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原理教案 (第14章) 传质

合集下载

传质的理论基础PPT教案学习

传质的理论基础PPT教案学习

第28页/共52页
2021/4/28
29
组分A通过停滞组分B的扩散(单向扩散)
NA
D
dCA dz
xA(NA
NB)
NB=0
NA
D
dCA dz
xA N A
D
dCA dz
CA C
NA
分离变量,积分
NA
DC z
ln
C C A2 C C A1
NA
Dp R0Tz
ln
(p (p
pA2 ) p A1 )
第29页/共52页
2)所用坐标系以混合物的主体流速(平均流 速)运动,而不是静止不动的坐标。
第16页/共52页
2021/4/28
17
jA
DAB
d A
dz
JA
DAB
dCA dz
分析:
1.适用于由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引起 的扩散 过程; 2.传递的速度即为扩散速度uA-u( uA-um); 3.只限于浓度梯度这个驱动引起的传 质; 4.负号表明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 相反, 即分子 扩散朝 着浓度 降低的 方向进 行;
第20页/共52页
21
例:气体氢放在一矩形压力容器中,其壁厚
10mm,容器内的CH2=1kmol/m3,容器外 的H2浓度可忽略。D=0.26×10-12m2/s,求
通过容器壁的氢的摩尔通量。
第21页/共52页
2021/4/28
22
Known: CA,1, CA,2, L, D
·
Find: NA (kmol /m 2
mA AuA
(kg/m 2·s)
mB BuB
m mA mB AuA BuB u
第8页/共52页

传输原理概要

传输原理概要

材料加工传输原理Chapter 0 绪论1. 什么是传输过程?物质或能量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转移的物理过程。

动量传输:垂直于流体流动的方向上,动量由高速度区向低速度区的转移。

热量传输:热量由高温度区向低温度区的转移。

质量传输:物系中一个或几个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转移。

2. 金属加工成形的分类:热态成形——金属的成形过程,是在较高温度状态下,通过高温手段,使金属成形。

冷态成形——金属在常温下,使金属成形。

如:切削、冲压、拔丝。

3. 金属热态成形的四种工艺:A铸造:液态(或固液态)金属——注入模具中——降温、凝固。

B锻压:金属加热至塑性变形抗力小,但是仍然为固体的状态,采用锻打、加压手段,而获得一定的形状的工艺方法。

C焊接: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用或不用填充材料,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连接方式。

D热处理:热处理就是将工件通过热处理(高温加热,冷却速度不同)达到调整材质(如基体组织发生变化,硬度发生变化)的问题,及应力削除。

4. 动量传输出现在流体中的原因:(1)流体内部不同部位的质点或集团的流动速度不一致。

(2)流动速度不一致, 导致动量分布不均匀。

继而发生动量的交换或传递过程。

(3)不同动量的流体质点和集团之间进行动量交换。

这样的动量传递,也将会影响到热量和质量的传输过程。

5.材料加工传输原理主要解决:金属在热态成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问题。

6.传输原理课程由以下三门学科综合而成:(流体力学)、(传热学)、(传质学)。

Chapter 1 流体及其流动1. 流体概念:能够流动的物体,是一种质点间联系很小,质点在空间的相互位置很容易改变(即变形或流动)的物体。

2. 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另外带有固相颗粒、液相颗粒的气体;含有固相颗粒、液相颗粒、微小气泡的液体(如悬浊液、乳浊液等)。

3. 流体的特点(与固体比较):a. 不能传递拉力,b. 可承受压力,传递压力和切力,并且在压力和切力下出现流动现象。

传质

传质

传质方式
⎧分子扩散:静止的或层 流流动的流体中,
传质方式
⎪⎪
靠分子运动来进行传质
⎪⎨对流传质:在湍流流动 中,
的方式
⎪⎩
靠流体质点的脉动来进 行传质的方式
第二节 扩散原理(基本概念和费克(Fick)定律)
扩散:物质在单一相内的传递过程
¾ 流体中物质扩散的基本方式:
扩散方式
分子扩散
作用物
流体分子
作用方式
分气化,达到分离的目的。 增湿是将干燥的空气与液相接触,水分蒸发进入气相。
②液相一液相 在均相液体混合物中加入具有选择性的溶剂,系统形成 两个液相。
(2)流一固相间的传质过程
①气相一固相
含有水分或其它溶剂的固体,与比较干燥的热气体相接触,被加热的湿 分气化而离开固体进入气相,从而将湿分除去,这就是固体的干燥。
第三节 传质过程
1.传质过程的类型 两相间的传质过程,分为流体相间和流固相间的传质两类。 (1)流体相间的传质过程
①气相一液相 包括气体的吸收、液体的蒸馏、气体的增湿等单元操作。 气体吸收利用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使易溶
于溶剂的物质由气相传递到液相。 液体蒸馏是依据液体中各组分的挥发性不同,使其中沸点低的组
热运动
¾ 分子扩散:
作用对象
静止、滞流
涡流扩散 流体质点 湍动和旋涡
湍流
推动力 浓度差 Ö 物质传递 简称为扩散
终点: 浓度差为〇
扩散快慢?
¾ 扩散通量:
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扩散传递的物质量,单位为kmol/(m2•s);
¾ 费克(Fick)定律:扩散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对于组分A
JA
=
− D AB

