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

抗肿瘤药物研究及新药筛选提纲一、化疗药物的发展二、肿瘤的药物治疗三、抗肿瘤药物筛选及评价四、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五、体内抗肿瘤活性试验一、化疗药物的发展•近代肿瘤化疗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

• 50年代通过动物筛选化疗药物发现了5FU、MTX、CTX等,化疗学有了发展。

• 60年代认识到肿瘤细胞动力学及化疗药药代动力学的重要性。

大部分目前所用的抗癌药已发现,有急淋、HD、睾丸癌等可化疗治愈。

• 70年代形成肿瘤内科学,更多肿瘤有了比较成熟的化疗方案。

• 80年代研究以生物反应修饰剂等药物来提高化疗疗效,探索抗药性产生的原因,5%肿瘤患者可治愈。

• 90年代新抗癌药进入临床,多药耐药基因发现,生物治疗,基因治疗辅助治疗改善等,疗效进一步提高。

二、肿瘤的药物治疗1、细胞毒类抗肿瘤药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原理:真核细胞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 Ⅰ)是生物体内及其重要的细胞核内酶,参与DNA复制、转录和修复等所有关键的核内过程。

DNA拓扑异构酶Ⅰ已成为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研究新靶点。

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已成为高选择性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

代表药物:喜树碱类化合物对S期的毒性作用,这一作用需共价TopoI-DNA复合物的形成和DNA复制。

TopoI抑制剂诱导的细胞凋亡而非DNA断裂是引起细胞最终死亡的原因。

b、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原理:胸苷酸合成酶(TS)把单磷酸脱氧尿嘧啶(DUMP)转换成单磷酸胸腺嘧啶(TMP),在DNA复制和细胞生长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是已知抗肿瘤药物的重要有效靶点之一。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导致了DNA断裂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代表药物:培美曲塞它是一种结构上含有核心为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体外研究显示,培美曲塞能够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二氢叶酸还原酶和甘氨酰核苷酸甲酰转移酶活性,这些酶都是合成叶酸所必需的酶。

一旦培美曲塞进入细胞内,它就在叶酰多谷氨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多谷氨酸的形式。

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设计原理

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设计原理

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和设计原理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相关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关注重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肿瘤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需求日益增加。

本文将从药物发现的角度,探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设计原理。

一、靶向治疗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主要采用的是非选择性杀伤机制,但这种方法会导致许多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策略。

靶向治疗通过选择性地干扰癌细胞特定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阻断肿瘤生长的目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二、药物靶点的选择药物靶点的选择是新型抗肿瘤药物设计的关键。

靶点是指药物与其作用的分子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部位。

一般来说,靶点应该是关键的癌症相关基因或蛋白质,这些基因或蛋白质在肿瘤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于对肿瘤的深入了解,科学家们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肿瘤生成和发展相关的靶点,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致癌基因Bcr-Abl等。

三、药物筛选方法药物筛选是新型抗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步骤。

目前,常用的药物筛选方法主要包括基于细胞的筛选和基于分子的筛选。

1. 基于细胞的筛选基于细胞的筛选是利用细胞模型来评估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这种筛选方法可以反映化合物在活体内的效果,从而提高药物的可靠性。

常用的细胞模型包括体外细胞培养、三维细胞结构模型以及小鼠实体瘤模型等。

2. 基于分子的筛选基于分子的筛选主要是通过研究靶点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判断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和选择性。

这种筛选方法通常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技术,包括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和定量构效关系(QSAR)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筛选出与特定靶点相互作用的潜在药物分子。

四、药物设计原则药物设计是指结合靶点特性和药物分子特性,设计出具有高抗肿瘤活性和低副作用的药物分子。

在药物设计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需要遵循。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试验标准操作规程(SOP)

抗肿瘤药物体内筛选标准操作规程概述: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增殖的一类药物,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核酸或蛋白质的合成、干扰大分子物质代谢、干扰微管系统、抑制拓扑异构酶等.本操作规程包括与抗肿瘤药物申请临床试验和申请上市有关的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的内容,其中着力强调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联性,以及非临床研究和临床试验之间的关联性。

旨在一方面为抗肿瘤药物的非临床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要求引导科学有序的研发过程,使国内此类药物的研发更趋规范和合理。

