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概论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生理学第二章  第3节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 :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 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K+ Na+ Cl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3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组织切片观察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不同植物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游戏:设计植物体结构层次知识竞赛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 PPT: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PPT课件,展示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图片、动画和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改进措施与建议:
1.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不高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3.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植物体结构层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植物的生长变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使学生能够形成以下核心素养:
1.建立生命观念: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统一的生命观念。
2.发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探索植物体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生理学考点答案

生理学考点答案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简述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2)体液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特点: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3.机体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生理意义及其常见例子。

(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如:体温调节、血糖浓度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血中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稳定)意义: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调节方式。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如:排尿反射、血凝反射、分娩等)。

意义: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名词解释: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动作电位。

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

极化——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外正电、膜内负电的状态,并使得两者的电位差稳定于静息电位时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去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减小的变化超极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值比极化状态时增大的变化复极化——细胞膜先发生去(或超)极化后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的过程2.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特点及各自转运的典型物质。

(一)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的自由扩散。

特点: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取决于物质的脂溶性和分子大小)典型物质:水、CO2、NH3、O2(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1.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特点:(1)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2)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在静息状态下,大多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当受到某种刺激时才引起闸门开放。

生理学-感觉功能

生理学-感觉功能

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 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
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
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
2、瞳孔调节 ⑴
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
当视近物时,•除发生晶状体的调节外,还反射性
瞳孔近反射:
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瞳孔近反射意义:
瞳孔缩小后,可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 转移到感受器电位以及神经冲动的可变参数 之中的过程。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 逐渐降低的现象。
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 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第2节 一般感觉
• • • • • 即浅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 即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引起的触、压觉 由温度刺激引起的冷觉和热觉 以及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痛觉
实际上 , 正常人眼看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能随物体的移近而相应的改变 , 使物像仍落在视网 膜上,看清近物。
1、晶状体调节
物像落在视网膜后 皮层-中脑束 视物模糊 中脑正中核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 睫短N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前后凸 折光能力↑ 物像落在视网膜上
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
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
2、远视眼: 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 力过弱。故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后 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发出至眼的辐射 光线,眼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 膜上而看清近物。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 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 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

2.3-1【生物笔记】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被动运输

2.3-1【生物笔记】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被动运输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第3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1. 被动运输知识点1. 细胞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1.渗透作用(1)扩散作用: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称为扩散作用。

扩散速率与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

(2)半透膜: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薄膜。

能否透过半透膜往往取决于物质分子直径的大小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拓展】常见的半透膜玻璃纸(赛璐玢)、鸡蛋膜鸡的嗉囊、鱼鰾、蚕豆种皮、青蛙皮、动物膀胱、肠衣、蛋白质胶膜、火棉胶膜以及其他一些可从生物体上剥离的薄膜类物质均为半透膜。

半透膜种类不同,则其孔隙直径大小不同。

如葡萄糖分子在有的半透膜中能通过,在有的半透膜中不能通过。

(3)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区别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要有半透膜,扩散作用则不一定需要;渗透作用仅指溶剂分子的扩散,扩散作用适用于各种物质的扩散。

(4)渗透现象示意图①渗透作用的对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

②渗透作用的方向:如果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渗透的方向就是水分子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

③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有一层半透膜、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关于渗透作用膜两侧的浓度差渗透作用中,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实质是指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差。

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可通过半透膜由蔗糖溶液向葡萄糖溶液移动。

(5)渗透作用的实质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人蔗糖溶液中的水分子多于由蔗糖溶液进人清水中的水分子,导致蔗糖溶液的液面升高。

2.水进出动物细胞分析(以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为例)(1)水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出细胞。

(2)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①细胞质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一个生理学上的概念,具有生物活性,即使是小分子,只要不是细胞选择吸收的,也不能通过。