传输原理教案 (第11章) 传质

传输原理教案 (第11章) 传质
5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11章质量传输基本概念与扩散系数 §11.1传质方式、浓度、物质流
二. 浓度
(1)质量浓度 ρi (单位体积的组分质量)
表达式如下:
mi i V
(Kg/m3 )
(11-1)
其中,mi 是 i 组分的浓度, V混合物的体积。
含有 n 个组分混合物的总质量浓度:
n 1 n mi i V i 1 i 1
18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11章质量传输基本概念与扩散系数 §11.4 固体中的扩散和扩散系数
推导:
设标记移动速度v,A-Au,B-Ni
A,B组元本征扩散:
x A J A DA z
xB J B DB z
质量平衡: v J A JB 0
x A xB v DA DB z z
900℃,
Au 长时间保温 Ni
Au-Ni互相扩散。Au棒变短。
表明Au向Ni中扩散比Ni向Au中 扩散得多,
即组元的本征扩散系数不相等。
互扩散系数不仅与组分浓度有关,并且与本征扩散系数有关 达肯方程:达肯对这种效应推倒导出了数学方程。
D xNi DAu x Au DNi
其中D 是互扩散系数, DAu 、DNi 是Au、Ni 的本征扩散系数。 XAu 、XNi 是Au、 Ni 的分数浓度。
从热力学的观点看,化学势是扩散传质的驱动力,这时菲 克第一定律应为:
Ji x
i ci Di Di x x
(11 19)
菲克第一定律是一个描述表观现象的宏观经验式,并不反 映扩散传质过程的微观特征。 不同的物质扩散在机理上的差别体现在扩散系数中。
15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11章质量传输基本概念与扩散系数 §11.3菲克第二定律

传输原理第一讲

传输原理第一讲
为什么把“三传”放在一起讲
① “三传”具有共同的物理本质——都是物理过程 动量传输:垂直于流线方向,由高速度区向低 速度区转移; 热量传输:高温区向低温区(平行于传递方向); 质量传输: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平行于传递方向)
1
② “三传”具有类似的表述方程和定律。
牛顿粘性定律
du
dy
傅里叶定律 菲克定律
二、流体的特征
流动性
8
§1.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问题的引出:
微观:流体是由大量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分子所组成, 分子间存有空隙,在空间是不连续的。
宏观:一般工程中,所研究流体的空间尺度要比分子 距离大得多。
9
§1.2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一、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定义:不考虑流体分子间的间隙,把流体视为由无 数连续分布的流体微团组成的连续介质。
具有流动性的物体(即能够流动的物体)。
流动性:在微小剪切力作用下会发生连续变形的特性。
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F
A
B
dudt
F
Aa
dy
d
C
Bb
D 7
§1.1 流体的定义和特征
一、流体的定义
液体与气体的区别 ➢ 液体的流动性小于气体;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并取容器的形状; 气体充满任何容器,而无一定体积。
一、流体的粘性(续)
1.粘性的定义(续) (2) 流体粘性表现在: ➢ 流体运动时,内部各流体微团之间会产生粘性 力,由此在流体中产生速度梯度;
➢流体运动时,流体附着在壁面上,此处速度为零 (无滑移边界条件)。
23
§1.6 流体的粘性
一、流体的粘性(续)
2.牛顿内摩擦定律(或粘性定律) (1) 牛顿平板实验

传递过程原理 电子教案

传递过程原理  电子教案
ρux+dρux
ρ ux
dy dx x z
积累的质量速率为dM/dθ,即为dρdV/dθ,或写成下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dxdydz
( u y ) ( u x ) ( u z ) dxdydz dxdydz dxdydz dxdydz x y z ( u x ) ( u y ) ( u z ) 0 x y z
p pb pc
当工质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测压仪表指示的读数称为真 空度,用 pv 表示.
p pb pv
第一章 传递过程概论
第一节 流体流动导论
一、静止流体的特性 流体平衡微分方程
质量力:质量力也称体积力,流体的每一质 点均受这种力的作用。用 FB 表示,单位 流体质量所受的质量力用, fB 表示, fB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分量分别以 X 、 Y 、p Z表示。 表面力:是流体微元与其相邻流体作用所产 生。如压力、摩擦力、粘性力。表面力 用FS表示。 微元体的受力分析(以x方向为例): 质量力 dF Xm Xdxdydz 表面力
二、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流速 dx dy
d
;
uz
dz d
流率:单位时间内流体通过流动截面的量。
体积流率: dVs
ux dA