本操作规程仅代表目前对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的一般性认识.具体药物的非临床研究应在本指导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药物的自身特点制订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包括抗肿瘤药物体内作用的药效学研究和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抗肿瘤药物安全性和作用新机制的研究.①有效性研究抗肿瘤药物有效性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探索受试物的作用机制、作用强度、抗瘤谱等,为之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试验中适应症、给药方案的选择提参考信息。

②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主要包括:(1)估算 I 期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2)预测药物的毒性靶器官或靶组织;(3)预测药物毒性的性质、程度和可逆性;(4)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研究计划:(a)小鼠急性毒性测试按照急性毒性测试的常规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测定体外抗肿瘤活性突出的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考给药小鼠体重变化情况,评价化合物的急性毒性,并确定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给药剂量。

(b)小鼠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根据动物体内抗肿瘤活性测试的标准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皮下接种肉瘤S180或肺癌H22瘤株,选择体外活性突出且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设定合适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方式给药,以临床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作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肿瘤生长抑制作为体内活性评价指标。

(c)专利保护范围内的化合物的继续合成申请保护范围较大的专利,合成部分可能具有良好活性的新的化合物,拓展研究范围,发现活性更强的化合物,并申请新的发明专利。

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临床实验

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临床实验

抗肿瘤药物筛选及临床实验责任编辑:luanchaojibing,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5-10-24 14:54:02(—)抗肿瘤药物的筛选1.体内筛选方法体内筛选方法是药物应用于有移植性肿瘤的动物进行实验的方法。

肿瘤模型是进行药物筛选的先决条件。

一个理想的用于药物筛选的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是:①对临床疗效有预告性;②快速、经济;③指标明确、客观;④重现性好,结果可信赖。

常用于鼠类,近年来在体内试验方面,裸鼠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目前已成功地将官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肺癌等10余种人体肿瘤移植于裸鼠,国内已成功地建立了卵巢癌裸鼠皮下移植瘤和腹水瘤模型,并已用于科研和临床。

在体内试验方面需注意:①给药途径。

因腹腔给药假阳性较多见,因此要筛选一种药物是否对一种移植肿瘤确实有效,需应用两种以上不同的给药途径,并且三次实验结果均显示标准抗癌活性时才能判定有效。

②在每一种给药途径中,还需观察不同剂量的抗肿瘤活性,以揭示有效抗肿瘤药物的量效关系。

2.体外筛选方法因体内筛选需要的技术条件高,故大批筛选或粗选时多采用体外筛选。

(1)人肿瘤集落形成法:该方法是将单细胞悬液,接种到含软琼脂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后一部分肿瘤细胞能够在琼脂中生长,形成集落。

通过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细胞集落生成数量比较,可作为肿瘤化疗的药物敏感试验。

每次可用多个平面筛选8一10种药物,以找出对肿瘤细胞最敏感的药物。

此法快速、经济、选择性高,而且结果可靠,故在临床用药选择和抗肿瘤药物开发上将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缺点是活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比较困难,并且集落形成的成功率不够高,故在方法学上需待完善。

ALberts等以此法指导69例复发转移卵巢癌的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为54%;经验治疗组的有效率为20%;而以。

HCTA中抗药的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8%。

(2)三磷酸腺苷生物发光法(ATP法):其基本原理是ATP为细胞内能量的基本来源,其浓度与活细胞量有关。

天然药物的筛选与应用

天然药物的筛选与应用

天然药物的筛选与应用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然健康和草本治疗。

天然药物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

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天然界的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具有天然成分、副作用小等特点。

其筛选和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如药学、药物化学、生物学等,本文将从筛选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天然药物的筛选天然药物的筛选针对其原材料,通常涉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植物来源天然药物是最为常见的类型。

