D.叶酸

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为什么微生物生长曲线图中虚线微端没有下降而实线下降了? 1.为什么稳定期细胞总数不再增加? 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 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应 2.分批培养,就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3.连续培养,基本上说来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4.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就是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诱导法和选择法两种。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而停下来,使先期到达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一个生长阶段,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选择法PPT截屏 5.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当环境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2、Shelford 耐受定律:当环境因子低于或高于某一个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的阈值时,就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与营养物质的供给无关。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人工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 6.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 就是细菌能够通过感应信号分子的水平监测自身的群体密度,该信号分子浓度随着细菌群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就将群体密度已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或数量的信息传递给细菌,引起细菌表达一系列密度感应-依赖的基因,控制群体数量的增加。 由于信号分子可以刺激细胞释放信号分子,故信号分子又被称作自诱导剂,群体感应作用又被称作自诱导作用。 “群体感应作用”生物学意义 群体感应作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以胞外酶的产生和释放为例,如果仅由几个细菌细胞释放出酶,由于酶量太少很快扩散开来而被稀释,因而不产生效应。通过群体感应作用进行控制,细菌在释放酶之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密度水平,其结果所释放的酶浓度足以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这对于在寄主体内、土壤或水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具有很大的优点。如果病原菌在产生致病因子,逃逸进入寄主组织之前能够在侵染位增殖到很高数量水平,就有更好的机会突破寄主防御系统、成功地在寄主体内扩散。 对于与寄主细胞共生和寄生的细菌来说,通过群体感应作用控制细菌群体数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

填空题 1.组成微生物细胞的主要元素包括、、、、和 等。 2.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六大营养要素是、、、、 和。 3.碳源物质为微生物提供和,碳源物质主要有、、、、等。 4.氮源物质主要有、、、等,常用的速效氮源如、 ,有利于;迟效氮源如、它有利于。 5.无机盐的生理作用包括、、、和。 6.生长因子主要包括、和,其主要作用是、。 7.水的生理作用主要包括、、、、和。 8.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 9.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10.根据 ,微生物可分为无机营养型和有机营养型。 ll.根据碳源、能源和电子供体性质的不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可分为、、和。 12.设计、配制培养基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和。 13.按所含成分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 14.按物理状态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 15.按用途划分,培养基可分为、、和等4种类型。16,常用的培养基凝固剂有和、和。 17.营养物质进人细胞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和。 18.营养物质进人细胞的方式有、、和。 选择题(四个答案选I) 1.在含有下列物质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首先利用的碳物质是( )。 (1)蔗糖 (2)葡萄糖 (3)半乳糖 (4)淀粉 2.在工业生产中为提高土霉素产量,培养基中可采用的混合氮源是( )。(1)蛋白胨/酵母浸膏 (2)黄豆饼粉/花生饼粉 (3)玉米浆/黄豆饼粉 (4)玉米浆/(NH 4) 2 SO 4 3.下列物质可用作生长因子的是( )。 (1)葡萄糖 (2)纤维素 (3)N a Cl (4)叶酸 4.一般酵母菌生长最适水活度值为( )。 (1)0.95 (2)0.76 (3)0.60 (4)0.88 5.大肠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 化能有机异养6.蓝细菌和藻类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化能有机异养7.硝化细菌属于( )型的微生物。 (1)光能无机自养 (2)光能有机异养 (3)化能无机自养 (4)化能有机异养8.某种细菌可利用无机物为电子供体而以有机物为碳源,属于( )型的微生物。

环境微生物知识点整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2、特点: ⑴个体极小,测量单位为nm; ⑵无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只含有一种核酸;⑶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不以横分裂法而是复制方式增殖; ⑷有感染性。 3、亚病毒: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包括: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4、类病毒:只含独立侵染性的RNA组份,比病毒更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5、朊病毒:一种引起牛羊疾病只含单一蛋白质组份的感染因子。 6、病毒粒子: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体。 7、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与聚集、释放。 8、噬菌体的溶原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细胞后,在许多代不发生裂解的宿主细胞中检查不到噬菌体的存在,但他们却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 9、细菌的细胞结构: 普通: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拟核。 特殊: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衣鞘、光合作用层片。 10、内含物:多聚磷酸盐颗粒(P源)、聚β-羟基丁酸(C源)、硫粒(S源)。 11、是否含有鞭毛的判断:⑴菌落特征:有鞭毛的菌落边缘不齐且表面具有绒毛;⑵半固体试管穿刺培养,有鞭毛的能运动;⑶用鞭毛染色剂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12、菌胶团+吸附物=活性污泥。 13、革兰氏染色法: ⑴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乙醇)—复染—(番红染剂)—镜检—①紫色—阳性菌,②红色—阴性菌; ⑵机制:①与细菌的等电点有关:革兰氏,阳性PH2~3,阴性4~5;②与细胞壁有关:阳性:壁厚,结构简单,脂质含量很低,肽聚糖含量高,独含磷壁酸;阴性:壁薄,结构复杂,含极少量肽聚糖,脂质含量高,无磷壁酸。 14、蓝细菌的意义:在污水处理水体自净中起积极作用,可去除N、P,可做水体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 15、放线菌的生活史:孢子的萌发、菌丝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