生理学考试试题

生理学考试试题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答案]D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和结构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答案]A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某个系统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答案]B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E.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答案]E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A.发热B.水肿C.缺氧D.心力衰竭E.代谢性酸中毒[答案]D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A.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B.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内容C.病理生理学各论的内容D.疾病的特殊规律E.研究生物因素如何致病[答案]A7.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A.病人B.病人和动物C.疾病D.动物实验E.发病条件[答案]DB型题A.各个疾病中出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B.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C.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D.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机制1.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3.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答案]1D 2B 3CC 型题A.呼吸功能衰竭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1.基本病理过程包括2.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答案]1B 2Ax 型题1.病理生理学主要从什么方面来揭示疾病的本质A功能方面B形态方面C代谢方面D细胞结构方面E超微结构方面[答案]AC2.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A.临床观察B.动物实验C.流行病学调查D.病变器官形态学变化的研究E.尸体解剖[答案]A B C二、填空题1.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_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3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3节2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2章第3节二[基础达标]题组一试管动物技术及体外受精1.(2023·河北张家口期中)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体外受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给实验动物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产生更多的精子B.采集的卵母细胞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受精C.获能的精子和成熟的卵子要在适当的培养液中完成受精D.卵母细胞与精子受精前均已完成减数分裂Ⅱ【答案】C【解析】给实验动物注射促性腺激素,目的是使其产生更多的卵细胞,A错误;从卵巢中采集的卵母细胞一般培养到成熟后才与精子共同培养完成受精,B错误;体外受精是指获能的精子和成熟的卵子在相应受精溶液或获能液中受精,C正确;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在精子和卵子结合过程中完成的,D错误。

2.(2023·吉林名校期末)如图为我国科学家培育克隆猴的基本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待重组细胞发育至原肠胚阶段才能进行胚胎移植B.对A猴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C.试管猴和克隆猴都需要将猴卵母细胞培养至减数分裂Ⅱ中期D.克隆猴的成功培育说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答案】A【解析】胚胎移植的时间为桑葚胚或囊胚时期,A错误;用促性腺激素对A猴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可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B正确;不管试管猴(体外受精)还是克隆猴(核移植技术),都要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MⅡ期)才可使用,C正确;克隆猴培育成功说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即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正确。