植物由于本身就是大自然赋予的良心产物,天然药物从中筛选出来也就成为了自能延续人类自然天赋的道路。

因此,植物来源天然药物一般,如果可以达到药用效果,更多地宣扬了“绿色健康”的主题理念。

植物来源天然药物的筛选通常分为两步:首先是植物的筛选,其次是提取活性成分。

植物的筛选包括从自然界中选择具有药物潜力的植物品种,然后通过化学和生物学测试以及动物实验等方法来评估植物的活性。

植物提取工艺通常采用水提醇法、超临界萃取、微波辅助水提等方法,以提取有价值的活性成分,如黄酮类、酚酸类等。

动物来源的天然药物主要包括动物药、胶原蛋白、鲨鱼软骨素等。

由于动物来源的天然药物往往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特异性,这些药物通常在生物制药领域中运用广泛。

胶原蛋白认为是高效美容的、强身健体的。

生产胶原蛋白的主要来源是猪皮和鱼鳞,可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提取出来。

微生物来源天然药物的筛选主要涉及微生物的鉴定、文化和筛选。

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这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输出特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有些具有治疗力。

微生物源天然药物一般具有高效、低毒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解决抗药性问题和药物代谢酶调节问题。

二、天然药物的应用天然药物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如健康食品、药品、化妆品等。

下面将举例说明天然药物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

健康食品:天然药物在健康食品领域中主要用于保健和美容养颜。

举例来说,酵素、山药、枸杞、芦荟等具有养颜、滋补、健脾益肾、调节人体微量元素等功效的成分,经过提纯和加工可以生产成多样化的健康食品和保健品。

浅议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浅议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 胡 大一 降脂 药物 的合理 应 用 . 年 医学 与保健 ,05 1( )5 8 l 老 2 0 ,.1 :-
【】 Kyki t ,u o CCnLe a Tecmi du fpaa ai 2 ai t i M T g .a , l h ob e s o rvs t can r r k u t n e t n
1 动 物移 植性肿 瘤 实验 法
【 文献标识 码 】 A
【 文章编号 】 6 2 2 2 ( 0 1 1 — 4 1 0 17— 532 1 ) 104— 2
胞骨 架的重 要组成部 分 。 管参 与许 多细胞功 能 , 括维 持细胞 形态 、 内 微 包 胞 物质 的运 输 、 胞器的定位 、 毛和纤毛 的运动 、 细 鞭 染色体运动和 细胞分 裂等 。
咨讯 ,0 0 2 1年第 】期 1
[】 张耀 灵、 4 陈德敏 辛 陇他 汀降脂 治疗冠心 病的疗效 观察[ J 1中国实用 医
药 ,09 20 年第3 期 1
浅议抗肿瘤 药物 的筛选
郑 方 希
( 福建省肿瘤 医院 30 0 ) 5 0 1
【 摘要 】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一类常见疾病 , 寻找有效 的抗癌药物与方法, 彻底攻克癌症 , 是世界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肿瘤治 疗中, 传统的放、 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也造成机体骨髓抑制和 免疫功能低下, 副作用强大。 毒 天然药无论在减轻临床症状 、 提高生存质量 、 防 止复 发 转 移 、 长 生存 期 , 是在 与放化 疗 配 合 、 效 减毒 等 方 面都 有 很好 的效果 。 了克 服 传 统 的放 、 延 还 增 为 化疗 所 带来 一 系列弊 病 . 年 药 学工 作 者 近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一、【实验原理】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

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

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

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

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

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1.细胞毒性筛选:通过使用细胞系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效应。

这些细胞系通常来自于肿瘤组织或细胞株库。

可以使用MTT试剂或其他细胞代谢活性测定方法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生存能力的影响。

2. 细胞增殖和凋亡分析: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效应。

此外,还可以使用凋亡标记物如Annexin V和Casapese-3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效应。

3.细胞周期分析: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在细胞周期的控制上存在差异。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的常见工具。

4. 迁移和侵袭分析:肿瘤侵袭和迁移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Boyden室和Transwell孔板,可以评估候选药物对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抑制效果。

5.血管生成抑制分析:肿瘤生长和转移需要新的血管生成。

通过评估候选药物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果,可以确定其抗肿瘤机制。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管状结构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等。

6.体内动物模型:通过使用小鼠或其他动物模型,评估候选药物对体内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这些模型可以是异种移植肿瘤模型、转基因肿瘤模型或者荷瘤小鼠模型等。

7.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估:候选药物需要进行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评估,以确定其在体内的药物代谢、分布和排泄情况,以及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安全性。