Vs ux dA
A
(1 12)
质量流率: w Vs ux dA 主体平均流速:
单位面积上的流率
(1 13)
Vs 1 ub u x dA A A A
p p p dx dy dz ( Xdx Ydy Zdz) x y z
dp ρZdz -gdz dp -gdz p p0 ρgh

传质原理及应用 ppt课件

传质原理及应用  ppt课件

16
固定截面上包括运动的分子对称面,则有:JA=-JB N总体流动通量,由两部分组成
N CA N CB N CC
总体流动中携 带的组分A
总体流动中携 带的组分B
PPT课件
17
在截面F与两相界面间做物料衡算
对组分A:
JA

CA C
N

NA
对组分B:
CB C
N

JB
1’
1
pA1
JA N JB
力相当的de厚的层流膜(虚拟膜、当量膜、有效膜) 内,
对流传质的作用就折合成了相当于物质通过de距离的分子
扩散过程,这种简化处理的P理PT课件论称为膜模型。
28
(2)对流传质速率方程
对于气相
NA

DG
RTdG

P pBm
pA1 pA2
令: kG

DG
RTdG

P pBm
对于液相
NA
PPT课件
7
一、分子扩散
1、分子扩散概述与费克定律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滞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 浓度差,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组分由浓度较 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扩散。
分子运动论:随机运动,道路曲折,碰撞频繁 扩散速 率很慢
(1)费克定律 a.扩散通量:
kL 2
DL

渗透模型参数,是气液相每次接触的时间
PPT课件
33
溶质渗透理论比膜模型理论更符合实际,指明 缩短τ可提高液膜传质系数。故,增加液相的湍动程 度、增加液相的表面积均为强化传质的途径。

质量传输之传质原理-费克定律和斯蒂芬定律

质量传输之传质原理-费克定律和斯蒂芬定律
应用相似理论时首先建立描述该现象的 微分方程式,接着求出相似准数,然后在相 似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并整理数据,这样 就可能用少数实验得到的数据找出现象的普 遍规律。
1.4 对流传质微分方程式及对流传质相似
1.4.1对流传质微分方程式
C

ux
C x
uy
C y
uz
C z
0.625
1
1
Sh 0.664 Re1/2 Sc1/3 0.664 206002 0.6253 81.47
aD

Sh
D l

81.47
0.241 10
1.963cm /
s

70.68m /
h
15℃时,pA1=1708Pa,而pA2=750Pa
g A=aD

MA RT
(PA1
dpA dx
或g A

DAB
dCA dx
gB


M B DBA RT
dpB dx
或gB

DBA
dCB dx
(*)
上面两式两边分别除以相对应的分子
量,得各组分的扩散摩尔质流量:
NA


DAB RT
dpA dx
NB


DBA RT
dpB dx
根据道尔顿定律,得 dpA dpB dx dx
在稳定情况下,NA=-NB(等摩尔逆扩散过程),
(或称传质的普朗特准数Pr’)
的扩散系数,m2/h;
Sc Pe ' ul v v Re D ul D D
♣ 宣乌特准数 (或称对流传质的努赛特准数Nu’)
u--流体的流速,m/s; l--定形尺寸,m; aD--对流传质系数,m/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相间传质
2. 相间传质例子: 钢件渗碳 (气相----固相间的传质) 金属液吹气精炼 (气相----液相间的传质) 3. 全面的相间传质(又名:贯通传质过程)包括3个步骤: A:物质在某一相内从主体传到界面。 B:跨过界面传到第二相。 C:继续传到第二相的主体。
2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14章 相间传质
第十四章 相间传质
p306
1. 相间传质概念: 金属热态成形过程中, 许多传质现象是在不同相间进行。 溶质从一个相转移到另一个相称为相间传质或两相间的传 质。
吸收过程的相间传质是由气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界面 上溶质组分的溶解、液相与界面间的对流传质三个过程串 联而成。
第14章 相间传质
14.1 双重阻力传质理论(双膜理论)(p306)
解决吸收过程相间传质速率问题目前是用双膜模型。
3
第三篇 质量传输
第14章 相间传质
双膜模型
双膜模型的要点如下: ①在相互接触的气液两相间存在着稳定的相界面, 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一个很薄的有效层流气膜和液 膜,被吸收的溶质组分只能以分子扩散的方式通过 这两层膜,气相和液相的浓度变化(即推动力)及 阻力均分别集中在这两层膜中。 ②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所需传质推动力等零 ,即在界面上气、液两相浓度成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