题组二胚胎移植3.下列关于胚胎工程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胚胎工程技术包括胚胎移植、胚胎分割、体外受精等技术B.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属于克隆过程C.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叫“受体”D.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答案】B【解析】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技术,A正确;试管牛的培育过程属于有性生殖过程,而克隆是无性生殖,B错误;胚胎移植过程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称为“受体”,C正确;胚胎移植实际上是生产胚胎的供体和孕育胚胎的受体共同繁殖后代的过程,D正确。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第二节 生命与健康
一、生命
生命定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 式,由物质、信息、能量3种基 本要素组成的综合运动,具有自 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内外环境 选择性适应的属性。
生命从何时开始? 社会学家认为从分娩并得到社会 承认后开始 生命神圣论者认为从受精卵开始
生命的基本表现(P7):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既 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生长发育 生殖遗传与变异 反应性: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精力充沛;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三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水平
2.特点:强度弱,范围小,灵敏度低,仅局 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内。 举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四、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 控制 指 令 受控
部分
部分
机能 活动
特点:对受控部分活动无法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中 极少见,仅在反馈机制受抑时出现。
(二)反馈控制系统
特点: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双向信息联系。 受控部分影响控制部分,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 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 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研 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2.生理学研究方法——实验
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在体、离体实验) 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
人群资料调查 特殊研究
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 ——心与血的运动(哈维,英)
他估計心脏搏动72次/ min,每次 搏动泵血量约兩盎司,每h有540 磅血液從心脏泵入动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脉冲式发放:给予连续刺激后,产生的多个动作 电位彼此分离,不会融合起来。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条件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离子浓度差
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电位差
① RP条件下Na+受到很强 的内向驱动力。
② AP的锋值处,K+受到很 强的外向驱动力
刺激后,膜对Na+通透
2.机制:去极化—上升支
浓度差的扩散力与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力相等 时, K+的净移动为零
K+达平衡弥散,此时的跨膜电位即静息电位
Nernst 公式 E k= 60 Log [K+ ]o/[K+ ]i (mV)
Q:RP的形成机制:
RP: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形成基本条件 ⑴ 细胞内外K+分布不均 ⑵ 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⑶ 钠-钾泵活动的生电作用 2.形成机制 ⑴ 离子驱散的动力 :膜两侧浓度差 ⑵ 离子扩散的阻力 :膜两侧电位差 ⑶ 当驱动力=阻力 :RP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切活组织的细胞,不论在安静状 态还是在活动过程中均表现有电的变 化,这种电的变化是伴随着细胞生命 活动出现的,称之为生物电。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
1.概 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
在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2.与RP相关的概念:
极化:把静息电位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加的方向变化的 过程。 去(除)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 变化的过程。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 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 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 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 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 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 的期间。
组织兴奋后兴奋性变化的对应关系
分 期 兴奋性 与AP对应关系 机 制
绝对不应期 降至零 锋电位 钠通道失活
相对不应期 渐恢复 负后电位前期 钠通道部分恢复
钠迅速内流,超射达Na+平衡电位 快Na+通道失活、 K+通透性增加 K+外流、复极化至静息电位水平 Na+ - K+泵活动、恢复离子分布
超射
上升支 下降支
后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触发
超射
阈电位: 使快钠通道大量激
活,形成膜的去极化 和Na+通道开放之间 的再生性循环的临界 跨膜电位水平。
阈强度(阈值):
K+
Na+
Cl-
细胞内
140
10
4
细胞外
5
130
120
细胞内外浓度比 28:1
1:13
1:30
离子流动方向
外流
内流
内流
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高 静息膜电位值≈K+的平衡电位
2.机制
膜两侧存在K+的浓度差 膜对K+有通透性
膜对有机负离子不通透
浓度差的驱动,K+ 外流
膜外正电位 阻止K+ 的进一步移动
引起细胞兴奋 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上刺激
(四)兴奋性及其变化
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息状 态转入活动状态,称为兴奋。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 特性,称为兴奋性。
阈值可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阈值∝1/兴奋性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兴化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无论多 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 奋的期间。
缝隙连接
静息部位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兴奋部位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
形成局部电流 膜内: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上升 膜外:兴奋部位相邻的静息部位的电位下降
超常期
>正常 负后电位后期 钠通道大部恢复
低常期
<正常 正后电位 膜内电位呈超极化
(五)动作电位的传播
1.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无髓神经纤维的AP传播—局部电流(local current)
有髓神经纤维的AP传播——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
2. AP在细胞之间的传播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 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
细胞为-70~-90mV。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细胞膜两侧各种带电离子分布不均衡。 钠-钾泵
பைடு நூலகம்
2.在不同情况下细胞膜对这些离子的通透性不同。离子通道
哺乳动物神经轴突内外的离子浓度(mmol/L)
后去极化电位 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电位 正后电位
3.单一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 “全或无” 现象:在同一细胞上AP要么不发 生,一旦发生就达到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 加大的现象。
② 不减衰传播:AP产生后不局限于受刺激的局部, 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传播,直至传遍整个细胞, 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保持不变。
离子泵活动
带电离子在细胞膜两侧的不均衡分布
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内向电流 外向电流
各种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
膜电导(Gx 膜电阻的倒数) 欧姆定律 Gx=Ix/Em-Ex
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静息态 激活态 失活态
动作电位的离子机制
阈刺激
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 膜对Na+通透性增加 Na+内流、膜去极化

膜内外Na+势能贮备

Na+经通道易化扩散

扩散的Na+抵消膜内
负电位,形成正电位

Na+内流
正电位增加到足以对抗由 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

膜电位达平衡 Na+平衡电位 (+50-+70mV)
复极化—下降支: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减小 ,对K+的通透性逐渐增大, K+外流
Na+泵活动
3.AP产生的离子基础
3、影响RP因素:
①膜内、外的[K+]:
∵[K+]o与 [K+] i的差值决定EK, ∴ [K+]o ↑ → EK ↓
②膜对K+、Na+的相对通透性
③ Na+-K+泵的活动水平
如何用实验方法证明?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细胞动作电位的概念和特点
1.概 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有效刺激
后产生一个迅速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
2、动作电位的波形
超射
(1)静息相 -70mv
(2)去极相(上升支):
-70+50mv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 变为正的数值。
(3)复极相(下降 支): +50 -70 mv
锋电位:短促而
尖锐的脉冲样电
超射
位变化。
后电位:锋电位
在完全恢复到静 息电位之前所经 历的微小而缓慢 的电位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