8.临床试验:在药物筛选的最后阶段,候选药物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对人体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试验通常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II期试验用于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适应症,III期试验用于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标准治疗进行比较。

总体而言,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实验评估和临床试验来确定候选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众多候选药物中筛选出最有潜力的抗肿瘤药物,为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碱,文献报道该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治疗皮肤鳞癌、皮肤基层细胞癌等[25,26]。

219 局部麻醉作用:以脊蛙足蹼、豚鼠皮丘、在体蛙坐骨神经丛及蛙、兔椎管等为实验材料的麻醉实验研究证明,不同浓度的菊叶三七水提醇沉液分别具有明显的表面、浸润及传导麻醉作用。

椎管注射,脊髓出现先兴奋后抑制现象,有可逆性。

其局麻作用强度随着浓度加大而成比例地增强,存在药物浓度2反应依赖关系[27]。

2110 其他作用:菊叶三七还具有明显的镇静、安定、催眠、抗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25]。

在坦桑尼亚,Shambaa 部族孕妇服一种该属植物土三七根煎剂用以堕胎[28]。

2111 毒理研究:该属很多植物中都含有吡咯啶类生物碱,该类生物碱能使肝细胞RNA酶活性下降,RNA、DNA的合成能力下降,细胞不能完成有丝分裂,从而形成多核巨细胞,坏死与RNA合成减少DNA横向断裂有关[25]。

以菊三七碱注射液对大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ip50mg/kg,隔日1次, 6次后动物全部死亡,镜检显示肝脏呈广泛急性坏死;在大鼠亚急性实验中肝脏出血、瘀血、变性坏死,并见肝小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

菊三七碱剂量与实验持续时间对肝脏病变的程度有显著影响。

大剂量短期使用主要引起广泛急性肝坏死,小剂量长期使用除引起肝坏死外,可引起肝小静脉和肝动脉周围组织增生[29]。

也有部分该属植物毒性较低,如小鼠po灵菊七,其最大耐受量大于23016g/kg,相当于成人日用量的512倍,说明其毒性极小,口服安全[24]。

3 结语菊科菊三七草属部分植物,在民间已经被作为药材使用,且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一方面应注意到该属很多植物中所存在的双稠吡咯啶生物碱对动物和人的肝毒性和致癌作用;另一方面应对除双稠吡咯啶生物碱以外的其他活性成分进行研究。

今后应加大对该属植物资源的研究工作为其充分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 广东植物研究所1海南植物志[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1[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1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1第四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 唐世蓉,吴余芬,方长森1菊叶三七抗疟成分的提取鉴定[J]1中草药,1980,11(5):19321951[4] Russell J,J ameset N,Mabry B,et al113C2NMR Spectros2copy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s[J]1Phytochemist ry,1982,21:43924451[5] 袁珊琴,顾国明,魏同泰1菊叶三七生物碱成分研究[J]1药学学报,1990,25(3):19121971[6] Helmut W1Two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Gy nura scan2dens[J]1Phytochemist ry,1982,21(11:2767227681[7] Erhard R,Alexandra E,Helmut W1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Gynura divaricata[J]1Planta Med,1996,62(4):3861 [8] Mat heson J R,Robins D J1Pyrrolizidine alkaloids from Gy2nura sarmentosa[J]1Fitoterapia,1992,63(6):55725611 [9] Ferdinand B,Christa Z1Naturally occurring terpenoid deriv2atives[J]1Phytochemist ry,1977,16:49424981[10] Jong T T,Chou H,J u Y1An optically active chromanonefrom Gy nura f ormosana[J]1Phytochemist ry,1997,44(3):55325541[11] Lin W Y,Kuo Y H,Teng C M,et al1Anti2platelet aggrega2tion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 s from t he rhizome of Gy nuraj aponica[J]1Planta Med,2003(69):75727641[12] 胡 勇,李维林,林厚文,等1白背三七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J]1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5621581[13] 卓 敏,吕 寒,任冰如,等1红凤菜化学成分研究[J]1中草药,2008,39(1):302321[14] Lin W Y,Teng C M,Tsai I L,et al1Anti2platelet aggrega2tion constituent s from Gy nura elli ptica[J]1Phytochemis2t ry,2000,53(8):83328361[15] Takahira M,K ondo Y,Kusano G,et al1Four new3a2hy2droxy spirost252ene derivatives from Gy nura j aponica Makino[J]1Tet rahed ron L ett,1977,(41):3647236501[16] 李丽梅,李维林,郭巧生,等1白背三七化学成分研究[J]1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11821191[17] 孙凤英,刘晓秋,孙彤伟,等1菊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Ⅱ)[J]1中草药,1992,(2):10221041[18] 张铭龙,刘文彬,李星元,等1菊三七生物碱的提取以及类似物的药理活性比较[J]1吉林中医药,1998,4:352381 [19] 李成章1紫背三七止血作用的实验观察[J]1中药通报,1985,10(9):42624291[20] 刘贺之,庞 健,王增岭,等1菊三七与参三七对血小板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J]1药学学报,1982,17(11):80128031 [21] 林 菁,林建忠,李常春,等1红番苋水提物的抗炎作用[J]1福建中医药,1996,27(2):232241[22] Zhang X F,Tan B K1Effect s of an et hanolic extract of Gy2nura p rocumbens on serum glucose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levels in normal and streptozotocin2induced diabetic rat s[J]1S ingapore Med J,2000,41(1):92141[23] 胡 勇,李维林,林厚文,等1白背三七地上部分降血糖作用研究[J]1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1):552581[24] 刘 莹,徐向进,陈明珠,等1灵菊七的急性毒性与降糖作用研究[J]1解放军药学学报,2005,21(5):34023421 [25] 史清水,袁惠南1菊三七研究概况[J]1中草药,1991,22(8):37723801[26] 林启寿1中草药成分化学[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27] 刘学韶,刘希智1菊三七的药理作用研究[J]1中草药,1987,18(6):212241[28] 余国奠1东非的堕胎和利分娩药用植物[J]1中药通报,1982,7(5):6281[29] 刘宝庆,马晋渝,王旭东,等1菊三七碱对动物肝脏毒性的实验研究[J]1中草药,1984,15(1):272291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顾琳娜1,顾 昊23(11湖州市药品检验所,浙江湖州 313000;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 100020)摘 要: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目前发现许多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作用。

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和肿瘤药理学研究的发展,针对细胞和分子靶点的天然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3收稿日期:2008208210法,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天然药物;抗肿瘤;筛选方法;分子靶点中图分类号:R28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70(2009)042附2204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当今的医学领域中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表明,许多天然药物都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有效成分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来产生抗肿瘤作用。

天然药物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细胞毒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逆转肿瘤细胞多重耐药性等[1]。

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中药药理学及中药提取和分离技术等的发展,天然药物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随之快速发展。

弄清天然药物抗肿瘤作用的途径和靶点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抗肿瘤药、更简便的筛选模型[2]。

本文对近年来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筛选方法进行综述。

1 细胞水平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细胞生物学、分子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为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方向。

细胞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具有材料用量少、药物作用机制比较明确和大规模筛选等优点。

目前。

在细胞水平上对抗肿瘤天然药物的筛选主要是选取几种肿瘤细胞系,以培养细胞为实验模型,采用结晶紫染色测定法、M T T法、SRB法等检测天然药物及其提取物或单体的体外抗肿瘤作用。

温斌等[3]在研究灰树花提取成分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时,采用乳酸脱氢酶法、结晶紫染色法、M T T生物活性测定法等对小鼠脾N K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灰树花乙醇沉淀物(ET2Pre)和RNA提取物显著提高了小鼠脾N K细胞杀伤活性、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TNF2α、IL21的产生水平。

赵春玲等[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和M T T比色法测定了白眉蝮蛇去整合素(rAdinbitor)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27721细胞向纤连蛋白(FN)黏附的影响,以及对已黏附于FN上的SMMC27721细胞的影响。

实验证明,rAdin2 bitor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MMC27721细胞在FN上的黏附,促使已黏附的SMMC27721细胞脱落;并且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抑制SMMC27721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其凋亡。

2 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天然抗肿瘤药物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由富含G的DNA重复序列和端粒蛋白组成,起着保护染色体完整性和维持细胞复制能力的作用[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